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PhD套磁,導師和科研方向怎麼選?
來自專欄留學申請熱點與札記2 人贊了文章
對於目標讀PhD的學生來說,科研方向和導師到底怎麼選,是堅守自己的科研興趣方向,即使不好出成果,還是要那種好出成果好畢業的?近了說,關係到未來5年的學習和生活狀態;遠了說,可能關乎到長期職業生涯的起點和順暢度。就是因為事關重大,同學們很容易糾結。希望我們海外諮詢師優秀團隊中的十幾位具有美國不同專業的PhD經歷的分享,能夠對你有所啟發,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
----------------------------------------------------------------------------
Sean(北卡統計與運籌學PhD畢業,目前在知名投行就職)
如果是打算長期做科研,以科研為職業發展的話還是以自己的興趣為第一選擇。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 1 科研本身並不容易,任何的動力來源都比不過興趣和喜歡; 2. 選擇容易出成果的無非是出於早畢業,或是簡歷上寫得好看,但是前者(早畢業)就不是一心想著以科研為發展道路了,不在我們考慮範圍之內而是要考慮找工作的情況,如果是為了簡歷上寫得好看,那麼現實情況一定是容易出成果大家都容易出,水漲船高,你在競爭教職的時候是跟其他有相同水平,相同質量,和相同數量的候選者競爭,並不一定佔到什麼樣的優勢; 3. 科研方向這個東西以後也是可以慢慢改變的,從長遠做科研的角度出發,現在不流行的方向不代表以後不行,當下比較容易出成果的課題被透支的速度也快,說不定哪一天,當年不流行的方向突然就流行起來了,這時候之前積累的興趣都能體現出優勢了。
我本人當時讀PhD的課題方向就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我從一開始就對做finance挺感興趣的,所以想著找一個好老闆,結果就找到隔壁學校杜克去了,因為之前在北卡本校沒有特別合適的老師(但確實有容易出結果的)。
當然我也見過一些同學,為了容易出成果而選擇就讀一個不是那麼喜歡的方向,關鍵還是要看以什麼心態和角度去看待了。對於想要以科研為職業發展的同學,不會認為讀5年或以上或是做很多輪博士後是件麻煩的事情,他們覺得這樣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而對於不熱愛科研,讀博士僅僅是為了以後找份好工作的同學而言當然是希望早點畢業比較好,他們從來也沒有去想過找教職。
但是這些信息,現在回頭看,說起來輕鬆,但往往都是親身經歷過以後,可能才會有深刻的體會。還是建議大家在入學前多請教前人的經驗,像什麼課程應該早上什麼應該晚上,哪篇paper應該早點讀,哪些問題應該早點跟老闆討論等等等等,都需要借鑒他人的經驗,才能做得更好,效率更高,少走彎路。
------------------------------------------------------------------------------
Leon(Purdue工業工程PhD畢業,留美多年)
這是一個好問題,如果不把這兩者對立,兩者都能兼顧是最好的。自己喜歡的方向,就一定不容易出成果嗎?那我覺得選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方向,也許更重要吧,畢竟讀博或長期做科研,如果天天做的都是自己不太喜歡的東西,也挺痛苦的。不是常常聽說這裡有人因為做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加上課壓力比較大,經常出抑鬱症嗎?不過如果你的心理素質非常強大,強大到能夠忍受做自己不是那麼喜歡的東西,但是趕快出成果拿學位走人,今後再慢慢轉到自己喜歡的方向也可以。
我身邊就有一些同學,發現自己跟的博導不是那麼喜歡,做的方向也不是那麼喜歡,但也無可奈何,有的人能夠在讀博期間轉方向換博導,有的只能逆來順受趕快把文章做出來拿到學位走人。博士期間換方向不是非常容易,需要找其他的博導還要對方有研究經費願意接收才行。其實經過清華本科的繁重課業負擔的訓練,我倒沒有覺得美國這邊讀博的壓力有那麼重,忍一忍,也是可以順利畢業的。
對於這樣的學生,真正的壓力並不在於博士畢業,而在於拿綠卡。如果他們想儘快在美國留下來拿到綠卡,這方面的壓力會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大。甚至有人被綠卡折騰到精神崩潰。我周圍好多中國和印度同事因為很難拿綠卡,經常處於幾近奔潰的狀態。。。
有的人會誤解博士畢業拿綠卡很容易,其實並不是。想迅速拿綠卡的要求非常非常高,除非和當地人結婚結婚或者辦政治避難。想通過博士畢業,走傑出人才迅速辦綠卡的途徑,99%以上的人都走不通,大部分人只能依靠工作單位去辦。走這條路的話,中國人一般平均需要5到8年,印度人需要12到15年,才能拿下綠卡。因為按照現在的移民法,每個國家每年能得到的綠卡配額是平均分配的,這樣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移民大國就排了非常長的隊。只有特殊移民管道,不需要排這個隊(例如結婚,優秀人才,和政治避難)。相比之下,其它國家每年移民的人數非常少,配額遠遠用不完,他們一參加工作,跟著公司辦綠卡,很快就可以拿到綠卡了。
上面講的平均時間,還是在公司開始辦綠卡的情況下的排期時間,並不包括一開始工作,在公司掙表現,說服讓公司同意給自己辦綠卡的時間。一般公司都不會給剛剛參加工作的人辦綠卡,一般都是能拖就拖一拖再拖。實在拖不起了,才辦綠卡。並且辦綠卡過程中一般不能換工作,更不能丟工作。大部分的人只能媳婦熬成婆地等下去。也有申辦失敗再次申請綠卡的,也有直接黑下來的,可能會被抓到遣返,還有些人辦不下來綠卡,也就直接回國了。
現在政治避難查的非常嚴,除了一些移民政策非常友好的大公司(像Google這種矽谷的最大型科技公司,一般都是一進去就可以開始辦綠卡,但非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就不太適用這條路了),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公司甚至大公司都已經明確不再幫外國人申請工作簽證和綠卡了,所以結婚和依親移民是上策,現在已經是越來越多的人回國了。不過結婚這條路,對於女生比較容易,對於男生非常難。
只有那些最優秀的人才可以通過優秀人才這條快速通道移民的,不能一竿子都打死。只是這條路太困難,99%的博士畢業生都走不通,更別說碩士畢業生了。去學校做科研當教授的比較容易通過優秀人才辦綠卡,但是高校的名額少,競爭很激烈,就算去了也是又辛苦又不掙錢的苦差……除非天生愛好做科研,不然去了會很難過。要走這條路的話,一般還需要博士畢業後post-doc幾年。除了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還有自己博士畢業學校的質量,還有本專業申請研究經費的難易程度,等等因素,都是找post-doc職位的限制,畢竟老闆沒錢也沒有辦法僱傭博士後。有時候所讀專業老闆申請研究經費的難易程度是最最重要的。畢竟論文發的再多再好,如果本專業很難申請到持續的研究經費還是不行的。有一些同學在博士後期間,因為自己的老闆不能夠再成功申請到研究經費而不得不離開。跟對老闆,真的很重要。
-------------------------------------------------------------------------------
Robbie(MIT Biology & Neuroscience PhD經歷)
對大部分還沒有開始讀博的人,科研會比想像中的更艱難,如果沒有興趣支撐會很難堅持。所以還是要盡量平衡一下,一般也不會出現只對一個特別難出成果的課題感興趣的情況。
建議可以首先看個人興趣,然後在感興趣的多個課題裡面,再綜合考慮其他因素。一般來說,出成果的難度差別很大的話,領域肯定也差別比較大了。到了讀博選導師的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的方向,不太會出現從差別很大的領域裡面選課題的情況。除了課題本身的客觀特點,還要結合自己和導師的情況,還沒開始做的話很難預測,這就是為什麼最好從一開始要有興趣驅使。
當然在進入實驗室以後,個人的研究興趣是有可能發生轉變的,一旦進入實驗室了,不太可能往太遠的地方轉了。因此強烈建議大家在讀博之前,務必儘力找機會進入實驗室工作,提前親身體會一下相關的研究方向。入學以後也盡量選擇rotations(美國很多理工類PhD項目都是可以允許學生,鼓勵學生,甚至有些項目還強制學生做lab rotation的)來做,不要一入學就倉促確定導師,給自己更多選擇餘地,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Xu(Dartmouth CS PhD畢業)
如果長期目標是做科研,甚至用這個做職業,還是需要有興趣,否則很可能堅持不下來。上手一些時間後可能因為熟練或者慣性走下來,但開始的時段,興趣非常重要,是很大的動力。不過做抉擇的時候,也還是要考慮下具體兩個方向的出成果的難易程度能夠有多大的差距。就計算機領域而言,理論方向就比網路系統方向要難出成果得多,其它專業領域可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如果說僅僅為了申請,選一個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也是比較合理的。我之前也見過不少人這樣做了,到博士階段換一個方向,其實沒有太多的損失。因為很多學校一開始入學的第一學期或者第一年都是TA或者更理想的是scholarship,這樣的情況下,導師其實沒有什麼意見。而即使是一開始拿著導師的RA,只要你能夠找得到新的導師接受你,其實也沒有問題,只是這樣有點不厚道。
關鍵是要在早點決定,在第一年內換導師,一般都還好,對自己今後跟導師的交往也會有太大的影響,主要原因:一是不同方向交集不大,除非之前老闆是那種多個研究方向都有影響力的人,這種其實很少。二是博士畢業很少能留下自己學校擔任教職,所以說和前導師的交集非常少。如果再考慮將來的求職推薦之類的事情,其實在換了方向的前提下,就算你和前導師關係再好,你也一般不會找一個和你不同方向的人寫學術用途的推薦信了。這個老外要比國內好些,有點那種生意是生意,感情是感情的味道。一般來說,至少面子上還是過得去的。
我當時的讀博方向是自己很喜歡的人工智慧方向,不過到了最後一兩年,也沒有像剛入學時候那麼有熱情了,不過基本也能按部就班保證畢業了。所以如果個人研究興趣在後期發生轉變,不太建議去換方向了,得不償失。
其實計算機方向來說,不少博士在讀學生讀到中途就跑了,尤其是這兩年碩士工作很容易找。基本博士第二年的時候出去做個實習就能拿到return offer,然後就quit博士了,所以等不到研究興趣有什麼轉變,學術目標就已經先變了。
不過如果要拿博士學位的話,還是要保證有足夠的成果,否則導師連答辯委員會都不會讓你去找,肯定畢業不了,還是要綜合衡量,做個取捨。
-------------------------------------------------------------------------------------
Yan(Purdue EE PhD即將畢業)
這個問題好深刻…其實學術圈還是有黑暗面的…有的搞山頭,有的專門在paper review里刁難人,各種不友好等等,所以不是一開始喜歡就能一直喜歡的。所以我覺得可以先轉一個比較容易出成果的領域,等有一定基礎之後再做選擇,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先解決溫飽,再進小康。最關鍵是很多情況下,其實學生自己既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也不知道能不能出成果…這個真的看運氣。在真正讀博以前,其實有時候自己不太好看出來什麼方向好出成果。不管什麼方向總有人發很水的paper的,你看IEEE那麼多雜誌,看起來哪個都很火。如果找不到領域內的人來做指導,是很難判斷的。而且所謂是不是好出成果,很多時候其實是取決於導師的,而不是某個研究方向。有的導師就是出成果多,有的是水,有的少但是貢獻大,也有的就是東掛一個名西掛一個。所以說,最好能找專業領域內的人問問,同時還要聯繫下導師現在的學生來了解下情況,這樣是最穩妥的做法。
----------------------------------------------------------------------------------
Kevin(USC Computational Biology & Bioinformatics PhD畢業,Amazon在職)
就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可能比較世俗。如果家境比較優厚不太擔憂生活的話,當然是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更好,但是如果想要出成績,無論儘快畢業求職工作還是積累科研經驗尋找教職,後者都可能是更好的策略,具體的話都是因人而異,最終的選擇其實大家都是兩者之間的權衡。其實我自己當時是選擇了前者,但挺遺憾的,走了些彎路,我還是比較擔心生計問題的,還好後來就業方面把握住了,得到比較滿意的工作。
----------------------------------------------------------------------------------
Karl(Northwestern工業工程與管理PhD在讀)
這個問題我感覺好像不能那麼肯定。如果是想長期從事科研,肯定是喜歡最重要。不過如果只是想拿個博士學位,早畢業就更加重要了。但是興趣也是會變的,有的時候做著做著發現原來喜歡的方向,自己又不喜歡了,或者說中途喜歡上別的研究方向了。
但如果真的是很不感興趣的方向,要堅持做5年時間,可不短啊,而且不喜歡的前提下,還要能做出成果,那就得看機遇了。因為你不喜歡的方向,行業內一定有別人是喜歡這個方向的,那他們出成果的幾率就比你大很多。而科研就是這樣的,別人已經做出來了的東西,你的工作就不能再發表了。而且很多時候,容易做的東西,會在短時間內被快速做完,剩下的就比較難了,不喜歡的話,那很難做得動的,還是預先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比較好。
不過這種問題也很難說,比如說我一開始申請的方向也覺得很喜歡,但是做著做著,發現很多因素不是自己想像的,然後接觸到新的事物,然後就轉向了。所以,不走到那一步,很難有正確的認識。即使是所謂的好出成果也是相對的,也不是說隨隨便便就能畢業,還是要4-5年的。我在這邊所接觸到的教授們,大多數都是對自己的事情很喜歡的,從他們上課和聊天中就能發現。
而確實存在一些非常艱深的方向,難到就只有那麼一小撮人能夠堅持下來,然後community也很小。一般來說,theoretical的方向難出成果,而apply的方向好出成果。所以如果不是致力於做學術,確實不用鑽牛角尖,去找一個巨難無比的方向。我見過一些人,因為方向太難,畢業時間長,中間轉方向的也有。
提醒一點,對於長期想從事科研找教職的學生,也不用顧慮國際學生的身份,這點美國是非常包容的。現在談這些問題都是比較理論化的,如果你站在還沒發生的角度,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如果你回頭看,你會發現什麼樣的人都有。很有意思的是,我見過那種半天不出成果,但是最終拿到教職做得還不錯的。
當然我這裡說的成果,不是說論文的數量了。美國這邊,成果的大小是要看學術價值,而學術價值這個就不是說按數量可以定的。有的人paper發得少,但是一篇paper開創一個領域,那靠那篇paper他也能吃一輩子。有的人一直發paper,都是follow別人的工作,雖然發得多,但是價值不一定高。
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還是挺重要的,我之前PhD的課題就偏實驗,然後我就轉方向了,現在主要是做統計機器學習方向。但我之前的PhD方向,其實已經發了一篇頂級雜誌,繼續做的話,畢業沒有問題。但感覺那個方向的就業前景不太好,就換了。我目前的方向不論在實用性和找工作上都比之前的要好很多了。
----------------------------------------------------------------------------------
Costa(UCLA語言學PhD在讀)
覺得如果是長期做科研的話,還是要選擇喜歡的方向。讀博做自己不喜歡的方向很痛苦的,且不說能不能讀出來。對於語言學來說,系內換導師的難度也不小,有些可能要重新申請的。我們系總體上的退學率一直挺高的,我們同級入學的8個學生,一年下來就退了3個學生了。不過如果能夠修完碩士同等要求的兩年課程的話,再中途退學,是可以給碩士學歷的。
---------------------------------------------------------------------------------
Charles(Yale經濟學PhD在讀)
這個問題可能是見仁見智,但是長期看肯定是要自己喜歡的方向,因為不喜歡就比較不容易出成果的…所謂的好出成果,不好出成果,其實也要看你自己哪方面比較有天賦,然後看你自己在哪方面有興趣,沒有絕對的好出成果或不好出成果之說,不是那麼絕對。因為如果說有個領域特別好出成果的話,那一定會所有人都會去做,不會說這個方向就放在那裡,arbitrary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我們的funding都是系裡給的,跟導師沒有什麼關係,經濟學一般也沒有固定的導師,你基本上想找導師問問題,都是可以的,相對會自主一些。所以有關研究方向的話,是更容易去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向的,這點跟理工的PhD專業就不太一樣。
---------------------------------------------------------------------------------
Joe(常春藤經濟學PhD在讀)
看目的了吧,如果本身就對做科研感興趣,自然還是選喜歡的方向,但是可能有些同學讀博不一定是因為喜歡科研吧。經濟學的話博士畢業也不用有publication,具體還是看導師。
--------------------------------------------------------------------------------
Athena(UBC機械工程PhD在讀)
覺得首先肯定是不該選一個自己完全無感甚至厭惡的方向啦,畢竟要投入五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它,沒有興趣太難挨了。如果幾個方向自己都還比較喜歡,我會傾向於前景好一點的。但是這個還要看學生他自己的喜好和水平。如果他真的有天才、有熱情、導師也很優秀,那麼即使看上去不那麼有前景的方向他也會有所突破。但如果他不那麼了解自己,本以為自己很喜歡但實際做起來遇到困難就不喜歡了,對這樣的同學可能還是選容易出成果又有點興趣的方向為好。
另一方面一定要考慮導師。如果導師是業界大牛、組裡近年來都有成果,說明跟他們組做這個方向是容易有成果的。有些導師水平不夠,但又跟熱點去做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但實際上組裡根本做不出來什麼新鮮的研究。那樣的導師一定要避免。在選擇導師的時候,還是要多研究下導師的論文和所發表的期刊級別,這樣去甄別一下。
有時候可能大家會有個誤區,不敢選assistant professor。但其實這種教授一般比較有動力做研究、拉funding哈,因為他們要競爭tenure。有很多優秀的年輕老師都是這個情況,如果他們組的成果很好,是完全可以選他當導師的。不過這樣的導師,他們通常工作努力、也要求學生工作非常努力。所以如果學生太懶的話就不要選這樣的導師了。當然也有確實有不太著調的assistant professor,注意甄別。而professor通常成就傍身,對學生要求不嚴,但是指導水平可以保證。跟professor的學生要能夠自己有目標、自我約束。
----------------------------------------------------------------------------------
Irina(GaTech EE博士後,UMich BME PhD畢業)
當然要選喜歡的啊,這和找老公一樣,是長期的事。科研這麼辛苦,要是做不喜歡的,會得抑鬱症的。有的人可能擔心不容易出成果,就不好畢業,其實博士導師本來就會幫著學生畢業和找工作的呀。讀博最重要的一是做喜歡的,二是和導師保持良好關係。導師幫助學生天經地義,就像帶孩子一樣。我見過很多和導師關係不好的,意見不同的,要麼就換導師了,要麼就無法畢業。導師要你做的,你不喜歡,或者覺得做不出來。你自己要做的,他不支持。凡此種種,都會導致跟導師搞不好關係。其實什麼方向都能出成果的,就看你自己能不能領悟。和導師關係我覺得是最重要的…讀博就是找導師…要是導師不靠譜,就要趕緊換導師,只要有其他導師接你就行,就可以換。總之還是要對自己的方向感興趣。不喜歡肯定是做不出成果的。
----------------------------------------------------------------------------------
Ryan(MIT EE PhD畢業多年)
當然是有興趣的,花5年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有意思嗎,能做好嗎?那些功利心強,奔著發文章去的學生,我就沒見過有真正做出什麼了不起的成績的。持續做沒興趣的事情,干5年,不是浪費時間嗎?
---------------------------------------------------------------------------------
Frank(UCLA EE PhD在讀)
出成果是為了做什麼呢,如果主要考慮的是經濟上,甚至說讀博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那可以考慮後者,本質上讀博應該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不然完全不需要讀。有的學生以為讀博好拿綠卡,這完全是個偽命題。如果自身能力夠強,做一個CS專業的MS,進那幾個大公司,拿綠卡也不難的,博士學位本身對於拿綠卡也沒有那麼大的幫助,尤其是對於中國人,因為中國人在美國拿了博士去申請傑出人才簽證的人很多,競爭也是很激烈的,換句話說成果不多的博士申請綠卡並沒有什麼優勢,這兩者不掛鉤。你已經強到可以隨意選擇博士研究方向都可以出成果了,MS讀好,找個好工作,這個選項拿綠卡的效率也不低,而且經濟上更優。從經濟上講,讀博士是一個很花錢的過程,畢竟博士在讀期間的那點工資,跟工業界工資的差距那麼大。而且博士畢業,想拿綠卡也不是那麼容易,再考慮下當初申請的時候,博士申請難度比碩士高那麼多,怎麼看都不合適。
像比較熱門的計算機,統計,數學,金融,電子工程這些專業,碩士畢業的就業情況都很不錯。不過競爭越來越激烈肯定是有的,大家都知道一個專業很好就業的時候,供需關係就會有變化了。如果只把目標鎖定在那麼幾個公司里,公司擴張的速度肯定趕不上應聘人數的增長速度,就業競爭自然就更激烈了。站在現在的角度上看,machine learning有關的,就業形勢都是相對而言很穩定的,尤其以碩士的時間跨度來看,1-2年這個情況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如果讀PhD的話,就稍微難說一點了,畢竟自己能幾年畢業也不是很確定的事情。
博士的畢業時間又跟導師,項目,和學校都有關係。拿我們學校來說,期間不怎麼換項目和專業方向的話,有碩士的情況下平均4年畢業,沒有的話,加1-2年是正常的情況。讀博期間會不會換項目,也不是自己能把握的,項目沒錢了,甚至說導師突然興趣有變化,很多原因都是偶然的,人到了這個階段想100%掌握未來是很難的...funding都是有phase的,比如說拿政府的研究基金,政府可能削減這方面的預算,不是個人可以控制的範圍,或者phase 1做的不夠好,就沒有phase 2了,而科研這個東西,有可能是自己不夠努力導致結果不好,也有可能只是因為這個事情客觀上確實做不了。
所以說,在申請讀博之前,應該掂量好自己對於這些風險的承受能力,而且退一步說,雖然CS現在看起來情況很好,但是這個專業的人很容易被年輕人淘汰。那些科技公司裡面的人員普遍都很年輕的,年紀大的很少。精力稍有不足,可能就淘汰了,高薪也不是白給你的。
有的學生找工作就是為了移民,從這個角度上看,最近幾年可能是不太平穩的時候。真的要移民,目的地不一定是美國的話,加拿大就非常容易...可以考慮加拿大,當然那邊工資也低一些。話說回來,還是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要估計好,就算是讀了最熱門的CS,工作也是有區別的。我知道成績一般的人,在科技公司做的也是很一般的事情,或者說,如果自己不想辦法升職,之後很有可能要被年輕人換掉的,有些人說他是「碼農」還是很準確的。
現在最舒服的是在CS行業做科研的人,但這個門檻是非常的高了。通常都要PhD學位,如果沒有,非常非常優秀的碩士也可以,換句話說就是不去工作去申請PhD,問題也不大的那些人。綜合考慮還是MS好一些,能夠儘快穩定下來。再有一點,就是金融危機的問題,08年的時候funding就被砍過一次,很顯然那個時候工作也不好找。這也是不穩定因素。
總之,完全穩定的情況是很難找到的…提前把風險和不確定性想清楚,畢竟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的Input還是很重要的。
---------------------------------------------------------------------------------
Yang(McMaster EE PhD畢業多年,現McMaster客座教授)
這個我覺得每個人的目標和追求不一樣,會有不一樣的理解,這需要學生衡量將來的發展方向,是求名求利,還是找個好工作,或是深入基礎研究,或者做出特殊的貢獻自己創業,總體來說興趣是支持長期科研的動力,也是探索的最根本源泉。讀博或者科研若能有興趣和熱情直接支撐,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但是換個角度來講,有時興趣也可以是對某個領域某個方向開始接觸後才慢慢積累的。只要不是已經到了深惡痛疾,在做自己最不想做的事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從熱門的方向,或是說容易出成果的方向開始發展的。像電力電子、電機控制、機器人控制、通信、雷達、材料等領域都有相對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不過要出高水平的成果就不容易了。
----------------------------------------------------------------------------------
我是一名留學諮詢師,無論你是在準備留學申請的路上,還是剛剛開始有想法了解出國留學,都歡迎交流。
此為原創收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作者。
如果此文對你有啟發,有幫助,歡迎收藏,轉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