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30節唐玄宗為什麼要逃離長安城
185 人贊了文章
潼關失守後,唐玄宗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選擇。
上策,堅守長安城。
中策,北上逃到西北軍區(也可以說轉進到西北軍區)。
下策,南下逃到蜀中(也可以說轉進到蜀中)。
哪種選擇更好呢?
如果唐玄宗的敵人只有安祿山,堅守長安城自然是最優的選擇。問題是,唐玄宗內心深處有一個陰影,那就是在這種慘敗之後,大家追究相關責任,會追究到誰頭上?
無論從哪個角度,也會追究到楊國忠頭上的。而追究到楊國忠頭上,隨時都會追究到唐玄宗頭上的。
事實上,相關的責任一旦追究開始,從信任李林甫、到信任安祿山,再到信任楊國忠,到最後折騰的天下大亂,一切都是唐玄宗惹的禍啊!關鍵是,事情發展到此時,唐玄宗依然一副老年痴呆、執迷不悟的樣子,始終還信任楊國忠,你說唐玄宗還有資格繼續當皇帝嗎?顯然是沒有的!
這種結局,不是唐玄宗不願意接受,圍繞在唐玄宗身邊的人,恐怕都不會願意接受。
因為唐玄宗以這樣不光彩的方式出局,圍繞在唐玄宗身邊的人,不要說想著平穩著陸了,就是想著活著出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為類似的原因,不但上策(困守長安城待軍勤王)不能選擇、中策(投奔西北軍區)也不能選擇了。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似乎只能離開危機伺服西北地區,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指揮帝國全局。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
整個晚唐歷史,大唐皇帝一共五次放棄長安城出逃。而五次,都又成功的殺回了長安城。
唐玄宗面對安史叛軍,迅速逃離長安城。
唐代宗面對土藩軍隊的威脅,也是迅速逃離長安城。
唐德宗面對西北軍的叛亂,也是迅速逃離了長安城。
唐禧宗面對黃巢之亂,也是迅速逃離了長安城。
唐昭宗面對叛軍,再次逃出長安城。
面對大唐皇帝這種玩法,如果居高臨下的看,可以說大唐皇帝一個比一個低能。問題是,五次逃出長安城,五次殺回去,為大唐帝國續命150年,用大唐皇帝低能解釋未免太誇張了。
要知道150年的時間,可不是一短時間,翻開中國歷史,壽命這麼長的朝代,沒有幾個。
總的來說,帝國是一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集合,帝國是幾千萬人口的集合,單純的喪失帝國都城,或是單純的奪取帝國都城,並沒有多了不起的意義;所以大唐皇帝五次丟失長安城,五次都殺回了長安城。
如果唐玄宗的敵人只有安史叛軍,唐玄宗自然會選擇堅守長安城的。
總的來說,西北地區是帝國政治、軍事、經濟重心所在地。如果安祿山、史思明一塊坐鎮潼關,突然大舉進攻長安城,唐玄宗也許會有點害怕;就崔乾佑一支孤軍,想把唐玄宗嚇得只想往西南逃竄,也未免把唐玄宗說得太不堪了。
就崔乾佑這種孤軍,不要說唐玄宗堅守長安城了,就是唐玄宗棄守長安城後,他連個長安城附近的扶風郡都無法攻下來。
雖然奪取扶風郡,就等於卡住了大唐帝國的咽喉(因為後期江淮的物資,就是通過這裡轉運到西北的),但是叛軍就是無法奪取扶風郡。[注1]
要知道,叛軍不戰奪取長安城,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影響力,那都可以稱得上天下震動了,但是在這種背景下,他們也無法把長安城附近的扶風郡拔掉,至於朔方、隴右等帝國精兵雲集的地方,就更不用說了。
就叛軍這種戰鬥力,也敢奢求強攻長安城,也未免太自不量力了。
如果唐玄宗當時選擇堅守長安城,叛軍最大的概率就是把軍隊駐紮在函谷關、潼關一線,總而言之,堵住西北軍東出的主要通道,然後穩定河北、河南、刺穿江淮。事實上,這是叛軍奪取西北的唯一機會,奢談強攻奪取西北,從哪個角度看,好像也是不現實的。
對此,我上一節分析了很多,這裡就不再多重複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上一節。
唐玄宗之所以向西南逃竄,是因為在唐玄宗眼中,安史叛軍自然可怕,但是西北軍更可怕。
處於唐玄宗的角度,除非他願意放棄皇位,否則,除了向西南轉進之外,好像看不到更好的選擇了。
唐玄宗到了西南,西北軍的高級軍政長官,再敢肆無忌憚的追究唐玄宗的責任,唐玄宗就可以宣布他為叛逆,而他又無法真正控制唐玄宗,會很容易陷入被動之中的。
總的來說,只要唐玄宗進入川蜀,就意味著他開始坐鎮南方,掌握著帝國的主要政治經濟資源。在這種背景下,西北軍雖然掌握著帝國的主要軍事資源,也很難挑戰唐玄宗的權力。
當然了,如果西北軍能達成共識,願意一塊背叛大唐,唐玄宗轉進哪裡,也是逃脫不了被清算的命運。
問題是,西北軍很難、甚至根本無法達成這種共識。因為在當時背景下,你想背叛大唐,並不能保證其它人也會跟你一塊干;相反還會有許多人想踩著你的人頭,藉機向上爬的。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唐玄宗逃到西南之後,如果西南的軍政大佬試圖控制唐玄宗呢?
這個應該是無法出現的事。因為西南當時並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更沒有軍閥化的力量,在這種背景下,哪個西南的軍政長官試圖控制唐玄宗,肯定是想給別人做菜了。因為在這種背景下,有人敢控制皇帝,肯定會有無數人踩著他的人頭上位的。
若干年後,有一個軍方大佬擁兵作亂,被一些忠於皇帝的人滅掉了。
結果不用問,這些忠於皇帝的人,用叛亂者的人頭,換取了自己的功名富貴。
這些忠於皇帝的人,後來對皇帝的一些命令感到不滿意,於是也想起來造反了。
在這種背景下,有人就說,你們的功名富貴是怎麼來的?不就是那些鬼謎心竅的人,用人頭給你們換來的嗎?你們現在這樣鬼謎心竅所為何事呢?是不是想犧牲自己,給別人做一場富貴啊。[注2]
那些人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因為當叛臣賊子有多難,只要看看安祿山、史思明的失敗就可以知道。
安祿山、史思明那麼大的實力,一旦叛亂,都是身敗名裂、滿門抄斬;以你們這麼小的實力,就想造反,還認為自己有機會成功,實在不知道信心是從哪裡來的?
你想造皇帝的反,如果大家都響應你,皇帝再牛X,也會分分鐘鍾倒台的。
問題是,你想造皇帝的反,各種力量都想藉機踩著你的人頭上位,皇帝再渣,也分分鐘鍾把你滅了。
而你在造皇帝反時,永遠法判斷,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
有時候,你感覺皇帝折騰的天怒人怨,只要你願意造反,肯定會有無數人響應你。問題是,你真的造反時,有的只是無數人想踩著你的人頭上位;於是你當時就傻眼了。
比如,唐玄宗之後的皇帝,一個賽一個腦殘變態的信任重宦官、奸臣,天下人那都是不敢言而敢怒。問題是,真有人起來造皇帝反時,通常都會失敗的很難看。因為你真的造反時,你只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都站在了皇帝的背後;更可悲的還在於,你會發現,你的小弟常常也會在背後舉起砍刀,試圖用你的人頭換取富貴。
而這些人趁火打劫你的時候,理由都是高大上了極點。總而言之,皇帝再不對,他也是皇帝;再總而言之,你們竟然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甚至自己的利益就造皇帝的反,這就是標準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這樣一折騰,皇帝削藩的結果,雖然是扳倒葫蘆起了瓢,但是那些起來造皇帝反的軍政大佬呢?通常能全身而退也是本事人,因為更大的概率常常就是全家上刑場。
在當時的背景下,唐玄宗如果能正常轉進到西南,會是什麼結局?沒有人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唐玄宗向西南逃跑,絕不是因為害怕安史叛軍。
就叛軍在西北地區的實力?如果真能把唐玄宗嚇跑了,那大唐帝國的歷史,估計到此就進入倒計時了。
大唐帝國在西北地區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了叛軍。
這是唐肅宗後來北上,可以通過一場大規模反攻,就把叛軍打崩盤的主要原因。失去這種背景下,唐肅宗北上能當漢獻帝也得大念阿彌托佛了;因為他最大的可能性,也就是成為晉愍帝、晉懷帝的命運。
槍杆子里出政權,如果皇帝真的沒有了槍杆子,他能當傀儡皇帝也是一件幸事,奢望靠皇帝的稱號翻盤,也把皇帝的稱號說得太神奇了。
但是西北軍的政治可靠性,對唐玄宗而言,實在差到了極點。
從某種意義上,這才是唐玄宗一心轉進西南的主要原因。
因為唐玄宗只有擺脫西北軍的控制,才有機會翻盤的。否則,就算能平定叛亂,西北軍也會讓唐玄宗下台的。
但是,西軍的政治可靠性值得懷疑,只是相對於唐玄宗而言的。
對於大唐帝國,西軍的政治可靠性絕對沒有問題;因為西北軍是用來防範土蕃、回紇的,如果沒有大後方給它源源不斷的輸血,它隨時都可能讓土蕃、回紇吊打的。在這種背景下,西北軍除了忠於大唐帝國,幾乎看不到出路。
當時的西北軍,有上中下三策的選擇。
上策,跟著大唐中央政府。
事實上只有緊跟著大唐中央政府,大唐中央政府控制的西南、江南地區,才會源源不斷的給西北軍輸血,西北軍才可以作為天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存在。
如果背離了大唐帝國,後勤危機就能把西北軍弄崩盤的。
中策,自立門戶。
但是基於上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選擇是看不到出路的。因為西軍一旦獨立,依靠西北一隅之地人力、物力、財力供養龐大的軍隊,與回紇、土蕃對抗,還得防範安祿山的叛軍,這個想一想,也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在這種背景下,奢談南下奪取廣闊的地區,讓自己獲得廣闊的大後方,似乎也不是現實的。至少這種高風險的策略,絕不會有多少會支持的。
下策,跟安祿山合作。但是這個對西北軍而言,好像也沒有什麼利益可言。就算他們與叛軍聯手,可以奪取大唐天下。以後在利益分配中,他們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嗎?估計是不能的。
更主要的是,大唐帝國現在還完整的控制西南、江南,整個北方地區願意站在大唐帝國一邊的人還有很多,在這種背景下,就算某個西北軍頭,願意選擇這種下策,估計也難以獲得人們的響應。
這裡的上中下三策,是按我理解的優劣劃分;如果按激進到保守劃分,應該是倒過來排。
從利害關係上,對於大唐帝國而言,西北軍的政治可靠性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對唐玄宗而言,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類似的原因,不久後,太子就在西北軍的支持下搶班奪權成功了。
面對我前面的分析,許多人也許會說,如果唐玄宗有政治頭腦,直接傳位給太子,不就啥事也解決了嗎?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空對空的說,自然一點毛病也沒有。
問題是,當我們思考歷史、社會問題時,永遠就保持這種思維方式,那不過是把歷史、社會當童話故事看罷了。
因為按這種思維去思考歷史,那什麼問題也很好解決,因為面對利益時,大家你讓我一步,我讓你一步,不就萬事大吉了嗎?問題是,在利益面前,從來沒有溫情可言。
最簡單而言,李世民與與李建成,那是標準的一奶同胞。
但是圍繞權力之爭時,他們誰會讓誰一步呢?
關鍵是,就算當事人想讓,他手下的小弟也不幹啊!
最簡單而言,如果當時的李世民願意向太子建成交槍投降,尉遲恭之類的人,肯定會哭著喊著告訴李世民,你他X的,就是一頭豬啊!我竟然一直跟著一頭豬混,我死了全家也不冤枉!
當然了,如果當時的李世民願意向太子建成交槍投降,誰讀這段歷史時,也會流露出看曹爽一樣的眼神。總而言之,你真是豬頭豬腦豬耳朵,怎麼也是一頭豬啊!
換一個有英雄氣的人,就算打他個血流千里、伏屍百萬,也絕不會輕易退縮的。最後,大不了打翻狗食盆,誰也不吃不成啊!
在這種手足相殘開始時,樂觀的想像,自然是可以搏殺出一個強勢的皇帝;問題是,悲觀的想像,那就是同室操戈最後帝國崩盤,全家人一塊奔赴黃泉罷了。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李世民兄弟手足相殘兩敗俱傷,於是讓外人把李氏江山奪走了(類似的歷史例子,實在太多了,而在玄武門相爭前後,誰敢說李世一定能避免這種結局呢)。
如果李氏兄弟火併的結果,就是同室操戈讓外人得利,人們回看這段歷史,恐怕也可以居高臨下的說,李世民兄弟實在太愚蠢了,因為一奶同胞,誰讓誰一步不行呢?問題是,在政治舞台上,誰讓誰呢?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唐玄宗已是風燭殘年的歲數了。
基於利益的角度,人們肯定都地想辦法離開他的。
對此,我們看一下晚清的歷史就可以知道。慈禧太后退到了頤和園。當皇帝威脅一些人的利益時,他們依然會哭著喊讓慈禧出來主持大局。
在當時背景下,有幾個人會想到,慈禧風燭殘年、皇帝年富力強,你積極站在太后一邊整皇帝,萬一太后死了,那可怎麼辦啊?
是的,皇帝風燭殘年了,太子很年青。但是他們誰會先死,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這就好像光緒年富力強,終於沒有熬過風燭殘年的慈禧太后。
當然了,太子年富力強,玄宗風燭殘年,但是太子最後只比唐玄宗多活幾天時間罷了。
普通老百姓之間的爭鬥,相對比較簡單,通常是因為利益比較小,並不足以讓一些人願意冒一切風險、承受一切痛苦。另一個原因,則是參與者從大概率上看,都是意志、勇氣、冒險精神有限的人,而軍政舞台頂端上的人,通常都是頂級獵食者,他們的意志、勇氣、冒險精神其實遠遠超過普通人。
更主要的是,普通老百之間的爭鬥,之所以不會殘酷、血腥的無法想像,主要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爭鬥,通常不會關係著無數人的切身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一個人為了利益,就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斗得一地狗血,或是要殺死一大片人,絕不會有人為他加油吶喊的。
而在政治舞台上,各種利益爭奪,常常會關係著無數人的切身利益,在這種背景下,你不論干多殘酷、血腥、野蠻、喪失理智的事,也有可能獲得到無數人的加油吶喊。對此,只要翻開近現代史看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近現代史資料豐富,所以各種在政敵筆下殘酷、血腥、野蠻、喪失理智的行為,在獲利者的筆下,有可能都是神聖的、偉大的、代表國家人民利益的革命行為。總而言之,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有一個人的老爸是傳說中的狗漢奸、地主惡霸,革命者把一把手槍、一把長矛、一根釘子交給他兒子,總而言之,看你的表現了?
你說,他兒子,應該怎麼表現,才算對呢?
他的兒子革命意志不堅定,當場就跟他老爸一塊走了;他的兒子革命意志比較堅定,從此留下了無法去除的陰影、甚至瘋了;他的兒子革命意志非常堅定,於是戴上了大紅花!
在政治舞台上,一邊是高大上的東西,一邊是親情、友情、人倫。你選擇哪一個?
為了大唐帝國,現在讓你吃掉城中數萬無辜的老百姓,你吃是不吃?關鍵是,這種行為,應該嘔歌呢?還是應該唾棄呢?沒有人知道!
總而言之,革命、國家、民族、忠君.....有多少罪惡都是在汝的名義下進行著!
在政治舞台上,一邊是高大的東西,一邊是忠君,你選擇哪一個?
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你是應該幹掉賣國的狗皇帝、狗宰相呢?還是應該象一條狗一樣,乖乖受死呢?關鍵,這種行為,是應該讚美呢?還是應該唾棄呢?沒有人知道!
但是基於皇權的角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皇帝再不對,你也不能造皇帝的反。只有硬死也要忠於皇帝的人,才是我們大家學習的好榜樣。所謂岳武穆,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內心深處竟然想過造狗皇帝的反,這純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
如果拋開相關的歷史背景看,唐玄宗棄守長安城,肯定是腦殘的、弱智的、不可理喻的。但是我們拉近相關的歷史背景看,自然會發現,這幾乎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基於唐玄宗的角度,坐鎮西北已無法有效控制西北軍了,所以只有到西南,通過卡住錢袋子的方式,有效指揮全國抗戰工作。
但是很不幸,唐玄宗這樣折騰來折騰去,該來的一切還是都來了。因為楊國忠很快被憤怒的軍人殺了,太子在愛國軍人的擁戴下當皇帝了。
如果唐玄宗知道自己垂死掙扎的結果,就是這樣結局,他還會這樣玩嗎?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馬嵬兵變
[注1]:江﹑淮奏請貢獻之蜀﹑之靈武者,皆自襄陽取上津路抵扶風,道路無壅,皆薛景仙之功也。
[注2]:軍士怨怒,脅監軍,謀作亂。晟聞之,疾驅入城,慰勞之,既而問曰:「汝曹何以得成功?」對曰:「誅反者劉辟耳。」晟曰:「辟以不受詔命,故汝曹得以立功,豈可復使他人誅汝以為功邪?」眾皆拜謝,請詣戍所如詔書。
推薦閱讀:
※安史之亂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四節 安祿山是唐玄宗的超級戰犬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還能延續一百多年?
※解密安史之亂,還原李隆基晚年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