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家庭教育有六個陷阱
來自專欄教育幫
「家庭教育是一場修行」
孩子從小的教育,決定了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是門「技術活」。記住這6個家庭教育的陷阱,會為你的育兒之旅減輕一些心理負擔。
◆ ◆ ◆
別人家的孩子
以前我總是苦惱:怎麼我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啊!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沒怎麼教育,就那麼優秀?
一天女兒突然說:「媽媽,我覺得你不喜歡我」。
我說:「媽媽當然喜歡你了。」
她說:「我就是覺得你不喜歡我,你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你總是說我不如彤彤漂亮,不如月月聽話,你還和她們的家長說我的壞話。"
說著說著眼淚就大顆大顆地流出來了,忍不住帶著委屈的哭腔和我嚷嚷。
孩子從小就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將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孩子的優點比,這直接打擊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讓孩子壓抑、鬱悶、痛苦。這種比較會埋下心理問題的隱患。
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先接納孩子的現狀,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孩子。這樣心態平和了,就容易看到孩子的優點,就能去鼓勵了。
我們不要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羞辱和刺激我們的孩子。但是別人的優點是需要孩子學習的,所以,要告訴孩子,並不是孩子不好,孩子也有很多優點,只是在某一方面需要向別人學習,在這一方面進步了,不是更好嗎?這樣說得全面些,孩子更容易接受些。這也就是先表揚,再批評。
我會說:「親愛的寶貝,每個小朋友身上都有一個獨特的優點。你願不願意把別的小朋友的優點偷偷學過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兩倍優點的小朋友?」
局部最優不等於全局最優
系統工程有一項重要的原理:局部最優不等於全局最優。很多父母恰恰就是在追求局部最優,而忽視了全局最優,收穫的可能是全局糟糕的結果。
比如,按時入睡從理論上來看是最優的,但有的孩子難以做到,如果逼迫他按時睡覺,孩子可能翻來覆去睡不著,也可能因此發生衝突,含著淚花入睡。再如專心吃飯對於消化可能是最佳的,但是吃飯時開心地聊聊天,精神愉快可能對身體也有好處。看起來最佳的習慣如果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勉強去推行,結果反而是糟糕的。
曾經因為一定要孩子先寫完作業再玩,發生過很多次不愉快,後來想通了,不一定非要這樣。現在對孩子的要求是:回家一定要把要完成的事列出來,計划出要花多長時間。然後可以自己決定何時開始,到8:30 必須洗漱。現在我們都達到了自己滿意的結果,寫作業的事情我基本不用操心了。
有的人高標準嚴要求,期待最佳效果。比如,作業一定要按時完成,到時間完不成就不準寫了;字跡一定要工整,潦草的字擦掉重寫;早早就培養孩子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難題也不幫忙;學習計劃一定要完成,不然就不允許玩;日事日畢,孩子狀態不好也不準延期……
看起來這些要求都是最有效率、最優的,結果應該不錯吧。可惜忘記了考慮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煩躁、難受,這樣一來,學習經常與痛苦相聯繫,就容易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厭學。追求最優,結果卻可能糟糕。有的人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許一時上去了,卻忽視了孩子幸福、性格、心理,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孩子收穫的可能是痛苦。
所以,養育不要只盯著某一方面,還要考慮孩子的幸福、感受、興趣、信心。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我是對的,就要堅持嗎?
很多父母有一個習慣性思維:我是對的,所以應該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卻造成親子衝突,破壞了親子關係。我提倡家庭教育不要太較真,不過有人很迷惑:難道我是對的,也不能堅持嗎?
自己認為正確的,其實未必是正確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學習思考,學歷再高也可能只是小學生的水平。所以,自認為對的,未必是正確的。即使是輔導孩子作業,有時我也會搞錯,比如拼音、字義,何況其他呢?
自己是正確的,孩子可能也是正確的。這不是一個非白即黑、是非分明的世界。一個事情本來就有很多個觀察角度,從這個方面來看是合理的,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是合理的。
比如孩子的一些穿著打扮,被家長認為是奇裝異服,覺得不美。但是「美」沒有統一標準,孩子覺得美自然有他的道理。家長覺得學習有用,孩子覺得學習沒用,其實各自有著自己的道理:學習對於考大學是有用的,但是學習的大部分知識將來是用不上的。
即使自己正確,孩子不合理,有時也不必過於堅持。適當的堅持是需要的,但是如果過於堅持,甚至逼迫孩子去做,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孩子反而不容易接受我們正確的意見。所以,有時需要先放一放,先不執著於對錯,先處理好親子關係,有時讓孩子去試錯,去體驗結果,效果可能更好,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太較真。有時孩子的確是錯了,如果不是原則問題,可以暫時妥協一下,等情緒好了再澄清也不遲。
興趣班,是堅持還是放棄?
興趣特長班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選擇。我女兒學過的所有興趣班開始都是感興趣的,但後來因為需要多練習,或覺得困難而興趣減少,都想過放棄,這恐怕是很普遍的現象吧。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先放低要求,放慢步伐,多去鼓勵她,想辦法激發興趣,幫助她學得輕鬆,這樣,她能夠堅持學完這一期,畢竟已經交過學費了嘛!之後,再讓她去選擇。比如,畫畫學完一期後,我發現她資質一般,她選擇放棄,我沒說什麼就同意了。有的課程,比如聲樂,女兒有點小天賦,學完一期之後,我勸她又學了一期,等有了基本素質了,她又提出不想再學了,也就停下了。鋼琴學了一年之後,我讓她自己選擇,她願意繼續學,那就堅持學下去了。
學校學習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一般只能堅持下去,不能放棄。有時如果只需要堅持一下就能成功,我大多會讓孩子堅持一下。比如爬山,差一點就到頂了,那就堅持一下;跑步,差一點兒就到頭了,也鼓勵堅持到底。但有時也不要勉強,比如作業沒寫完就瞌睡了,那就睡吧,明早起來寫也是一樣的,沒必要一定堅持寫完。
有時需要堅持,但不是靠逼迫和打罵,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天賦不是很突出,家長也不掌握方法,那麼與其逼迫孩子痛苦地堅持,還不如放棄。
揚長避短還是揚長補短
有人提倡順應孩子的天性,反對給孩子補短糾偏。
這個說法有合理的一面,因為很多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缺點,只盯著缺點,逼迫孩子去克服缺點,這不但讓孩子痛苦,而且會讓孩子習慣於關注自己的缺點,造成自卑。有的缺點以後可以迴避或者自然解決,就不必盯著缺點不放。有的缺點無關大局,順其自然去引導就可以了,比如上課不愛舉手、不大愛問好、房間比較亂……都不需要急著去糾偏補短。
但是,如果「短」對學習生活造成影響,就需要適當去補了,而且早補比晚補要容易。孩子的學生生涯有十幾年,學科方面的「短」是一直要面對的事情。
比如孩子從小就表現出數學思維差,如果不去幫助訓練他,他會逐漸喪失興趣和信心,更不想學,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數學就會成為孩子一直心中的「痛」,甚至會因此厭學。而如果從小學就注意培養訓練,而且方法得當的話,變成中等水平還是問題不大的。但是如果到了高三才去補短,可能花了很多工夫也提高不了多少,還不如揚長呢!
先接納孩子的缺點和短處,多去鼓勵孩子的長處,在此基礎上順應孩子心理,幫助孩子克服障礙,這種補短的方式是需要的。
勵志過度,害人不淺
很多人都希望孩子有內在的動力,而勵志學、成功學就能激勵孩子,激發前進的動力。但是成功學存在負面影響,也有些偏激。如果上進心過度,會帶來困擾、阻礙,甚至造成心理問題。
成功學有一句經典的話:「只要有想像,就一定能實現。」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這句話有合理的一面,因為很多事情看起來不太可能,很難,但是堅持做下去,努力再加上方法,還真可能做成。但是,這句話給人吹了一個美麗的大泡泡,會讓我們樹立高的目標,而且一定要達到,達不到就會覺得很失敗。當遇到小挫折,預示著目標可能難以實現的時候,就會自責、懊悔、失望、悲觀,甚至陷入焦慮、抑鬱之中。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勵志要適度,因為它是一柄雙刃劍。
我從小就用勵志學、成功學激勵孩子,他有了很高的目標,要做偉大的事情,做偉大的人,非常上進。小學表現非常優秀,考上了最好的初中。但是初二之後數學有些跟不上了,壓力很大,逐漸學習成績下降,這預示著他的偉大目標似乎難以達到,讓他無法接受,結果得了抑鬱症,連學都不想上了。
孩子本身的上進心就是蓬勃的,只需要努力去做,對結果順其自然。這既有前進的動力,又能夠坦然面對挫折,沒有了內耗,會前進得更好。
孩子可以樹立遠大的目標,但是不要總是想著一定要實現。把目光放在現在,爭取每天能進步一點,努力朝那個方向去努力,對結果可以順其自然。
回想當年,當我一定要實現遠大目標的時候,內心經常痛苦煩惱。而當我放下了對目標的執著,心很快就安靜下來了,每天努力進步一點,沒有反覆糾結內耗,反而離當初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對於小學生來說,從細微處入手,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一點一點地積累興趣、信心,孩子逐漸就會有了前進的動力,這些比遠大的理想來得更直接、實在。不要指望有什麼妙招,讓孩子一下子充滿幹勁,潤物細無聲地慢慢滋養,才能更加長久。
內容來源於青島出版集團,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還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九)
※學習班(第108集)越溪「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幸福美好源自孝敬的科學證明」
※家庭教育啟示錄101篇
※培養出人格獨立的高情商孩子?給你19條最有用的建議,尤其是第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