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近現代文學的哲思,夜讀者的好書

5本近現代文學的哲思,夜讀者的好書

來自專欄讀書人(文學名著推薦)

126、《極權主義的起源》

作者從19世紀中歐與東歐歷史中的反猶主義入手,追索其中的極權主義因素,然後審視歐洲的殖民帝國主義。在研究極權主義運動和政府的機構、組織和運作時,她集中分析了極權主義統治的兩種形式--納粹時期的德國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在結論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類的孤立和孤獨是產生極權統治的先決條件。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於德國漢諾威一個猶太人家庭,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後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國,1951年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出版,為她奠定了作為一個政治理論家的國際聲望。

流亡之前,阿倫特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協助猶太組織工作,為此曾被納粹政府關押過。去美國之後,她為流亡者雜誌《建設》撰寫評論等;做過肯捨出版社的編輯;1952年擔任過"猶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負責人。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紐約布魯克林學院開辦講座;後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隨著《人的狀況》、《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論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的矚目人物,聲譽日隆。1975年12月阿倫特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127、《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這本書里除了文化雜文,還有給其他書寫的序言與跋語。這些序言與跋語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態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輕鬆的隨筆。不管什麼書,我都不希望它太嚴肅,這一本也不例外。--王小波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作家孫郁先生說,他在北京四中讀書的女兒非常喜歡讀王小波的作品,她的同學們也喜歡。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夠讓毫無相同生活經歷的年輕一代喜歡,首先證明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能夠超越時間的東西。而這就是所謂"永恆的主題",如愛和美。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其次,這個現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評的對象有些還活得好好的。當初,王小波的作品剛面世時,聽到這樣的說法:他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

王小波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佔據了一席之地,雖然並沒有一個像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證書來印證這一點,但是,時間就是他作品價值的證書。

128、《寂寞東京塔》

《寂寞東京塔》是日本直木獎作家江國香織代表作,本讀者票選年度長篇小說第1名,是劉亞仁、金喜愛主演的熱播韓劇《密會》及 「嵐」松本潤、黑木瞳主演電影《寂寞東京鐵塔》的原著小說。

十九歲的透愛上了年長的有夫之婦詩史,他們一見鍾情,開始了隱秘的戀愛。

三年來,透讀詩史喜歡的書,聽她喜歡的音樂,每天等待她的電話,將每一次等待視作與詩史相連的幸福時間。他以為這樣的日子會永遠繼續下去,卻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渴求更多——他忘記在時間背後,愛情面前,一切終將洶湧蔓延……

「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著。我接受這樣的條件。」

江國香織

日本作家。1964年生於東京。作品風格多樣,獲獎無數。1989年《409拉德克利夫》獲法國費米娜獎,成為日本得此獎第一人。1992年獲紫式部文學獎,1999年獲路旁之石文學獎,2002年獲山本周五郎獎,2004年獲直木獎,2012年獲川端康成文學獎。

主要作品有《沉落的黃昏》、《那一年,我們愛得閃閃發亮》、《好想痛痛快快哭一場》、《寂寞東京塔》、《去愛吧,間宮兄弟》等。

129、《博爾赫斯詩歌精選》

1、我的一生

這裡又一次,飽含回憶的嘴唇,獨特而又與你們的相似。

我就是這遲緩的強度,一個靈魂。

我總是靠近歡樂,也珍惜痛苦的愛撫。

我已渡過了海洋。

我已經認識了許多土地;我見過一個女人和兩三個男人。

我愛過一個高傲的白人姑娘,她擁有西班牙的寧靜。

我見過一望無際的郊野,西方永無止境的不朽在那裡完成。

我品嘗過眾多的詞語。

我深信這就是一切而我也再見不到再做不出新的事情。

我相信我日日夜夜的貧窮與富足,與上帝和所有人的相等。

2、邊界

倘若萬物都有結局,有節制

有最後和永逝,還有遺忘

誰能告訴我們,在這幢房子里,是誰

已經接受了我們無意中的告別?

-------------------------------------

在黎明我彷彿聽見了一陣繁忙的

喃喃之聲,那是遠去的人群;

他們曾經熱愛我,又遺忘了我;

此刻空間,時間和博爾赫斯正將我離棄。

8 贈禮之詩(給瑪麗亞·艾舍爾·瓦斯奎斯)

因為饑渴(一個希臘傳說講述過)

一位國王在噴泉與花園間垂斃;

我漫無目的跋涉在這盲目的

圖書館,這座高大而幽深的監獄。

百科全書,地圖冊,東方

與西方,世紀,朝代,

符號,宇宙與宇宙起源的學說

由牆壁提供,但毫無用處。

在我的黑暗裡,那虛浮的冥色

我用一把遲疑的手杖慢慢摸索,

我,總是在想像著天堂

是一座圖書館的類型。

某種事物,肯定不能名之以

命運這個詞,安排了這一切;

另一個人在另外的迷朦之夜裡

也曾領受過數不清的書籍與黑暗。

在緩慢的陳列館裡遊盪

懷著神聖的無名恐懼我時常感到

我就是那另一個,那個死者,曾經

在同樣的日子邁過同樣的步履。

在兩者之中,是誰寫下了這首詩

一個複數的我還是一道孤單的陰影?

那給我命名的詞又算得了什麼

倘若這詛咒是共同的,是同一個?

格魯薩克或博爾赫斯,我觀看著

這親愛的世界變形與熄滅

成為一堆蒼白,模糊的灰燼

就彷彿是夢境,或者是遺忘。

3、詩藝

要察覺到清醒是另一場睡夢

夢見自己並未做夢,而死亡

使我們的肉體充滿恐懼,不過是那

夜夜歸來的死亡,又稱為睡夢。

4 致一位不再年輕的人

你已經望得見那可悲的北京

和各得其所的一切事物;

交給達埃多的劍和灰燼,

交給貝利薩留的錢幣。

為什麼你要在六韻步詩朦朧的

青銅里沒完沒了地搜尋戰爭

既然大地的六隻腳,噴涌的血

和敞開的墳墓就在這裡?

這裡深不可測的鏡子等著你

它將夢見又忘卻你的

余年和痛苦的反影。

那最後的已將你包圍。這間屋子

是你度過遲緩又短暫的夜的地方,

這條街,你每天把它凝望。

5 寫在一冊《貝爾武甫的功績》上的詩

被歲月消磨的記憶

拋下了那些徒然重複的

詞語,也像我的一生

編織又拆散它疲憊的歷史。

靈魂(那麼我告訴自己)會以一種

秘密而充分的方式,懂得

它是不朽的,它巨大而沉重的

圓環無所不包,無所不能。

比這渴望更遠,比這首詩更遠,

無窮無盡的宇宙在等待著我。

6 致查理二世

而大理石最終僅僅是遺忘。

熾熱又寒冷,比沙漠更孤獨;

你的靈魂無人企及,而你也已經死去。

13 約納桑·愛德華(1703-1758)

遠離城市,遠離嘈雜的廣場

和作為變化的時間

愛德華,如今已成了永恆,夢見

並進入了黃金之樹的陰影。

今天也是明天和昨天。在這寧靜的世上

上帝創造的事物沒有一件

不曾神秘地將他抬舉,

無論是傍晚的還是月色的黃金。

他欣慰地想到,世界是憤怒的

一件永恆的工具,那渴望中的

天堂只為少數人而建造

而地獄則屬於幾乎所有人。

在這一團亂麻的中心

是另一個囚徒,那隻叫做上帝的蜘蛛。

7 坎登,1892

咖啡和報紙的香味。

星期天以及它的厭煩。今天早晨

和隱約的紙頁上登載的

徒勞的諷寓詩,那是一位

快樂的同事的作品。老人哀弱而蒼白,在他清貧而又

整潔的居所里。百無聊賴,

他望著疲憊的鏡中的臉。

已經毫無驚訝,他想到這張臉

就是他自己。無心的手觸摸

粗糙的下巴,荒廢的嘴。

去日已近。他的嗓音宣布:

我即將離世,但我的詩譜寫了

生命及其光輝。我曾是華爾特·惠特曼。

8謎語

今天吟唱著詩篇的我

明天將是那神秘的,是死者,

居住在一個魔法與荒漠的

星球上,沒有以往,沒有以後,沒有時辰。

神秘主義者如是說。我相信

我不配進入地獄或天堂,

但我不作預言。我們的歷史

像普洛透斯的形體一樣變幻無常。

是什麼漂泊不定的迷宮,是什麼

光輝的盲目之白,將成為我的命運,

當這場冒險的結局

支付給我奇特的死亡的體驗?

我要暢飲它清澈的遺忘,

永遠存在;但決不曾經存在。

9某人

也許在死亡之中,當塵土

歸於塵土,我們永遠是

這無法解釋的根,

這根上將永遠生長起,

無論它沉靜還是凶暴,

我們孤獨的天堂或地獄。

10EVERNESS*

不存在的惟有一樣。那就是遺忘。

上帝保留了金屬,也保留了礦渣,

並在他預言的記憶里寄託了

將有的已有的月亮。

萬物存在於此刻。你的臉

在一日的晨昏之間,在鏡中

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反影

它們仍會留在鏡中。

萬物都是這包羅萬象的水晶的

一部分,屬於這記憶,宇宙;

它艱難的過道沒有盡頭

當你走過,門紛紛關上;

只有在日落的另一邊

你才能看見那些原型與光輝。

* 註:「everness」一詞是十七世紀英國教士和一種普遍哲學語言的發明者約翰·威爾金斯臆造的。

11致一枚硬幣

有的時候我心懷愧疚之感,

有時,則是忌妒,

因為你置身於時間與它的迷宮,像我們一樣,

卻一無所知。

12界線

有一行魏爾蘭的詩句,我已回憶不起,

有一條鄰近的街道。是我雙腳的禁地;

有一面鏡子,最後一次望見我,

有一扇門,我已經在世界的盡頭把它關閉。

在我圖書館的藏書中(我正望著它們)

有幾本我再也不會翻開。

今年夏天,我將有五十歲了:

死亡消磨著我,永不停息。

出自胡利奧·普拉太羅·埃杜的

《銘文》(蒙得維的亞,1923)

12 致拉菲爾·坎西諾斯—阿森斯

正如一切事物的內部,時間昭然可見。

難以忍受的是認識到

我們並不擁有共同的星空。

當暮色在我的院子里成為寧靜,

清晨會從你的紙頁里升起。

我的寒冬將是你盛夏的陰影

而你的光明將是我陰影的榮譽。

我們仍團結在一起。

兩副嗓音仍應和如一,

正如日落西山時的強烈與溫馨。

13 南方

從你的一座庭院,曾經眺望

古老的星星,

從一張陰影里的長凳,曾經眺望

這些零散的光點

我的無知從沒學會為它們命名

也排不成星座,

曾經察覺到秘密水池裡

流水的循環,

素馨花和忍冬的香氣,

安睡的鳥兒的寧靜,

門道的彎拱,潮濕

——這些事物,也許,就是詩。

22 博爾赫斯和我

事情都發生在那另一個人,博爾赫斯的身上。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穿行,幾乎是機械地耽留在鏡前觀看前廳的彎拱和門斗;我通過信使收到有關博爾赫斯的消息,我看到他的名字在一個教授委員會裡,或是一本傳記辭典裡面。我鍾情於計時的沙漏、地圖冊、十八世紀的印刷術、詞源學、咖啡的滋味和史蒂文森的散文;那個人與我共享這些愛好,但卻是以一種虛榮的方式,把它們轉變為一個演員的品性。斷言我們之間互懷敵意,那是言過其實了;我活著,我讓自己生活下去,博爾赫斯才能構思他的詩文,而這詩文又成為我的辯護。我無需否認他的確寫了一些值得一讀的篇章,但這些篇章救不了我,或許因為好的事物已經不屬於任何人了,甚至也不屬於那個人,而只屬於語言和傳統。此外,我命里註定會最終消逝不見,只有我的某一個瞬間能在那個人身上留存。我一步一步地向他讓出了一切,儘管我深知他篡改和頌揚的頑固習性。斯賓諾莎認為萬物都寧願保持其本來面目;石頭希望永遠是石頭,老虎希望永遠是老虎。我只有在博爾赫斯,而不是我自己(倘若我是某人的話)身上留存,但與他的書籍相比,我在許多別的書里,在一把吉他累人的演奏之中,更能認出我自己。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從他那裡掙脫出來,我從城市郊區的神話流浪到與時間和無限的遊戲,但如今連這遊戲也是博爾赫斯的了,於是我只得構想別的事物。就這樣,我的生活成了一種逃亡,我喪失了一切,一切都歸於遺忘,或是歸於那另一個人。

我不知道在我倆之中是誰寫下了這一頁。

130、《古都》

《古都》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中篇小說。書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該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聞》連載,1962年1月出版。該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

《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川端康成運用清淡、細膩的筆觸,敘述了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的悲歡離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作者把自己的關注、同情與哀嘆,都給予她們,寫了她們的辛酸身世和純潔愛情,還寫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故事在寂靜中開始,在寂靜中結束,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濃重的凄涼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虛無、厭世的思想。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懸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見等社會現狀,也表現了日本人民的純樸和善良的情感。

幼女千重子因雙親窮苦,遭到遺棄,由商人太吉郎夫婦收留,照日本傳統的老規矩撫養成人。千重子為人正派,對自己的身世已暗自懷疑,促成多愁善感的情緒。按日本民間的迷信說法,棄兒會淪為終身不幸,她常為此苦惱不已。而且,千重子又是個孿生女兒,所以多背負一層受人恥笑的標誌。有一天,千重子在京都郊外的北山,遇見當地一個美少女。她發現那正是她的孿生姐妹。嬌生慣養的千重子同身材健美、自食其力的苗子,逾越社會地位的懸殊,情投意合,和睦相處。由於兩人容貌驚人的相似,鬧出一些陰差陽錯的誤會。

創作背景

孤獨凄涼的童年生活,使川端康成失去了家的感覺,缺乏心靈的歸宿感,這種孤獨虛空,無依無靠的感覺影響著他的生活與心靈,使他一直夢想著能尋找到能撫平其心靈創傷,給予他精神寄託的理想家園。也正是這種遊子情系故鄉的強烈感受和追尋故鄉的強烈願望,才使其發表了以京都為創作背景《古都》。

川端康成在寫《古都》時說:"想寫一篇小說,藉以探訪日本的故鄉"。之後在隨筆中又提到:"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我把京都深秋的景色,當作哺育我的搖籃"。以此可以看出,《古都》選擇了日本的古都京都來作為創作的背景主要因為京都是日本美最集中和最傑出之地,也是日本文化的第盛之地,被稱為"真正的日本",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徵"。川端康成在京都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尋找的心靈故鄉和理想的精神家園。

川端康成創作和發表《古都》的時期,正是二戰日本戰敗後,被美軍佔領的時期。美軍將美國的文化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傳入日本,致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影響,陷入了傳統衰落的危機之中。川端康成對日本傳統美的失落深感痛心,決心把戰後自己的生命作為餘生,來恢復和挽救日漸消失的日本傳統美。他說"我強烈地自覺做一個日本式作家,希望繼承日本美的傳統,除了這種自覺和希望以外,別無什麼東西了……。""我餘生不是局於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傳統的表現"。正是這樣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使得川端康成以京都作為故事展開的背景,創作了極具京都及日本魅力的作品《古都》。

作品主題

《古都》是一部充斥著濃郁的日本傳統文化氣息的作品,作品通過對古都的名勝古迹、傳統節日風俗等的描寫再現了京都的古風名勝,表現了作者對日本傳統文化之美的欣賞和深入骨髓的眷戀。

但是面對強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日本傳統文化在逐漸走向衰落,作者為此感到惋惜和孤獨。川端康成積極的對日本正逐漸衰敗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精神的追尋,不是因為他個人所需要,而是作為一個民族,必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隨波逐流,民族性的文化不能輕易放棄,更不能隨意丟棄,川端康成在自己文學創作中也表現出和傳統文化高度的統一。

《古都》是川端康成末年之作,討論川端康成一貫關心的主題,包括:兩性之間的鴻溝、兩性差異的焦慮、單純無邪的嚮往、人間和自然的結合、環境和個性的結合--古都同時探討居住戰後古都京都的藝術家對現代與傳統的愛憎情理,現代很吸引人,又使人迷惘,社會在變,大眾的文學品味也在變,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站得住腳而保留傳統性質是個大問號。

作品影響

《古都》和其他兩部中篇小說,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獎委員會審核通過,由於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敘事性技巧、並以非凡之敏銳表現了日本人內在精神的特質,據以頒給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 。其他兩部為《雪國》(1935年-1948年)與《千隻鶴》(1949年-1951年)。《古都》是三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沒有情色內容的。

小說《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重要作品,在其表現的主題中,已經可以逐漸看出那種從早年的頹廢風格逐漸生髮出來的變化,多了許多對自然的、環境的思考和人類生活、感情在自然變遷中的體會和衍生。多了幾分哲思和反省,主旨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對日本民族在戰後的環境、在戰後環境中對自身感情的、生活的選擇與變遷都做出了近乎課題式的深刻思考。

《古都》分別在1963年、1980年和2005年被拍成電影。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文學的陰影很深的底色。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誌。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不是代》雜誌,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手法純熟,渾然天成。

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藝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亦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

(2018.7.5——2018.7.25)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讀者雜誌 | 文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