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分考上北大的女孩,貧窮配不上你的感謝。
來自專欄溫柔的奇思妙想497 人贊了文章
山崖上盛開出一朵鮮艷的花,令人讚歎。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它身後有著無數枝枯死的苗。
1.
王心儀,一名出生在貧困家庭里的孩子。
在她的家裡,隨處可見「貧窮」摧殘過的痕迹。比如她姥姥,由於無錢醫治,只能在病痛和絕望之中死去;比如她體弱多病的媽媽,艱難地在家照顧著三個孩子;比如她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公,只能靠著廉價的藥物維持生命;比如她那在外打工的父親,全家的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卻只能找到些零工,靠著微薄的收入來維持孩子的教育、全家人的生活、妻子和岳父的重病。
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王心儀就像是資源枯竭、環境惡劣的山崖上盛開出的一朵鮮艷的花:她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
她說:「這一生只失眠過三次,一次是查到了高考成績;一次是接到了北大的通知;最後是錄取通知書寄到家裡的時候。」在這些夜不能寐的晚上,她回想起了這過去的十幾年點點滴滴、酸甜苦辣,用真情實感寫下了一篇《感謝貧窮》。這篇文章結合她的經歷,迸發出了很強大的能量,引發了社會的思考:
「貧窮真的值得感謝嗎?」
在王心儀的文章里,能看出來「貧窮」對於她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包括她的生活、精神層面、自尊心等等。
比如她姥姥的逝世:「姥姥辛苦了一輩子,卻未換來一日的閑暇,病床上的她依然記掛著牲畜與莊稼。」
比如她母親的淚水:「我清楚的記得那些灰暗的日子裡母親無聲又無助的淚水。」
比如她的教育壓力:「我和比我小一歲的弟弟相繼踏上求學路,又給家中添了不少經濟負擔。」
王心儀的家庭,就像是中國千千萬萬個貧困家庭的寫照,真實且殘忍。在收到北大通知書的那一刻,就像是一顆積蓄了全部能量的瘦苗,終於綻放了。她的盛開不光是她自己,對無數擁有著相似經歷的人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激勵。在平靜的講述完這漫長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她彷彿是影視作品裡的角色那樣,對過往的仇人——貧窮釋然。
她說:「也許能夠走到今天,貧瘠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幫助。」
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奪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在《感謝貧窮》的最後,她講了一個農人的故事:「農人們都知道,播種的時候將種子埋在土裡後重重的踩上一腳。第一次去播種,我也很奇怪,踩得這麼實,苗怎麼還能再破土而出?可母親告訴我,土松,苗反而會出不來,破土之前遇到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地成長。長大後,當我再次回憶起這些話,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
彷彿真的像她說的這樣。
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有著另一個更為殘酷的版本。
2.
在北京大學劉雲杉、王志明、楊曉芳三位教授的論文《精英的選拔:身份、地域與資本的視角——跨入北京大學的農家子弟》里,有這樣一組數據:
也許有些不清楚,但還是能夠看清:農民出身的北大學生,在1998年的時候,只剩下7.9%。這還只是很多年前的數據,在教育資源更加分化,學區房無比昂貴的今天,這個數據還會更低。這裡也透露出了一個非常殘酷的事情:「都說要用教育來改變命運,但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稀缺的資源。」
資源是需要花錢來購買的。也就是說,當一個家庭貧窮的時候,他們根本沒辦法湊出足夠的資源,來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來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王心儀是一個勵志的例子,但我們也清楚,她是這座由貧困孩子組成的金字塔的塔尖。
下面還有著無數的孩子,在塔底苦苦掙扎。
正如上面的數據來講,這類一流大學裡,家境優渥所佔的比例,要遠遠多於農民家庭里的孩子。其他的很多貧困家庭里的孩子,也並非不努力,有些甚至比王心怡還要努力,也催生了一系列像毛坦廠中學類的產物。
有著無數的孩子,從小就努力學習,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他是那個村學校里的前幾名,後來又是某個縣高中的高材生,最後也只是考上個一本,甚至差一些的只上了二本。但是在另一邊,一線或者二線城市的重點高中里,一個班上中流,也不算多麼努力的學生,就能輕輕鬆鬆地達到上面那個孩子一樣的水平。
而像他們同樣努力的城市孩子,也能上211、985這些名校。如果是北京的孩子,那就是清華、北大。
有的時候,他們會講:「你考不上好大學,只是因為你不努力。」但實際上,這一結果是很多方面因素組成的,個人努力只是一部分,還有更多的是你所接受的教育資源。就像田裡的莊稼,養分多的地里,良品率和產出要遠遠大於貧地里的。
就像王心怡最後講的那個農人的故事,要「重重地踩上一腳」。但在新時代的農業里,有些甚至連土壤都不需要。放在大棚里細心呵護,只要養分足,無論口感還是產出,都要遠遠多於那些「重重地踩了一腳」的莊稼。苦難從來都不是優秀的必要條件,只不過是成功人士對自己過往的一種開解,資源才是真正的必要條件。
就像那些西方的科學家、哲學家或者大作家;或者是中國的那些大詩人之類,再或者是近代的魯迅先生、林徽因、梁思成,絕大多數都是富裕以及貴族出身,以至於在那個時期,很多人都說「只有貴族才能去研究科學」。
真正像「鑿壁偷光」這類的勵志故事,只是少數里的少數。
3.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從出生到死亡,都一直深陷在「貧窮」的泥潭裡。
就像王心儀的姥姥,她辛勞了一生,到了病重的時候,卻因為貧窮沒辦法醫治。對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來說,貧窮都不是一件值得歌頌的事情。如果「貧窮」是一件值得感謝的事情,那國家為什麼還要做那麼多幫助窮人脫貧的事情?不如更加直截了當的說:「貧窮就是籠罩在無數人頭上的惡魔。」
有人講:「貧窮能夠培養美德。」但有多少竊賊偷盜東西,是因為「貧窮」呢?還有那樣一句話「窮山惡水出刁民」。美德和「貧窮」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只和這個人有關係,因為他有底線,有道德。或者是有人講:「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但歷史上多少人苦了心志,勞了筋骨,餓了體膚等什麼事情都遭受了,最後也悲苦死去。史書上寥寥幾筆,寫著「某年大飢」、「易子而食」,就是講的這些人。
在今天,這些人可能是坐在村口,兒女常年不回家的老人;是在城市裡撿垃圾為生的流浪漢;是《我不是葯神》里那些生了重病沒錢醫治,只能等死的病人們。對於王心儀來說,她能夠說出「感謝貧窮」這樣的話。
但我們都清楚的是,她那在痛苦和絕望里閉上眼睛的姥姥,不會感謝貧窮;她那在無數個夜晚偷偷落淚的母親,不會感謝貧窮;她那先幹完農活,再在城市裡穿梭著打零工的父親,在疲憊地回到出租屋裡,也同樣不會感謝貧窮。
貧窮是弊遠遠大於利的,是痛苦的,是不值得感謝的。
如同在山崖上盛開出一朵鮮艷的花,令人讚歎。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它身後有著無數枝枯死的苗。在王心怡的身後,也有著無數的窮苦孩子,在缺乏養分、暗無天日的絕望里,漸漸放棄、枯死、平庸。
王心儀真正值得感謝的,是那些年小心呵護她自尊心的母親:
不過,班上免不了有幾個同學嘲笑我磨壞的鞋子、老氣的衣服、奇怪的搭配。記得初一一個男生很過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長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襖,我哭著回家給媽媽說,她只說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是她燃燒自己的生命,支撐起整個家庭的父親:
我和比我小一歲的弟弟相繼踏上求學路,又給家中添了不少經濟負擔。母親由於身體原因,更因為無人料理的農活及生活難以自理的外公,而無法外出工作。只能靠父親一個人打工養家糊口。父親工作不穩定,工資又少得可憐,一家人的日常花銷都要靠母親精打細算,才勉強讓收支相抵。
還有那個堅持不懈,自強不息的自己。
儘管在這篇文章里,講了很多讓人絕望的事情,但「絕望」不代表就要放棄希望。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會存在相當大的比例,在苦難的巨大陰影里枯死、一蹶不振。但同樣的,這裡面也必然會開出一些鮮花,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放棄,拼盡全力去做那這些少數里的一員,而不是甘心終生在陰影里度過。
就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的那樣:「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完)
PS:這篇文章是肝了一個通宵寫出來的,其實我挺欽佩這位女生的,發自內心的欽佩,儘管我對她的一些觀點不認同,但並不代表我對她不認同。我也是類似家庭里走出來的,也吃過很多苦,挨過很多餓(笑)。
現在過去了,我也取得了一些自己的成就。但我清楚的知道,某種程度上講,我和她都是幸運兒,還有數不清的像我們這樣家庭的孩子,他們在農村、小縣城裡,早早的結婚,做著循規蹈矩的工作,一生默默無聞。
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不善於向世人表達,可能你們當中也有這樣的孩子,我衷心的希望你們能夠加油,不放棄。
因為只有不放棄,才會有希望。
推薦閱讀:
※玄明子的BLOG--《麻瑞亭治驗集》第六段——我的學習
※《紫微斗數學習的心路歷程》其他星曜
※學習五分鐘裝逼一整天的鑽石結領帶打法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79集】
※尋找匠人 | 2018第六季!38年不斷學習,只為方寸之間,有你專屬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