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名辭彙編——營造篇(四)
3 人贊了文章
作者:延光(范紹永)
●收分:宋代把收分後的柱子稱為「殺梭柱」。方法是將柱子總高分成三段,只對最上的三分之一段進行收分處理。最上一段再按豎向分三等份,把櫨頭底外沿到柱子外皮按橫向分四等份,對應豎向和橫向份額,像做栱弧樣卷殺。卷殺至三份時,最後一份進行抹角令成圓弧狀,使柱頭與櫨斗底圓滑相接。
清代柱子收分稱為「收溜」,是對整根柱身進行收分處理的,以柱根部分直徑為基數,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減小柱徑。
●殿閣分槽:《營造法式》中的「槽」,其實指的是由室內柱頭鋪作(斗栱)與梁枋上的隔架鋪作層向兩邊出跳形成的鋪作層內的狹長空間。說得直觀點,單槽就是一行鋪作,雙槽指兩行鋪作,這是由鋪作層以上視角俯視得出的觀感。
為什麼說殿身分槽是宋式建築特有的概念呢,道理很簡單,明清建築除了殿身外檐柱額枋上有斗栱外,殿身內是沒有斗栱的,因此,明清建築是沒有分槽之說的。
●單槽:宋式建築中,底層柱列與上層斗栱相對應,在建築底層形成一圈以檐柱或金柱為殿身外圍的基本結構空間,不同形式的建築支撐結構都是通過在殿身內部設置不同的內柱構成的。單槽,即是在殿身內再設一行內柱作為前金柱或後金柱,形成一大一小兩個平面扁長空間。例如,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便是單槽形制。
●分心槽:在槽內正中對應屋脊的位置設一行與前後檐柱相平行的柱子(中柱),把殿身內部分成前後兩個相等的空間,這樣的平面形式叫分心槽,這種柱網形式常用於門廡建築中。例如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
如果是九開間大殿,還可以在中柱與檐柱之間再增加金柱,將屋內分為更多均等的空間,這種平面形式叫「分心斗底槽」。
●雙槽:在建築檐柱為主構成的槽身內設前後兩行內柱,把整個殿內平面分成前、後、中三個大小不等的空間,中間空間於前後的空間,此種做法宋《營造法式》稱為雙槽。如大明宮含元殿、北京故宮太和殿。
●金箱斗底槽:由內外兩圈柱組成相似「回」字的內外兩層柱網形式,因外圈柱像「鬥口」,內圈柱像「斗底」或「箱底」,故而叫做金廂斗底槽。其實,金箱斗底槽就是在雙槽的基礎上,在兩端稍間各多加一根中柱。例如佛光寺大殿。
上圖指的是殿堂正身柱網,不包括副階柱網。地盤分槽圖是以柱頭尺度為準,是平暗以下的結構仰視平面圖,而不是以柱腳尺度為準的基礎平面圖。此處「槽」表面上指的是一排柱子的柱中線或柱縫,其實不然,確切的說它指的是殿身內部的鋪作(斗栱)層。因為從柱網上來看,給人只能形成幾行幾列的柱子的概念,不但沒有「槽」的觀感,而且還容易造成柱子行列之間的空間以為是「槽」這樣的錯誤。只有殿身內部柱子之間密集的補作層才會給人以「槽」的觀感,從而有單槽、雙槽、斗底槽這樣的概念。
宋代《營造法式》殿身內部大樑柱之間都是有鋪作(斗栱)的,這種做法到明朝早期還有保留,到了清代,只剩下檐柱斗栱,殿身內部樑柱斗栱完全被拋棄了,人們看不到室內有斗栱,這正是造成了今人對宋制分槽現象不太了解的原因。
●減柱造:在房屋建築平面所有柱網交叉點布柱稱滿堂柱。交叉點未布滿柱子的稱「減柱造」。柱子不在柱網交叉點的稱「移柱造」。減柱和移柱這兩種做法都是為滿足有較大內部空間或分割空間的特別要求的建築所採用。
●移柱造:宋、遼、金、元建築中常將若干內柱移位,稱移柱造,如華嚴寺大雄寶殿。
●副階周匝:在建築主體以外另加一圈迴廊的做法,宋稱「副階周匝」,一般應用於較隆重的建築,如山西的聖母殿、釋迦塔等。在殿閣主體外圍加建的廊屋也稱「副階」。
●推山:廡殿建築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手法,宋《營造法式》中已有規定,但在清才成為定規。方法是把脊檁(包括扶脊木、脊墊板、脊枋)由稍間三架梁處現向建築兩端延伸一段,通過增加太平梁、雷公柱支撐推出的這一段脊木,由此脊木下經的由戧到大角梁、仔角梁便是一個優美柔和的曲線型。經過推山做法後,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與步架距離都是不一致的。
●收山:清式確定歇山建築山面山花板位置的法則稱為「收山法」。收山是歇山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由山面正心桁中向內側收一桁徑定做山花板外皮位置,其目的是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
收山的方法用增加「順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來解決。乘踩步金的短梁,若後端插在金柱上,就叫順梁,後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樑上的稱扒梁。
●落翼?撒頭:歇山頂兩邊山牆外側廊軒上所架屋面,即山面屋檐稱為落翼,北方叫「撒頭」。
●無梁殿?無量殿:無梁殿是我國磚石建築的傑作,屬磚砌拱券結構殿宇,因整座建築採用磚砌拱券結構,不設木樑,故稱「無梁殿」。它不用寸木只釘,無梁無柱,為券洞歇山樣式,全部用青磚石壘砌而成的建築,具有防火、防震的功能。無梁殿的建築形式流行於明代,採用傳統磚石砌築營造之法,在建築裝飾方面採用仿木構做法,一應柱樑、斗栱、山花、倚柱、掛落等無不惟妙惟肖,藝術價值毫不遜於木構。例如我國南京寶華山無梁殿、靈谷寺無梁殿、五台山顯通寺無梁殿、太原永祚寺大雄寶殿都是明朝妙峰禪師創建的無梁殿形制。
●拱券門:疊澀發券形建築,利用塊料之間的側壓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結構的砌築方法稱「發券」。用此法砌於牆上做門窗洞口的砌體稱券,多道券並列或縱聯的構築物稱「筒拱」,用此法砌成的穹隆稱「拱殼」。佛教多用此模彷彿教建築中常見的歡門(壼門)造型。
●發券?券、伏:券,拱券是一種建築結構,簡稱拱,或券,又稱券洞。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
伏,為了加強券的整體性,往往在券上隨形平砌一層磚或石,稱「伏磚」,宋《營造法式》中稱「繳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伏」。承重大的券或筒拱可疊砌幾層券和伏。到明清時,券、伏數已成為券門規模等級的標誌,最高等級用五券五伏(就是五層立磚,五層平磚)。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載也是五券五伏做法。拱券曲率初期較平緩,矢高與拱跨之比小於0.5,以後採用半圓拱,即高跨比為0.5,到明代多數為高跨比大於0.5的「三心拱」。
●辟雍、泮宮、泮池:辟雍本為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 東漢以後,歷代皆有此類天子講學處的辟雍,作為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
泮宮,是諸侯的講學場所,如孔廟之類。《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兩者都是古代的國家高等學校。古代學校前有半圓形的池,名「泮池」或「泮水」。由是,科舉時代生員入學稱「入泮」。
●明堂:古代帝王一種最隆重的建築物,用作朝會諸侯,發布政會,秋祭大享祭天,並配祀祖宗。
●牌坊、牌樓: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誌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
牌樓建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衝天牌樓」,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衝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誌或紀念性作用。華表由「誹謗木」演變而來,為望柱形,柱身布滿雕飾,上端多設橫交的雲板。常設在宮殿、廟宇、城垣陵墓前。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製,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於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後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雲紋石板,稱雲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
●旱船、舫:在水中或岸邊的仿舟楫形建築。進深分船頭、船廳、後梢棚樓三部分。
●房屋名稱:
室:實義,言人物實滿其中。從宀從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義:內室。堂後之正室。古人房屋內部,前叫「堂」,堂後以牆隔開,後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
寢:寢息義,睡卧之處。
舍:舍是簡易的居所,由亼(屋頂)、屮(大柱、橫樑)、口(基石)組成,意為給人臨時歇息,有放下之意。
屋:本義幄,帳幕,後來指房屋。會意,從屍,從至。屍,與房屋有關,至,表示來到。
宅:擇,擇吉處而營。地基墊高的住所。
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之義。
觀:於上觀望之義,指樓台宮闕。
殿:大堂也,高之顯貌義,指高大的房屋。
樓:重屋。
亭:停,人所停集也。
台榭:台,持也,築土堅高,能自勝持。觀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
城:盛也,盛受國都。
郭:廓也,廓落在城外。
牆:障也,以自障蔽。
壁:辟也,所以辟御風寒。
垣:援也,人所依止以為援衛也。
墉:容也,能隱蔽形容之義。
●裝摺:即裝修,包括外檐裝摺和內檐裝摺。外檐裝修內容主要是門窗、掛落、欄杆等。內檐裝修指的是建築內部的紗罩、隔斷、各式門窗等。
●城隍:「城」指挖土所築高牆,「隍」原指無水護城壕。古人造城,有城池者,即建城隍廟,以祈安全穩固。城隍祭祀萌芽於唐,宋元時正式入祀典,至明鼎盛。洪武二年,明太祖頒詔加封各地城隍,重建天下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相當。至此,國內遍布城隍廟,各地城郭都有「陰」「陽」兩個衙門、兩套班子。城隍爺,由或有功於地方民眾者、或名臣英雄賢者擔當。榆次城隍廟的城隍爺就是由北宋宰相寇準充當。
●磚雕:一般指在燒制的磚塊上,雕刻出圖案紋樣或生活形象的藝術。通常都選用質地細密的磚塊作原材料,屬硬質材料雕塑。我國傳統的古磚雕多數作為磚木建築物上的裝飾,但在磚墓中也常出現。內容多為吉祥如意的圖案或小說、戲文及民間傳說的故事,而且還有不少描繪日常生活的各種人物形象,有部分屬於小型室內外雕刻,樸素而有濃郁生活氣息。
●木雕:是按材料分類之雕塑品種。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黃楊、龍眼木、紅木、梨木、楊木、桑樹根及其他果木;一般構圖都以圓形木周邊寬度為限,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樓台亭閣、動物水禽等室內小型題材作品為主。講究刀法和風格,以及利用木料本身自然的特點去尋找材料內在的表現力,在表面的色澤、紋理、結構等微妙的變化中相形度勢,因材施藝、 量形取材,加以斧鑿,在藝術上有獨特的趣味。木構古建築的各部位裝飾,大量使用木雕配合,則是建築雕刻的主要組成部分。
●泥塑:為我國五大雕塑傳統(陶、木、石、銅、泥 )的組成部分,是以按材料分類之雕塑品種。採用粘土、纖維 (麥秸、稻草、紙筋、棉花等)、河沙作為塑造主要材料。在塑造完成,陰乾、打磨以後,再上粉底,然後在粉底上施彩繪。這類作品,主要是在廟宇及石窟之中。敦煌莫高窟及麥積山石窟的神佛塑像、 太原晉祠聖母殿侍女像等,均屬此類名作。泥塑也是金屬鑄像、石膏像、水泥像、玻璃鋼像、石雕像等不同雕塑品種的形象塑造與造型階段,是制范的模子,各種材料複製的依據。
●懸塑:雕塑藝術之一。是一種以架定位、上厚下薄、懸插在固定於牆上的預製木架之中的室內彩色泥塑。上身略為向外傾斜,重疊時下層的上身擋住上層的腳部,上下多層重疊則產生華麗的效果。常用於廟宇內製作千佛、千菩薩複雜背景的故事性彩塑,成為主像的陪襯。山西平原遙縣雙休寺菩薩殿內牆上的菩薩像就是襯托主像的一例。
●影塑:雕塑藝術之一。為傳統的彩塑浮雕,一般以膠泥、細砂和纖維(紙漿或棉花等)合成塑泥, 表面待泥塑完成干透後, 磨光上粉彩。分有骨架及無骨架兩種。一般附屬於崖壁或牆壁上。常作為主像的陪襯、內容的補充或形式上的裝飾。通常上厚下薄,甚至上部接近圓雕的厚度,而整體總要經過壓縮的藝術處理。但又不受比例壓縮或分層次的限制,高低起伏,隨心所欲, 多以附彩和背景混成一體。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至今還保存有千餘年前的羽人和飛天的影塑。
●圓雕:又被稱作立體雕,它不依造背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賞,是一種三維立體雕塑。雕塑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有人物造型、各種動物、甚至還有靜物雕塑。在材質上面是豐富多彩,包括石材、木材、金屬、植物、橡膠等等。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於噴泉、花園或是家居室內。
●浮雕:也是屬於雕刻中的一種手法,浮雕是雕刻者在一個平面板狀物上將自己想要塑造的造型雕刻出來,在平板材料上凸現出來。浮雕是雕刻與繪畫相結合的一種藝術雕刻手法,它使用壓縮處理法只向觀眾提供一面或者兩面的觀看面。由於這一特徵,浮雕在各種建築物上面的使用十分廣泛。
深度閱讀:
中國古建名辭彙編——營造篇(一)營造篇(二)營造篇(三)
推薦閱讀:
※大水法,遠瀛觀,圓明園西洋樓景區內兩座標誌性建築遺址
※風水設計建築風水規劃之藏風聚氣的環境
※各種奇葩建築,你見過嗎?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找到畫中的唐代建築
※打造舒適自然風格庭院,芬蘭木圍欄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