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覲對立場的影響,我們了解多少?——來自抽「簽」的證據

朝覲對立場的影響,我們了解多少?——來自抽「簽」的證據

來自專欄輟耕錄123 人贊了文章

信伊斯蘭教者都渴望麥加朝覲。撇開宗教本身的意味,無論是否教徒,我們或許都會好奇朝覲經歷對個體的影響:是打開眼界,變得更加寬容,還是迴音相激,落得更加狹隘?然而,如果直接比較參加者和未參加者,結果可能面臨選擇性偏誤:朝覲意願強的個體,或許本身就有些許不同的特徵。如果不考慮這一點,之後的分析都可能將讀者引入歧途。

表1 從左至右:特徵、受訪者整體的檢驗結果、中籤受訪者的檢驗結果、未中籤受訪者的檢驗結果。由以上結果可知,是否中籤與性別、申請號碼、旅伴數量、生日、是否已婚、教育程度、申請地點、電話號碼等個人特徵均無顯著關聯,印證了實際抽籤的隨機性

Clingingsmith、Khwaja和Kremer發表於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研究,巧妙地解決解決了這一問題。具體來說,沙特每年會給巴基斯坦發放15萬朝覲簽證的配額:只有申簽成功的教徒,才能前往麥加。其中大部分配額,都由巴基斯坦政府採取抽籤的方法發放。只需比較中籤的申請者與沒有中籤的申請者朝覲前後的變化,就可回答第一段中的問題[1]。

表2 朝覲參加者在宗教問題方面的變化。帶星星說明有顯著影響,下同

上圖展示了朝覲參加者在宗教方面態度的變化,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被他人視作虔誠的信徒」,朝覲者認可這一點的概率要大13%;其次,參加者更傾向於「與世界接軌」。國際盛行的「齋月外禁食」與「夜間祈禱」比率各自增加9%67%,參加巴基斯坦當地盛行的宗教儀式——如佩戴護身符、瞻仰聖人陵墓等,可能混有蘇菲傳統——的比例則顯著下降

表3 朝覲參加者在容忍程度方面的變化

另外一類問題或許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參加朝覲,如何影響個體對其它國家或宗教的寬容程度呢?結果如上表所示:首先,對印尼、沙特等國持正面態度的個體顯著上升,對歐洲、中國等國的態度無顯著變化;其次,無論是認為「其他宗教的人和自己一樣」的比例,還是認可「不同族群或宗教的個體可以和諧相處」的比例,都會因為參加朝覲而顯著上升

表4 朝覲參加者在性別立場上的變化

性別,是又一個與伊斯蘭緊密相連的議題。那麼,參與朝覲會在這方面造成什麼影響呢?上表展示了這一部分的估計結果:首先,認可女性在智力、精神或道德維度上優於男性的比例因朝覲顯著增加;其次,參與者因朝覲更認同國外女性生活質量較高,對女性受教育及參加工作的支持率也因此上升。不過,「挑戰男性在家庭中的權威」沒有因此獲得更多支持

表5 參與朝覲的其它影響。從上到下:社會生活參與度,綜合會客次數、是否工作等多項因素計算;政治參與度;伊斯蘭教方面的知識;多樣性方面的知識;性別議題方面的知識;對世界的了解

作者還做了許多其它方面探討,篇幅所限不能盡述,簡單列舉少許[2]:一方面,朝覲並沒有顯著提高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實際上,參與者的幾類負面情緒因此顯著上升,但這一變化僅限於女性。參與者的金融狀況沒有顯著變化;其次,儘管經濟政治參與受朝覲的影響都不顯著,參與者對多樣性、性別議題以及世界其它各國的了解確實因遠行顯著上升了。

[1] 實際的情況比這稍微要複雜一些:15萬張簽證中,80100張抽籤分配,9900張保留給軍人及公務員,剩下的6萬張交給指定的旅行社——為較富裕人群提供旅遊服務。作者對數據做了分析,發現中籤者中99%參加了朝覲,未中籤者中也有11%通過旅行社朝覲。因此,這不是完全的隨機實驗。以「是否中籤」作為朝覲的工具變數,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最後,對兩類受訪者——中籤者與未中籤者——的調查,在朝覲結束後8個月時進行。

[2] 朝覲為什麼會帶來這些變化?文章的解釋之一是出國:一方面,大部分受訪者之前沒有出過國;另一方面,統計分析顯示,結伴人數越少(與他國人的接觸機會可能因此更多),以上影響的幅度越大,部分佐證了前述猜測。如果您好奇伊斯蘭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以下新綜述不可不讀,相信會帶來頗大收穫:Kuran, T. Islam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links. Forthcoming,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參考文獻:Clingingsmith, D., Khwaja, A. I., & Kremer, M. (2009).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he Hajj: Religion and tolerance in Islams global gather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4(3), 1133-1170.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伊斯蘭教 | 文化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