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年男子的跳樓片段,救了100萬人的一生

一個中年男子的跳樓片段,救了100萬人的一生

來自專欄老闆思維創業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

電影里說: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失,是生物學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葬禮,從此在社會關係網裡悄然離去;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掉,整個宇宙都將和你無關,是真正的死亡。

但其實,在第一次肉體死亡之前,很多人的精神早就死了。

Steve Cutts的動畫短片《In the Fall》,用短短一百秒戳破了殘酷現實,改變了一百萬人。

一個無精打採的中年男子抽著煙在樓頂澆花,不小心踩到一塊香蕉皮,失足墜樓。

他驚恐萬分,身旁出現了一塊熒幕:

你就要死了,這是你一生中所有精彩的瞬間。

幾十年的時光被快速回放。

童年的他喜歡踢球、騎車、機器人......有各種各樣的愛好,每一天都滿臉笑意。

然後,他走進學校,上課、遊戲、拿獎……畢業後,遇到了喜歡的女孩。

二十多歲時候,他結了婚,有了工作。

西裝革履、每日伏案工作的生活,他一過就是三十多年。

一開始,他鬥志昂揚,每天都充滿幹勁、勤勤懇懇。

隨著時間推移,一切都不一樣了,桌上的打字機變成了電腦,鬍子長了又刮掉,身材開始發福,頭髮越來越少。

微笑臉變成了苦瓜臉,甚至會崩潰大哭。

唯一不變的是,他一直守著那份工作不敢離開,無論內心有多麼厭惡。

回放結束,中年男子一臉迷茫震驚。

他似乎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早就不是他想要的了。

他釋懷地攤了攤手,然後點了一根煙,微笑著開始等待死亡降臨。

從孩童時代滿臉天真,少年時代陽光燦爛,到初入職場時的期待,失望,厭倦,麻木,崩潰......

他漫長的餘生都被鎖在了一張辦公桌上,直到死去。

又或者說,在失去了快樂、笑容的時候,他就已經「死了」。

富蘭克林說:「有的人在25歲的時候就死了,只是在75歲才被埋葬罷了。」

25歲的「死」,不是肉體上,而是精神上。

過早地讓自己進入舒適區,看起來忙忙碌碌,實際上只是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1

「死」在格子間里的年輕人

隨處可見

「絕大多數上班族,都會在某個時刻覺得自己是一具行屍走肉。」

法國攝影師David Tesinsky曾在日本拍攝了一組上班族的照片。

衣冠楚楚,卻一臉頹態,看上去沒有一絲生氣。

即使是在玩遊戲的時候,也是面無表情。

看到他們的狀態,David驚訝也疑惑:為什麼要活成這樣?

多少人,和攝影師鏡頭下的上班族一樣:工作以後,生活褪去激情與能量,初入職場時的理想早就忘了,只是帶著養家糊口的包袱在等待退休,既沒有快樂,也沒有意義。

有網友說起去馬場的見聞:馬廄里一匹匹馬待在格子間里,有的安靜地吃草,目光獃滯;

有的比較活潑,逗它一下,它會翻翻嘴唇,應和一聲。

就像是摩天大樓里一個個格子間里或者一個個工位上的上班族們:大多數時候埋頭在一塊塊屏幕前,如非必要絕不肯起身;

只有少數性格活潑的,會稍稍活躍一下氛圍。

最討厭周一,最盼望周五下午。只有每天下班後,才會偶爾「煥發生機」。

他們被稱為「橡皮白領」,沒有神經,沒有痛感,沒有反應。

混跡職場多年後,如同用橡皮做成,沒有什麼恥辱感和榮譽感。

想要改造他們,力度小了根本沒有任何反應,力氣大了,還會反彈不滿。

無聊枯燥的工作、難以溝通的同事、後來居上的新人......

種種無奈,把一個「鮮活少年」變成了「橡皮白領」。

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生活要從二十多歲,持續到五六十歲。

當信心和激情被消磨殆盡,生活只剩單調無趣時,他們就已經「精神死亡」了。

2

穩定

是殺死激情的糖衣炮彈

日復一日的麻木生活,和個人選擇分不開。

多數人無法放棄不愛的工作,是為了求一個「穩定」。

有一位唐山收費站大姐曾經登上熱搜。

河北唐山市取消了路橋收費站,失業的工作人員去找領導討說法。

視頻中,一位大姐說「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其實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言論:

「其他的我也不會,丟了工作還能幹啥?」

「辭職了,又能去哪裡找到更好的?天下工作都一樣吧。」

中國獨有一種「穩定」的文化:女孩子不要拼,要穩定;

都中年了,不能冒險,要穩定;

都成家了,不能四處漂泊,要趕緊穩定下來生孩子過日子。

然而,穩定不是平衡,也不是持久,只是維持現狀。

無論現狀好還是不好,適不適合,能不能跟得上時代變化。

羅曼·羅蘭曾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影子。

此後的餘生都是在模仿前半生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或許就是以唐山大姐為代表的一類人的真實寫照。

追求「穩定」,無形中就是施加了限制,壓縮了選擇的空間。

麥肯錫前合伙人,現蓋茨基金會中國區首席代表李一諾在演講中說:「做人要貪心一點」。

她曾經想學油畫,只是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陪孩子,就請老師晚上10點上門教課。

想學鋼琴,也是晚上才有時間,為了不打擾孩子,買個電子鋼琴,帶上耳機練。

「我在三十六七歲的時候竟然學會了鋼琴和油畫,雖然都很業餘,但很快樂也很自豪。」

對於追求「穩定」和「保障」,她表示難以理解:「我發現一流大學畢業生覺得最好的工作就是去中學教書,原因是有編製,有保障,而不是熱愛教師這個職業。」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生孩子了就該當家庭主婦,不能再去學跳舞了;學文科就搞點文職工作,不能學計算機了……

這些限制,其實都經不住深究,只是一些誤人子弟的「市井智慧」。

還有一種所謂的追求穩定,其實就是為懶惰找借口。

徐崢在《我不是葯神》大火後接受採訪,說:我很後悔的事情是,30多歲時太懶惰了,不夠勤奮。

二三十歲,有靈活的大腦,充沛的體能去嘗試,去學習,卻總是懶於行動。

年近四十,失去了年齡優勢、體能優勢,驚覺同齡人因為年輕時的積累,事業越來越好,後輩大有取代自己之勢,漸漸力不從心。

乾脆兩眼一眯,做根職場「老油條」,一輩子「就這麼著吧」。

追求穩定者,在遭遇時代變遷、行業興衰等時代重大變革時,所謂的安穩會被毫不留情地打破。

更何況,日新月異的世界,又哪來真正的穩定呢。

3

永遠不要

被過去的自己限制

一位互聯網從業者曾經談論行業內的一個現象:有一些員工因為加入公司早,所以幾年下來很順利升到了中高層幹部,於是開始給「放大假」,事情交給下屬,退居二線,過起了「養老」生活,此後再無建樹。

「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是很多人都會陷入的迷局。

不肯強逼自己一把的,大有人在。

但一輩子腳步不停的,也一樣很多。

矽谷天才埃隆·馬斯克,年紀輕輕就接連創辦了paypal、特斯拉等明星企業,數次跨界,賺得盆滿缽滿。

他本可以停下來,憑投資也能舒服過完後半生,但他沒有忘記兒時的夢想——去火星。

於是他倒騰起了誰都不看好的私人火箭。

受盡打擊嘲諷,他的火箭在今年2月份成功發射,震驚世界。

「有時候不拚命地沖一衝,你都不知道可以做到什麼地步。」

世界上從不缺優秀的人,缺乏的是敢揮手跟過去告別,繼續拚命奔跑的人。

漫畫家David Saracion的《11輩子》中說:你只能活一次,這句話是錯的。

一個人精通一項技能大約只需要七年時間,如果活到88歲,那麼一生中有11個成為「大師」的機會。

這是你一生的11輩子:

你能用一輩子做個詩人、用一輩子當個木匠、用一輩子成為廚師……你的一生本該有無限可能。

沒有誰願意要「死於25歲,葬於75歲」碌碌無為的一生。

十幾歲陽光燦爛的時候,誰都是滿懷理想的年輕人。

如果人的細胞每七年會全部更新一次,那麼七年後,你還是你嗎?

無論多少歲,要留一點「野心」。

本文轉自網易新聞公眾號「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筆寫文,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尋找共鳴,治療你所有不開心。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搜索微信公眾號:老闆思維創業

關注公眾號,看創業經商最新資訊!


推薦閱讀:

劉邦臨死前才明白,當年在烏江邊,項羽為何選擇自殺?
飛奪瀘定橋的紅軍先鋒團長,為何用手槍「自殺」?
深櫃青少年自殺率更高
富士康「第11跳」:又一員工跳樓自殺

TAG:跳樓自殺 | 自殺 |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