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髮展史的啟示
想要深入理解任何一個學科,一定要知道它發展的歷史。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面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人是如此,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都是如此,當你了解了這個學科的過去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他現在為什麼是這樣樣。而且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符合人們認識新事物的規律,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學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當我們想要理解管理學的話,也要知道他的發展歷史。
管理學的發展史,是西方企業的發展史;企業的發展史,就是在企業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1個階段,企業需要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企業開始越來越多,機器生產促進了的規模,市場需求巨大,供不應求,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高效地生產產品。這個時候,泰勒就總結了一套能夠更高效地生產產品的方法,並寫成了一本書《科學管理原理》,在書中泰勒提出了造成浪費的原因,並總結了管理者如何提高工人生產效率的方法:(1)將任務分解,(2)找出最好的完成任務的方式,(3)督促工人按照規定的方式規定的時間完成。
很多企業應用泰勒倡導的科學管理,將工人的操作流程分解、優化,大大提升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包括福特汽車,就通過分解、優化製造了福特汽車的流水線作業,提高了數倍的生產效率,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公司,所生產的T型車,一個車型就佔領了全世界50%以上的市場。
第2個階段,企業需要解決組織效率的問題:
20世紀20年代,隨著企業越來越大,原來幾十個人的工廠,變成了幾百甚至幾千人的大公司,而企業總負責人所能夠管理下級的幅度是有限的(一般為5~9個),所以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層管理者。這些中層管理者沒有固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務,如何在有大量中層管理者的情況下,讓這些管理者的效率更高呢? 為了讓基層的人員更聽從中層管理者的指揮,所以於是很多企業會選拔一些有能力的人,來做中層管理者;為了讓有能力的人擔任合適的職位,對於不同崗位的管理者進行一定的考核;為了能夠讓基層人員聽從公司的統一指揮,所以要求下層的管理者要聽從上層的指揮;為了明確指揮的關係,設定好組織架構,並將權力回歸於組織本身而不是個人;為了激勵大家更好表現,不同層級的管理者的薪酬有所不同,同時設定了大量的獎懲制度。馬克斯·韋伯發現了企業這些發展的特徵,他把這些特徵抽象出來,並把這種企業的狀態,叫做官僚化組織。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這種方式跟政府和軍隊的組織形式很相似。
其主要的特徵包括:(1)組織中特定成員有固定明確的職責和權力,在不同位置有不同權力;(2)組織結構,由上而下逐層控制,下級必須服從上級;(3)強調對事情負責,而不是對人負責;(4)成員的選用有一定的標準,讓有能力的人當領導,同時讓其他人信服;(5)成員進行分工,規定好各自的職責,並通過訓練使其勝任;(6)按照職位來規定薪酬,確定明確的升遷和獎懲規則,實現多勞多得,同時鼓勵進步。
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大大提升企業的組織效率,讓組織的協作效率更加高效。
第3個階段,企業需要解決個人的效率:
20世界30年代,企業越來越多,員工們的選擇開始越來越多,在某個企業做得不爽了,還可以去其他的公司。而且,企業發現同樣一個員工在相同的條件下,當他的精神狀態不同的時候,他的工作效率差別很大。所以,這個時候企業開始越來越關注人。 在此之間,企業的管理都是停留在關注如何優化工作的動作,如何優化流程,如何設計組織,所以之前的管理被稱為是「古典管理學派」,這個時候從關注人開始,才被稱為「現代管理學」。同時,最早提出來要關注人的管理學家「巴納德」先生,被稱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
比如:針對如何讓員工更樂於去工作去接受上級的領導這一問題,巴納德先生沒有像韋伯先生那樣,規定下級必須聽上級的領導,而是總結了幾條準則:
首先,管理者要樹立正確的權威理念 「只有被員工接受的命令,才是命令,否則就是廢話」(大概這個意思),所以命令要儘可能讓員工接受,管理要從員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其次,下命令的時候,要講清楚做什麼,如果下級不清楚做什麼,或者是朝令夕改,下級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另外,管理者命令的事情要跟下級的利益切身相關,如果能夠從下級的角度講清楚這件事情對他的好處,那麼就能夠得到下級的認同;
最後,管理者需要考慮,這個命令下級在精神上和身體上是否能夠完成,比如:不要觸犯人家的宗教信仰,或者在人家生病的時候,要求人家熬夜加班。
總之,這個階段的企業開始越來越關注員工個人,努力在提升員工個人的工作效率。
管理髮展史,最重要的啟示
管理學的發展史是世界企業的發展史,也是一家企業的發展應該遵循的順序。它告訴我們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企業初創階段,應該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
企業處於初創的階段,一定要找到一個細分的市場,然後全力以赴地用最高的效率去生產市場需要的東西。這個時候,企業應該進行工作內容的分解,找到最優的完成工作的方式,最後通過培訓和監督讓員工按照最優的方式進行工作。
企業發展階段,應該解決組織效率的問題:
隨著企業進一步的發展,人數開始增多,靠一個人難以管理所有的人。這個時候,公司開始有了一些中層管理者,這個時候就應該規定好組織架構,對於組織的職責進行分工,然後對於組織的晉陞和獎懲設定相應的規則,保證大家的協同一致。
企業成熟的階段,應該解決個人效率的問題:
當企業日趨成熟的時候,發展越來越大,人員的素質也越來越高。這個時候,需要開始注意如何提升員工效率的問題。需要開始注意員工的關懷,需要考慮如何能夠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如何更好地與員工溝通等等。
《大學》中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管理之道,也是在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首先,要提升生產的效率;其次,要提升組織的效率;最後,再考慮個人的效率。這是管理學發展史,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東西。
參考書籍:
[1]. 陳春花, 管理的常識. 2010: 機械工業出版社.[2]. 丹尼爾·A·雷恩, 管理思想史. 200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3]. 斯圖爾特·克雷納, 管理百年. 2013: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推薦閱讀:
※實操乾貨!門店如何利用「標準化管理」提升營業額?
※心理學、管理學最常用的幾個效應(很實用)
※用腦做管理 | 影響力:特洛伊木馬中的自我
※淺談班主任如何管理學生
※管理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