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書心得&名句摘錄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名句摘錄

◆內容簡介(豆瓣)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在這裡,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也並非通過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此版特別收錄弗洛姆學術助手紀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愛》。

◆作者簡介 (豆瓣)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洛伽諾。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三)愛的對象

(1)博愛

(2)母愛

(3)性愛

(4)自愛

(5)神愛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第四章 愛的實踐

附錄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愛

一回憶弗洛姆的一生

◆讀書心得

愛情的美好,是上帝賜予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最寶貴的財富,這種高級而浪漫的情感,神秘、強烈、刻骨銘心,同時,愛情更多依賴感性,它如潮水般,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相對於親情、友情,它更為強烈,卻又更為善變。

(大多數),因此作者開篇就調侃道:「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棄愛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情的意義。」

愛情是一種能力,一種需要成熟相伴的能力,既然是能力,人們就應該試著去探索與學習,這是本書作者的基本觀點,在《安娜卡列琳娜》的讀書心得中我提到過,如果愛情的感性之水沒有理性的容器承載,那終將流失流盡。

我們可以跟著直覺、感性愛上一個人,但要維持與保鮮愛情,勢必注入理性與思考,而這,正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

作者有著心理學、哲學與宗教背景,成長與成書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前葉,寫這本書的時候經歷了兩段婚姻而在開始第三段,因此,書中涉及到一些內容拿到60年後的今天是值得探討的,比如他將母愛與父愛的劃分,將父愛描述得更為冷酷與現實(這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比如他將很多情感最後歸結於基督教所提倡的博愛,過於理想化;又如他將對資本主義的不滿,投射到了這本書探討的現實問題中,將政治制度與情感問題過多接觸。

即便如此,瑕不掩瑜,本書終是一本里程碑的經典,值得每位對愛情重視並善於思考的朋友閱讀。

◆名言摘抄

◎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棄愛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情的意義。

◎無法掌握命運的感受像一場瘟疫在掃蕩許多人的心靈;

弗洛姆認為愛情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門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不成熟的愛是 -- 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成熟的愛是 -- 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麼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煙、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待著,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正因為我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連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係同愛無關。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愛情可以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而雙方都會因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孤獨的感覺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強烈程度當作是強烈愛情的證據,而實際上這只不過表明了這些男女先前是多麼地孤單、寂寞、無聊而已。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尊重意味著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因而,尊重也包含著不能利用對方的意思。我希望被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去表現,而不是服務於我的目的。如果我愛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體,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於我的利用。只有當我自己取得獨立的地位,在沒有拐杖的情況下獨立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別人時,尊重對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習得的能力。

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

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通過努力換回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這種愛往往會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從一種非理性權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紮根於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

◎在成熟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態度:成熟的人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為之付出勞動的果實;成熟的人放棄了全知全能的自戀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種以自己的內在力量為基礎的謙恭。而這種內在力量只能由真正創造性的活動所給予。

◎我們可以在母愛中間發現自戀的因素。因為她一直把孩子視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親對孩子的愛和痴迷可能是對自戀的一種滿足。

◎愛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性的情感。它是一種「自足」。一般來說,可以用首先是一種給予而不是索取,來描述愛的特徵。

◎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生長的積極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就沒有愛。

◎愛別人與愛自己並不是兩者擇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身上,我們恰恰能發現自愛的態度。愛,在原則上說,是無法將「對象」跟自己分別開來的。真正的愛是創造性的體現,包含了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因素。愛不是一種被人推動的情感,而是積極地渴望被愛者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自愛的能力。

◎你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為愛與信仰本質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樣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與生具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才有資格談愛。

◎從本質上來看,愛應該是一門關於生命意志的藝術,是一門以一個完整的生命去承諾另一個生命的藝術。

◎責任就其真正的意義來說,是一個完全自願的行為;責任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需要的響應。「負責任」就意味著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需求予以響應。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

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

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

有見識,有眼光……

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

愛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為,

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

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巴拉塞爾士

◎愛是人身上的一種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樊籬並使人與人結合。愛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離感,但同時又能使人保持個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愛中會出現這樣的悖論形態: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又仍然保留著個人的尊嚴和個性。

◎作為給予行為的愛的能力取決於個人性格發展的水平。它預先就假設了人要取得一種佔主導地位的創造性傾向。在這一傾向中,此人必須克服他的依賴性、自戀和支配欲、盤剝他人以及也就是慳吝的願望;對他本人的個人力量擁有信心,對憑自己的力量達到目標的勇氣信心十足。如果在某種程度上此人缺少這些品質,那麼他就會害怕付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愛。

◎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來了,又會離去。如果我的愛不包含判斷和決定的話,我又何以能肯定愛情的綿綿無期呢?

◎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在愛的關係中,只有完全的清醒才能不感到厭煩或不使人厭煩,確實是這樣的,不感到厭煩或不使人厭煩正是愛的主要條件之一。

◎害怕損失的吝嗇鬼,不管他擁有多少財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也只是個貧窮和可憐的人。

◎我們必須為自己設定的任務不是擁有安全感,而是能夠忍受不安全感。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有的人由於內心極度的不安或者孤獨而狂熱地工作,有的人則是為了升官發財。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就是一種狂熱、一種熱情的奴隸,而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因為他是受外力的驅使。他是一個受苦的人,而不是一個「行動」的人。另一方面人們往往把一個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觀察和體驗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關係的人看作是「消極的」,因為他什麼也不「干」。實際上這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禪坐是最高的積極性,是靈魂的積極性,只有那些內心自由和獨立的人才能做到這點。

◎愛的投射:有些人對他人的每一點細微的錯誤都很靈敏,而對自己的缺點卻不聞不問,他們永遠都在考慮的如何指責對方或者是教育對方。如果一對男女雙方都熱衷於這麼做,那麼他們的愛情關係就成為相互的投射。

◎愛情毫無疑問會引起性結合的要求,在有愛情的情況下,這種生理關係就不會帶有佔有或被佔有的野心和慾望,而是充滿了溫柔。

◎愛的標尺:我們必須客觀地去認識自己和對方,以便使自己能夠真實地看到對方的現實狀態,或者能夠克服自己的幻想,也就是要克服自己想像中那個被歪曲了的對方影像。只有當我們客觀地認識了一個人,才能在愛中了解他真正的本質。

◎病態之愛:如果他們找到合適的對象,他們就信心十足,覺得自己佔了全世界的上風,這時他們對其他人也會和藹可親、溫文爾雅。但過了一段時間,如果妻子不再合乎他的想像,就會出現衝突和摩擦。

◎尊重就意味著要努力地讓對方按照自己的個性自由地成長和發展。

◎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

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並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父愛的藝術: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別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愛情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這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愛情的唯一成果。

◎在某種程度上性縱慾是克服孤獨感的一種自然和正常的方式,並有部分效果。許多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減輕孤獨感的人很重視性縱慾的要求,實際上這和酗酒和吸毒並無多大區別。

有些人拚命地想借性縱慾使自己克服由於孤獨而產生的恐懼感,但其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孤獨,因為沒有愛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剎那間填補兩個人之間的溝壑。

◎關心和關懷還包括愛情的另一方面,即責任心。今天人們常常把責任心理解為是義務,是外部強加的東西。但是責任心這個詞的本來意義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覆。「有責任」意味著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願望給予回答。

◎不要把紀律看作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應該成為自我意志的體現,應該感到這是一種愉快,並且逐漸習慣於一種生活態度,一旦放棄它,便會若有所失。

◎超越自己: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創造者,是能超越處於被創造者消極地位的生命。

◎利己和自愛絕不是一回事,實際上是互為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 而是太不愛自己。缺乏對自己的愛和關心表明了這個人內心缺少生命力,並會使他感到空虛和失望。在必要時這個不幸和膽怯的人會通過各種其他的滿足來彌補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關心自己,實際上只是試圖通過對自己的關心去掩蓋和補充自己缺乏愛的能力。

◎愛得成功的主要條件,是克服一個人的自戀。

◎在愛情中,在獻身中,在深入對方中,我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發現了我們雙方,發現了人 。

◎從根本上來看愛情是意志的行為,是人作的一項把全部生命交付對方的決定。

◎愛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也是一個承諾。

◎現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滿足消費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們消費商品、圖片、食品、飲料、香煙、人、雜誌、書籍、電影,真是無其不有。世界只是為了填飽他們的肚子,就象一個巨大的蘋果,一個巨大的酒瓶和一個巨大的乳房,而我們是嬰兒,永遠在期待,在希望,卻永遠是個失意者。我們的性格努力地適應進行交換、接受和消費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東西——都成為交換和消費的對象。

◎大多數人決不認為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他們追求愛情。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他們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他們百聽不煩。但他們之中沒有人認為,人們本可以學會去愛。……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

◎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了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

◎分析愛情的本質就是確認今天已經很少能體驗到愛情,但同時又要批判造成此種現象的社會條件,相信愛情能從一種零星出現的個別現象發展成為普遍的現象,是一種合理的信仰,這一信仰是以認識人的本質為基礎的。

朱江

2017年12月19日星期二


推薦閱讀:

TAG: | 愛情 | 愛的藝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