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閉嘴,孩子怎麼表達?」| 為什麼讓中國父母傾聽那麼難?
91 人贊了文章
上大學的女兒要用被獎勵的錢買LV包,我應該怎麼跟她說?
前兩天我逛知乎時看到上面這個問題,當時想試著回答,但又覺得太難了:
- 給孩子買的自由,擔心是否助長孩子的虛榮心;
- 不給孩子買,有是否限制了她的願望,會引起反抗;
- 要如何勸她,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呢?
當我正苦惱時,我看到了這樣一個答案,第一句就打我臉了。
這個回答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很多現象:
很多家長最大的問題是說太多卻從不聽;太想做家長,卻忘了把孩子當成一個人......
而其中最戳淚的一句,就是:我什麼都不想說,我想聽她說。
01
多少孩子一開口就會被堵住
前兩周我們發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最近熱門綜藝《少年說》的一個場景,讓人看了很壓抑。
一個常年生活在學霸閨蜜陰影下的初中女生,帶著被懟回來的擔憂登上天台,向總是拿她和別人家孩子對比的媽媽表露心意:
而此時媽媽聽到後,先是立馬指出了她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然後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得到這個回復後,女孩再次想為自己爭取:
聽到這裡,媽媽沒有再回應她的問題,而是開始反問她,那為什麼媽媽提的要求你都達不到?
女生聽到這裡又委屈又無奈,知道說不動媽媽,所以哭著下了台。
節目一出來後,很多人都在感嘆:和父母溝通怎麼那麼難?為什麼有時候我已經掏心掏肺了,但父母就像一座山一樣難以推動和溝通?
這似乎是典型的交流模式:孩子開口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父母用各種教育的話硬生生堵住,背後的心聲也往往無法被聽見。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青海15歲少年小陶由於不堪同學欺凌選擇自殺。在他留下3封遺書中,盡數被霸凌的細節:拿飯盒,打開水、洗飯盒、倒洗腳水、洗頭,勒索,甚至時不時就毆打,打到他頭昏眼花。而這並非沒有徵兆。在事發的前一個月,一直在學校寄宿的他突然回家,在詢問之下他告訴父母被霸凌的事情。但當時父母只是因為他擅自回家把他責罵了一頓後,就將他送回了學校。之後小陶再次逃學,但這次不敢再回家的他,來到一家飯館想要打工。隨後好心的老闆收留他後打電話給其父母,告知逃學的原因並讓他們領走孩子。但儘管知道孩子在受校園霸凌,但母親還是勸說他不能逃學,並打算把他再次送回學校,而這一次,小陶選擇了自殺。此時,看到遺書後的小陶母親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如果那個時候,能真的聽進去孩子的話,聽聽他為什麼冒著逃學的懲罰也要回家的理由,了解他心底的恐懼,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了。
說到底,比起不會好好說話,不會好好聽話才是很多中國父母的問題。
02
沒有被聽見的孩子,最後都沉默了
之前在做教育方面的工作時,我常常會遇到不少父母的困惑: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意跟我聊天?
除了自我意識覺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說,其實更多是因為:曾經說了,但是被反駁,被懲罰,或者被忽視。這些反駁、懲罰和忽視,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拒絕。
像小陶一樣,經常被拒絕的孩子,往往難以和父母袒露真實的心事,並且可能衍生出一些不健康的應對方式,在家庭生活中過得隱忍而孤獨。
(1)表面上順從,私底下叛逆 | 被動攻擊
之前在早會上JK分享了一個用戶留言:
每次只要我的話是以「我想」「我要」「我打算」開頭時,媽媽總會等不及我說完,便開始迫不及待地反駁我,或者想辦法阻止我了,最後我學會了說謊,很多事情自己悄悄做了,也不願意再和她分享心事了。很多她讓我做的事情,我也總是搞砸,例如讓我洗碗我總會洗得很油,想用這種方式來讓她感受到我的不滿,也反抗她的安排。
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被動攻擊 —— 用一種隱蔽的方式表達攻擊和憤怒。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所有需求無法被正面滿足時,他選擇了表面上順從媽媽的意思,不再提出自己的需求,實際上卻用疏離和搞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種長期的對抗,會消耗孩子很多生命力,即使在對抗中獲得勝利也很難獲得快樂,相反,他們會越來越認定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支持和愛,越來越沉默和孤獨。
(2)得不到的就也算了吧丨自我壓抑
前幾天朱雨辰因為媽媽的一番言論上了熱搜,有段幾年前的採訪被網友找了出來。我們才發現,面對強勢的媽媽,朱雨辰並非沒有表達過自己的需求,只是都沒人聽。
當時有次媽媽做了一盤雞毛菜,但朱雨辰當時不想吃,可能是沒胃口、不喜歡,也可能是太累了。媽媽沒有詢問為什麼,只是立即拿出了自己的手急著勸說:為了弄這道菜媽媽把手都弄裂開了,你怎麼說不吃就不吃呢?聽到這句話後,朱雨辰壓力更大了,甚至放出狠話:你會把我搞死!同樣的,這句話也得不到回應和媽媽的改變。他最後選擇了妥協,把雞毛菜和面弄在一起,硬生生吃撐了。
後來回憶這件事情,他說:「何必呢?」表情並不明朗,語氣中透著無奈。
這其實是長期得不到理解、需求無法被滿足下的自我壓抑,言下之意就是:算了就這樣吧,反正說了也沒用,反正我的需求你也看不到,我就按照你的意思來吧,沒關係.......
節目裡面有個畫面,朱雨辰送走了所有前來聚餐的朋友後,一個人抱著小狗望著門呆了好久好久。媽媽在一邊的演播室裡面吐槽他曾經的女友,而他現在依舊未娶,在孤獨的夜裡失落著。
(3)我想要的不合理丨自我否定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被傾聽,那他可能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慣性,甚至產生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感上的問題。
例如一個內向的孩子被要求社交時,他可能會表達出害怕、不願意去的想法,此時若父母只是簡單粗暴地認為會社交是件好事情,沒有重視和理解,反而強迫孩子去社交,會讓他產生這樣的困惑:
我對於社交的這種不適感是不合理的;我不想社交的想法是不對的;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才沒辦法和其他人一樣快樂地融入集體.....
這種自我懷疑和否定,也將讓孩子生活在自我攻擊中,在大家面前變得越發的自卑。
03
能被傾聽的孩子,有多幸運
講道理、愛孩子的父母不少見,而願意聽孩子說話的父母更難得。
在《少年說》中還有這樣溫馨的一幕:
一名初二男孩吐槽說,小學期間被要求每天吃1個蘋果,這樣吃了6年共2190個,等到上初中總算不用吃蘋果了,卻被安排每天吃一個雞蛋,一吃就吃了一年半,至今500多個,說多了都是淚。
最後他喊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心裡話:
聽到這段話後的媽媽,雖然調侃說是因為吃蘋果和雞蛋兒子才長這麼帥的,但到最後,還是爽快地答應了。
儘管是個小小的需求,但媽媽這句簡單的「好的,不吃就不吃」,不討價還價,不談條件,爽快得出於意料,贏得了全場學生的歡呼和鼓掌。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男生和媽媽的整個溝通氛圍,與本文開頭緊張的女孩完全不同。無論是大喊自己的需求,還是笑著反駁媽媽說他「帥」的調侃,都非常自然和輕鬆。
這可能也是他們家裡的一種溝通習慣,聲音能流動而不是被堵住,情感能被看見而不是被忽視,需求能被接住而不是被反駁,孩子才能如此踏實和淡定地說出心裡話。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過,生命力如果被看見,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創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那將會衍生出來憤怒等負面情緒。
被傾聽也是一種被看見的形式,能被聽見的孩子註定是幸福的。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需求和情緒能被接納、理解和對待,真正意義上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在如此安心和流動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的生命才能放鬆、柔軟,得到釋放。
04
傾聽是一門技術活,要怎麼做才好?
對於大多數父母而言,傾聽是「反人類」和「反直覺」的。
給孩子建議、指導,幫他們解決問題,或者阻止孩子「不夠成熟的衝動」,已經根深蒂固地成為父母的第一反應,傾聽並非易事。
那究竟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兩年前我參加過一次教育培訓,在一次課堂上老師拋出一個問題:「如果上課過程中,孩子突然哭著要出去怎麼辦?」
大家開始討論和回答,答案大概分為幾類:
1.建立規則:告訴他這是課堂,不能哭鬧2.同伴學習:讓他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那麼安靜,要向他們學習3.注意力轉移: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忘了哭鬧
最後老師說,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先聽他說為什麼:
我會安排其他小朋友安心學習,然後拉著他到一旁安撫,問他為什麼哭:是身體哪裡不舒服,是突然發生了什麼事情,還是有什麼不開心.....最後才想辦法幫他解決。要相信,孩子的每個請求和情緒背後,都有他的原因,對他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我們要認真聽,認真對待。
最後,回到文中很多父母苦惱的問題: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我聊天怎麼辦?
其實通往孩子內心並不難,在開口教育他們之前,先用這2把鑰匙:
一句溫柔的「我想聽你說」;
和一句發自內心的「為什麼」。
這也就夠了。
註:
文首知乎回答源自知乎答主「娜珈」,原答案點擊這裡,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實用的心理知識,請關注壹心理知乎號↓ ↓↓ ↓ 世界和我愛著你~
壹心理 - 知乎
推薦閱讀:
※「?被動攻擊如何傷害兒童」▎夫妻間非言語衝突對孩子的消極影響
※【親子互動】最見效的教育,是陪孩子一起玩耍成長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親子關係與家庭教育
※周末頭等大事!帶媽媽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