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叔拆解:北漂大叔如何「熬」成暢銷書作家?
5 人贊了文章
上個月開始,我對彭小六、秋葉大叔、蕭秋水教主等進行了拆解,不少朋友表示對拆解很感興趣。
我為什麼要做拆解?
簡單的說,就是要從牛人不牛的時候開始學起。
很多人喜歡研究與模仿牛人,這本身沒什麼錯。但是一味地模仿大咖現在的玩法,通常會讓你很受傷——人家發圖片,你也發圖片;人家做活動,你也照貓畫虎去模仿;結果你自己依然沒什麼粉絲、也沒什麼互動。
為什麼?因為大咖擁有的資源是草根所不具備的。同樣一個話題,哪怕是你的文章寫得比大咖還要好,但對方有百萬級粉絲而你沒有,因此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你努力推廣才讓文章閱讀量超過100,而對方在幾小時之內輕鬆破萬。
所以,研究大咖如何從草根一步一步成為牛人,研究他們早期「還不牛」的時候所用過的方法和套路,對於我們更有借鑒的意義。
這次為什麼是小川叔?
看過網上很多的80後、90後斜杠青年的故事,不少小夥伴會感到焦慮:
人家怎麼下班後還有時間去學習插畫?我TMD連續三個禮拜都要加班到凌晨了!
人家怎麼上班時間還可以做ppt練習?我每天都要跟領導開會5個小時!
……
實際上,看一看小川叔的書或者文字,你的焦慮也許會好一些。
小川叔北漂十二年,做過服裝設計、動漫編輯、電視編導、時尚記者、作家、主持人、品牌經理等,在他的文字里,多次出現「熬」「抗」等字眼,實際上這才是大多數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近期,我翻閱了小川叔的《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替這個殘酷世界給你的一記溫柔耳光》《努力,才配有未來》以及約4657條微博、300餘篇文章(主要來自豆瓣、公眾號)、同時收聽了150期音頻節目,將拆解結果分享給大家。
1、先拿到一個標籤,佔位之後迅速延展勢能
小川叔是從哪火起來的?是豆瓣。在此之前他也做過不少嘗試,包括「FM簡單調頻」、「十分動聽」、豆瓣寫愛情故事等,但這些只是為他積累了一些初步的粉絲。小川叔真正受人關注,是從2013年底撰寫《你被領導罵過么》《如果你是我的下屬》等職場文章開始的。
在發布職場文章之前,小川叔的豆瓣文章平均回應數約20;而在此之後,文章的互動量經常上百。
成為豆瓣紅人之後,接下來小川叔的動作是出書、演講,不斷提升品牌勢能。
對於這一系列的動作,小川叔也分享過:
標籤化、產品化、品牌化是一個過程;
最開始標籤化是最好的方式,容易有差異性;
之後是嘗試產品化,講邏輯乾貨,出諮詢和產品;
品牌化其實是去標籤化。
這對於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在個人品牌沒有建立起來之前,你需要先想方設法在某個平台打造爆款、製造標籤;隨後,以此為背書,迅速延展到其他平台,打造產品、製造品牌,讓你不止停留在某個固定的標籤上,而是持續發力。。
這一點,實際上我們拆解彭小六的時候也發現了——彭小六從簡書成名,但現在簡書只是彭小六的一個輸出渠道而已。
2、沒什麼捷徑,需要持續積累
上圖是小川叔2006至2015年的重要里程碑路徑。2013年後他出書、開公眾號、入駐今日頭條等,基本都是作家或者自媒體人的「標配」,讀者想必也都知道。
上圖的關鍵點是前3個方塊:2006年到2013年之間,關於小川叔的大事件很少。他在做什麼?
①上班、換工作
②「簡單生活」「十分動聽」等錄製近150期節目
③豆瓣寫文100餘篇(但是回應者不多)
...
現在很多20出頭的年輕人,不停地去分答、去知乎找大牛,想知道「如何快速成為大咖」或「如何快速實現財富自由」,但是很遺憾,大牛給出的建議幾乎清一色是「你需要積累,你需要練習一萬小時」。
我們從小川叔的軌跡也不難看出,所謂「兩年內出3本書」「迅速搶位公眾平台與頭條號」等,也是通過至少十餘年的努力和六七年針對性地耕耘,才有可能找到機會、迅速爆發。
3、一魚多吃,好文章可以反覆刷
在我研究小川叔的微信公眾號的時候,經常會納悶:
《清清吧!那些點贊之交》這篇文章怎麼微信發了很久,今日頭條又發出來了?
《人生到底應不應該有一場說走就走的,裸辭》不是很早以前在豆瓣上就有嗎?在公眾號又發出來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
我的第一反應是「川叔可能偷懶了,沒什麼發的就翻舊賬」。但是很快我發現,每一篇「曾經發過的文章」,幾乎都有粉絲的點贊與好評:
好的文章是值得反覆咀嚼的,中國網友上億,而看過你的某篇文章的充其量上萬。只要你的內容有價值,依然可以推薦給新平台的讀者。
不少公眾號運營者都有「更新癖」——如果你能每天出品優質文章,那當然更好;但如果同樣一個話題,你已經用心寫過,再次拿出來又何妨?
4、溫度賬號的機會
國內職場與成長類書籍眾多,憑什麼小川叔有不少死忠粉,從電台跟到豆瓣、再到公眾號?
雖然每一個公眾號都有自我介紹,但這只是運營者一廂情願的定位;公眾號在網友心目中的位置,需要從留言區找到。在小川叔的留言區,出現頻次最多的三個字是:
叔、信、謝
不少乾貨類的職場賬號,會教大家職場技巧、告訴大家職場經驗,但絕大多數都停留在了「我教你」的層面;而小川叔的粉絲,不只是來聽小川叔講職場技巧,更像是圍坐在大叔旁邊,聽他的故事、看他的生活、聽他的吐槽、等他的回信。
現階段微信公眾號超過2500萬,不少人抱怨「沒有機會了」,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阻礙閱讀量低、粉絲增長放緩、粉絲注意力轉移。怎麼破?
在9月份拆解秋葉大叔的時候我們也談過,秋葉大叔之所以近期開始重新做公眾號,是因為他認為「做一個有溫度的活人帳號易成功」,接下來的機會,很有可能就是小川叔這樣有溫度的人格化賬號。
5、後記
對小川叔的拆解,我本打算找到小川叔從草根到大咖的運作軌跡與技巧,想看看他如何有針對性地去打造個人品牌、一步一步走到現在。
但是很抱歉,拆解後我發現沒什麼套路——小川叔不是人生導師,也沒有「一眼看到N年後的趨勢」的馬雲式眼光,他能做到的就是:
憑著興趣去做電台節目→有了想法就去豆瓣分享→看到更好的機會就過去嘗試→找到突破口後就趁熱打鐵→成名之後繼續奔跑
「多面積累、方向摸索、保持溫度、習慣分享」,這也許小川叔走到現在的原因,也是焦慮中的白領關注小川叔的理由。
版權信息:文章由勾俊偉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勾俊偉,電商總監、速途網、艾瑞網等特約專欄作家。曾參與阿里巴巴、窩窩團等互聯網企業營銷策劃管理,並為中糧集團、太重集團、文化中國、中國移動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做過多場網路營銷內訓。
倡導「不打雞血」「落地為王」「全網營銷」,專註傳統企業電商轉型與網路營銷策劃。
推薦閱讀:
※2018年蘋果秋季發布會或將推出這幾款硬體產品
※互聯網產品欺騙和道德綁架的套路
※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簡述雷軍的互聯網情節
※在大數據領域裡,你們是不是忽略了數據產品這個崗位?
※破次元壁的跨界營銷,如何做到「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