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住的第一年,愛上獨居

一個人住的第一年,愛上獨居

來自專欄土土土槽10 人贊了文章

高中時很喜歡周嘉寧的文章《一個人住的第三年》,當時把一些段落抄在本子上,翻來覆去地看了很多遍。

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文章里寫:一個人住久了以後,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從四面八方涌過來的,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以至於那時我對長大成人的所有幻想,都是在大城市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我可以在裡面做任何事情,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生活節奏。

獨居對我來說成了某種執念,這個執念終於在畢業的第三年來到上海後,成為了現實。

前陣子房東來找我續簽合同,簽字的瞬間才意識到:原來這麼快,一年就過去了。

換一座城市生活,從獨居開始

25歲遭遇「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那年,我帶著對未來的迷茫和期待來到上海,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獨居生活。

北京三年,被那裡的租房市場折磨得喘不過氣的我,曾經在微博自嘲:「如果有一天離開了北京,一定是被變態的租房市場氣走的。」

後來離開北京倒不是這個原因,但不得不說在眾多吸引我來上海的原因中,健康透明的租房市場、體驗更好的中介服務、和性價比更高的居住條件,是最吸引我的。

以至於還沒離開北京,我就已經開始在心中描繪關於獨居的所有美好藍圖。

還記得當時花了兩周時間,找了好幾個中介,從浦西到浦東,把幾乎所有符合我要求的房子看了個遍。

最後帶來找到現在這處房子的,是一個剛畢業的小姑娘,剛進中介公司沒多久,幾乎還沒成過單。

我當時的需求很刁鑽:一室一廳的戶型,房子不能太小,一定要有客廳,廁所和廚房必須乾淨,裝修風格不能太差。

雖然這些要求並不好滿足,那個小姑娘也並不屬於我找房區域的中介,但還是會我一個電話過去,就騎幾公里的單車風雨無阻地陪我去看房。

中間經歷了太多曲折就不細說了,最後算是在她的幫助下找到了還算滿意的房子,也助她成交了進入公司後的第一筆訂單。

現在住的房子 客廳一角

和房東簽完合同回去的那個晚上,一起回家的路上小姑娘說「真羨慕你啊,可以一個人住這麼大的房子。」

聽到那句話後,回想起在北京與人合租的那些年,還覺得有些恍惚。

對於那個階段的我來說,獨居,只不過是畢業幾年後努力得來的成果,也是離理想生活更進一步的獎勵。

「將來有一天,你也可以的。」當時我是這樣告訴她的,說的也是真心話。

住什麼樣的房子,過什麼樣的生活

前幾天看《上海女子圖鑑》,裡面有句台詞是「只有頭頂有梧桐樹的地方,才是上海。」我被這句話擊中,又倒回去看了好幾遍。

就像《東京女子圖鑑》里,每上升一個階段,就要換一個街區、搬一次家的女主角一樣,住在哪裡、住得怎樣直接反映一個人那個階段的生活狀態。

還沒畢業在北京實習的時候,我住在離公司公交距離1個多小時外的老房子里,和一個在網上認識的陌生女孩合住一個房間,月租900元。

還記得從取款機取出爸媽剛打到卡上的四個月房租,將厚厚一疊人民幣交到房東手裡時,隱隱作痛的心情。現在想想,那時四個月的房租加起來還沒現在一個月的房租多,但對當時實習工資只有1500塊的我來說,已是筆巨款。

與人合住的體驗有好有壞,好的地方在於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工作,有室友在不孤單。壞的地方在於,晚上在黑暗中悄悄打開電腦加班時,難免會受到作息規律的室友抱怨。

畢業轉正後,我很快就搬出了那裡,在公司附近找了一間三居室里的次卧,月租1500元,十來平的房間,安放著我的所有家當。

在北京的第二個住處,一間十平米的小卧室

那一年父母來北京看我,在我狹小的卧室里臨時搭起了一個床,一家三口就擠在那裡過了一周時間。

有一天晚上我爸睡在臨時搭起的小床上感慨:「我們家那套新房,整套租出去也沒你這一間貴。」

當時聽了挺難過的,心想以後他們再來,一定讓他們住更大的房子。一周後他們走了,我下班回家看著又恢復空蕩的房間,一個人趴在床上哭了很久。

一年後我換了份工作,漲了薪資,也換到了一個高檔小區,住在四居室中的一間,雖然還是與人合租,但至少居住環境好了很多,也開始認真地布置房間,還邀請朋友來房子里做客。

但由於室友太奇葩,這套房子沒住滿半年我就搬了出去,換到了另一套電梯房裡,和一對夫妻一起住,有一個飄窗和大大的客廳,對面就是大型商場。

看上去終於可以安定下來了,但不幸的是,半年後房東要收回房子,不得不再次被迫離開。

一年之內搬了三次家,我對搬家這件事情已然麻木。

好在那時又換了一份工作,薪資也漲了不少,於是我和朋友一起通過自如找了一個條件還不錯的兩居室,在裡面踏踏實實地一直住到了離開北京。

和室友在家的燒烤趴

回顧北京那些年的租房史,房子確實是越住越好,生活也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就像《東圖》和《上圖》里都說,房租最好不要超過工資的三分之一。

住得更好的前提,永遠都是掙得更多。

但與人合租,始終不是我理想的生活狀態。

繼續努力 為了一個人更好的生活

在北京的最後一年,我想一個人住的念頭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拋開一些不好的經歷不談,僅從個人角度出發,我是一個需要靠獨處恢復能量的人,而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裡,住的地方是唯一可以完全用來獨處的私人空間。回到這個空間還要與人social,對我來說是一件壓力特別大的事情。

再加上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千差萬別,我又是一個特別不喜歡佔用公共資源,同樣也不希望別人過分佔用公共資源的人。所以每每遇到半夜還在公放音樂或者在客廳煲電話粥的室友總是很崩潰,可能我的這些要求也弄得別人很拘束。

為什麼不能有一處只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呢?不管每天幾點睡、幾點起,把房間弄得亂糟糟、還是收拾得乾乾淨淨,周末宅一整天不出門,還是一晚上不回家,都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也不用擔心被別人干擾。

一個人住以後 在客廳掛上了馬的畫像 覺得它象徵自由

最開始獨居對我來說,就是出於這樣一種簡單的願望。

真正獨居一年後,雖然有些事情沒有朝著我預想的方向發展,比如每天早睡早起、永遠把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堅持每天在家運動等。

但整體來看,獨居的這一年,生活質量和心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我會花很多時間布置房間,讓它儘可能有家的溫馨;

房間里的小物件

也會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每當聽到他們誇我的房子時,會比聽到誇我本人還要高興;

夏天朋友來家裡小住 自製的兩杯夏季特飲

我開始研究菜譜和飲品,特別享受一個人坐在客廳一邊看劇一邊靜靜吃飯的時光。

一個人的早餐

也會每隔一段時間買一些能夠提高生活情趣的小物件,並且不用擔心家裡擺不下它們。

喜歡上了買花

但對我來說,這些都不是最開心的。最開心的是:當我的父母再來看我時,不用再因為擔心影響我的室友而不敢常住,也不用再擠在狹小的空間里望著天花板發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住也能很好生活的我,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不再時刻替我擔心,怕我一個人在外面吃苦、或者過得不好。

沒想到回顧起與人合租,腦海里總會冒出不好的回憶。而回顧起一個人住的第一年,想起的卻都是些美好的改變。

唯一可惜的是,周嘉寧在文章里寫的「只有獨處時才會流淌出來的屬於自己的節奏」,我似乎還沒找到。但「一個人在房子裡面對天黑過程的絕望感」,卻深有體會。

以前一個朋友曾說:一個人在家睡覺醒來,看見窗外夕陽灑在牆上的影子,會覺得特別孤獨。

我能體會那種感覺,所以每當這時我總會去做些別的什麼,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然人就會陷入孤獨的情緒里,整個人都變得很喪。

但只要熬過這段時間,到了晚上,一切又會好起來。夜晚總是迷人的,讓人放鬆,是我一天中最喜歡的時刻。

可笑的是,剛開始獨居時,我最擔心的居然是一個人住怕黑怎麼辦。但這一年裡,卻神奇地一次害怕的時刻都沒有。

我反而比以前更勇敢了一些。

一個人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讓你有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也因而更能清晰地認識自己。那些從前不曾預料過會出現的人格,說不定也會在無意識中冒出來。

比如我現在就發現自己一個人時,特別喜歡幻想一個場景跟自己對話,有時想想既可怕又好笑。

在《一個人住的第三年》的結尾,周嘉寧說:

至少得有那麼一段時間,幾年的時間,一個人必須要自己生活著,才是對的,否則怎麼能夠聽到自己的節奏。一旦它流淌出來,走在馬路上,坐在地鐵里,獨自待著的時候,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任何時候,它都會在那兒兀自發著自己的聲音,這是屬於你的聲音,身體的一部分,不用再擔心流失。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在一個人的時候,因為聽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而感到心安。

這是我一個人住的第一年,為了將來還能一個人繼續住下去,並且越住越好,我還要繼續努力。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土土土槽」,都市青年生活觀察室,給你100種不上班的理想人生。

推薦閱讀:

即使生活有太多的無奈,也不能成為自己退縮的理由
不抱怨 要感恩
如何才能讓感情維持得更好更長久些?

TAG:生活 | 情感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