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錦囊:如何正確打開腦洞

實用錦囊:如何正確打開腦洞

來自專欄水生簫瀟

實用錦囊:如何正確打開腦洞

——三個好用的工具

不止一次有人問我,創新這種事兒咋弄啊!?誰不想呢,我也想做個能讓人們哄搶的爆品出去賣賣;我也想遇到技術難題的時候能夠靈光乍現,像魔法師那樣輕鬆地解決;我也希望能有個神來之筆,巧妙地花很少預算甚至還賺錢(想得多)就能實現營銷效果。難啊!

我也承認,是難。

But,解決難題,不見得一定用複雜的方法。這總對吧。

一群不講人工智慧,不講區塊鏈,不講大數據,不講虛擬現實的人,竟然還說自己在做創新!?膽子真大。

創新思維這玩意兒真能訓練嗎?什麼訓練項目?有沒有效呢?

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真有可能在幾近「光滑」的大腦皮層僅有的褶皺里開腦洞嗎!?

能力分為兩塊,一塊是知識,一塊是方法。

知識就是力量,羽扇綸巾的智者如是告訴我們。可是他沒說有了力量之後怎麼用呢。所以,如果只有力量,卻不知道如何使用的話,那不就是徒有一身蠻力了么。邏輯是硬傷啊,不得不承認的是,西方人很擅長研究方法論。畢竟人家字母文字不像我漢字那樣形象啊,早年作文比賽本質上是簡筆畫大賽吶。

你見過徒有一身蠻力的人嗎?

其實,有時候我們都是。所謂慣性思維,正是所有的決策始終都深陷在自己行業經驗之中,那提出的解決方案自然也總在看不見的一個框內。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談來談去始終都在那些點子里轉圈,無法取得一些進展,有勁兒無處使,感覺像是砍桂花樹的吳剛,像是滾巨石的西西弗斯。

1 創意的分層

這是先要理解的一個原理。

不信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有限的時間思考一個物件的多種用法。比如,一分鐘寫出鉛筆的盡量多的用途。即使一群人一起做,不出意外大家的想法都是雷同的,有限的。背後的原理是,我們可以將創意分為三層,記憶層、推理層和幻想層。就像日常工作中的解決方案,一定是先從記憶經驗中調取,然後會根據知識、規律去推理,最後才會得到那些充滿想像的,不可思議的解決方案。可想而知的是,同行業競爭,有關記憶層和推理層幾乎是都可以想到的,或者說是一些眾所周知的解決方案,而一家企業真正的競爭力在於是否敢於幻想,是否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理想的腦子想到的解決方案應該平均分布在三層中。

既然知道了這個,建議當然就是要大膽地幻想了,腦洞一定要大。

嗯,這裡的關鍵詞是「大膽」。

2 Brain-Writing 又稱腦寫法

有別於傳統頭腦風暴,不是所有人都擅長表達,而且往往有些時候觀點會被某些聲音大的同學帶著走。這種方法成員在會議的過程中將他們的想法寫在紙上,而不是一股腦的講出來。一邊記錄下自己的點子,一邊將這些筆記在小組裡傳遞,閱讀彼此的思路,並繼續寫下自己的新想法。這樣的合作方式保留了小組互動的建設性,並避免了口頭腦暴可能帶來的陷阱。

你可能在書上或者什麼地方看到過這種形式,甚至聽說過很多次的頭腦風暴,而如果沒實際做過,它就終究停在印象里,跟你沒有半毛錢關係。

體會不到那種在短時間內,強迫自己挖空心思把頭腦里所有能想到的想法倒出來的那種痛苦,就達不到訓練的效果。就像每天走過健身房,看到健身器材就放在裡面,直到有一天自己去擼鐵並且汗如雨下的時候線條才漸漸凸顯。只有在堅持到最後,推最後一下的時候才有效果。

3 對比法

又是看名字稀鬆平常的一個招數,可連某偉大的科學家都說,很關鍵的一種能力是比喻的能力。它的確可以將複雜的、抽象的事物或者原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這就是功力。因為見過太多頂尖的科學家可能並不擅長把他的工作生動地講給公眾聽,換句話就是研發技術人員自說自話,消費者一臉懵逼。

在思考創意的時候,它其實有個標準的句式:

這個問題,和什麼比較像?

「它」是怎麼做的?

我們可以怎麼做?

比如說:

普及創新知識和意識,跟互聯網的普及比較像。

它是怎麼做的呢?它先建立了基礎設施,然後讓大家感受到它的好處,大家自發地宣傳。

我們可以協助不同企業建設各種創新中心,並在其中產生一些創新成功案例,讓他們自發地宣傳。

普及創新知識和意識,還跟某種時尚的流行很像。

它是怎麼做的呢?它會讓一些影響力非常大的名人代言,並在各種渠道投放宣傳廣告。

我們可以跟幾位知名的商業創新領域的專家合作,鼓勵創新,代言創新方法的重要性。

4 最終理想解(IFR)

這是源自技術創新方法論TRIZ的一個小工具。例如如果看到幾十年來汽車輪子的直徑越來越小,那麼可大膽定義最終理想解為直徑趨於零,即沒有輪子。技術方面內容我提到過很多次,不贅述。

當年用空城計諸葛亮在面臨司馬懿大兵壓境,自己援兵未到,只有一群老弱病殘在城裡。他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呢?

是在不增加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全身而退。一般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早就不知所措,跳將起來,大叫,「怎麼可能!」

可是如果假設就按照最理想的結果,倒推自己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於是才有了頗具傳奇色彩,讓人拍案的空城計。

通過這個故事,不知是否能夠體會到,在面對棘手的問題的時候,索性想一想最終理想解。

朝著那個最理想的方向挖一下腦洞。

譬如說,這篇文章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呢?

人們讀了之後感覺不錯,不自覺地轉給身邊的人看。

可是我怎樣才能實現它呢?

建議你借旁邊小夥伴一面鏡子哈~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我也是從李晅老師那裡學來的九牛一毛。

李晅(Xuan)是誰?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非常富有的設計師。

他是可以放下自己企業重新學習深造投身商業管理的投資人。

他是目前國企、外企、民企眾多知名企業認可推崇的商業創新研究的諮詢師。

做培訓,他的課堂上有趣、有料,與實際業務問題相結合。知識與引導遊刃有餘,把很多知識內化到故事中,潤物細無聲。

做諮詢,他把二十幾年的商業實踐經驗與實際結合,再科學地運用激發創意思維等系統的創新方法論,時常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讓人眼前一亮。

思維有很大的拓展,有實際運用中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卡樂電子研發

感謝李晅老師通過多種思維技巧的訓練,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幫助我們打破慣性思維,並研習了商業創新攻略。

—— 百勝集團管理層

非常感謝李老師在創新思維這個方面給我的幫助,以往認為創新思維可能是產品研發部門需要的比較多,現在看來,無論是對於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無論是產品研發還是營銷,都非常重要;不僅如此,我非常佩服李老師能夠給學員的問題提出非常新穎獨特的點評和建議,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創新思維的魅力吧。

—— SGS通標標準(中國)某部門經理

感謝你能讀到這裡,為了表達謝意,再放一個彩蛋。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或Focalism),心理學名詞,是認知偏差的一種。

人類在進行決策時,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第一筆資訊,用它為基準點,逐步修正。這麼決策不科學,但是大家都會這麼做。

例如:某賣線上知識付費內容的詳情頁

「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擔任海爾、百度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

商業邏輯、管理方法和實用工具,都是從人性的骨子裡來、被反覆驗證過的套路和模式。

過去,用來經營公司。

未來,用於經營自己。

當然,你可以花 上萬元學費,投入 大量時間,去商學院學。

你也可以在專欄里,用請朋友吃頓大餐的錢(一年199元)、和洗臉刷牙的碎片時間(每天5分鐘),系統學到最經典實用的商業知識,獲得最透徹紮實的底層認知。」

成功!

讀完感覺如何?

這裡隱藏著一個 思考陷阱,你發現沒?

Bug在這裡:199專欄,他是按照EMBA商學院的課程內容來講嗎?注意,詳情頁里,他沒說自己是任何一家商學院的導師!

199和商學院效果一樣嗎?

商學院系統的上課還有作業反饋,和5分鐘零散式學習,效果一樣嗎?拿來比合適嗎?

再一次,我們發現了消費者的思維漏洞:他常常忘了分析錨點和你產品之間的邏輯聯繫,到底是強是弱。

他只顧著看這個錨點是否牛逼,價格是否可信。

這個199專欄,在強手如林的某知識APP里買,從一開始銷量就穩定排在前5。除了優秀的課程質量,這個錨點也立下大功。

哈哈,是不是有種跳脫感,這部分內容是來自爆款文案作者關健明講的「價格錨定」。我想說的其實是,我們大家其實思維體系中都有些漏洞,學習本就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代的師徒制總有他能延綿千年的道理。看再多文字,都不如面對面的溝通。

因為文字漏掉了很多能讓這些知識體系更加系統的情緒和細節,

因為牢固的記憶還是從認識面孔(圖像)開始的,

因為面對面溝通的價值不可估量。

因為面面相覷的時候才夠得到互相開腦洞啊~

文/史貴昌


推薦閱讀:

TAG:腦洞網路用語 | 腦洞開發 | 創新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