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 「無問西東」——繁華的海上絲路
來自專欄老物件兒
1 人贊了文章
國博 「無問西東」 展前四期寫的都是 「 駝鈴聲聲。。。」 的陸上絲綢之路,翻翻歷史中國其實還有比其更早的 「海上絲綢之路」 。
但,聽說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 早在戰國時期齊、燕國君對海上仙境及不死之葯的追求就有了濃厚興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讓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取仙丹,前後歷時八年,數次往返(現在有人說徐福就是日本神話中第一代神武天皇。。。)。到了漢武帝時期,其在位55年間,前後40餘年連續派遣方士 「入海求蓬萊」 ,參與者往往以千萬人計,雖 「終無有驗。。。」 我的天吶!難道中國偉大的航海事業起步就是因為這幾個皇帝們長生不老的幻想與慾望嗎?
孤,當年就是這麼任性!
其實,形成遠洋貿易的 「海上絲綢之路」 是古代人們藉助季風與洋流,利用傳統航海技術開展東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是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的紐帶,見證了各個時期各種交流的發展、璀璨乃至毀滅。
中國的 「海上絲綢之路」不是單一的一條航線,它由東線、南線、北美航線等綜合而成的航線總稱。
東線:開闢最早的航線,早期的東線起始自山東半島與東南沿海地區。後在大航海時期有了長足的發展,自廣州、澳門、粵東、閩南港口啟航,直航菲律賓馬尼拉,橫渡太平洋到北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然後往南到南美洲的秘魯、智利、阿根廷以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諸國航行,16 世紀以後成為亞太地區與美洲新大陸海洋交通的主要航線。
南線:最主要的航線。自廣州、粵西—北部灣沿海港口啟航,穿過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向西進入印度洋、波斯灣、紅海沿岸國家和地區,延伸至歐洲和非洲部分地區。北美航線:指1784年 「中國皇后號」 開闢的中國與美國的貿易航線。
配合這次國博 「無問西東」 展,這次文章重點講述 南線 。
早在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時期(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就已經開闢了通過印度半島,通向地中海的海上通道,起點是南越國都城番禺(廣州)。從廣東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等墓葬中出土船紋提筒,表明南越人已有製造大型海船的能力。而墓中出土的銀盒、阿拉伯半島的乳香、非洲的象牙等等舶來品,充分體現了南越人進行海外交往。而南越人則攜帶嶺南地區盛產的絲綢類紡織品等與他們進行貿易。
等漢武帝(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平定嶺南地區南越國,設置合浦郡後,在北部灣沿岸地區(北部灣指廣西南部、廣東雷州半島西部、海南島西岸和越南北部之間的一個海灣。)正式開通了南海對外交通與貿易活動,從而開闢了南線海上絲綢之路。除了合浦之外,還和番禺(今廣州)、徐聞(雷州半島),合為三大港口。
《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賚黃金雜繒而往。所至皆廩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從記載來看漢代南線海上絲綢之路有四方面特徵:一是線路相對固定。從北部灣畔出發,沿岸前行經由馬來半島,抵達今印度和斯里蘭卡;二是官方主導,民間參與。由黃門的 「譯長」 率領,也有部分敢於冒險的商人—— 「應募者」 加入;三是主要進行商貿活動。漢使團攜帶朝廷賞賜的黃金和各類絲織品前往(由於漢朝的桑蠶養殖業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個時期主要的輸出品),買回象牙、犀角、玳瑁、香料、染料、還有罕見的乳香等等;四是伴隨著國家間的外交活動和文化交流,沿途甚至還出現 「蠻夷賈船,轉送致之」的友好場景。
西漢時航海工具日趨成熟。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記載:「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 同時海上導航占星類書籍已有《海中星占驗》、《海中五星經雜事》、《海中五星順逆》等總計達136卷之多。
《後漢書·西域傳》(卷七十八)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即羅馬帝國)。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英聞之乃止。」 這次出海,甘英因聽聞海上兇險,中斷航行而未抵達大秦。後《後漢書·西域傳》又記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這是中國同羅馬帝國直接交往的最早記錄,而且是突破了以往通過斯里蘭卡中轉,第一次疏通了東西方海上運輸大動脈,羅馬帝國派遣的使者可以直航來到中國。
《魏略·西戎傳》記載,秦漢時期大秦(羅馬帝國)直通中國的兩條主要海道:一條是直接通往我國古代的南方大港(在今越南北部及雷州半島的徐聞、合浦);一條是以今緬甸南部為海行終點,然後經伊洛瓦底江等河谷北上,進入我國西南部,通過雲南的永昌郡與內地溝通。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嶺南屬孫吳管轄。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將交州一分為二,把交州以北的地區劃為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州治番禺(廣州)。隨後番禺(廣州)取代合浦、徐聞(雷州半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
孫權派遣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他們南海之行,歷時近二十年,「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 幾乎遍及整個東南亞,甚至到達了今天的菲律賓群島。
三國時期造船技術進一步精進。三國孫吳丹陽太守萬震所著《南州異物志》記載:「 外徼人隨舟大小,式作四帆,前後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牖形,長丈余,織以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風吹。風后者激而相射,亦並得風力,若急則隨宜增減之。邪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 可見,三國時不僅可被動隨風大小改變船速,也可主動通過有限風力達到一個較高的速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線海上絲綢之路繼續拓展。阿拉伯人在《古行紀》記載:「中國的商船,從公元3世紀中葉開始向西,從廣州到達檳榔嶼,4世紀到錫蘭,5世紀至亞丁,終至在波斯及美索不達米亞獨佔商權。」 《梁書·諸夷傳》也有記載:「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 其西與西域諸國接。漢元鼎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 自武帝以來皆朝貢。後漢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硃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晉代通中國者蓋鮮,故不載史官。及宋、齊時,至者有十餘國,始為之傳。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歲至,逾於前代矣。」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過60歲的高僧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等人,從長安出發,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去天竺尋求戒律,歷時10多年,歷經艱險,他們是首次到達今印度河流域的中國人。法顯等人遍游印度北、西、中、東部,其足跡為 「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 。後從海上通道回國,是第一批循海路而歸的海上絲綢之路探險者。
隋唐之前,海上絲綢之路還只能說是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公元6世紀自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後,我國水上運輸日益發達,東南地區的造船技術最為精湛,造船業也十分興旺,為海上絲路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唐代中葉之後,隨著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區經濟逐漸衰弱,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活動的主要通道。出口的絲綢、黃金、陶瓷等在各國大受歡迎,而以香料、珠璣、翠羽、犀角、象牙、瑪瑙及各種寶石等奢侈品為主要的進口商品,還包括了上一篇提到的 「崑崙奴」 。
復照青苔上:國博 「無問西東」——入華的胡人都在幹嘛呢?※看完腐國看島國,日本皇室婚禮了解一下?結婚還要這麼複雜?!
※909.與喵共舞442~周末兜妹生日
※從前的鎖,一輩子!
※【第265期】論演員的自我修養:人性、人味與人文
※你沒看錯!是乾隆的冰箱和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