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最後一年

秦朝最後一年

來自專欄歷史觀古亦今12 人贊了文章

秦朝終於子嬰,子嬰在位四十六天,時間極短。子嬰之前為秦二世,秦二世在位三年,子嬰在位時間應和秦二世三年為同一年,所以說,秦朝應該是亡於秦二世三年。秦二世三年發生了幾件具有決定性的大事,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第一件事是李斯被趙高所殺。李斯一直以來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在秦國一統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國家的各項治理方針也多出於李斯之手,在當時可謂風頭一時無兩。李斯是當時最傑出的政治家,在秦始皇時期做出了豐功偉績,是主要功臣之一。但是,人無完人,李斯由於嫉妒蒙恬,被趙高所蠱惑,夥同秦二世、趙高等人矯詔殺了公子扶蘇和蒙恬等人,可以說是英名盡毀,親手將自己通過畢生努力打造的秦王朝給斷送。趙高和李斯的主要矛盾源自於趙高的野心,趙高一直以來就野心十足,為了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而在當時的朝廷里,蒙氏兄弟已死,王翦、王賁父子早死,李斯是僅有的實力派。趙高此時雖然職位已在李斯之上,但是李斯依然是趙高一手遮天的最大阻礙。要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掉李斯是必然的事。李斯作為一個老辣的政治家,天真的以為殺了蒙恬自己就能地位永固,沒想到蒙恬死了沒多久,自己就步入後塵,實在是沒有將趙高這個太監放在眼裡,可以說是自作自受了。李斯的死,對秦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的。李斯從政多年,見慣了風風雨雨,以李斯的閱歷,絕對能覺察出當時秦王朝存在的問題,也有能力提出力挽危局的措施。倘若李斯能得秦二世信任,雖然秦王朝已經危機重重,相信秦王朝不會那麼容易滅亡。

第二件事是章邯等人投降了項羽。章邯等人的投降完全是趙高所迫,史書記載項羽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圍,秦二世派人責備了章邯,章邯心生恐懼,派人去解釋,不僅沒見到秦二世,走的時候還遭到了趙高的追殺,隨後便投降了項羽。章邯被逼投降項羽,完全是秦王朝自毀長城。當時雖然項羽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圍,章邯與項羽數次交戰也是失敗告終,但是,從項羽坑殺秦兵二十餘萬這一數據來看,雖然章邯多次敗於項羽,但是兵力損失並沒有特別大。況且,當時論戰鬥力而言,秦兵應該是很強的,百戰之兵,武器優良,絕對不是起義軍能比擬的。況且秦王朝當時已無良將,章邯等人是唯一拿得出手的一幫武將,章邯帶領的秦兵也是秦王朝的主要有生力量,章邯投降之後,義軍基本就沒有遭受到什麼大的抵抗了。而趙高殺了李斯之後,想殺章邯是必然的事。章邯當時統領的是秦王朝大部分的兵力,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章邯多次取得勝利,連當時實力最強的項梁碰上章邯也只能兵敗自殺,可以說,章邯是李斯死後趙高最大的威脅。趙高想鞏固自己的地位,絕對是不允許一個不受自己信任的統帥存在。

第三件事是指鹿為馬。在李斯這一文臣領袖被殺,章邯這一武臣領袖投降之後,趙高在朝廷已無直接對手,但是為了鞏固權利,剷除異己,趙高還是導演了指鹿為馬這一鬧劇。指鹿為馬這一件事的直接後果就是朝廷之上再也聽不到忠言了,群臣唯有自保而已。趙高的權利應該說達到了頂峰,秦二世對趙高而言,只不過是一個被架空了皇權的傀儡。

指鹿為馬之後不久,秦二世問及起義軍的事,趙高害怕自己隱瞞起義軍現況的事情泄露而被降罪,發起了宮廷政變,秦二世見大勢已去,自殺而亡,可謂死有餘辜。秦二世死後,趙高選擇了擁立子嬰為帝,大概有幾個方面的考慮,首先趙高本人是太監,雖然自己掌握了絕對的權利,但是太監即位肯定是不能服眾,在秦宗室里選一個人,或多或少能減輕自己殺秦二世的輿論壓力,況且趙高大權在握,即使立子嬰,對於他來說也不過是一個傀儡。但是,趙高想不到自己既能為子嬰所殺。子嬰殺趙高的過程史書記載非常簡單,只是說子嬰設計騙趙高孤身一人來見自己,然後將其擊殺。個人覺得此處有疑點,參考歷史其他時期,一個傀儡皇帝想要殺一個權臣是很難的,歷史上成功的例子不多,即使能成功,過程也是波瀾壯闊。康熙擒鰲拜就是一個例子,當時,康熙還有不少支持,擒拿鰲拜尚且艱難,而子嬰在群臣皆倒向趙高的時候擊殺趙高,想必過程更加複雜。只是事情過去時間太久,史書記載簡單,已經無法考證。

朝廷里最大的奸臣被殺,本來是大有作為的時候,但是此時劉邦一路勢如破竹,已到了霸上,基本就是兵臨城下里。子嬰見大勢已去,投降了劉邦,秦王朝正式滅亡。所以,秦朝實際是亡於子嬰,而子嬰按照秦始皇的設想,應為秦三世,所以秦應是亡於三世,而非賈誼所說的亡於二世。可能因為子嬰在位時間短,太史公司馬遷和賈誼等人都沒有稱其為秦三世。

歷史上很多人都在思考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每個人的論點都各有不同,但是基本論調還是一致的。賈誼是最早論述秦滅亡緣由的人,其中,有這樣一個觀點,說道:「秦併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就是認為秦地險要,如果有中等水平的人輔佐,至少可以保全秦地。而之所以沒有保全,主要是因為

「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即秦朝法律嚴苛,君主有過而無人敢勸諫。個人不是很贊同這種說法,首先應當明確,賈誼討論秦王朝滅亡是有政治目的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很有可能會強化一部分的論點,而弱化另一部分論點。在秦二世在位早年,雖然義軍如星星之火,但是以當時秦軍的軍事實力,鎮壓下來不是不可能的。秦軍論戰鬥力,論武器裝備,應該都強於起義軍很多,所以章邯能多次撲滅起義軍,以至於圍巨鹿時,諸侯只敢觀望。而項羽能取勝,更多的是憑一股怨氣和銳氣,況且多次交戰,章邯雖然數次戰敗,但是兵力依然有二十多萬,可以說實力依然很強。即使在這個時候,秦王朝依然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因此,在自身實力雄厚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是絕對沒有理由採取保守的防守策略的。等到章邯投降後,秦軍戰鬥力損失殆盡,能調用的正規部隊可以說幾乎沒有了,不然劉邦和項羽到咸陽也不會那麼容易。這個時候想守也是力不從心。

況且,賈誼說秦王朝律法嚴苛,無人敢言,個人也是不認可的。從秦孝公開始,雖然秦朝法律較其他六國最為嚴厲,但是法律嚴苛和言路斷絕之間是沒有必然關聯的。秦朝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很大的原因就是能採納好的建議,任用有才幹的人才。只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秦朝的君主拋棄了祖先流傳下來的光榮傳統罷了,和法律之間並無絕對關聯。

但班固對賈誼的論點也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復責小子,雲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即前面兩個皇帝作惡太多,大事已去,子嬰即使有周公輔佐,也是不能力挽狂瀾的。

個人還是比較贊同班固的說法,首先,子嬰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繼位不久,劉邦就兵臨城下了,留給子嬰的時間很少。並且,秦朝當時也無良將,唯一拿得出手的章邯等人投降了項羽,章邯帶去的部隊也被坑殺個乾淨,按當時秦朝的兵力來計算,子嬰能夠用來守城的兵力不會很多,很有可能比劉邦的兵力少很多,不然以咸陽的地形,不至於直接投降。所以說,子嬰投降應是無奈之舉,確實是無能為力了,沒有其發揮的空間。

總的來說,秦王朝可以說是速亡,在秦二世三年前,形勢雖然不利,但是以當時的人員配置,面對起義軍,秦王朝並不落下風。李斯的死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意味著秦王朝力挽狂瀾的機會幾乎為零了。等到章邯投降,秦王朝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了。個人覺得,秦王朝形勢在秦二世三年陡轉直下的原因之一是內無良臣制定有效的政策方針,外無良將守土安邦。

推薦閱讀: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廣東的一個村,兩千多村民140個姓氏,為秦朝50萬大軍後裔!
秦朝實施了一制度,造成速亡,後世都規避,為何最終還返去學
秦朝

TAG:秦朝 | 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