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Scan to map 簡述
08-20
第三篇:Scan to map 簡述
來自專欄激光雷達SLAM2 人贊了文章
第三篇:Scan to Map Match
本篇主要講述Scan to map方法
- Scan to map ,即激光雷達掃描數據直接與地圖進行匹配,得到實際位置坐標[x,y,theta]。這種方式一邊計算位置,一邊把新掃描到的數據及時加入到先前地圖中。我這邊主要參考論文:A Flexible and Scalable SLAM System with Full 3D Motion Estimation。這裡我關心的只是二維激光雷達數據定位和建圖,文獻中的3D姿態估計等不涉及,只關心二維的。其實這篇文獻就是Hector的理論基礎。Google的Cartographer中前半部分submap建立就是用的這個方法,唯一區別就是原文獻的雙線性插值變成了Google的雙三次插值,這麼做應該是讓數據更加smooth,插值方式可以隨自己喜好,也可以選用其它數值計算相關書籍中的方法,這個主要是為了讓數值計算更加穩定,避免出現計算崩潰,數據越smooth,計算可靠性越好。本篇講訴比較簡短,因為實現太簡單了,編程很容易實現,這個前提是你要掌握非線性優化理論相關知識,因為文獻中用了高斯牛頓迭代法求解。這裡又出現了優化迭代方法,我在第二篇中也提出了一種高斯牛頓法簡化原文獻的計算思路。
- 第二篇中的Scan to scan 主要用於精確的相對位置求解,那麼scan to map用來做什麼呢。因為Scan to map 對於地圖表示要求較高,一旦地圖建錯,後面將越來越錯,就算地圖不建錯,它也是有誤差在的。但是假如一張精確的地圖已知,我們可以用Scan to map 給個大致定位,這個才是主要目標。而且它的定位計算量較小,因此在車速較高時也是可以達到實時的。下圖就是我在十幾米長寬的房間實現的一張小地圖,一邊Scan to map,一邊把新的激光雷達數據加入地圖中。地圖50m*50m。
第三篇結束語:
本篇我講訴比較簡短,只選取了一篇代表性文獻資料進行實現,因為在SLAM中相關方法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且Scan to map 在slam中不是特別有主導地位,比如說用來建圖還是有誤差,後端還是主要圖優化來建圖;它主要還是在前端作用,用來即時定位,這就是它的存在吧,因為計算量還是比較小的相比Scan to Scan。以後開始我要著重講訴圖優化原理方法,把圖優化理論用到激光雷達slam中可以說是激光雷達slam到了成熟期,理論上基本已經可以不需要再去研究了,最多只是計算效率怎麼提升下,因為它把地圖誤差消除處理的非常好,迴環誤差或者閉環誤差在圖優化理論下根本無處可躲。現在主流slam都轉向了視覺,更是由於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等等這幾年的再一次火熱,視覺slam成為了最新研究熱點,我目前不會講訴相關視覺slam,主要還是以激光雷達為主,也許以後再有機會研究討論下。
推薦閱讀:
※文本檢測之PixelLink
※圖像語義分割綜述
※SiameseRPN閱讀筆記
※[CVPR2018筆記]Practical Block-wise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