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人面對種族歧視時所遇到的困境|歧視中國人的言行有哪些
來自專欄跨文化交流4 人贊了文章
壹 會叫的孩子有奶吃
我們一直聽說「會叫的孩子才有奶吃」,「在美國,要會鬧事才會受到重視和尊重」,「權力是自己爭取出來的」。
也許因為中國人在美國人眼中一直有著「順民」的刻板印象,中國人很少在遇到種族歧視後會向學校、公司或者法院爭取權利,有些人或許因為嫌麻煩而選擇忍受,所以在很多美國人的觀念里,中國人、華人不是被歧視的人群。也正是因為這個觀念,當有少數人向學校、公司或者其他單位報告自己種群人遭受到的歧視問題時,很多美國人不會重視,甚至可能認為你這是大驚小怪,過度反應了吧。
以前在我寫的有關種族歧視的文章《我在美國是如何解決我所遇到的種族歧視問題的》里第一個故事中,我提到過,那位巴西同學對著大家說一個中國同學「眼睛小,是因為他是fucking Chinese」,之後我向系裡的「處理歧視和排斥問題委員會」的女老師諮詢這個問題,我並沒提到過實施種族歧視的人的信息,其實我也只是想知道以後在事發當時該如何處理這種問題。她覺得這件事沒什麼太大問題,而且更讓我非常不舒服的是,她還沒等我說完就開始反駁,甚至我剛開始描述事件過程時她就立刻插嘴打斷我,讓我覺得她認為這些歧視性語言很普遍所以也是很正常的。而這個老師還是最積極支持系裡白人本科女生掀起的女權運動的老師,對她來說也許,歧視女性不可以,但歧視其他種族的人則可以。(《我身邊的美國白人女孩對性別歧視的抗爭史》)
在種族歧視文章的第二個故事中,我也寫到過,我向助理院長彙報過學生會領導層中存在的歧視問題時,她猜中了實施歧視的人是那個白人女孩。但在那篇文章中,我沒寫到的是,其實,她還問過我還有沒有其他人有歧視行為,我說有,還有領導層中的另一個女孩子(一個黑人女孩)。助理院長聽到後,表情明顯是很吃驚。可能是在懷疑我是不是有點誇大實際存在的問題了,或者可能懷疑我說話的可信度。
寫那篇文章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更嚴重的問題,其實是在學生會的領導層中,我雖然處在職權僅次於主席的職位(學生組織規則規定的),但我的權力其實從一開始就被主席聯合其他領導層成員給架空了。這是換屆後我退下來才慢慢意識到的。畢竟,我被選上後,由於前一任沒對我進行轉交會議來告述我我的具體職權。所以一直懵懵懂懂。再加上,前一任也沒有管太多,比較水,所以我也就認為這個職位沒有太大實權。
另外,在領導層會議里,我的發言總是被莫名其妙地忽略等等情況,讓我得出結論:這就是他們在排斥孤立我。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孤立我排斥我?
最直接的回答是,因為我是唯一一個國際學生,唯一一個外國人。所以學生會領導層甚至面向全體研究生的會議和活動里的氛圍一直就是這樣的:對國際學生不是很友好。
這也許和學生會前幾屆領導層都全是美國人有關係。如果傳統是這樣,那突然一個國際學生加入,那就可能被當作,你個外來人進來幹嘛?
貳 「隱忍」的「美德
中國很多普通民眾在歷史上一直有著「隱忍」的「美德」,也有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維慣性。所以在中國人、華人眼中,遇到種族歧視時,人們不該大驚小怪,忍忍就好了,不理對方就行了,或者離他們遠點。去鬥爭,去爭取權利,往往不在剛開始的考慮範圍內,很多時候都只會在忍無可忍的絕境時才「反擊」。這裡,筆者不是說這樣做就一定不好。但客觀來說,一味 「忍讓」 的確不能解決問題,反倒可能會讓不懂這種文化智慧的人得寸進尺,認為我們好欺負,所以下次欺負更甚。
正是因為這種文化和思維慣性,很多在海外的中國人和華人不但不會對歧視做出反應,還會指責那些想要抗爭的人「沒事找事」「愛鬧事」。畢竟中國還有句話,叫做「槍打出頭鳥」。你出頭,無論這是好事是壞事,無論這是否是為大家而作,都有可能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
我以前的一個女友看過我寫的種族歧視文章後,就給了這麼個評論——「鬧事」。
上文提到的那篇種族歧視文章發布後,很多人都留言評論,我總結了一下,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的回復:理解支持我的努力的、認為大驚小怪嘲笑我的、和認為歧視是正確的(其中包括認為特朗普的政策和觀點是正確的)。
支持的評論最多,我要感謝下,因為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
嘲笑的次之,他們中很多人沒理解到種族歧視並不是只針對個人的而是針對整個種族的,或者因為沒有經歷過所以不懂什麼是種族歧視。
認為歧視正確的人最少,這類價值觀和我們大部分人的差別太大,則不需要理會。
那麼話說回來了,那篇文章里,我為什麼要對那兩件事耿耿於懷?為什麼就不能忍忍算了?這個原因我也沒原文中提。因為兩個故事中的兩次種族歧視都不是針對我個人的,而是針對中國人群體的!如果是針對我個人,我肯定不會高興,但也不會這麼氣憤。但針對中國人這個群體,我就不能容忍。
首先,他們的行為都和校訓和學校一直致力於達成的「反歧視」「包容」相抵觸,更何況兩個事件的活動都是兩個學校正式組織舉辦的,Peer Mentor同齡導師和研究生學生會兩個組織本身都應該遵守甚至引領學生走向「包容」的環境。表面一套政治正確,背地裡又是另一套種族歧視,這讓我很反感。
其次,這兩人攻擊的是很多不在場的中國人,他們沒機會為自己辯護。在當時場合中,他們是無辜的,憑什麼被這樣說?
我就想為不在場的人爭一爭。
P.S. 話說,歧視文章中第一個故事的那個巴西人後來成了同齡導師的領導。之後,我也從同齡導師中退出了。
叄 幸好自己沒出國
不少在國內的中國人又會得意,「幸好自己沒出國」,「出國幹嘛?出國只能被欺負」。也會嘲笑報道歧視問題的人「玻璃心」。
大家還記不記得前幾年的南加州大學寶馬車主中國留學生被殺案?(4·11美國洛杉磯中國留學生遭槍殺事件 )不但很多媒體走偏了,刻意忽略二手車的價格,強調豪華奢侈,而且還有很多人評論說,「幸好沒出國」。
我記得我大學時,和朋友去參加美國領事館舉辦的活動,在公交車上和朋友談起活動,旁邊一個陌生女孩子就刻薄地說「我不知道出國幹嘛?出國只能被欺負。」當時我一臉懵逼,我只是去參加個活動啊,什麼時候要說我出國了?參加個活動都要被說?而且出國為啥只能被欺負啊?難道東亞病夫的印象一直在她心中揮之不去?當時我看了看身旁的朋友,她一臉恬靜,應該是沒聽到這話。當時我心想,單純真好!
話說回來,種族歧視、種族暴力等問題很多時候並不是只針對個人的。
國際化是個趨勢,就算現在很多國人只待在國內,但會有越來越多人會出國,無論是旅遊、留學、工作或者生活。就算不出國吧,這些人的兒女也可能會出國,也可能會遇到種族歧視的問題。另一方面,不是不出國就不會遇到種族歧視的,來華的外國人也會越來越多,畢竟中國作為強國崛起勢不可擋。所以在國內也會遇到外國人,而且也有不少新聞播出了在華外國人歧視中國人的行為,甚至破罵中國人的行為也不少。如果這點都意識不到,真的很可悲。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種族歧視問題很多時候針對的是整個群體。所以需要我們一起來探討、一起來努力、一起來改變。
肆 什麼是種族歧視?
要解決種族歧視,我們先得了解什麼是種族歧視和種族主義。以下是維基百科的介紹:
種族主義(英語: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種」,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種族歧視是指根據種族將人們分割成不同的社會階層從而加以區別對待的行為。
不同方面和表象:反感型種族主義是一種含蓄的種族主義,為某人對某一種族或民族無意識的負面評價,通常表現為與其他種族或民族持續地躲避接觸。文化種族主義是一種社會認同,是一種認定某種文化的產品,乃至語言和文化傳統都優於其他文化的假設。它實際上與仇外情緒有很大交集,通常表現為對外團體成員的恐懼或者是攻擊。文化種族主義通常存在於廣泛認同著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的社會。一般種族主義認為一個種族固有優越於另一個,文化種族主義則認同一個文化固有優越於另一種。制度性種族主義,也稱結構性種族主義,國家種族主義或系統種族主義。是指政府、企業、宗教團體、教育機構或者其他有重大影響力組織的種族歧視行為。如一些企業偏向聘用某些種族和少數族裔,不少國家均常見。種族隔離主義種族隔離是將人在日常生活中分隔為分屬不同社會結構的種族組別。這一理念可以應用於餐廳就餐,飲水處飲水,廁所,就學,觀看電影或者是租房購房等等。許多國家歷史上曾實施過種族隔離制度,如納粹黨執政時期的德國,1970年代以前的美國,1994年之前的南非等。當代對人實際進行隔離是非法的,但可能通過社會標準的形式存在著,它甚至可以在沒有強烈的個人喜好的情況下發生,如社區居民的變化。種族優越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在殖民主義時代十分流行,即是在現今全球化浪潮下社會仍有一些人受白人優越主義所影響,在歐洲和北美存在著一些新納粹狂熱分子。
伍 最常見的用來歧視中國人的言論
Kat & Sid 在視頻《最常見的用來歧視中國人的言論》里提到,歧視性語言和動作本身也許並不代表什麼,但其背後往往有著不容小覷歷史含義,所以大家以後可以多注意。以下就是他們總結的最常見的用來歧視中國人的言論:
Chink
Chink意譯為窄眼、小縫隙,是一個非常挑釁的詞語。
Chinaman
這個詞從排華法案開始使用,用來貶低華人,和二戰時期罵日本人的「Jap」類似。
Oriental
指東方人。這個詞有爭議,但現在基本上不被視為稱呼東方人的禮貌辭彙。
Ching Chong
這個辭彙用來嘲笑中國人發音的。
Dog eater / 你們中國人都吃狗肉嗎?
不少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東亞人都吃狗肉,所以用此來嘲笑亞洲人是野蠻人。
做眯眯眼的動作
在不少歐美人眼裡,黃種人都是小眼睛,所以一些人經常會用眯眼的動作來嘲笑亞洲人。
美國模特Gigi Hadid曾眯眼模彷彿像餅乾,她並沒有用手拉眼睛,但已經被很多人說是在嘲笑亞洲人。
我在東觀西望公眾號的文章《西方打開義和團歷史的方式 ——偏見、歧視與公正》里用體育、電影、動畫和遊戲等內容詳細談論過西方人嘲笑中國人眼睛小這個問題,也介紹過歷史上的排華法案等問題。
Jackie Chan / Bruce Lee / Jeremy Lin / Ling Ling…
如果這不是你的真名,外國人卻莫名其妙地用這些名字來稱呼你,就是在歧視你。
美劇《迷失》(Lost)里Sawyer曾給一個亞裔男人取了外號,就叫他Bruce Lee。
正如Kat和Sid在視頻最後所說的那樣:「如果當別人對你做出這些行為你還不知道的話,會讓別人覺得:哦,你這麼好欺負,那我隨便說,我對你說,我還要對你得朋友說,對所有中國人說。」
推薦閱讀:
※奧運回家——海外兵團!
※海外華人眼中的魯迅——專訪台灣元智大學王潤華教授
※武漢電視台海外頻道改版上線
※蘇俄內戰時,他是最兇殘的「白匪」頭子,流亡海外時刻妄想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