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辭職去做攝影師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來自專欄土土土槽8 人贊了文章
這幾年,隨著人們消費能力和審美品味的普遍升級,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相機,對攝影這門藝術或行業產生興趣人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他們中有的人一邊工作、一邊利用周末假期,培養攝影這門興趣愛好;有的人在無數個不想上班的時刻,想過乾脆辭去本職工作,以攝影為生;但只有少部分人,真正踏出了轉行攝影的那一步,在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以獨立攝影師的身份在市場上單打獨鬥。
「中國人像攝影協會」曾經出過一期2017年人像攝影行業的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無論是人像攝影行業總收入還是從業人員都處於增長趨勢。
願意為攝影付費的人群正在變多,從事攝影行業的個人和機構也在增長,行業收入在逐年上升。
但與此同時,攝影的門檻似乎也在變得越來越低,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攝影師」的調侃聲不絕於耳,攝影行業開始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
這些都不禁讓人疑惑:現在是攝影最好的時代嗎?那些已經辭職全職做攝影的年輕人,過得如何?
上周,我採訪了四位辭去本職工作,全職攝影的獨立攝影師,他們有的人還在艱難的謀生期,有的人正在事業的上升期;有的人靠攝影賺到了比上班工資更高的收入,有的人還在餓肚子階段……
獨立攝影師的日子好過嗎?看完他們的故事,你也許會有答案。
「全職攝影第一年,是要餓肚子的」
我今年24歲,大學學的製藥工程。剛畢業去了國葯控股上了4個月班,實在受不了體制內的東西,不想那麼快穩定。但由於大學沒有好好學習,畢業後做什麼工作都差不多,就想著乾脆做一個自己喜歡的吧,於是不顧家人反對,隻身一人從昆明辭職飛到杭州開始了我的攝影生涯。
我從小就喜歡看著很多圖片發獃,至今也是,我覺得圖片是一個載體,裡面積蓄著很多可以打動人心的力量。
決定全職做攝影后,我去了朋友的一個浙大工作室,在那裡當助手。
一開始相機都是借著用的,用的佳能6D。後來從工作室出來,又借的朋友的尼康D7100,要說自己的相機的話,3個月前買了尼康D850,一共花了四五萬。
這些設備上的錢不得不花,因為拍活動大三元很重要。
作為一個野路子出身的攝影師,攝影知識主要來自與朋友交流和線下參加培訓、上網路課程、再實際操作。
但越到後來越發現:攝影其實是一門完整的體系,野路子攝影師跟專業學校出來的攝影師要追趕的東西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比如野路子攝影師是一邊謀生一邊學習,哪裡滿足不了自身需要了,就去學習。
比如不會色彩原理,不會PS、LR ,我開始連摳圖都不會,最基本的PS操作都不懂,硬生生的學。到後來,不會用光、分不清鏡頭、焦距、壓縮感、透視。再然後,藝術素養、美學積澱,這些東西專業學校的大一就開始研究西方美學,他們有藝術課和攝影思想史等一系列課程。
野路子攝影師學習的效率比較慢,而且沒有一個串起來的體系,很可能學完生搬硬套,無法了解真正的內涵與本質的東西,這在以後的道路中往往決定了能夠走到多遠。
攝影,直接謀生第一年,真的是要餓肚子的。
還記得靠攝影賺的第一單拍了8天,一天100元,每天處理照片到夜裡3點睡,早上6點出發坐地鐵到酒店,然後開始各個企業全天的跟拍,心情是痛並快樂著。
我現在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難就是經濟問題,總有一個能力與各方面無法接軌的尷尬期,至今仍正在克服。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自己的發展方向,怎麼去拍,怎麼去合作,怎麼去維護客戶,怎麼去提高技術,有時候感覺像在一片海里,四周一望無際漆黑一片,自己卻像一片葉子漂流其中的強烈無力感。
但是我覺得,社會是需要攝影的,而且很多人就算有了攝影技術也不一定真的會做攝影,一是因為辛苦,二是因為需要終身學習。
很多人說攝影的門檻正在變低,確實這樣。我也是從低門檻進來的,甚至我要感謝這個低門檻。
但我最近的危機感越來越強烈。以攝影找到工作很容易,而且有些人對照片要求也不高,但如果抱著這個想法混的話,很快就會被淘汰。
低門檻的好處在於當到處都是攝影師的時候,大家就會更加關心與注重照片的好壞。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潮水退去的時候,就會知道誰是在裸泳。
競爭以後肯定會越來越激烈。
我現在的工作強度強起來,一晚上會拍兩個活動,拍完回來3點,修圖到第二天九點交片,睡了3小時,中午又去拍靜物,在地鐵里抱著相機包就在打瞌睡,身體都快癱瘓了。
我當初做攝影的初衷是希望拿著相機作門票,好好看一看世界。
像《後會無期》里說的,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在我沒有找到自己的世界觀之前,很難對家人,對自己的生活去用心投入。
「全職攝影收入比上班高 但幾乎沒休息過」
我今年24歲,大學主修新聞傳媒,剛畢業的時候是文案廣告類工作,朝九晚五,每天跟文字打交道,剛開始做攝影沒有什麼所謂的初衷和想法,就像女孩愛買東西一樣自然。
因為專業需求,我們會有新聞攝影課,可以說是攝影啟蒙,但那時候並沒有瘋狂喜歡,真正特別痴迷的時候,拍人像已經有一年左右了,因為可以駕馭一些基本的拍攝節奏,並且攝影會給我本身帶來正反饋、人脈和新的生活觀念。
比如現在的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大部分的私人時間都被充公,每一個月都會認識許多各行各業、不同性格的女生,與陌生人之間的聯結越來越重。
漸漸發現,陌生人之間的友善反而更打動人,自己平時用的化妝用品、小裝飾、生活用品等都是她們旅行或者為了見面準備好的小禮物,她們也會放下戒備和我聊很久的天,所有的際遇都給我的性格里注入了許多同理心。
雖然學校的攝影課有講相機的構造、原理以及基本的構圖方式,甚至布光,但上課的時候小差開太多,所以人像攝影我基本都是從零開始自學,調色就自己瞎琢磨,後期技巧也是淘寶上2塊錢買的視頻教程。
最開始做攝影是拍了身邊一個好看的女孩,然後手機簡單處理了就發到微博,結果沒想到反響還不錯,微博上會有一些女孩約我拍照。
我是2016年夏天才開始接單子的,那時候就100元隨便拍,可以約到好看的女孩還蠻開心的。
然後半年裡面就一直邊工作邊拍照,周末約片,晚上修圖,等單量比較穩定之後就提交了工作辭呈。
現有的客戶一半來自於微博,另一部分來自於朋友口碑推薦,最開始的單量當然是比較少的,當時以工作為重,每個周末約一兩個女生拍,因為大部分是學生,所以暑假和畢業季的訂單會比較多。
全職攝影的收入比上班自然高了很多,但基本自己都沒有怎麼休息過,修圖經常不自覺就到了半夜。
不得不說,攝影養活了一批不甘心上班的自由職業者,但一方面同行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人們對於照片的要求更加嚴格和苛刻,如果對於自由攝影僅僅是抱有美好的幻想是不切實際的。
還有一點就是價格問題,可能大家會覺得很難去衡量攝影師的技術水平和收費標準,但價格其實也是攝影師根據訂單量決定的。我的價格表總共也就調整過三四次吧,都是時間太擠了忙不過來所以開始改價。
其實人人都願意為攝影消費,但有人一輩子就一套結婚照足夠了,也有人願意每個月都拍一套寫真,上海目前的攝影消費人數算是比較高的了。我這邊客人多數是學生,14-24歲居多,大部分留學在外或者是在留學的路上,所以家庭消費水平都是偏高的。
我一直覺得攝影越大眾,攝影風格的分支會越多,風格也更加小眾,照片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的語言之一,而且毋庸置疑會佔有日常生活中的更大比例。
未來,「文盲」不是指不識字,而是讀不懂一張照片背後的含義。
「做一個努力型選手,畢竟攝影是一種執念」
大學學的廣告專業,畢業後一直在廣告公司工作,去年1月份開始辭職做獨立攝影,到現在有1年半了吧。
我大學就開始接觸攝影,因為廣告專業有攝影相關的課程。那時候拍的照片都發在人人網上,當時拍了30多套不同風格的寫真,在人人網上火了一陣,在學校里有一定知名度後,開始慢慢有人找我約拍。
第一次靠給人拍照收到錢,那種感覺挺奇妙的。因為剛開始拍照時,很多人覺得按快門為什麼要付錢。哪怕在我開始收費很長一段時間後,還經常有人說我就是要拍幾張照片,你隨便幫我拍一下就行,為什麼要收費?
所以有人認可你的風格,願意按照你的喜好為你的風格買單,這種感覺很奇妙。
工作後我也一直在利用周末時間約拍,廣告行業加班多、很辛苦,我已經算比較喜歡廣告行業了,即使1、2點到家還是會給自己充電、看案例、認識行業內的人學習,但還是沒有周末拍照開心。
後來換了幾份工作後,我覺得上班可能就是這樣了,不管去哪家公司都逃不了一樣的命運。那時周末約拍的客單已經比較穩定,就想著再過2年年紀也不小了,不如現在出來闖一闖,還闖得起,實在不行再回去上班。
一開始我家裡人非常不支持,剛開始我的客戶沒現在多,他們就會一直給我壓力,讓我趕快回去上班。上一輩人對現在的很多新興行業,像做網紅、做自媒體、做獨立攝影都是不理解的,覺得這個行業不正經。
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有特別穩定的客戶,最開始的客戶來自朋友推薦比較多,我在網上發了幾篇文章後,也會有一些從微博、知乎、lofter來的客人。
到後來多了很多回頭客,收入才穩定點,但也還沒到每個月有穩定單量的地步。我和我朋友一起開攝影工作室接單,一般夏秋旺季的時候,一個月30-40單,冬天淡季的時候只有十幾單。
每天的狀態就是白天出去拍照,晚上回來修圖、回復一些客戶諮詢,常常工作到凌晨1-2點,一天工作十個小時,比上班時工作量還大。
上班的時候是客戶給什麼活就做什麼活,客戶沒給活也照樣領工資。現在自己做,少做一天就少一天的錢,所以一點都不輕鬆,有時給自己放一天假都覺得特別罪過。
但總的來說,現在的狀態和上班的時候相比還是滿意的,上班的時候總是有旁邊的聲音干擾你,現在所有事情做得好還是不好,都取決於自己:今天拍照好就開心,拍得不好也是自己的原因,都是可以掌控的。
但如果說在攝影這塊對自己的滿意程度,現在和自己的理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拍照這件事情講天賦和機遇,這兩個都沒有就只能朝著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努力。
我在攝影上不是天賦型選手,也是一個很不自信的人,100個人里有1、2個說我拍得不好,我就會很喪。
遇到一些客人不是因為認可我的風格才找我拍,她可能只認識我一個攝影師,或覺得價格合適才找的我,如果拍完後不滿足他的預期,只是淡淡的說「謝謝啊,拍得很好」,我就會焦慮,擔心他們是不是真的滿意。
我遇到過一些因為不滿意照片,脾氣很差的客人。這種時候我就會懷疑自己:
「我是不是真的拍得那麼差,她要那樣跟我說話。」
但是獨立攝影以來最大的困難,還是工作時間不夠。
攝影不光要做客單,還要做宣傳單,修圖完了還要學習沒學會的新技巧,還要了解哪裡可以拍照、哪裡有新的好玩的東西出來,這些都要及時更新,是件很耗費時間的事情。
很多人說現在做攝影師的門檻很低,有些人只要混圈子就可以火起來,互相捧臭腳就行,然後抨擊別人,我覺得完全沒必要。
一張照片好不好,真正喜歡好照片的人是看得出來的。混圈子對拍的好的攝影師來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對拍得不好的攝影師來說,就是互相傷害,大家捧來捧去,最後誰也沒有進步。
但有些攝影師營銷做得好,說明他有營銷的腦子,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市場的運作總歸有它的道理。
剛開始做攝影的時候,我其實很羨慕那些混圈子的人,我一直一個人拍照,沒有朋友可以問,也沒有人告訴我有哪些新題材可以嘗試。
但自己開始全職攝影以後,再看以前火的幾個攝影師的作品,發現有些人拍了很多年毫無進步,就那幾個人一直在互相捧,就沒那麼想混圈子了。
這幾年願意為攝影付費的人多了很多,快消娛樂和網紅經濟火了以後,大家對好看的照片的需求變大了,更願意花錢去拍照,現在很多高中生、大學生都會來拍寫真。
獨立攝影師也從比較邊緣的角色進入大眾視野,只要關注時尚的小姑娘,都知道有這樣一類人的存在,他們拍照是要收費的,風格和影樓不一樣。
我們國家的攝影行業現在還處於高度飽和狀態,再過5-6年可能會穩定點,對比日本、韓國,早十幾年也有很多攝影師,但經過幾年的發展,日本現在沒那麼多寫真攝影師了,韓國攝影師依然很多,但願意拍照的小姑娘也很多。
隨著攝影產品的不斷迭代,行業總會篩掉一批人,經過篩選後,攝影行業大概才會走上正軌。
我原來的很多攝影師朋友,最近開始慢慢放棄攝影,重新回到職場做文案等工作了,說起來也有點可惜。
但總的來說,大家對自由職業的寬容度正在變高,選擇這個行業的風險變低了,所以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這個職業。
我現在全職攝影的收入比上班時是更高了,但也更忙了。現在去什麼地方玩,只要沒帶相機和模特,就很難受,攝影已經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包括所有的旅遊都是工作,沒有真正的放鬆時間。
我的朋友老抱怨見我還要安排日程,笑稱現在見我要花錢,除非找我拍照,否則見不到我。
最後想說,我在攝影上不是天賦型選手,先天條件不是那麼好。
我曾經問我的一個朋友,怎樣在自己的專業上自信。他告訴我只要你在這件事情上花了100分努力,你就會自信,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你。
那我就做一個努力型選手吧,學更多、練更多,才能拍得更好。畢竟攝影對我來說,是一種執念。
「轉行攝影十年,焦慮體力沒以前好了」
我今年32歲了,從事攝影行業十年,剛剛成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但我大學學的其實是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實習期間在本田4s店工作。
第一次接觸攝影是2007年,那時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在2006年買了一台單反,一到周末就約我出去玩,陪他拍照。他也會和我講很多相機的用法和知識,慢慢受他影響我也買了相機,到處去拍。一是打發寂寞,還有就是為了培養一個愛好。
真正和攝影建立感情是一次去山西旅遊,當時身上沒什麼錢了,每天只夠吃一碗泡麵,但我還是會到處走到處拍,回到旅館餓的頭暈,但是看到拍的令自己滿意的照片,精神上的愉悅感會趕走飢餓感,回到北京後我就決定今後就要做攝影師了。
最開始的攝影知識都來自我的朋友,後來我又去傳媒大學成人教育學習了兩年,也去過培訓班學後期,但主要的攝影知識還是來於做助理的那段時間,其實到現在也一直在學習。
第一份攝影工作是在一個商業影棚做助理,每月工資800 元,因為是北京本地人,所以掙多掙少沒有太大關係。
一開始其實一直比較順利,因為跟的師傅是行業內比較出類的。
真正感覺到挫敗感是在干攝影的第二年,明顯感覺到進步沒有之前那沒快了,甚至在原地踏步和退步,職業上到了瓶頸期。
當時也一直在思考:攝影究竟能不能作為一生的職業?
那段時間有想過放棄,但每次都會有朋友出來鼓勵。
不知不覺堅持攝影到現在已經十年了,目前最大的焦慮的是體力沒有之前好了。
之前在商業影棚做助理時,經常會從十點開始準備,一直拍攝到晚上十一點左右,自己做攝影師後也會這樣,保持好一個身體與精神的狀態才能拍出更精彩的照片,現在我基本回到家倒頭就睡。
其實願意為攝影付費的人一直存在,這幾年人們的整體審美也在提高,中國的攝影在由下而上的推動發展(由人民來推動攝影的發展,而不是來自官方),這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同樣也比之前多了很多挑戰。
作為一名攝影師,能做自己想拍的攝影,擺脫更多的束縛,是自己一直以來的願望,終極目標呢就是成為一個攝影大師,出書、作展,為攝影行業做出一些推動或有所成就。
林安有話說:
作為一個半條腿跨進攝影行業的人,一直以來我都很怕以「攝影師」自稱,怕自己水平不夠,有辱「攝影師」這個稱號。
一直以來,我也一直在思考「攝影」究竟是什麼?
是技巧嫻熟、矯揉造作的人造美嗎?是鏡頭背後那個人自然流露的瞬間嗎?還是僅僅是手持相機之人的內心表達?
這次採訪的四位攝影師,沒有一位是科班出身,他們之所以選擇加入這個行業,更多是出於自身對攝影的熱愛。
前陣子採訪立文時,他說「沒有什麼專業不專業的,攝影其實都是在拍自己。」
我突然感到釋然。
是啊,攝影是一門很隨心、私人的藝術,不管鏡頭背後的被攝對象是誰,不管攝影技巧如何、構圖如何、如何用光、如何布景,攝影終究是拍攝者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
我們拍了那麼多照片,其實都是在拍自己。
你可以發現,攝影可以在一個人最窮困潦倒的時候,給他帶來精神上的慰藉;可以讓人擺脫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過上更自由的生活;也可以讓人賺到比上班時更多的工資,靠愛好養活自己。
但背後更多的,是沒日沒夜地高強度工作,是透支體力的付出,是越來越激烈的行業競爭壓力。這個行業,有些人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有些人因為吃不了苦選擇退出,更多人因為沒有天賦而被淘汰出局。
獨立攝影這件事,終究是一件「甲之糖蜜、乙之砒霜」的事情,遠沒有大多數人想像中光鮮,那些能堅持做下去的,大概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攝影,對攝影這件事情擁有執念的人吧。
但仔細想想,哪行哪業不是這樣?走到最後的,永遠都是那些對一件事情擁有執念且願意吃苦的人。
當潮水退去之後,那些投機取巧者,才會因自己的裸泳而感到尷尬。
首發於公眾號「土土土槽」,都市青年生活觀察室,給你100種不上班的理想人生。
長期徵集各行各業不上班的 「自由職業者/創業者/特殊職業者」 的故事,歡迎來公眾號投稿/合作。
推薦閱讀:
※如果再有人問你夏天為什麼要吃小龍蝦,你就把這篇文章甩到他臉上
※教你玩轉光繪攝影
※Eliot Lee Hazel 的攝影作品(7pics)
※聽說時尚潮人們流行在K11穿浴袍了?僅限17天!錯過就沒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