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 「無問西東」——繁華的海上絲路

國博 「無問西東」——繁華的海上絲路

來自專欄老物件兒1 人贊了文章

國博 「無問西東」 展前四期寫的都是 「 駝鈴聲聲。。。」 的陸上絲綢之路,翻翻歷史中國其實還有比其更早的 「海上絲綢之路」

但,聽說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 早在戰國時期齊、燕國君對海上仙境及不死之葯的追求就有了濃厚興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讓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取仙丹,前後歷時八年,數次往返(現在有人說徐福就是日本神話中第一代神武天皇。。。)。到了漢武帝時期,其在位55年間,前後40餘年連續派遣方士 「入海求蓬萊」 ,參與者往往以千萬人計,雖 「終無有驗。。。」 我的天吶!難道中國偉大的航海事業起步就是因為這幾個皇帝們長生不老的幻想與慾望嗎?

孤,當年就是這麼任性!

其實,形成遠洋貿易的 「海上絲綢之路」 是古代人們藉助季風與洋流,利用傳統航海技術開展東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是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的紐帶,見證了各個時期各種交流的發展、璀璨乃至毀滅。

中國的 「海上絲綢之路」不是單一的一條航線,它由東線、南線、北美航線等綜合而成的航線總稱。

東線:開闢最早的航線,早期的東線起始自山東半島與東南沿海地區。後在大航海時期有了長足的發展,自廣州、澳門、粵東、閩南港口啟航,直航菲律賓馬尼拉,橫渡太平洋到北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然後往南到南美洲的秘魯、智利、阿根廷以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諸國航行,16 世紀以後成為亞太地區與美洲新大陸海洋交通的主要航線。

南線:最主要的航線。自廣州、粵西—北部灣沿海港口啟航,穿過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向西進入印度洋、波斯灣、紅海沿岸國家和地區,延伸至歐洲和非洲部分地區。

北美航線:指1784年 「中國皇后號」 開闢的中國與美國的貿易航線。

配合這次國博 「無問西東」 展,這次文章重點講述 南線

海上絲路 南線

早在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時期(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就已經開闢了通過印度半島,通向地中海的海上通道,起點是南越國都城番禺(廣州)。從廣東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等墓葬中出土船紋提筒,表明南越人已有製造大型海船的能力。而墓中出土的銀盒、阿拉伯半島的乳香、非洲的象牙等等舶來品,充分體現了南越人進行海外交往。而南越人則攜帶嶺南地區盛產的絲綢類紡織品等與他們進行貿易。

等漢武帝(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平定嶺南地區南越國,設置合浦郡後,在北部灣沿岸地區(北部灣指廣西南部、廣東雷州半島西部、海南島西岸和越南北部之間的一個海灣。)正式開通了南海對外交通與貿易活動,從而開闢了南線海上絲綢之路。除了合浦之外,還和番禺(今廣州)、徐聞(雷州半島),合為三大港口。

漢代合浦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賚黃金雜繒而往。所至皆廩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從記載來看漢代南線海上絲綢之路有四方面特徵:一是線路相對固定。從北部灣畔出發,沿岸前行經由馬來半島,抵達今印度和斯里蘭卡;二是官方主導,民間參與。由黃門的 「譯長」 率領,也有部分敢於冒險的商人—— 「應募者」 加入;三是主要進行商貿活動。漢使團攜帶朝廷賞賜的黃金和各類絲織品前往(由於漢朝的桑蠶養殖業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個時期主要的輸出品),買回象牙、犀角、玳瑁、香料、染料、還有罕見的乳香等等;四是伴隨著國家間的外交活動和文化交流,沿途甚至還出現 「蠻夷賈船,轉送致之」的友好場景。

西漢時航海工具日趨成熟。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記載:「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 同時海上導航占星類書籍已有《海中星占驗》、《海中五星經雜事》、《海中五星順逆》等總計達136卷之多。

《後漢書·西域傳》(卷七十八)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即羅馬帝國)。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英聞之乃止。」 這次出海,甘英因聽聞海上兇險,中斷航行而未抵達大秦。後《後漢書·西域傳》又記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這是中國同羅馬帝國直接交往的最早記錄,而且是突破了以往通過斯里蘭卡中轉,第一次疏通了東西方海上運輸大動脈,羅馬帝國派遣的使者可以直航來到中國。

《魏略·西戎傳》記載,秦漢時期大秦(羅馬帝國)直通中國的兩條主要海道:一條是直接通往我國古代的南方大港(在今越南北部及雷州半島的徐聞、合浦);一條是以今緬甸南部為海行終點,然後經伊洛瓦底江等河谷北上,進入我國西南部,通過雲南的永昌郡與內地溝通。

《後漢書·西域傳》 清光緒十年(1884年) 上海同文書局石印版 50CM×40CM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嶺南屬孫吳管轄。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將交州一分為二,把交州以北的地區劃為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州治番禺(廣州)。隨後番禺(廣州)取代合浦、徐聞(雷州半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

孫權派遣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他們南海之行,歷時近二十年,「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 幾乎遍及整個東南亞,甚至到達了今天的菲律賓群島。

三國時期造船技術進一步精進。三國孫吳丹陽太守萬震所著《南州異物志》記載:「 外徼人隨舟大小,式作四帆,前後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牖形,長丈余,織以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風吹。風后者激而相射,亦並得風力,若急則隨宜增減之。邪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 可見,三國時不僅可被動隨風大小改變船速,也可主動通過有限風力達到一個較高的速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線海上絲綢之路繼續拓展。阿拉伯人在《古行紀》記載:「中國的商船,從公元3世紀中葉開始向西,從廣州到達檳榔嶼,4世紀到錫蘭,5世紀至亞丁,終至在波斯及美索不達米亞獨佔商權。《梁書·諸夷傳》也有記載:「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 其西與西域諸國接。漢元鼎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 自武帝以來皆朝貢。後漢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硃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晉代通中國者蓋鮮,故不載史官。及宋、齊時,至者有十餘國,始為之傳。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歲至,逾於前代矣。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過60歲的高僧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等人,從長安出發,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去天竺尋求戒律,歷時10多年,歷經艱險,他們是首次到達今印度河流域的中國人。法顯等人遍游印度北、西、中、東部,其足跡為 「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 。後從海上通道回國,是第一批循海路而歸的海上絲綢之路探險者。

隋唐之前,海上絲綢之路還只能說是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公元6世紀自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後,我國水上運輸日益發達,東南地區的造船技術最為精湛,造船業也十分興旺,為海上絲路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唐代中葉之後,隨著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區經濟逐漸衰弱,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活動的主要通道。出口的絲綢、黃金、陶瓷等在各國大受歡迎,而以香料、珠璣、翠羽、犀角、象牙、瑪瑙及各種寶石等奢侈品為主要的進口商品,還包括了上一篇提到的 「崑崙奴」

復照青苔上:國博 「無問西東」——入華的胡人都在幹嘛呢??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彩繪崑崙奴俑 唐代 高29.3CM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年十二月,嶺南市舶司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與波斯僧等廣造奇器異巧以進。」 開始在廣州設置市舶司(於明代終止)主管海路邦交外貿,徵收航海相關的稅款,設立倉庫,保護外商的正當權益,制裁違法官員,並設立館驛接待外國使節,承擔一系列外交事務。隨著海外貿易的日益繁盛,這部分稅收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據統計當時每日到達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有11艘,全年多達4000多艘。而外國人沿海上絲路前來廣州留居者,有大食(阿拉伯)、波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真臘(今柬埔寨)、訶陵(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或兼稱這兩島)等國商人,共計十餘萬之眾,並且留居數十年而未歸。

當時中國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有六條定期航線,都集中於廣州。其中一條叫 「廣州通海夷道」 ,從廣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共14000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

唐代 「海上絲綢之路」 示意圖

安史之亂後,吐蕃勢力擴展到了隴右、河西地帶,迫使陸上絲綢之路幾乎中斷。而海上絲綢之路卻越來越興盛發達,形成了廣州、泉州、明州(寧波)、揚州國際四大貿易港,同時還有交州、福州、登州等輔助港口。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前後,竇叔蒙著《海濤志》書中對海洋潮汐進行全面總結,創製了高低潮時推算圖,為海上航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元10世紀中葉至13世紀的宋代由於北方少數民族侵擾,北方貿易通道完全中斷,而海上絲綢之路特別是南海航路趨於極盛,出現了 「東西南數千萬里,皆得梯航以達其道路」「雖天際窮髮不毛之地,無不可通之理」 的鼎盛局面。 進口商品有香葯、象、犀、珊瑚、琉璃、水晶、蘇木等等,其中香葯種類繁多,且數量巨大。《宋史》185卷 《食貨志》記載:「。。。大食蕃客羅辛販乳香值三十萬緡、綱首蔡景芳招誘舶貨,收息錢九十八萬緡,名補丞信郎。閩廣舶務監官抽買乳香,每及一百萬兩轉一官。又招商人蕃興販,舟還在罷任後,亦依次推賞。」 記載中居然規定對經營香葯有功人員予以獎勵。當時在非官方市場中,還出現了很多非官方的貿易,如金銀、銅器、銅錢、兵器及可造兵器的材料,書籍和外國貨幣等,而允許出口的商品有絲織品、陶瓷器、漆器、茶葉、酒、糖、米等等種類豐富。

北宋時期已出現了航海專用地圖,這種地圖反映了一定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文要素、定位條件等與航海有關的資料和說明。而指南針與磁羅盤導航在海運中的應用,不但是中國海運史上的重大事件,更對世界航海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時期南線海上絲綢之路繼續向西、向南延伸,致使我國與非洲各國有了新的交往。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頒布實行中國最早的市舶條法《元豐廣州市舶條法》(元代的《延祐市舶則法》《至元市舶則法》是繼承宋法之後進行增益)。雖其名冠有 「廣州」 字樣,但其適用範圍並不局限於廣州一地。《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十四記載:「不僅行於廣州,而且遍行其它諸路。」 成為當時官府進行海外貿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據。官府不僅允許而且大加鼓勵,每年政府還會出面宴請番商、綱首(負責大宗運輸的商人頭腦)、船員等。

南宋孝宗元年進士周去非(1135-1189)所著《嶺外代答》記述:「諸幕圍士樁海為界限,各為方隅而立國。國有物宜,各從都會以阜通。正南諸國,二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南之勃淋邦港)其都會也。東南諸國,閣婆(今印尼爪哇)其都會也。西南諸國,浩乎不可窮,近則占城、真臘、窪里諸國之都會。遠則大秦,為西天竺諸國之都會,又甚遠則麻離拔國(今印度半島西南),為大食(阿拉伯)諸國之都會。又其外則木蘭皮國,為極西諸國之都會。……於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細蘭(今孟加拉灣),細蘭海中,有一大洲,名細蘭國(今斯里蘭卡)。渡之而西,復有諸國。其南為故臨國(印度半島西南),其北為大秦國、王舍城、天竺國(今印度)。又其西有海,日東大食海(阿拉伯灣)。渡之而西,則大食諸國也。大食之地甚廣,其國甚多,不可悉載。又其西有海,名西大食海(地中海)。渡之而西,則木蘭皮諸國。更西則日之所入,不得而聞也。」 書中內容可將其視為南宋時期南線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及沿線諸國分布圖。

南宋·王應麟私撰《玉海》186卷記載:「 海舶收入,象、犀、珠寶、香葯之類,皇佑中(1049——1053年)五十三萬有餘,治平中(1064—1067年)增十萬,中興歲入二百萬緡。」 南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甲集卷一五內記載:「 建炎二年(1128年)至紹興四年(1134年),凡七年間,泉州市舶司獲利九十萬緡,紹興末期廣、泉二市舶司抽分及和買所得,每年多至二百萬緡。。。」 200萬緡(一緡是一貫錢,一貫錢是一千個銅錢,200萬緡。。。我從小算數是美術老師教的,到底多少錢還是你們自己算算吧。)可是佔了南宋全年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啊!咳咳!這樣的印鈔機可以給我來一打嘛?也難怪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 「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 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外貿擴大,銅錢 「一國所鑄,四朝共用」,儼然在東亞地區充當了世界貨幣的角色。南宋·包恢著《敝帚稿略》卷一《禁銅錢申省狀》中描述:「每是一貫之數,可以易番貨百貫之物,百貫之數,可以易番貨千貫之物,以是為常也。」 到了南宋末年,荷蘭人到泉州販運瓷器,價格每與黃金相等。(哇!那個時候家裡存點銅錢或者存點瓷器肯定超級保值!不像投了P2P行業目前是。。。你懂得的!)

從南宋到元代,我國沿海從北到南開放的港口很多:山東半島有登州、密州;長江口岸有鎮江府、江陰軍、平江府的太倉縣、秀州的華亭縣、表龍鎮、上海港;浙江沿岸有杭州、明州、溫州;廣東的廣州;其中福建泉州代替了廣州成為主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 「世界第一大港」 。港口每每停泊有 「大舶百艘,小船不可勝數」 。印度、阿拉伯等地蕃客雲集,素有 「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漲海聲中萬國商」 之譽。宋人朱彧《萍洲可談》記載:「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以鉅賈為綱首……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卧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

從考古研究與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遺存是港口、沉船和貿易品。這次國博 「無問西東」 展展示了沉沒於廣東陽江市以南約20海里處的南海海域,距今已有 800多年(南宋晚期)沉船 「南海一號」 的出水瓷器。(南海與地中海、加勒比海齊名,並稱世界三大沉船墳墓。。。不過,再仔細一想好興奮!)

「南海一號」 的名字由已故中國歷史博物館老館長(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俞偉超命名。其中 「一」 代表了起點和開始。從1987年發現到2007年12月27日整體打撈,足足花了二十年!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古老、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的沉船。

宋人周去非撰《嶺外代答》記載:「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於度外……人在其中,日擊牲酣飲,迭為賓主,以忘其危。」 「南海一號」 沉船從出水情況看,整艘船長30.4米,寬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約4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近800噸,或許就是周去非書中描述的遠航帆船。

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海洋貿易的古典時代帆船,最典型的船型有中國帆船、阿拉伯帆船和西班牙大帆船。中國帆船分為福船、廣船、浙船三大類型(另有內河航運的沙船,但不適合航海)。「南海一號」 沉船從發現的麻石制長方形條板式 「錨」,船身所用中國南方生長的松木和杉木等來看,應為南宋時期由中國南方製造的典型大中型福船。

敲黑板:什麼是福船?

所謂福船是指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首尾高昂,且船體大、吃水深、操縱性好,因而可作遠洋運輸船。據研究明代時期鄭和下西洋所造寶船,即以福船為基本船型。

福船模型

考古發現 「南海一號」 沉船所攜帶的植物種類幾乎都是南方品種,其中又以嶺南及福建地區特產種類最為突出,諸如:錐栗、梅、橄欖、荔枝、石栗、滇刺棗、香榧、草海桐等。而數量最多的錐栗,達1974粒,占出土植物種子總數的63.6%(一直到現在福建建甌所產的錐栗最為著名)。而且錐栗出土數量和平均密度最多的探方,都與船員生活區相關的船尾處,說明它們可能是船員們的食物。並且 「南海一號」 船頭朝向西南240度,通過這個朝向可以判斷,當時不是從國外駛入中國,而是從中國駛出外洋的貨船。由這些判定 「南海一號」 是從福建泉州巷起航,駛向東南亞和南亞進行商貿活動。

「南海一號」 沉船出水的器物專家估計價值超過千億美元,所以又被大家戲稱為 「滿船盡帶黃金甲」 。包括陶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硃砂、動植物殘骸、植物果核等。截至目前,考古發掘已經出土文物4萬餘件(不含前期打撈、調查),以瓷器、鐵器最為大宗。其中瓷器19000餘件套,以浙江龍泉窯系、江西景德鎮窯系、福建德化窯系、福建閩清義窯系和福建磁灶窯系等五大民窯瓷器構成,大多數完好無損並且保存如新。

龍泉窯青釉菊瓣紋盤 南宋(1127——1279年) 高4.3CM 口徑18.3CM 足徑5.7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該瓷盤為龍泉窯產品。淺腹,整體設計成菊瓣造型,器形厚重淳樸而不失美觀。里外滿施青綠釉,釉色晶瑩豐厚,圈足底裹釉,足內露胎。

古青器土脈細且薄。翠青色者貴,粉青色者低。

——明·曹昭《格古要論》之古龍泉窯

龍泉窯青釉刻花卉紋碗 南宋(1127——1279年) 高7.3CM 口徑16.2CM 足徑5.6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該瓷碗為龍泉窯產品。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花口盤 南宋(1127——1279年) 高3.4CM 口徑16.9CM 足徑3.4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該瓷盤為景德鎮窯。採用波浪狀花口,內壁處另有一圈相同的波紋裝飾,兩相呼應。盤底處刻有一朵多瓣蓮花,通體施白釉,釉色泛青。

此類瓷器因其釉色介乎青、白之間,故南宋人趙汝適作《諸蕃雲》、元人汪大淵作《島夷志略》等書內稱之為「青白瓷」。

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厚,色白且潤,尤佳。

——明·曹昭《格古要論》之古饒器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卉紋淺腹碗 南宋(1127——1279年) 高5.4CM 口徑19.9CM 足徑5.5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該瓷碗為景德鎮窯。

德化窯青白釉喇叭口印花瓶 南宋(1127——1279年)高10.7CM 口徑5.4CM 足徑5.5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該瓷瓶為福建德化窯。喇叭形口,鼓腹,圈足。腹部有重蓮瓣花紋,釉色青白。

在這條支流與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著廷基(德化)城。這裡除了製造瓷杯或瓷碗、碟,別無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

德化窯宋元時期盛燒青白瓷,明清時期為 「象牙白」 瓷。

德化窯青白釉葫蘆瓷瓶 南宋(1127——1279年)高8.9CM 口徑1.4CM 足徑3.8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該瓷瓶為福建德化窯。

德化窯青白釉印花八棱執壺 南宋(1127——1279年)高25.4CM 口徑7CM 足徑8.3CM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該執壺為福建德化窯。

我真的很好奇「南海一號」為什麼會沉沒?

有考古專家推測,「南海一號」 可能與遭遇海上風浪有關。因為船體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斷裂,也不是因為碰撞而沉沒。而它沉沒的地方一直是颱風等氣象災害頻繁的區域;也有專家說,是因為超載而發生沉沒。如果遭遇風浪,「南海一號」 沉沒海底的狀態應該是翻傾;如果遭遇觸礁沉沒,「南海一號」 很有可能是船頭或船尾先插向海底。而 「南海一號」 在海底淤泥中的狀態是:甲板幾乎與海平面平行。專家們的話聽著都滿有道理,不過最終答案還是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吧。。。

說實話,讀完這篇還是滿累的(潛台詞是寫完更累)。。。其實文章最大的福利就是照片里展廳布展的風格如同這些瓷器還在海底世界一般,在最近每日都是悶熱單曲循環中。。。看著涼快、涼快,降降溫吧!

對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最近還在有《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共出水了42000件文物,精選了其中500件代表文物展出,同時在展廳中還設計了四面沉浸式投影區域,大家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考古現場啦!(最近去國博除了人多,也沒別的毛病了。。。)

下篇:我寧願相信馬可·波羅來過中國。。。

推薦閱讀:

看完腐國看島國,日本皇室婚禮了解一下?結婚還要這麼複雜?!
909.與喵共舞442~周末兜妹生日
從前的鎖,一輩子!
【第265期】論演員的自我修養:人性、人味與人文
你沒看錯!是乾隆的冰箱和空調

TAG:人文 | 歷史 | 南海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