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工業革命的怪胎 毀滅了東亞第一個「共和國」

這艘工業革命的怪胎 毀滅了東亞第一個「共和國」

來自專欄遊民星空獨家專欄636 人贊了文章

本文作者:最後的防線

  隨著濃霧散去,一艘詭異的軍艦在日本北方現身,與那些出沒在當地的漁船和商船相比,這艘軍艦看上去就像是怪物:它通體漆黑、前方有一個巨大的撞角,側面覆蓋著鐵板,主炮爆發出雷鳴般的巨響;在地平線另一端,濃煙在叛軍要塞——「五棱郭」上空升騰,吞沒了高高飄揚的、「蝦夷共和國」的旗幟。

  如果直接提到這艘名為「甲鐵」的軍艦,大部分人難免一頭霧水,但如果你對明治維新有所了解,或是玩過《幕府將軍2:武家之殤》,就會發現它在日本歷史上留下了怎樣的一筆。另外,它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歷史上,其中一個例子是《甲鐵城的卡巴內瑞》,事實上,這艘軍艦和其中的裝甲列車不僅同名,而且都有一個相似的艦首——這種雷同顯然不是巧合。

「甲鐵城」和「甲鐵」艦,兩者的關係真的只是同名而已?

一樁見不得人的軍火交易

  但「甲鐵」的故事並非源自日本,它要從1861年美國的南北戰爭說起。當時,一場爭論讓這個國家內部劍拔弩張,而問題的核心則是奴隸制的存廢。在北方,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廢除這種不人道的制度;但在南方,此舉卻遭到了強烈反對,因為這將摧毀當地的種植園經濟。

意識形態和經濟利益上的矛盾將美國撕裂成了兩部分,一場內戰於是爆發,而「甲鐵」艦的故事,就開始於這場戰爭

  圍繞著奴隸制,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最終引發了一場長達4年的內戰。雖然內戰的主要戰場是陸地,但對叛亂的「南方邦聯」來說,它的命運卻決定於海上。作為傳統農業區,南方的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於棉花出口,不僅如此,其境內還沒有任何工業,大部分槍支彈藥都要從國外購買。

  而這一點很快被北方察覺,依靠艦隊,他們建立了一條封鎖線,隨著運送物資的船隻遭遇攔截,南方人的後勤很快捉襟見肘。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面對嚴密的海上封鎖,南軍並沒有能打破封鎖的武器。

美國內戰期間的漫畫:北方軍隊像長蛇一樣封鎖了南方的邊境和海岸線

  19世紀中葉,木製風帆戰列艦的地位遭到了挑戰。在當時,誕生了一種新式軍艦——鐵甲艦,這種軍艦表現出了極大的軍事潛力:其表面的鐵甲可以有效抵擋炮擊,蒸汽動力裝置則可以在不依賴風向的情況下高速航行。有時,僅僅一艘鐵甲艦,就可以替代數千名士兵堅守一座港口,或是摧毀一整支老式的木製艦隊。

19世紀60年代後問世的鐵甲艦:建造中使用的眾多新科技,令它們成了一種能影響戰爭成敗的武器

  然而,南方的工業基礎太弱,完全無法建造鐵甲艦,在戰爭期間,他們只完成了一些「代用品」。這些軍艦用鐵軌充當裝甲,用機車鍋爐充當引擎;毫不奇怪,它們戰鬥力很差,只能在近海作為浮動炮台使用。

南方邦聯海軍改造的小型鐵甲艦,它們在火力、機動性和噸位上都無法和北軍的同類產品抗衡

  如果要打破封鎖,就必須向歐洲訂購鐵甲艦——這一點很快成了整個南方邦聯的共識。19世紀中葉,歐洲的造船中心是英國,雖然該國政府同情邦聯,但在一系列國際事件之後,他們已決心作壁上觀。但在英吉利海峽對岸,法國政府卻有火中取栗的想法,這讓南方人看到了希望。

  1863年6月,南方邦聯的掮客——約翰·斯萊德爾(John Slidell)拜見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希望訂購兩艘鐵甲艦。拿破崙三世對此表示同意,但條件是交易必須嚴格保密。得到默許之後,邦聯便在法國皇帝本人的介紹下,同造船商呂西安·阿曼(Lucien Arman)簽訂了協議。

法國造船商呂西安·阿曼——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密友、南方邦聯鐵甲艦訂單的實際接手人

  這兩艘鐵甲艦總共花費了邦聯240萬法郎:為掩人耳目,它們最初被命名為「奇奧普斯」號(Cheops)和「斯芬克斯」號(Sphynx),名義上的客戶則是埃及政府——邦聯相信,憑藉這些偽裝,它們足以繞過北方派往歐洲的耳目。

結構和特點

  雖然屬於鐵甲艦,但「奇奧普斯」號和「斯芬克斯」號的船身依舊採用了木質結構,只有側面和炮台得到了裝甲保護。與同時代歐洲的鐵甲艦相比,這兩艘軍艦也不算特別龐大,它們的排水量只有不到1600噸,全長只有57米——一個成年人只要半分鐘,就可以從船頭走到船尾。

《幕府將軍2:武家之殤》中的「甲鐵」號(即「斯芬克斯」號),在19世紀的鐵甲艦中,該艦的尺寸實在不能算是太大

  但兩艦真正引以為傲之處在於火力和裝甲。其主炮安裝在兩個炮台中,其中一個炮台位於艦首最前方,形狀呈圓形,周圍有一圈裝甲保護,該炮台上共有三個射擊孔,其中一個朝向正前方,其它兩個在左右兩側。

  該炮台中央布置了一門阿姆斯特朗線膛炮——它的口徑有279毫米,是當時威力最大的海軍武器之一。如果使用高爆彈,它足以重創當時大部分的木製軍艦。戰時,該炮可以通過甲板上的軌道旋轉,向前方或側面的目標發動炮擊。

  另一個炮台位於船體中後部,呈橢圓形,其中布置了兩門127毫米線膛炮,這種火炮雖然威力不如前者,但射擊速度更快。和前主炮一樣,它們也採用了前膛裝填的方式,炮台內部安裝有滑軌,以便火炮能在戰鬥中轉向。

「斯芬克斯」號(即後來日本的「甲鐵」號)側視圖,其中斜線區域是敷設有裝甲的部分

「斯芬克斯」號的俯視圖和中央剖面圖

  整個軍艦的裝甲由鍛鐵製成,高度為3米,敷設在整個船體側面,其厚度從89至125毫米不等,在裝甲內部,還有一層600毫米的柚木襯裡。另外,各炮台周圍也安裝了裝甲,其最大厚度能達到140毫米。

  和19世紀中葉大部分的戰艦一樣,「奇奧普斯」號和「斯芬克斯」號都採用了「風帆+蒸汽機」的混合動力系統。

  兩艘戰艦的引擎都法國勒阿佛爾(Le Harve)的曼澤林公司(Mazelin & Co)生產。其中包括兩座鍋爐和兩部蒸汽機,它們能讓軍艦以大約10海里/小時(即每小時18公里)的速度前進。

  但在19世紀中葉,蒸汽機卻存在著一個缺陷:效率低下。雖然「奇奧普斯」號和「斯芬克斯」號最多能攜帶200噸煤炭,但假如爆發戰鬥、需要全速追擊,這些煤炭仍可能在幾天內消耗完畢。

「甲鐵」號(即原「斯芬克斯」號)風帆全部張開時的狀態,由於發動機功率有限,該艦仍然保留著這種原始的航行方式

  也正是因此,兩艘軍艦都安裝了風帆,這些風帆的總面積有800平方米,幾乎與一座小型球場相當。在遠航期間,或是其它需要節省煤炭的場合,軍艦就將依賴這種傳統的辦法前進。為了操縱上述火炮和動力系統,整個軍艦將搭載10名軍官和120名士兵。

  在測試中,「斯芬克斯」只用4分鐘便轉完一圈,表現相當優秀,而在遠海航行時,該型號的適航性和穩定性也令人滿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於艦首安裝了一個巨大的撞角,當海上波濤洶湧時,撞角激起的波浪將不時湧上艦首。

「斯芬克斯」號的艦首特寫,在面對鐵甲艦時,由於當年的火炮準確性和殺傷力都相對有限,當時許多軍艦都保留了撞角,並以衝撞作為解決對手的最後方式

從「斯芬克斯」到「石牆」

  雖然保密極為嚴格,但紙包不住火——北方政府緊盯著歐洲的每座船廠,搜尋著南方軍艦的蛛絲馬跡。隨著兩艘鐵甲艦漸漸成型,美國駐巴黎大使館發現了異常。1863年末,法國政府被迫向北方政府妥協:1864年2月,他們簽署法令,禁止將軍艦出售給南方邦聯。

  不過,呂西安·阿曼卻找到了脫困的辦法:早在1863年底,即美國政府察覺時,他便在為兩艘鐵甲艦尋找下家,其中一個潛在的客戶就是北歐的丹麥王國。

  當時,丹麥人南部的鄰居——普魯士正致力於統一德國,並將矛頭對準了該國南部、一小塊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區。在這種情況下,丹麥急於購買軍艦保衛領土。

  不僅如此,順著這一需求,阿曼還找到了另一個潛在客戶,這就是與丹麥交惡的普魯士。在雙方的戰爭中,雖然普魯士陸軍佔據了絕對優勢,但在海上戰場,他們卻要面對陣容強大的丹麥艦隊。正是因此,在戰爭爆發後,他們急於向國外採購軍艦——即使不能擴充海軍的規模,也要設法不讓兩艘鐵甲艦落入丹麥人的手中。

在普魯士-丹麥戰爭期間,與普魯士艦隊交手的丹麥海軍(右側)。丹麥悠久的航海傳統和強大的艦隊,令在陸上橫行一時的普魯士人很是忌憚

  於是,阿曼開始坐地起價。他先在3月31日簽訂了一份合同,將完成度更高的「斯芬克斯」號賣給了丹麥,這艘船後來被命名為「斯特克達爾」號(Staerkodder,這一名字取自一位北歐神話英雄),售價大約是80萬丹麥克朗。

  稍晚時候的7月,「奇奧普斯」號被正式拋售給普魯士,這次阿曼出手的價格更高,達到了62.09萬塔勒——該艦後來被命名為「阿達爾伯特親王」號(Prinz Adalbert)。

繪畫:出售給普魯士後,改名為「阿達爾伯特親王」號的「奇奧普斯」號

  1864年6月21日,「斯芬克斯」號正式下水,並在10月25日完成驗收。但事不湊巧,就在5天後,丹麥與普魯士正式講和——對「斯芬克斯」號來說,情況驟然變得尷尬起來。

  但即便如此,這艘鐵甲艦依舊在11月10日抵達丹麥。另外,在航行途中,這艘軍艦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比如在惡劣海況下搖晃過於猛烈,另外,乘員的居住條件也不甚理想——丹麥海軍決定拒收。但另一方面,邦聯的掮客們卻看到了希望:經過交涉、遊說和幕後交易,「斯芬克斯」號最終物歸原主。

  1865年1月5日,邦聯海軍的托馬斯·佩奇上校(Thomas Paige)率領一個接收分隊抵達哥本哈根,並將該艦正式更名為「石牆」號(Stonewall):這一名字取自邦聯最出色的將領——托馬斯·傑克遜將軍(Thomas Jackson)。但另一方面,儘管屬於南方邦聯,「石牆」號上仍有許多丹麥水手。

綽號「石牆」的托馬斯·傑克遜將軍,「石牆」號的命名由來,他是美國內戰中南方最出色的將領

歸國之路

  「石牆」號多次試圖出海,但因為種種干擾,它直到1865年1月14日才真正動身。一周之後,該艦抵達法國西海岸,在當地補充了燃煤,還招募到了足夠的人手。

「石牆」號的行動位置圖

  「石牆」號的下個目的地是西班牙,在當地,該艦一直逗留到3月中旬。期間,兩艘北軍軍艦始終在周圍虎視眈眈,它們是5540噸的巡航艦「尼亞加拉」號和2100噸的護衛艦「薩克拉門托」號。

  儘管兩艘軍艦的總噸位4倍於「石牆」號,但作為監視艦隊的指揮官,「尼亞加拉」號的艦長克雷文上校卻選擇了避戰:這是因為他的軍艦都是木製的,另外,即便能逼近到自殺般的距離,其火炮也很難擊穿對手。

  克雷文後來在報告中寫道:「如果敵艦的速度和情報顯示的一樣快,那麼,在平靜的海面上,它足以對付三艘類似『尼亞加拉』號的艦隻。」

追捕「石牆」號的北方海軍巡航艦「尼亞加拉」號,由於很難擊穿對手的裝甲,在追捕的大多數時間,它都與「石牆」號保持著距離

  3月24日,「石牆」號離開西班牙前往葡萄牙的里斯本,「尼亞加拉」號與之保持著距離,但不久之後,該艦犯了一個錯誤:這就是跟隨「石牆」號駛入了里斯本港內。

  根據當時的國際法,如果兩艘敵對軍艦進入了中立國港口,其中一方離港後,中立國需要將另一方拘留24小時,以避免在該國領海內爆發戰鬥。

  正是因此,當3月28日,「尼亞加拉」號試圖跟隨「石牆」號離開港口時,葡萄牙人的岸炮立刻開火。由於這次失算,再加上之前的猶豫不決,「尼亞加拉」號只能看著「石牆」號再次逃走。

當年的報紙插畫「石牆」號離開里斯本

  「石牆」號平安無事地穿過了大西洋,並在5月6日抵達了巴哈馬群島,佩奇艦長準備從當地出發,對北軍的運兵船進行襲擾。不過對他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敵艦或後勤,而是整個戰爭即將結束。

  在大約一個月前,南軍主力已經投降,連邦聯的「總統」戴維斯也被北軍逮捕。不過,由於正式的和平協議尚未簽訂,零星的戰鬥依舊沒有終止。

  正是因此,北軍仍非常擔心「石牆」號出海遊獵,為監視這個隱患,他們專門派出了兩艘鐵甲艦。但佩奇艦長已經無心作戰,他把船隻賣給了古巴的西班牙殖民當局,其價格非常低廉——只有16000美元。

  然而,美國政府卻要求西班牙人歸還戰艦,並支付了16000美元的費用。於是,在1865年夏天,「石牆」號被轉移到了華盛頓船廠的碼頭,在隨後的兩年內,該艦都處於待價而沽的狀態。

1865年,剛剛被引渡到華盛頓的「石牆」號

遠航日本

  雖然「石牆」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但內戰後的美國政府對它毫無興趣。相反,戰爭一結束,美國政府便將精力放到了裁軍上去。不到兩年,有671艘軍艦的美國海軍便煙消雲散,「石牆」號一抵達便被封存,並在碼頭擱置了兩年。

  然而,這艘鐵甲艦的軍事生涯才剛剛開始。隨著被西方打開國門,日本的德川幕府猛然意識到:如果想要避免西方入侵,他們就必須組建一支新式海軍。1867年,他們開始與美國進行商洽,並以4萬美元購買了「石牆」號。1868年4月24日,該艦在美國船員的操縱下來到橫濱,並改名為「甲鐵」。

1865-1866年,停泊在華盛頓外海的「石牆」號,該艦引起了日本德川幕府的興趣

另一張「石牆」號在華盛頓停留期間的照片,中央的遠方可以看到國會山的圓頂

  然而,此時的德川幕府已奄奄一息,在內戰中,他們的軍隊節節敗退。這場內戰在日本史料中被稱為「戊辰戰爭」:在西南諸藩支持下,明治天皇政府(以下簡稱「新政府」)向效忠德川幕府的勢力大舉進攻。

  雖然此時,德川幕府已將支付了四分之三的購船款,但美國船員卻在「甲鐵」號上重新揚起了美國旗幟。他們表示,在衝突結束前,不會將該艦移交給內戰的任何一方,直到1869年2月,他們才有所妥協,向獲勝的新政府移交了「甲鐵」。

  不過,新政府仍有一場硬仗要打:這場戰爭也是一場海陸聯合作戰,其關鍵在於掌握北方航線的控制權,也只有如此,陸軍才能順利抵達前線,另外,海軍還需要支援陸軍推進,用炮火掃清各種障礙。

「蝦夷地」的位置:即今天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地區

  他們的戰場在遙遠的「蝦夷地」——即今天的北海道:1868年10月至11月期間,幕府的殘餘勢力向北逃亡,同時還帶走了大部分幕府艦隊——當時,這支艦隊由十多艘戰艦和運輸船組成,指揮官是海軍奉行榎本武揚。

  但更有趣的地方是他們採用的政治體制——如果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劇變,那麼,這些幕府殘黨們的措施就更為激進。在法國顧問團的影響下,幕府殘軍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還起草了一部近代化憲法,其中,榎本武揚擔任名義上的最高首腦——「總裁」。

「蝦夷共和國」國旗,但榎本武揚一干人並不希望推翻天皇制度,相反,他們仍然將天皇視為名義上的日本元首,他們只是在北海道代為行使統治權

  「蝦夷共和國」實際是東亞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但對這段歷史,我們大可不必參考晦澀的書籍。實際上,一部遊戲——2012年的《幕府將軍2:武家之殤》——就足以讓我們了解當年的歷史局勢。雖然從今天看,它的畫面、AI和模式都可能不及《全戰》系列的後續作品,但在反映19世紀後半葉的海上戰場時,它是唯一一部高質量的作品。

《幕府將軍2:武家之殤》海戰截圖:在反映19世紀後半葉海上戰場方面,這款遊戲的表現可圈可點,其中「甲鐵」艦也有登場

  在下面,我們將通過遊戲和歷史圖片,對「甲鐵」的同僚和敵人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甲鐵」的對手們

  作為蝦夷共和國的旗艦,「開陽」建於荷蘭的吉普斯父子船廠(C.Gips and Sons),排水量2590噸,是當時荷蘭建造的最大噸位的木質軍艦,它耗費了德川幕府831220荷蘭盾。

「開陽」艦的歷史照片和遊戲截圖。在日語中是「日出」的美稱,也正是因此,在荷蘭,廠方也一度將其命名為「Voorlihter」——「黎明前」。內戰中,「開陽」曾經幫助幕府軍取得了海上優勢,但後來在1868年底毀於一次事故。因此,「甲鐵」並沒有遇到與之對決的機會。

 在蝦夷共和國軍隊中,噸位僅次於「開陽」的是明輪巡航艦「回天」。這艘船的排水量有1920噸,擁有10門火炮和153名乘員。

和當時日本其它的西式船隻不同,「回天」來自普魯士,其前身是該國的巡航艦「但澤」號(Danzig)號,它建於1853年,在10多年的服役後,艦上的材料已經衰朽。但幕府需要艦船,因此緊急將其購入國內。在後來的戰鬥中,該艦與「甲鐵」號爆發了一場中世紀式的交鋒。

  除卻上述兩艘大艦,蝦夷共和國的其餘艦隻大都是噸位排水量不到1000噸的小型炮艦,「咸臨」艦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是該船的歷史繪畫和《武家之殤》中的形象。

「咸臨」名字取自《易經》,建造於荷蘭,排水量625噸,裝備12門艦炮。因為性能較其他軍艦惡劣,在戰爭中,擔任運輸任務的該艦險些被新政府俘獲。戰爭結束後,本艦被作為北海道開拓的運輸船使用,後來毀於一次觸礁事故。

「甲鐵」的僚艦

  在對「蝦夷共和國」的戰爭中,新政府的艦船主要由西南諸藩提供,它們在數量上較「蝦夷共和國」具有絕對優勢,但在單艦戰鬥力上卻不及「開陽」。但隨著「開陽」艦觸礁,以及「甲鐵」的到來,兵力對比的天平已然發生改變。

在新政府艦隊中,威力僅次於「甲鐵」的是明輪巡航艦「春日」,這艘軍艦排水量大約為1000噸,最初是英國人阿斯本為清朝購買的巡航艦「江蘇」號,由於清朝政府拒收,該艦後來被轉賣給了日本的薩摩藩,並參加了對抗幕府軍的戰鬥。

另一艘很有名的艦隻是「觀光」丸,這艘排水量400噸的小型炮艦最初由荷蘭贈予日本政府,安裝有6門火炮。在日本內戰期間,該艦主要作為二線艦船服役。

「箱館戰爭」

  重新將視線回到當時,作為東亞第一個共和國,「蝦夷共和國」的命運從「開陽」艦沉沒的時刻就已經註定。其麾下總共只有3000名士兵,外加「回天」艦和四艘小型炮艦,而它們要面對的,是以「甲鐵」為首的新政府艦隊,後者的規模幾乎是前者的兩倍。

  但榎本武揚不願認輸,他將翻盤的希望寄托在了奪取「甲鐵」號上。為這次行動,蝦夷共和國將投入三艘軍艦,其中最大的是明輪巡航艦「回天」,它由共和國的「海軍奉行」(即海軍部長)荒井郁之助親自指揮,同時,各船上還搭載著約100名敢死隊士兵,他們許多是「新選組」的精銳武士,而「新選組」的組長——土方歲三,也在「回天」艦上監督整個行動。

  按照法國顧問提供的作戰方案,三艘軍艦將懸掛外國國旗突入「甲鐵」號的錨地,在混亂中登上「甲鐵」,進而一舉奪取之。

《銀魂》中「真選組」的組長「土方十四郎」即以幕末新選組組長土方歲三(左)為原型。按照後來對空知英秋等人的訪談,最初他們計劃把《銀魂》拍成一部嚴肅熱血向的幕末群英傳,但後來一系列因徜徉錯,讓《銀魂》最終走上了搞笑路線

  平心而論,這種做法就像是一個赤手空拳的人,需要奪取敵人的手槍並殺死他——其難度不言而喻。不僅如此,整個計劃一開始就橫生枝節,在艦隊出航後不久,一場風暴吹襲而來,在隨行的兩艘軍艦中,一艘返回了北海道,另一艘被拋在了後面。

  於是,當1869年3月25日清晨、風暴一掃而去的時候,只有孤獨的「回天」號沖入錨地。在最後時刻,該艦升起了蝦夷共和國的旗幟,在一輪炮火齊射之後向「甲鐵」號撞去。

進行接舷戰的「回天」艦,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家之殤》的海戰中,同樣有這種危險而古老的戰鬥形式

  但此時,另一個問題浮出水面:「回天」的船幫高出「甲鐵」號整整3米,登船隊只能通過繩索登艦,這大大影響了行動的速度。此時,「甲鐵」號的艦員已反應過來,用機關炮猛烈掃射登船隊員。幾分鐘內,登船隊非死即傷,他們甚至沒能沖入「甲鐵」號的船艙。失敗撤退期間,「回天」號還擊中了幾艘政府軍的軍艦,但「甲鐵」號安然無恙。

  這場絕望的突襲以慘敗告終,它唯一的作用,僅僅是讓蝦夷共和國的滅亡推遲了幾天。隨著4月9日、政府軍在北海道登陸,「遠東第一共和國」的日子已屈指可數。

《武家之殤》的最後一個歷史任務就是函館之戰,即日本明治政府對蝦夷共和國的最後一次戰役

  很快,政府軍登陸部隊便達到了7000人,其艦隊則開始大規模炮擊北海道沿岸的岸防工事。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箱館灣入口的弁天炮台:它扼守著共和國政府所在地——五棱郭——的門戶。「甲鐵」號首當其衝對炮台發動了進攻。

  也正是在這裡,共和國的殘餘艦隊進行了最後的抵抗。5月4日,受損的炮艦「千代田形」被迫擱淺,三天後,「回天」艦也被「甲鐵」為首的新政府艦隊重創。但在11日,共和國海軍仍然給對手上了一課,他們的最後一艘炮艦「蟠龍」擊沉了政府軍的「朝陽」丸,後者有86名艦員在爆炸中喪生。

沖入近海,與「蝦夷共和國」炮台和殘餘艦隊交戰的「甲鐵」艦和「春日」艦(即近景處的兩艦)

日本繪畫:沖入政府軍陣地戰死的土方歲三(中央)和新選組隊士

  但局勢已無可挽回,在「甲鐵」的轟擊之下,弁天炮台很快淪陷,只有殘餘人員仍在拚死抵抗,在最後的戰鬥中,新選組組長土方歲三衝進了政府軍的陣地戰死。6月27日,榎本武揚率部投降:東亞第一個共和國——「蝦夷共和國」的歷史划上了句點。

最後歲月

  戰爭結束後,「甲鐵」艦依舊在日本海軍服役,並在1872年改名為「東」號,但隨著新軍艦到來,它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1871年,日本海軍獲得了鐵甲艦「龍驤」,後來又從英國訂購了「扶桑」「金剛」和「比叡」,這些軍艦的性威力都更為強大,「東」號逐漸退入二線。

改名為「東」號的「甲鐵」艦,該艦在後來的服役生涯中還參與了剿滅西鄉隆盛叛亂的西南戰爭,以及1874年入侵台灣的軍事行動

  19世紀80年代,該艦進行了一次改裝:過時的前膛炮被拆除,同時還安裝了一些新武器,但這次改裝只是為「東」號延長了些許壽命,1888年1月28日,該艦正式退役。儘管這一服役時間有些短暫,但和姐妹艦——1870年代就拆毀的「阿達爾伯特親王」號相比,它仍算得上極為長壽。

  與後來日本的其它軍艦相比,「甲鐵」艦遠不算著名,但在近現代歷史上,又極少有艦船像它一樣擁有如此離奇的命運,並和如此多的大事件串聯在了一起。它捲入了美國內戰、德國統一、明治維新。期間,它改換了5個艦名,並在6個國家之間來迴轉手,最終成了日本海軍的奠基石——「甲鐵」就像蝴蝶效應中那隻揮動翅膀的蝴蝶,暗中見證和影響了19世紀風雲變幻的世界。


推薦閱讀:

淺談艦炮自動裝彈機
國產全新型號軍艦現身船廠 大小與054A相仿
中國不起眼軍艦 為何一口氣造了六十艘
網路盛傳概念軍艦

TAG:軍艦 | 軍事史 | 全面戰爭:幕府將軍2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