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寒冬將至,但您不是最慘的

清算寒冬將至,但您不是最慘的

4 人贊了文章

大江歌罷掉頭東,

勢去群豪濟世窮。

三年思過圖破壁,

東山再起亦英雄。

——《清算之時,寒冬將至》

這是丁夫子的第13篇文章,

閱讀本文預計花費您8分鐘


【一】再回首,恍然如夢

時至今日,我都還清晰記得3年前的那一幕。

2015年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在中關村的一家咖啡館裡,我的一個朋友小楊,一邊抽著煙,一邊淡淡地跟我說,他想在金融街富凱大廈買一層樓做辦公室,和證監會做鄰居。

聽完後,我張大了嘴巴。我只知道,小楊在這波牛市中掙了一些錢,但沒想到,竟然多到了讓他有如此大的口氣。

其實,在三年前,不止是他,很多人都像是一夜之間發了橫財一樣,滿大街都流淌著一夜暴富的土豪氣息。

1. 當時,樂視網的市值40億,一路衝上2000億。

躊躇滿志的賈躍亭在發表演講,宣布他那令人窒息的七大生態。

2. 當時,吳小暉在哈佛大學得意激昂地發表了演講。

當時的他剛剛獲批,從希爾頓集團成功買下華爾道夫酒店,他表示10年內將帶領安邦在所有大洲建立企業。

3. 當時,王健林不斷擴張自己的商業版圖,有意收購美國著名電影公司傳奇娛樂。

最後斥資35億美元收購傳奇娛樂。果然,財大,才能氣粗。

同時,老王也老驥伏櫪,快馬加鞭,大規模修成萬達主題公園。

在對魯豫傳授人生經驗時,老王立下戰書:我讓迪士尼在中國30年盈不了利。

4.當時,某報發布4000點是牛市起點,某領導表示:資金進入股市也是對實體的支持。

全民炒股,面對一片大好的股市,大家一腔熱血瘋狂干入。

當時,有個段子流傳甚廣:一個企業一年的盈利買不起北京的一套房,但是減持1%的股份卻可以在北京買很多套房。

到處都是一派歌舞昇平、盛世已來的景象。

然而僅僅三年,彈指一揮間,僅僅三年,往事與故人面目全非。

【二】物是人非,事事休

1. 三年後,大家都在嘲笑樂視,嘲笑「樂視生態全球CEO」假藥停。

但是這些人和三年前那些給樂視背書的,借給樂視錢的,參與樂視定增的,不也是同一批人嗎?

我仍對當時投資圈的狂熱記憶猶新,誰會「講故事」,誰會「創新」,誰就能融到錢。

三年前,資金基本沒有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入賈躍亭的「生態系統」,流入一個個「故事」里。

2. 三年後,老當益壯的老王,也只能壯士斷腕,低價割肉。

時光對這位六十幾歲的老人太殘酷,難道是要讓他唱的變為現實?

3. 三年後,安邦帝國已被保監會接管,掌門人吳小暉也淪為階下之囚。

昔日在哈佛招聘全球精英的吳小暉,竟在法庭上落淚為自己辯解:「我不懂法律。」

4.三年後,一大批帶槓桿炒股中產還沒有從股市中解套出來。

當時有一位還沒有破產的前輩,家裡多套別墅,傭人成群,極盡奢華。

有次有幸被邀請去做客,發現傭人個個年輕貌美,穿得猶如希臘少女,令我艷羨不已。

而今人去樓空,我心心念念的希臘少女,怕也遭遇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如今散落在天涯吧?

其實,除了實體經濟,當時的金融系統風險很高。

銀行的表外業務、保險的萬能險、還有各種機構大辦「互聯網」金融公司,把實際槓桿都隱藏在重重包裹的金融產品下。

你能想到嗎?三年前,你拿去買前海人壽的萬能險的錢,結果被拿去收購萬科了。

當時要與證監會為鄰的小楊,如今也看不到他了。

現在股市賺錢效應這麼差,和三年前的狂熱相比,判若雲泥。大家更多的,是自嘲。

以舵主為代表的大航海時代,也在2015年宣布終結。

再也沒有人幫我們這些散戶抬轎子了,畢竟,地主們也是要過冬的。

俱往矣,寒冬至,萬物寂。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還遠不止上面這些人。

【三】被嫌棄的金融人

房地產商看似財大氣粗,其實是狐假虎威——大型的金融機構才是真正的金主。

炒房客和牛散看似豪擲千金,其實手裡大部分的錢,都是從機構和客戶那裡借來的。

所以,最受傷的,還要屬那些在大規模擴張時,幫企業和炒家融資兜底的金融界了。

對他們來說,這個夏天,太冷了。

2015年,券商的收入和利潤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

2016年,一篇《中信建投證券年終獎簽發!超500萬的比比皆是!》的文章曾刷爆了朋友圈。

當時,受前一年牛市的帶動,股市成交量激增,IPO家數飆升。證券公司依靠交易傭金、投行、資管等業務,盆滿缽滿。

但那畢竟是三年前。今時不同往日,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對金融服務業的影響,已經如原子彈一樣開始炸開了。

原來錦衣玉食,如今節衣縮食。

這幾天業內流傳較廣的,申萬宏源工資單顯示,員工稅後工資不足5000元。有員工薪酬減少比例達到50%。

就連申萬宏源投行部的總經理都不得不自掏腰包設立專項基金(無息,但是必須還喲)解決一線員工的經濟困難。

讓我們簡單回顧下投行近幾年的擴張潮:

(1)14、15年新三板火爆,揚言是中國的納斯達克,政策寬鬆,補貼力度大,券商大肆招人,極度擴充。

(2)16年,掛牌數量達1萬,政策監管收緊,補貼沒了,項目少了,監管部門隔三差五的來問詢,搞得券商坐立不安,16年入職券商三板業務部的新人紛紛踏空。

(3)17年IPO審核加速,投行又大肆招人挖人做項目。某小券商16年才200號投行民工,17年直接變成500多號。

(4)18年政策收緊了,IPO的門檻提高到創業板5000萬主板8000萬,直接給了以中小項目為主的中小券商致命一擊,之前瘋狂擴招的券商領導直接哭死在廁所,500號人,人均年薪20萬(過分保守),人力成本每年1億。

最苦的還是16、17年入職的新人,一沒項目做,二又跳不走,煎熬度日,在某論壇里吐槽"假投行",聊以自慰。甚至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原來的投行男

下班一律高端會所 順便和你談談生意

現在的投行男

下班騎車聞尾氣 回家煮麵暗哭泣

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為才俊都還是擠破頭想進這個行當。

直接導致了現在入行的難度越來越大,沒有知名學校的碩士文憑和相關實習,基本免談。

每年大量的實習生被招來干雜活,留用比例卻越來越低,有些都低過7:1。

即使成功入行,很多人發現薪水的預期差很大,甚至供養不了在一線城市生活的體面。

原本就浮躁的圈子,現在更是變本加厲地充滿了急躁。

有資本的人,有更深的底氣笑傲舞台,畢竟,你懂的,這是一個名利場。

比如最近經常曝光的,有些男領導以愛之名,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1)某首席黃潔欲潛規則實習生;

(2)某銀行高管,連睡7名女下屬,且7人展開後宮大戰。

競爭越激烈,就越是不願放棄。

寒冬悄然將至,運去英雄不自由。是什麼讓大清算這麼快到來了呢?

【四】成也槓桿,敗也槓桿

其實,上述企業家的折戟,行業的蕭條,不過是周期輪迴的縮影。

1. 周期的上半場

2008的後十年,是中國經濟周期的上行期,這段時間的最佳形容詞是金融化。

央行變成了最慷慨的印鈔機。2008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總量只有47.5萬億,而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70萬億。同時,央行儲備的美元一度超過了美聯儲。

地方政府變成了最強力的金融機器。財政赤字只有3%,但這些年地方政府玩起了出表,影子財政欠下的債遠不止這些。

從平台貸款到城投債,從非標到產業基金,從一般債券到專項債券,再從政府購買服務到PPP,地方政府的加槓桿就像上了癮,怎麼堵都堵不住。

甚至連最強調長期效益的PPP,都被變成了融資工具,中國2015年才開始大規模推廣,但地方政府用了1年多時間就搞出了1萬多個PPP項目,總規模超過10萬億,世界第一。

儘管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尚未統計完全,但從部分地區數據來看,隱形債務可能是顯性債務的數倍。

北京市西城區截至2016年底顯性債務餘額4690萬元,隱性債務餘額331億元;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下屬縣級市根河市,截至2017年11月底債務規模18億元,其中限額內債務3億元,隱性債務15億元。

金融機構變成了最兇猛的金融怪獸。銀行表內貸款餘額從30萬億飆升到120萬億還不夠,30萬億的表外理財資金藉資管之名,行表內貸款之實。

各類資管公司橫空出世,規模從2012年的約24萬億飆升到2016年的114萬億。剛兌、資金池、錯配、嵌套、通道和槓桿成為資管公司逃避監管的6大神器。監管,變成了一紙空文。

企業變成了最迷失的金融傀儡。看到資金如此寬鬆,如此容忍,企業的第一反應是加槓桿,搞資本運作。

中國非金融企業槓桿率飆升到160%以上,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遠遠超出發達國家91.7%和新興市場104.3%的平均水平。就連承擔國家戰略任務的100多家央企都有近80%的企業玩起了房地產。

實業轉金融,會玩的大搞金控模式。落後一點的公司就去買理財,甚至直接炒股票。上市公司竟然在一年內買了1萬多億的理財產品,而幾年前這個數字只有個位數。

民眾變成了最痴迷的金融玩家。中國人過去一年買下了13.4萬億的新房子,而十年前這個數字只有3萬億。在全民炒房的浪潮下,新印的貨幣幾乎全部流入樓市。

2008年至2017年M2增長約120萬億,房地產業每年增長10萬億,10年共增加了100萬億,增長量大致相當。

目前,中國房地產總價值約為430萬億元,約是2017年中國GDP的5倍,美國GDP的3.5倍。中國家庭財富的70%來自房產,一線城市家庭的比例高達85%。賣掉一線城市的房產,我們幾乎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在成為一個技術大國之前,我們竟然先成為了第一金融大國。中國金融業佔GDP的比率超過8%,一度達到8.4%,遠遠高於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4-5%的水平,甚至超過了金融業最發達的美國(7.2%)。

在流動性泛濫的資本狂歡中,企業家們意氣風發,上馬一個個耗資巨大的項目,手中有錢有渠道的居民不放棄任何一個投資機會,在周期的最頂端開展大躍進。

成功,當然要靠個人的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2. 周期的下半場

2016年7月,第一次正式提出「抑制資產泡沫」,拉開了去槓桿的序幕。

假如,你和我一樣,認可經濟學是一門科學,我們應該意識到,當前下行周期的苦楚早已被經濟理論所預測。

「周期天王」周金濤曾運用康波周期理論來預測經濟形勢。

他認為,目前中國正處於自1982年開啟的第五次康波之中。2015年之後康波向蕭條期轉換,蕭條期大約持續10年左右。

這就意味著,直到2025年,我們都將會在蕭條期中度過。2017年到2019年是中美房地產周期(中長周期)共振下行期。在2018年到2020年之間,將會出現中國房地產周期的低點與庫存周期的低點。

因此,他總結道,2018年到2019年是康波周期的萬劫不復之年,一定要控制好18、19年的風險。總之,現金為王。

剛兌、資金池、錯配、嵌套、通道、槓桿等眼花繚亂的金融工具,像極了明斯基時刻所描述的危若累卵的金融體系。

在經濟景氣時期,當公司的現金流增加並超過償還債務所須時,債務人就會產生投機的陶醉感,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

當債務超過了債務人收入所能償還的金額時,債權人會急於收回其投機性資產,導致資產價值崩潰。

達利歐則將去槓桿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債務通縮階段,描述的是甩賣資產來清償債務,可能反而導致債務比例的不斷上升。作用原理如圖:

*註:達利歐認為,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所以居民的支出減少,居民的收入就會下降。通貨緊縮使得物價水平下跌,當期產品價格不如前期,反而加重了債務。因此在這個鏈條中,債務比例無論是債務/資產還是債務/收入,都會上升。

第二個階段是「印錢」稀釋債務階段。成功的去槓桿,能保持溫和的通貨膨脹,使得名義GDP增速快於債務增速,從而實現溫和的去槓桿。

可惜,中國處於在美聯儲的加息周期中。面臨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壓力,中國並沒有條件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因此我們正處於痛苦的債務通縮階段。

【後記】

勿謂言之不預也

人去樓空江水流,運去英雄不自由。

其實,人一生會遇到多個經濟周期。時勢造英雄,也是經濟周期給充分準備者帶來的機會。

所以,無論未來如何,沒經歷過周期的同學也不用太擔心,我的建議是日子照過,抽煙、喝酒、燙頭。

但是,是時候思考下,未來的機會在哪裡。

最重要的是理解大勢,哪怕我們是一股小小的溪流,也要努力感知大海的方向。

就在前幾天,馬雲在最新的演講時說:「國家三令五申告訴你的事,不要視而不見。」

這句話讓我感觸很大,在我看來,當今漢語體系里,「勿謂言之不預也」,是最高規格的警告。

它的含義是:「世上沒有後悔葯,別說沒有提醒過你。」這句話的版權屬於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

最近,越來越多的公司爆雷。我在想,如果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三年前,形勢一片大好時,能忍住誘惑不上項目,不搞併購嗎?

其實,一個方法就是,任何時候堅守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用常識、用商業本質去思考問題,也許就不會做那麼多愚蠢的事情。

望著車水馬龍的街道,騎著自己的單車,在華燈出梢之際到家,我默默吐出一堆尾氣。

當初所謂西二旗的屌絲和金融街的闊氣,不過是過眼煙雲。其實:

別看每個人看上去都是光鮮亮麗,

大家都是在討生活。

weixin.qq.com/r/SindxV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感謝您的閱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丁夫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作品,版權歸屬丁夫子的小客棧。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留言聯繫我們。


推薦閱讀:

賺大錢的邏輯——做經濟周期的朋友
彭文生深度分析:非典型經濟周期
承認和正視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專題一 | 經濟危機是周期性現象

TAG:經濟周期 | 去槓桿 | 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