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大腸癌有綜合療法
5 人贊了文章
常規治療:手術加化療
儘管結直腸癌發病率高,但好消息是:早期結直腸癌的治癒率也很高。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指出,1期、2期大腸癌的治療效果最好;只要沒出現廣泛性轉移,就算晚一點發現,預後也不錯。「部分大腸癌患者會顯現出一些徵兆,只要多加留意,早期發現並不太難。比如,腫塊尚未完全堵塞腸道時,病人可能出現長期便秘、腹脹等癥狀,只是不特別明顯;有的病人會腹瀉,這是因為人體有自我調節功能,管腔快被堵塞時,機體會自行調整,讓大便變稀。此外,瘦人有時能摸到腫塊;長時間便血、貧血等也要考慮大腸癌的可能。」沈琳說,如果發現大便習慣改變,偶有便血並伴有腹痛、消瘦、乏力,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確診後儘快開始正規治療。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基金會理事長、解放軍南京八一醫院副院長兼全軍腫瘤中心主任秦叔逵教授表示,手術和化療是治療大腸癌的傳統手段。
手術。對於直腸癌患者而言,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是臨床常用的標準術式,即切除直腸及直腸周圍系膜,達到完全清掃直腸周圍淋巴結的目的。結腸癌患者在手術中,往往也需要將病灶和相應淋巴結切除清掃,手術程度由腫瘤位置及供給血管決定。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腹腔鏡手術逐漸替代了開放式手術,其特點是創傷小、出血少,對患者機體打擊更輕。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根治直腸癌達到的長期效果與開放性手術一致,且需要輸血的患者更少,腸道功能恢復更快,住院時間更短。因此,秦叔逵強調,確診大腸癌後,能手術的患者還是要盡量做手術。
化療。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教授建議,患者最好在根治性手術後3周內開始輔助化療,最遲不晚於6周。術後化療是惡性腫瘤整體治療的重要環節,可消滅微小殘留病灶,減少複發和轉移風險,進一步提高療效。一般來說,切除癌前病變的手術後不需要化療,但有些消化道小細胞癌分期很早,惡性程度高,容易全身轉移,此時就需要術後化療。對於晚期大腸癌,沈琳表示,有一部分病人是可以治癒的。比如,通過化療,有些腫塊可以縮小,再次獲得手術機會。如果接受綜合治療,五年生存率可達到20%。需要提醒的是,化療與否及方案的制訂都要由醫生根據個人情況判定,患者不可聽信謠言,盲目拒絕化療。
秦叔逵說,大腸癌治療現在提倡多學科合作,涉及外科、腫瘤科、消化科、放射科、病理科醫生等。在對部分直腸癌患者的局部輔助治療中,放療也是一種較好的手段。▲
靶向治療:像射箭一樣准
「化療與靶向治療的區別在於,前者就像撒大網,後者則像打槍射箭一樣有針對性。」沈琳說,經過多年發展,消化道腫瘤的治療方法正在不斷更新,效果明顯的手段越來越多。特別是靶向藥物的不斷發展讓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狀況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腫瘤細胞內經常存在一些特殊的致癌位點,可以是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針對已經明確的位點來設計相應的藥物,就能讓藥物像導彈一樣精準地找到靶點,並與之發生一系列作用,從而誘導腫瘤細胞的死亡。由於靶向藥物的針對性很強,因此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副作用比化療藥物小得多。
沈琳指出,靶向治療給病人帶來的生存獲益是非常明確的。靶向治療的中位生存期最初只有17個月左右。如今,靶向藥物與化療的聯合應用已將結直腸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長至30~40個月,患者生存時間幾乎翻倍。目前,針對大腸癌的靶向藥物主要集中在兩大類:一是針對細胞的增殖,二是針對腫瘤生長的環境。這兩個方面,如果通過任何一個途徑起效,都可能控制住腫瘤的生長。比如,血管的生成不是由於某一個靶點,而是多個靶點,這就需要將兩大類靶向藥物與多種化療葯進行組合,形成一線和二線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機會。
徐瑞華說,靶向治療讓結直腸癌的治療更加個體化。「將來我們可能會把結直腸癌分成若干種類型,並找到針對性治療藥物。哪怕治癒不了,也能讓病人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轉變成『慢性疾病』」。必須強調,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使用靶向藥物,如果盲目濫用,效果可能比不用藥更糟。接受靶向治療之前,患者都需要先做基因檢測,看有無治療靶點,判斷是否適合接受靶向治療。醫生再根據患者的病理類型,包括過往對其他治療的反應等進行綜合判斷,才能篩選出真正能在靶向治療中獲益的患者。
現在的問題是,靶向藥物一般價格不菲。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存在差距,這主要體現在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經濟負擔問題,靶向治療藥物在我國的使用較少。近日,人社部公布了2017版國家醫保目錄,結直腸癌靶向藥物已被收錄其中。秦叔逵說,這既體現出政府對腫瘤防治的重視和對老百姓的關心,同時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徐瑞華建議,還要建立更為合理的衛生系統支付體系,給予基層臨床醫生更大的處方空間,幫助他們逐步改變舊的處方習慣,了解如何合理應用靶向藥物,使靶向治療惠及更多患者。▲
營養治療:體重決定壽命
由於要被切除一段腸子,大腸癌患者術後飲食會比較困難,容易出現營養不良。有數據顯示,大腸癌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比例約為30%~50%。
回顧性研究發現,如果患者很瘦,病前體重下降超過 3%,臨床預後就會較差。沈琳表示,只要患者增加體重,就能改善預後。患者如果吃不好飯或不能正常進食,每天都受到煎熬,身體日漸消瘦,治療依從性、信心都會下降,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可以說,術後良好的營養有利於患者傷口癒合及體能的恢復。大腸癌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非常關鍵。
進行營養治療時,營養成分搭配的原則是高熱量、高蛋白,保證攝入多種維生素。因此,不能拒絕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若喜食清淡食物,導致蛋白質含量不足,就會出現營養失調。米面製品易消化,可提供能量。蔬菜、水果可做成汁,易於消化吸收,提供充足的無機鹽和維生素。此外,要鼓勵病人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兩餐之間可以加餐,吃一些奶、蛋類食物,彌補患者因消耗太大而引起的體重減輕。飲食變著花樣,不易消化的食物應做細、做軟,或者烹調成流食、半流食。如果飲食過渡太慢、體重下降過快或腹瀉較嚴重,可以找醫師或營養師諮詢如何改善。住院患者可請營養科會診,門診患者可看營養諮詢門診。不能進食的患者,則需採用腸外營養(靜脈輸營養)支持治療。▲
推薦閱讀:
※解讀《手術做到一半沒找到腫瘤》,了解第二意見對腫瘤患者的重要性
※癌症治療秘方-轉載
※惡性腫瘤也是種慢性病 「精準醫學」成為癌症治療的趨勢!
※生命的奇蹟
※行走在癌症治療最前沿的中國腫瘤專家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