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還是「安康」

「快樂」還是「安康」

來自專欄詁經夜話4 人贊了文章

人生的意義在於反對,而不在於贊同。贊同者多一個少一個無所謂,世界上缺少的是反對者。

端午一到,某民俗大師、非遺專家便從沒人知道的領域裡跳出來,指指點點,告訴大家:端午節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感覺每收到一條祝福「端午安康」的信息,就總覺得這好像說的不太像人話。

那麼問題來了,國家正式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並不久,在列為法定節假日之前大家雖然也會吃粽子喝雄黃酒,但似乎少有互相致以節日問候的習慣,那說「端午快樂」或說「端午安康」是不是真的有是非之分呢?凡考據者,必先考其源。於是我們試圖從快樂和安康兩個詞來考察,它們最初是怎麼用的。

快樂,是來自於佛教的辭彙。其證有四:1.漢譯佛經中屢見「快樂」一詞,2.目力所及的經學文獻中,最早使用到「快樂」一詞的是唐代史徵的《周易口訣義》,3.正史中最早使用到「快樂」一詞的是《宋書》,4.目力所及詩文集中最早出現「快樂」一詞是唐代。

這意味著,至少在佛教全面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並沒有以「快樂」來表達相應意義的用法。不過,用「快」、「樂」等單字也能表示相似的意義。「快樂」在佛教中的意義,用《佛學大辭典》的說法是「心快身樂」,《無量壽經》:「彼佛國土,清凈安隱,微妙快樂。」《三藏法數》對「快樂」的解釋是:「謂此涅槃之理,無生死逼迫之苦,有真常寂滅之樂,故曰快樂。」原來如此!難怪「彼佛國土」謂之極樂。看來,快樂之義本是一種修行的境界,修行深的人或許能在生命期間內體會到,修行淺的人恐怕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體會到吧。

後來,「快樂」一詞也就被世俗運用了,意思就是開心、happy、joy、pleasure等等。《衣錦還鄉》第四折,說「俺永享快樂」,大概就和今天「生日快樂」、「新年快樂」意思上差不多吧。

安康,這個詞使用的情況要較早於「快樂」,《三國志·吳志》中用到「扶危定傾、安康社稷」,《晉書》中亦名為「安康」的地方。細究其義,不過就是安定康樂、安好康健。敦煌變文《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勤奉晝昏知動靜,專看顏色問安康。」《七俠五義》:「自從送了施俊回家探望父親,幸喜施老爺施安人各俱安康。」這意味著,安康是子女對父母的問候,是孝的體現。所以看清宮戲皇上總是到太后那裡「請安」,當然「請安」也能慢慢拓展到朋友之間,但這種問候的內在邏輯是抬高對方壓低自己,以顯示尊敬和客氣。

知道了「快樂」和「安康」之義,在來看某些專家的觀點。他們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屈原和曹娥的故事,這些都是悲壯的情節,不能用「快樂」。這就如同這幫人把寒食節認為是起源於介子推,卻不知先民有斷火換火的習俗一樣,無知者無畏,故而才敢嘩眾取寵。那就順著他們的觀點來看,我們互祝快樂,實際上蘊含著希望悲壯的人物能夠往生極樂有個好的歸宿,又何嘗不可?那見誰都問安康,滿世界地認爸爸,這樣就好嗎?

再順著這些專家的邏輯說,既然端午不能互祝快樂,那麼新年可以么?大過年的一見面就說「新年快樂」,難道這是希望對方早早「涅槃」嗎?那「生日快樂」呢?所以語言在實際運用中是非常複雜的,它有著本來的意義,也有在不斷使用中所賦予的新意義。傳統節日不也是如此,有著本來的、最初始的功能性源頭,也會發展出著豐富的象徵性意義。所以糾結於祝福的時候到底該用哪個詞,有什麼意義呢?本來被升格為法定節假日的端午,就已經不再屬於民間,而是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們在這個時間裡,交流下感情,互相問候一下,所謂的專家又去攪合什麼?一大早收到一堆祝福信息,沒一句說的像個人話。

哦,又去查了查所謂的非遺專家楊廣宇,就是他提出的要說「安康」的觀點。但是,查無此人!


推薦閱讀:

汪天艾︱隱秘的共生:2017年的五種西語人文新書
不滅的武魂 | 現實中的《武穆遺書》文獻展
田黃石獸紐印章之精品鑒賞三
人文西藏﹒磕長頭,一種無為有為的修行方式

TAG:人文 | 端午節 |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