又輕又強還不燙?聊聊輕薄型遊戲本的散熱設計
來自專欄玩機小胖的玩具世界4 人贊了文章
最近玩了不少輕薄型設計的遊戲本,而且現在的大趨勢是配置越高端,設計也越極端,比如華碩GX501、比如AORUS AERO 15X,但輕薄的大前提是壓縮內部空間,15.6英寸遊戲本從3.5公斤下降到3公斤可以削薄甚至取消防滾架,改用承力點加固。也可以把C殼基板做成鏤空型,降低材料重量;採用更多層PCB、高度集成固化設計、縮減升級空間等方案也屢見不鮮,所以往往越是高端越是輕薄的遊戲本,其實處處都在妥協,而這種妥協雖然減少了物料成本,但大幅增加了設計和制模成本,價格反倒明顯更貴。而且最關鍵的是,現在大家還眼巴巴的望著希望能打進2公斤的大門,這也就引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散熱模組該怎樣妥協?
散熱一詞,拆開來看其實就是開源與節流,增加散熱模組性能就開源性的增強了「散」,而降低元器件發熱量就是節流性的減少「熱」。所以,輕薄型遊戲本的散熱設計往往都是從這兩個角度同時入手的,先來說後者吧。
目前在移動端,CPU功耗遠遠低於GPU,一直以來高性能GPU都意味著高功耗,從原理來看,每一顆晶體管的每一次翻轉都在消耗能量,當然,它的消耗量很小,但像GTX 1070,在台積電16nm製程下足足塞進了72億顆晶體管,當規模達到這個級別的時候,消耗就非常可觀了。除此之外,高端遊戲本無論輕薄與否也一定會採用至少i7級標準電壓CPU,而CPU功耗則包含動態功耗、短路功耗和漏電功耗三個大類,它們的共性就是隨頻率增大而增大,後兩者主要是受製程影響,變化與頻率呈線性,動態功耗比較特殊,取決於製程、電壓平方和頻率的乘積,而且頻率越高電壓也越高,而且達到轉角點後會以冪函數形式劇烈攀升。所以,高性能和低功耗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幾乎是背道而馳的,而高功耗則會引發熱密度的快速增加,造成明顯的熱堆積——越是高性能,就需要強有力的散熱模組。
所以,要實現輕薄,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降低功耗,從製程來下手可以說是「治本」,但製程進步需要以年為單位的時間,而市場的饑渴程度顯然沒有辦法乾等下去,這時候NVIDIA就先出招了,在去年推出了Max-Q版GPU,其實就是降頻版,而如前面所說,在工藝不變的情況下,頻率是決定功耗的唯一變數。這一點在CPU端也是一樣的,i7 8750H為什麼把基準頻率僅僅設置在了2.2GHz?就是用比前代多出來的兩顆核心來換頻率,便於做cTDP down——在傳統設計的遊戲本里,i7 8750H常態跑滿45W難度不大,但在妥協了散熱模組的輕薄型遊戲本里,跑不到40W,散熱負載就基本到頂了。
換句話說就是,當前工藝下的輕薄型遊戲本,尤其是頂級產品,越輕薄性能縮水越嚴重。
節流的話題差不多就是這樣,那麼開源呢?其實前面已經基本有個前提結論了:目前輕薄型遊戲本的散熱設計目的並不是性能釋放,因為散熱模組的性能天花板就在那裡,硬上只會導致非常明顯的機身發熱問題,嚴重影響使用體驗。所以輕薄型遊戲本的散熱設計的核心是:舒適。而舒適又可以延伸出以下幾種不同的散熱策略:
第一就是降頻,反正我什麼都不管,負載一高我就降頻,而且絕不會再彈回去。不僅僅是輕薄型遊戲本,部分常規設計的也會這樣做,根本原因就是散熱模組縮水,比如這種:
區別在於輕薄型是無可奈何,常規型則純粹是為了摳成本。而降頻對於散熱來說好處顯而易見,CPU幾乎不會超過70度,一首涼涼送給大家……但缺點就是性能也跟著縮水了,法拉利怒變法拉夏利!
第二是動態變頻,顧名思義,就是頻率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一開始可以猛跑全速,溫度直奔90度開外去,但當CPU內任何一個溫度感測器讀數超過保護機制(比如BD PROCHOT)設置的閾值時,就會自動降頻和降低電壓來減少發熱,但這個機制的設計跟BIOS關係密切,如果響應不及時,就會超過關鍵保護閾值,系統會自動關機,這在一些純公模機型上並不算少見。
而降頻幅度也不是恆定的,以某i7 8750H輕薄型遊戲本為例,它的下降幅度可能是從最高睿頻65W,扣到基準頻率37W,甚至可能會直接拉到最低倍頻,以0.8GHz,10W不到的功耗運行。而當溫度下降到某個閾值後,頻率和電壓又會重新加回來,溫度攀升,周而復始,形成上圖中LOG表裡的起伏形態,可以看到GPU頻率和溫度也會隨之變化。
這種策略的優點是不會持續高發熱,但缺點是性能變化會比較明顯,需要夠高的幀速基數來做支撐,比如高頻率時可以跑到140fps,低頻率時也能跑到90fps,這就不會明顯影響遊戲體驗了,而採用這種策略的大多是一線品牌。
第三種是維持基準頻率,但也還是燙。這就是跑得太快、為更輕薄設計而妥協太多的後果,基本上是一跑就掉到基準頻率,溫度卻下不去,也沒有再繼續下調頻率,就一直維持在這個狀態下。基本上那些體重數據很驚艷的遊戲本都會遇到這個問題,這會導致Max-Q的GTX 1070哪怕是搭配i7 8750H,也可能被拖回常規GTX 1060+i7 7700HQ的性能水準:
常規形態的遊戲本還會有死都不降頻的設計,這主要是仗著散熱模組性能夠高,再加上品牌的藝高人膽大。但在輕薄型遊戲本上沒有這種設計,就不展開了。
所以單單從溫度數據來看,實現舒適對輕薄型遊戲本來說很有難度。不過,絕對數值雖然無法很好地控制,但具體到機身的發熱點卻是可以控制的,關鍵就是讓玩家在長時間吃雞的時候,體感上不會覺得這台筆記本很燙。而這就純粹是各家設計師的神仙打架了,目前來看主要的思路有以下幾種:
走極端的就是鍵盤下移,代表作華碩GX501、宏碁Triton700。目的就是讓操控躲開高發熱區域,手腕也不會接觸到機身了,機內的散熱布局也可以盡量鋪大,反正你沒事也不會去碰它,但因為大幅改動了機內設計布局,需要單獨開模,而且出貨量小,所以成本相當高。而且散熱上或許實現了舒適,操控體驗可就很難講了。
機智一點的品牌就在細節設計上做文章,第一點就是多開散熱出風口,最開始在遊戲本上玩這招的明星產品是老一代的戴爾游匣,開了3個出風口,而多1個出風口意味著熱管們多一個地方透氣,不用都擠在一起,從而提高散熱效率。AORUS是比較喜歡玩這個設計的品牌,不過在AERO系列上並沒有使用,原因應該還是跟結構強度和內部空間有關,畢竟它真的很薄。
再聰明一點的設計就是把高發熱元器件遠離玩家的主操作區域,也就是鍵盤左側,QWERASDF這個區域,比如這台:
大家注意看它的CPU和GPU位置,再仔細看最頂端供電模塊的位置,很容易看出它的設計就是把高發熱元器件置頂,讓鍵盤面對應的高溫部位處於基本上不會去觸碰的頂部區域,我做了一點模糊效果,但應該也不難看出M.2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都位於左側,也就是右腕托對應的位置,左腕托位置沒有高發熱部件,這個設計就符合操作舒適的原則。而且這台輕薄型遊戲本是四齣風口設計,因此散熱效率也相對較高。
沒有特別注意規避熱區的設計是這樣的:
雖然是CPU/GPU散熱互不串擾獨立熱管設計,但比較明顯可以看到CPU正好位於左手操作區域下方,所以即便是傳統型遊戲本,熱觸感也會很直接影響到操作,不會特別舒適。不過,從工程師思維來說,只要能控制在硬體最高限制溫度以內,這就是好的散熱。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影響具體設計的關鍵是成本,風扇尺寸多大、頁片材料、頁片厚度、頁片形狀(理論上薄型金屬高密度頁片效率更好)、用什麼馬達(影響噪音和能耗),熱管用多少條、各自多大內徑、長度多少、幾次彎折、做不做防氧化處理(從表象來看也即熱管是否塗黑,有防氧化策略可以讓導熱率在較長年限使用時也足夠穩定)……因此也幾乎只有利潤空間較大的機型,才會著實去從設計角度考慮用戶體驗。
設計上複雜,功能上妥協,性能還不如傳統產品,關鍵是賣得更貴,該燙的地方還燙得不得了……這就是現有輕薄型遊戲本面臨的現實。在CPU端,4核心化的8代低電壓CPU已經以20W左右的功耗,實現了與同為4核的7代45W功耗標壓CPU接近的性能(散熱不是問題的情況下),10nm時代還是可以期待一下下。但高性能GPU做輕薄化的問題比較明顯,一直不能很好的收住功耗:GTX 1070超110W,GTX 1080超160W都很正常,傳言1100系列的主要改進就是降低功耗,還算值得期待一下吧。
所以總結而言,以目前的工藝想要做一台可以操作觸感舒適,性能表現也達到流暢舒適的輕薄型遊戲本,首先是要採用夠強的基準配置,比如i7 8750H+GTX 1070,解析度必須是全高清不能更多,這樣就預留了充足的性能冗餘來應對高發熱降頻後的幀速下滑。CPU、GPU等高發熱元件的位置要優先規避左手區域,供電模塊等區域也要有專用的熱管輔助,固態硬碟、機械硬碟等溫度同樣不低的硬體布局到對應鍵盤面的右側,設計的核心就是保證左手操控區域,包括腕托都不會有高發熱點,而且厚度不能削得太狠,否則會變成基準頻率也持續高發熱的狀態……這就是目前能做的工作了,而且還是在沒有考慮散熱噪音的前提下,可謂任重道遠啊。
推薦閱讀:
※MSI新品GS65 8RE-014CN詳細圖文評測!追求的不僅僅是薄!
※備戰618--一線品牌遊戲本性能/價位全解析
※顏值高性能強,開學選這款遊戲本吃雞准沒錯
※重新定義遊戲本的新標杆:惠普光影精靈4代綠刃版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