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概念5-人生的目的和意義-180806

概念5-人生的目的和意義-180806

馬克斯·韋伯: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這句話至少透露了兩個意思:1.人是需要意義來支撐的;2.這個意義是自我編織的。

也就是說,這世上唯一存在的就是「存在本身」,至於這個「存在本身」呈現出什麼意義,就因人而異了。所以我們才會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奧勒留

他說:「眼睛不是為了要看見嗎?雙腳不是為了要走路嗎?這正是它們存在的目的。所以你要實現它們的作用,因此人生的目的在於行善,行善或者為大眾謀福利,就實現了人的功能了,也就因而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

願炯師傅

人生的目的是找回自己。

即心即佛,佛在心中,找自己就是找回佛性,讓自己成佛。

斐羅(猶太教哲學家)

斐羅的思想談到人生的目的時,強調要與神合一。

在西方來說,所有的宗教境界都會強調它(密契的境界)代表人生最高的幸福,不能只靠認知的理性或德行的修養而已,還需要靠某種特殊的恩典或者機緣,才能讓一個人達到密契的境界。他的說法雖然有點拼湊而成,但對於後續的新柏拉圖主義以及中世紀的宗教哲學都具有啟發性。

普羅提諾

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回歸,要擺脫塵世的束縛、身體感官的慾望,讓自己的靈魂可以不斷地凈化,越來越純粹、乾淨,然後再往上提升。

尼采

尼采說「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傅佩榮

身、心、靈

第一方面,人的生命要有意義,當然是要問整個生命,面對生命要結束的時候,你做一個整體的反省,就知道生命絕對不是只有身和心,還有個「靈」的層次。所以我們常常講,身體方面是必要的,你要吃飽喝足,你要有房子住,你才能夠好好過日子;心理方面是需要的,你需要不斷地求知、不斷地行善、不斷有情感審美的要求;靈性的修養是重要的。我特別用「必要」「需要」「重要」三個不同的詞,來描述人的身、心、靈三個層次。你要到「重要」這個層次,你才能夠說它的意義和目的。譬如我現在問你,你認為人生有什麼目的呢?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外在的、具體的事功,或者說我達成了某些願望、把子女栽培成才,或者說幫助了某些人把公司建立起來這些。但是,那個都是外在的。所以這個時候你要知道身、心、靈三個層次,只有在靈的層次才牽涉到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西方近代的一位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1886-1965),他提到一個詞被很多人使用,叫做「終極關懷」。他原來是要描寫有關宗教信仰的境界的,這邊可以參考。「終極關懷」就是說這個關懷是終極的,你如果用一些有形可見的,像賺錢或者吃喝玩樂來說明的話,它很快就被超越了。你要問的是;賺錢之後要做什麼?吃飽喝足有了享受之後,身體健康了,後面要做什麼?「後面要做什麼」才是更深的關懷。

所以談到人生的意義,「意義」是理解的可能性,這個理解可能因人而異,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能夠因此就說:這是相對的,沒有辦法達到共識。其實這需要每個人自己負責,也因為如此,個人生命才有它的價值;否則人的社會列出一個公式、一個標準答案,那不是真正的人生了。

為什麼我們要過這樣的一生?

人有理性可以思考,思考可以讓我們做選擇,但是每一個選擇都是在冒險,永遠不能保證一定是正確的,不管你是否心存善念或知識淵博。

人若要追求完美,就要尋找自己的根源,以理解人生的意義:為什麼不完美的人會存在?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時就要求有一個完美的上帝作為基礎。否則,人的不完美永遠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因而不可能被理解,人生也就談不上意義的問題了。

帕斯卡

對帕斯卡來說,人的生命是在兩個極限之間:一邊是上帝,一邊是虛無。

帕斯卡說:「不論人生這齣戲別的部分的內容如何美好,最後一幕都是血腥的,人們在你頭上蓋一把土,一切就結束了。」

180806 這一刻,我只知道,自己還沒有確定的人生意義。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說的「終極關懷」。現在,我只簡單把情緒平穩作為第一要義,「不要哭,不要笑,但要了解」。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為了什麼,這份迷茫已經困擾了我一段時間。每當靜下心來,心還是需要我回答「我這一生為了什麼?」。我嘗試過用佛教作為引導,因自悟力差,很快又給自己的理性搞迷惑了。我又嘗試過寄希望於商業,因自己能力差也無法突破,很快又糊塗了。最近學哲學,雖然沒有答案,就哲學教了我用架構思維去想這問題。而到目前,還困惑著,唯一不同就是充滿信心能從低谷走出來。謝謝我遇到的所有的老師。

180810 在明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途中,最近讓我慢慢確定了一種心態。將外在的一切和內在的一切進行調和,達到內心的強大而不容易受外界影響。也是佛家說的「心隨物轉,物隨心轉」。慢慢鍛煉成「物隨心轉」。內心的強大,按照我現在的理解是,把外在對自己的標準淡忘,以內在的標準要求自己。就如巴菲特所說「內在記分卡」和「外在記分卡」的區別。之前,自己通過遷就和扭曲自己的方式去討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賞,但卻忽略自己的真切感受,就是對自己不真誠。一段時期後,當自己靜下心來,最被忽略的是自己。一個對自己不好的人,一個對自己都不寬容的人,一個根本不快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試問,這樣的人真的能帶給別人快樂和幸福嗎?我現在可以肯定,不行。因為整個目標和意義都建立在外在,而外在的目標和意義都無法代替對自己的「終極關懷」。自己的人生不是別人的,而人生的意義是需要在自己的人生里建立的,這也是傅佩榮老師所說的對自己的「終極關懷」。現在,當我每一次靜下來的時候,開始感受到比之前更平靜的心態。我之前追求的情緒平穩,現在算是找到入門和根源,這就是我現在人生的意義。下一步,讓自己快樂,然後讓我身邊的人更快樂。

180811 今天學了傅佩榮老師的座右銘分享,他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設定了不同的座右銘,分別是三十的「任真」,四十的「從容」,五十的「與人無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自己的特定目標與追求,而座右銘更多是用於「靈」的層次。因為自己愚鈍,暫時想不到比傅老師更好的座右銘,所以先拿來主義地用於自己,在未來的十年里,儘力做到「任真」「從容」「與人無尤」,雖然有點貪心,也是希望建立一個高點標準讓自己努力達到。今天,我對人生的意義多了一點的理解和目的——將自己打造得更完美。

180817 在不滿中的自己發現了自己的興趣點和未來想致力做的事——金融里的股票投資。這基於:1.我喜歡商業;2.我喜歡商業里的公司;3.我喜歡活在未來的自己;4.我願意為未來投注。這個想法一出,我估計自己短期拋不下的,現在只可讓子彈飛一會,好讓自己確定這是否真的喜歡。因為三分鐘熱度的自己出現太多次了,所以需要讓自己沉澱一下再決定。畢竟,這最小關係到未來5-10年的注意力投入。


推薦閱讀:

人情是生活哲學
影評 ·《超體》| 侯虹斌: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菜根譚處世哲學:最精華的十大智慧,看古人如何為人處世(經典)
李德順 | 人生哲學的兩個視角

TAG:哲學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