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友打臉——隋朝之後外戚影響消失?
來自專欄綠皮談史1 人贊了文章
如果按照上一篇作者的意思,外戚政治確實是中國兩漢時期的一大特點,而在隋朝也確實受到了抑制,但是唐朝不受外戚的較大影響
但是隋之後,外戚的影響並沒有消失,在唐代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勢力,如唐高祖時的竇氏、太宗時的長孫氏、高宗時的武氏、中宗時的韋氏、玄宗時的楊氏等。
就連唐高祖李淵在隋時,也是以帝戚自居的(李淵與楊堅同一岳父)。這種關隴集團盤根錯節的關係使得外戚政治雖在隋時得到抑制,但入唐以後,便因為李唐皇室鞏固統治的需要,又迅速「復興」起來。
不過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時期,外戚竇氏(李淵母族)和長孫氏(李世民妻族)雖身居高位,參預政要,而顯赫一時,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外戚真正起到了拱衛皇室的積極作用。
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年歲相近,從隋末起義到玄武門之變,再到確立李治為太子,期間種種,皆有其身影。即便如此,長孫皇后卻一再請求李世民抑制自己的家族勢力,簡直中國歷史上的「模範外戚」。
只是這樣的「模範外戚」雖然開了個好頭,但同時也開了個「壞頭」。外戚政治的「復興」使得政治野心家們眼前一亮,武氏(高宗妻族)、韋氏(中宗妻族)、楊氏(玄宗妻族)等在太宗死後不久便開始輪番登場,主演了一出接一出的外戚亂政。
唐高宗李治體質孱弱,若非其舅長孫無忌保駕護航,並不一定能成為皇位繼承者。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軍政大事就經常由李、武二人共同決斷,時稱「二聖」。而這也就為李唐皇室埋下了隱患。
就在李治死後沒幾年,大唐國號便正式改易成了大周,則天皇太后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帝。這樣一來,就正如此前的王莽、曹丕、楊堅之流,大周皇帝的親族們也都紛紛從外戚變成宗室。改朝換代可謂是外戚政治最極致的發展。
武氏一族封帝封后、封王封侯,一時風光無限。而昔日的李唐皇室此刻則是尷尬萬分,被殺被貶,改宗改姓,百般凋敝。
但是武周好景不長,神龍政變後,大唐又「復國」了。不過儘管武氏從宗室「回歸」外戚,但其政治勢力卻並未減弱。而且女皇雖歿,「餘音」尤在,此時的中宗李顯皇后韋氏以及李唐皇室的諸位公主都有向女皇「看齊」的趨勢。故而韋、武勾結,形成新的外戚勢力,飛揚跋扈,不減當年。
直至玄宗李隆基即位,發動「先天之變」剿滅姑母太平公主一黨,方才中止了則天皇后以來糜亂的外戚政治。
即為後的李隆基亦如當年的楊堅,深知外戚政治的危險,故其執政前期積極抑制外戚干政。可惜晚年的他以帝王的身份迷戀上了自己的兒媳楊玉環,「從此君王不早朝」,新外戚楊氏變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唐朝因此也就迎來了「分水嶺」。
而唐朝的「分水嶺」實際上也是外戚政治的「分水嶺」。在這之後,唐朝外戚勢力便一蹶不振,再無心於政治了。
再到了後來宋、明兩朝(遼、金、元、清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有其特殊性,故可不論)對外戚干政都防範有加,再加之一系列社會變遷、制度改革,外戚政治就已然淡出歷史舞台,成為典故了。
至於作者所說的「太監成為了皇權的象徵」,嚴格來說,也不確切。如果細細考察一下「唐宋元明清」,便可知這是晚唐和明朝的特點。
歡迎加群反駁我:110851018
推薦閱讀:
※安史之亂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為何在唐後期以及五代十國,南方的割據政權/藩鎮戰鬥力都很一般?
※古人每天吃兩頓,唐朝咋還以胖為美呢?
※現在的何康安曹等姓氏還和昭武九姓有關係嗎?
※大唐帝國究竟偉大到什麼程度?
※貞觀和洪武年間的國力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