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日本沉沒》
來自專欄晨晨眼中的光和影
啊啊,終於。
《日本沉沒》。
我是在6月13號去洛杉磯的飛機上看完的這本書,拖到如今才寫書評,大概是因為——單純地想要評價手裡的這本書,都是需要勇氣的吧。
雖然是個人原因啦,笑。
《日本沉沒》,是我所讀的,第一本,男神做的書。
男神把我甩了的時候,這本書我已經看了一百多頁,然後便再也沒有勇氣翻開,而是轉去讀了Wings of Fire。五本英文的兒童讀物消磨了我大半年的閑暇時光,待第一輯讀完,我想返回去讀一本中文書的時候,才愕然發覺書架上所有我還沒讀過的中文書,要麼是男神做的,要麼是男神薦書。
本來選中的是《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然而那本書的譯者是真的有毒,我看書習慣先看前言或者後記,然後就在譯後記里看到譯者反覆提及我男神的名字,並且瘋狂誇獎他。
成功讓我哭成狗逼。
我知道我男神是全世界最帥最優秀的人了你能不能憋說了閉嘴吧您!
於是《日本沉沒》,一本沒有前言後記譯者序或是譯後記的、我已經讀了一部分的書,成功的重新成為了我要讀的書。
然而時隔半年再次翻開它,我整個人都驚呆了。
我!居然!完全!不記得!自己!看過!這本書!
所以說,我對《日本沉沒》的第一印象可以說是相當的糟糕了。
事實上,再次讀過以後,我的感想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總計五百多頁的書,可能真的是我眼光不行吧,但是在我看來,前兩百多頁,統統都是廢、話。
我是一個很怯懦的人,也曾經因為自己的無知和弱智鬧過不少烏龍,所以我真的不喜歡給任何東西以極端的負面評價,尤其,我現在評價的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名著了——不管怎麼說,《日本沉沒》開啟的是日本的一整個科幻小說、災難小說時代。
但是我今天坐在這裡,回想這本書的內容,哪怕被人罵無知、沒眼光到死,我也還是想說,它頭兩百頁,就是廢話。
是的,我知道這是對故事高潮的鋪墊,但是這個鋪墊太冗長了,充斥著無關緊要的環境描寫、和主線沒什麼太大關係的詭異劇情和大段大段的地理知識描述,無、聊、到、爆、炸。不,事實上不能說無聊,因為我還挺喜歡看科普的——但是在一本小說裡面看到這樣大量的科普實在是讓我接受無能,因為講道理,誰翻開一本小說,不是為了看劇情、看故事,進而從中體味人性百態的呢?
而頭兩百頁的內容,無聊到我要在每個單章底下記筆記總結,才能想起來講了什麼的地步——而它又廢話到,大多數單章我能總結出來的東西都不超過二十個字。
這本書叫《日本沉沒》,它想講述的故事,應該是大災難面前的人性、人情和社會,於是這兩百多頁的、基本都在分析「哇地殼要有大變動啦」的內容,真的是差點把我逼瘋——而且反反覆復地提及「那件大事」,卻始終不說事情到底是啥,雖然讀者看書名很清楚是日本要沉沒了這件事,但是看著是真的著急。
還犯困。
日本有可能會沉沒這句話,在這本書的第211頁才第一次被提出。
前面曾多次急得我撕書的心都有了。
這本書第二個氣到我的地方,在於錯漏。
因為大段大段的廢話,我看這本書,其實是很心不在焉的泛讀了。但即使是這樣,我記憶中也至少看到了三處錯漏。前兩處我圈了出來——分別是第126頁頂端「合約」被寫成了「和約」,以及296頁底下男主角小野寺的名字直接漏了一個「小」字——到後來我看到錯字漏字已經完全沒脾氣,連筆都懶得拿了。
我是真的真的真的覺得,很有可能是因為這本書太無聊了,編輯在校對的時候可能都沒耐心仔細看了……
最後一點讓我難受的在於書的簡介——它是個營銷。
在我的認知當中,一本書的簡介或是內容梗概,就是印在書背面或是封面內側的那段話,應該是概括了這本書的內容。
《日本沉沒》講述了什麼呢?
是地質學家發現日本將會於一年以內沉入海底,政府和科學家們聯手想辦法拯救人民的故事——同時,也從多個視角出發,描寫了不可逆轉的巨大自然災害面前,各個階層、群體的人性百態,以及世界範圍內各國政府對於這件事的應對和態度。
但是這個版本的書,簡介里說了什麼呢?
「面對滅頂之災,美國鞭長莫及,澳大利亞態度曖昧,唯一能伸出援手的中國會如何抉擇?」
我一直看到了最後一頁,都沒看出來,中國在這裡面有毛的戲份啊啊啊???
看著這個簡介,說實話,我是帶有期待的——小說寫作的時間是60到70年代之間,而那個時代,戰後的中日關係並不算友好。我很好奇,在一位日本科幻作家的眼中,當日本將遭遇滅頂之災的時候,他心目中的中國,會怎麼做?他心目中的日本政府,又會如何與中國政府交涉?
然而,完、全、沒、有。
看簡介似乎中國佔了很多戲份,但事實上,書里只是略略提及日本應當注重和鄰國的關係,因為把外交重點放在了歐美國家,等到災害來臨之時,真正能幫得上忙得鄰國,反而冷眼旁觀起來。
中國真的就是被一筆帶過了一下,戲份還沒有八竿子打不著邊的澳大利亞多。
誠然,這樣利用簡介的營銷手段,確實能夠讓中國讀者提起興趣進而提高銷量。但是——我不知道別人是什麼觀點——但是在我這裡,這不就是騙人嗎。
氣到爆炸。
那麼,說完了缺點,來說說優點吧。
不管結構安排怎麼奇怪,我都不得不承認,作者小松左京的知識儲備真的令人敬佩——不管是地理方面,還是政治經濟方面。坦白說,讀書的時候我曾無數次覺得,這怕不是位地理學家改行寫小說了吧?
如果說書的前兩百頁讓我觀感極差,那麼後三百頁,大概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吧。
我終於看到了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期待著的、想看到的東西。
災難面前人性百態,將要失去祖國土地的日本人的彷徨無助和絕望,日本政府的動作,世界各國的政府還有聯合國的反應,科學家們日以繼夜的努力,政治家們努力止損的拼搏,對這片土地擁有無限情感的長者、擁有無限未來的年輕人……
有老人說,就這樣吧。沒有了這片土地,我們的民族就會變成流浪的民族,就沒有了能回去的地方,不如和這片土地一起沉入海底吧。
渡老人說,你看看這年輕的姑娘!這些年輕人,他們還有無限的未來啊!你現在要跟我說,讓他們跟我們這些老傢伙一起等死嗎?
有年輕人說,日本就要沉沒了,在這之前總要去看看啊,富士山。
小野寺說,你們是瘋了嗎!趕快下山去!
作品通過許許多多不同的角度描繪了不同人面對災難的不同反應,這大概是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想要看到的東西,而這本書的後三百頁,也確實回應了我的期待。
逃命的、認命的、逃出去的、走不了的、救人的、被救的……每一個角色,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無名小卒,都那麼的鮮活,而他們的鮮活所展示的,正是日本沉沒這個主題帶來的絕望和希望。
我最喜歡的片段當屬渡老人去澳大利亞懇請對方收留難民的部分。老人字字泣血,拿出了所有他能夠拿出的籌碼——鐵路技術、藝術品等等——請求澳大利亞當局在日本沉沒後,收留三千萬日本難民。
三千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當今社會,中國有十四億人口,僅上海就有三千萬人;但與此同時,加拿大全國的人口,也才僅僅只有三千萬。
三千萬人,是一個很微妙的數字。
如今中東、敘利亞難民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國際性的問題,接納難民在歐洲各國導致了相當的社會問題,但與此同時,不接納難民又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是否和如何接納安置難民,一直是各國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對於故事裡的澳大利亞……
它的總人口才只有六百萬,讓它接受三千萬難民,還是在二戰剛過去沒多久,世界對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還記憶猶新的時候接收三千萬日本難民,這件事本身,就能看出其無與倫比的荒謬了。
荒謬可笑,卻又讓人覺得悲涼。
但是,有什麼辦法呢?
和戰爭不同,戰爭難民尚且還能苟延殘喘,但日本是要沉沒了啊,戰爭結束了,難民還能回歸故土;但對於這個故事裡的日本人來說,日本——能回去的地方,已經不在了啊。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而它留給讀者的遐思,便是故事之後,逃出來的日本人,如何建立新的文明,在世界範圍內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吧。
《日本沉沒》的主線從男主人公、海地開發株式會社的潛艇駕駛員小野寺俊夫的視角出發,講他去調查一個小島一夜之間沉入海底的事情的時候,和科學家們一同發現了海地地殼板塊的大規模異常活動,進而調查、研究,推測出日本即將沉沒;又講了得知這個消息的政府如何一步步對外公布消息,聯繫世界各國安排難民撤離等等一系列的故事。因為涉及的範圍太廣,到後期,小野寺俊夫這個主線已經很少出現了,而本應作為女主角的阿部玲子更是……well,其實我沒看出來她是女主角,我也沒覺得這個小說有女主角,這是百度百科說的——大概,男主角的愛人就是女主角吧……?其實縱觀全文,小野寺俊夫占的比例實在少得可憐,故事更多的是圍繞著大局勢和地殼的各種運動展開的(對沒錯,其實我想說地殼才是這個小說的主角吧),但是以小見大,小野寺俊夫不過是日本一億一千萬人口中最普通的一個,因為他身為一名潛艇駕駛員的特殊性,於是故事從他身上開始,又回歸到他身上結束。
但是啊,這真的不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
劇情被大段大段的科普扯開成零散的、讓人難以回憶其起因經過結果的片段,是我看這本書最難受的一點。
但是與此同時,我卻又很喜歡它這種從小人物身上出發、慢慢展開,描寫一件影響世界格局的大事的寫作形式。
滿分五星,我給兩星半吧。
其實我想只給兩星的,多出來的半星,到底是因為這是男神做的書。
我是絕對絕對不會再去看一遍這本書的,終於看完的那一刻,你無法想像我鬆了多大一口氣。
可能我的智商就只夠看兒童讀物吧,苦笑。
《日本沉沒》主題太沉重,故事和描寫卻又有點,配不上它沉重的主題。算是我看過的除了腦殘小言以外最難受的作品了。
但是我想,這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不管怎麼說,它從小人物身上出發的故事安排手法、第一章那個牆上的裂縫做出的鋪墊和最後一章那個似真似幻的、彷彿是小野寺活下來了又彷彿只是強行給出一個美好幻境的結局,都能給被過量科普折磨得快要瘋掉的你,帶來一點小小的驚喜。
以上。
2018年7月21日星期六,下午17點28分,於萬錦市leash free狗公園,敬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