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那些缺乏愛的能力的父母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那些缺乏愛的能力的父母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房間84 人贊了文章

幾乎很少有人能否認,自己(特別是幼時的自己)渴望父母的愛。即使一個人信誓旦旦的認為自己並不需要父母的愛,很多時候只是自欺欺人,因為他害怕承認對父母有愛的需要,如果承認了,會讓他不斷體驗到自己的弱小與無助,因為父母的愛是他難以得到的東西。

我們不斷發現的事實是,有些父母並不愛自己的孩子。不過,當孩子(或者周圍人)指出這一點時,往往會遭到這些父母強烈的控訴,他們聲稱自己多麼為孩子付出,並舉出諸多的例子。這種過度激烈的情緒往往反映了他們內在的心虛,一個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不會受到這種質疑的,即使偶爾被誤解了,也不會有激烈的情緒,內在對孩子充實的愛並不需要去試圖證明或掩飾什麼。

父母的控訴,往往讓孩子困惑,一方面確實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即使感覺到了,往往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真正的愛不太會讓對方有這種異樣感),另一方面父母努力證明對孩子的愛,或多或少讓孩子有些動搖,覺得可能是自己誤解了父母(畢竟,不到萬不得己,孩子是會不願意承認父母不愛自己的)。

那些不愛孩子的父母會拋出諸多愛孩子的行為來證明自己,比如陪孩子學習,為了孩子調動了工作等等。其實,表面的行為並不能真正的說明問題,關鍵是行為背後的動機(比如朋友圈的點贊,有些是發自內心的讚賞,有些是出於友情的壓力,有些只是為了顯示存在感,有些是希望對方為自己點贊)。每個表面的愛的行為下,都可能有兩種動機,一種是利他的動機(真正為了孩子,希望孩子得到快樂或成長),另一種是利己的動機(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為了緩解焦慮與內疚)。

比如,父母犧牲自己的時間陪孩子學習,為了孩子辭去工作在家輔導,從表面上看,都是為了孩子,但也可能潛藏著利己的動機。也許是擔心孩子落後了讓自己臉上無光,也許是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或者是想通過孩子的優秀來填補自尊的缺失,或者是想跟孩子纏繞地很緊,以迴避婚姻的不幸。當然,他們也確實存在對孩子的關心,比如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為了孩子獲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識,很享受跟孩子相處的時光等等。

如果一個愛的行為主要出於利他的動機,那麼這才是真正的愛(當然,或多或少會有些利己的動機)。如果一個愛的行為是出於利己的動機,那麼這個行為其實並非真正的愛,只是以愛的名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些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傷害(剝削了孩子),背後的原因即是如此。

所謂的父母不愛孩子,指的是在親子關係中,大部分是利己的動機。在這樣的關係里,孩子是父母滿足自身需要的工具,這樣的父母很少能夠共情到孩子的需要,他們只渴望孩子來共情他們的需要。在這種壓力下,孩子早早地成熟起來。那些早熟的孩子,往往會有一對不愛孩子的父母(當然,並非所有早熟的孩子都缺愛)。在王安石《傷仲永》中的仲永的父親,就是這麼一個不愛孩子的人,他只是把孩子作為賺錢工具的人,讓有一定天賦的仲永最終淪落為凡人。

不光在與孩子的關係里,在與其他人的關係里,他們都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即使對別人需要的考慮也只是出於利己的動機,他們很少能夠發展出自我犧牲的精神,為了另一個人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熱情、金錢。當不得不做出這些犧牲時,往往會有大量的不滿、抱怨、敵意。

為什麼會有缺少愛的能力的人?有兩種常見的情況,一是沒有很好的被愛過,他們的父母也缺乏愛的能力。當一個人沒有被好好地愛過時,他只想讓別人來愛自己,以填補內在愛的缺失(有些人會以相反的方式,比如對孩子過多的愛,來替代的滿足內心的需要)。另一種是溺愛,總是被過度的遷就、照顧、讚賞,或者擁有特權,這讓他們缺乏對他人的體諒與理解,只想著繼續重複幼時這種被特殊對待的關係。也許最糟糕的是溺愛與缺愛的混合(比如父親很有剝削性,而母親對孩子過度寵溺;或者,父母有時嚴重缺愛,有時又對孩子過度寵溺),會讓心理的成長更為扭曲。

缺乏愛的能力的父母,會有很多手段讓孩子臣服於自己,源源不斷地得到孩子的愛。比如,不斷地向孩子表達自己多麼的不容易,為了孩子犧牲了多少,通過這種方式喚起孩子的內疚,讓孩子為了緩解內疚而不斷地為他們付出。或者以種種道德的或倫理的要求來約束孩子(道德或倫理往往是服務於父母的),孩子從小被道德化的說教所控制,心甘情願地不斷地為父母付出,在關係里迷失自己。

這些迷失自己的人也是痛苦的,他們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其他關係中得到補償,比如在伴侶或親子關係中(也無意識地運用一些方式,讓對方為自己服務)。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在各種關係中不斷地被傳承下去。

當一個孩子發現父母不愛他時,他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孤獨、絕望、怨恨、自卑、害怕......父母是孩子的根,當根不能滋養莖葉時,後者有時會有一種枯竭的絕望和恐慌。不過,出於生存的本能,從好的一面來講,反而能激發出孩子的鬥志,輕裝上陣,不斷地鍛煉自己。所以我們也能發現,那些幼時嚴重缺乏愛的人,有著相當良好的生存能力。

最後需要反駁一個觀點,即認為「沒有人在乎你,真正在乎你的只有你自己」。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如果事實真的如此,那麼人類就是一個自我欺騙的物種,因為愛這個字眼是我們經常會聽到或看到的。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只看到了愛的行為下可能存在的利己的動機,否認利他的動機的存在。

愛是存在的,只要有人願意為了你犧牲自己,為你付出,一定的遷就、包容和理解,這便是愛。在這樣的關係里,利他的動機更多,剝削性的利己動機更少。當然,如果你一定要追求那種完全沒有利己動機的愛,也許會讓你失望了。不過,這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態度,背後恰恰反映了幼時愛的缺失,以至於發展出了過於苛刻的要求。一個有充足被愛經歷的人,能夠尊重與體諒對方有自己的需要,他們願意在相互滿足的關係里彼此滋養著,而不是一味地讓對方為自己服務。

以上。

_________

如果你想通過閱讀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和改變,建議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精神分析影評
李孟潮:精神分析的態度(下)(新校版)
由「神童」故事所想到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成功
心理學三大流派之-【精神分析】

TAG:心理學 | 親子關係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