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呂之亂:一場似曾相識的政變
15 人贊了文章
一、
公元前180年,執政16年的呂太后病逝。
16年來,她作為一個女人幹了不少大事:勸課農桑、安定社會、穩定局面......把一頂「鐵娘子」的帽子送給她,不為過。
16年來,她作為一個女人也幹了不少壞事:
把劉邦心愛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劉邦的8個兒子中,有5個因她而死;
大發雌威,讓一幫大臣們吃個外賣都不定心。
對於好事和壞事都乾的特別好的呂太后,太史公有一句精彩的評價:
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再一次印證了優秀政治家的基本素質:
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對待人民要像春天一樣溫暖。
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呂家的親戚們哭天喊地抹眼淚,劉家的王爺們磨刀霍霍向長安,開國的功臣們忍不住的嘿嘿嘿。
而身處這個亂局中心的,是一個以老實巴交聞名的將軍——周勃。
二、
年輕時的周勃大概從來不會想到,自己會有「出將入相」的一天。
如果他寫過回憶錄的話,那麼他對自己成功經驗的總結,只會有6個字:
跟對人、做對事。
周勃出生在一個四面漏風的貧寒家庭,從小就沒有被納入「九年義務教育」的行列,所以他早早就輟學,進入混社會的大軍中。
為了吃飯,他付出無比巨大的努力,學會了「編筐」、「吹簫」這兩項絕技。
平時沒事就蹲在太陽底下編筐,然後拿到縣城去賣,周末的時候就做個兼職,去給人家的紅白宴席上吹簫,掙點零花錢。
簡單來說,周勃是一名小手工業者。
如果僅僅這樣也就罷了,關鍵他還在部隊里干過,相當於現代特種部隊的狙擊手。
你看看,雖然周勃沒有拿到學歷,但他的綜合素質十分過硬。
而在沛縣,你隨便拉住一個人問他:「現在的扛把子是誰?」他肯定會說:「當然是劉三哥。」
小手工業者周勃,和黑白通吃的劉邦,基本就像兩塊磁鐵一樣,被雙方深深的吸引了。
公元前209年,劉邦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他從沛縣出發,一路奔向美麗富饒的關中平原,並在那裡當了王、稱了帝。周勃作為一名親信軍官,也緊緊跟隨。
如果你以為他只是靠關係混日子,那就大特錯了。在戰爭年代,周勃有一個特點非常突出:
勇猛。
從沛縣起兵開始,在歷次戰鬥中沖在最前的往往是周勃。
在攻城戰中,最先攻上城頭的往往是周勃。
在成為將軍後,領兵出征往往是以勝利告終。
他的功勞都一筆一畫寫在那呢:攻佔79縣、5郡、活捉省部級幹部8人。
所以在那個年代論軍事能力,除了項羽、韓信、英布、彭越這些大咖外,僅次其後的就是周勃、樊噲、灌嬰等漢軍大將。
憑著歷次積累下的軍功,在大漢帝國成立以後,周勃被封為侯爵,食邑8180戶。
一個小人物,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
三、如果說戰爭年代「跟對人」讓周勃改變命運,那麼呂太后去世後,「做對事」讓他走向人生的最高光時刻。
劉邦去世後,留下一個「三權分立」的大漢帝國。
遍布天下的劉姓藩王,掌握著半壁江山的軍政大權,牽制著長安的朝廷;長安內部,又有呂氏外戚和老幹部們相互牽制。
這樣一來,只要有一方不守規矩,就會被另外兩方的人,聯合起來猛錘。這樣就形成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因為三角形總是最穩定的嘛。
現在呂太后去世,那些呂家親戚們罵罵人、開開會倒是行家裡手,要真刀真槍的拉出來干,又全都是戰五渣。
就好比拔河運動,本來是雙方勢均力敵,結果一方突然倒下了,那麼剩下的一方當然是美滋滋的喜提冠軍嘍。
面對朝廷權威的空缺,以周勃為首的老幹部們,希望永葆老幹部江山永不變色。
而各地的藩王們,則瞄準了那張金燦燦的皇位。
大漢帝國的形勢急轉直下,讓人目不暇接,打個比方,
昨天的新聞還是「全國人民喜迎呂太后去世,稱不影響生活」,今天就變成「誓死打倒禍國殃民呂太后。」
既然一言不合,那就干。
為了大家還有興趣看下去,我把它分成三部曲:
1、齊王劉襄起兵西進,準備來一場「長安終身游。」
對於這次軍事行動,齊國的丞相是不贊成的,但劉襄卯足了勁要去長安爭皇帝位,對於阻礙他理想的丞相,只好一刀砍死。
除了軍事準備以外,劉襄的宣傳工作也不錯。
在行軍途中一路發布傳單,痛斥呂太后違背了劉邦的遺命,大肆分封呂氏家族成員為王侯,並且嚴正指出:「呂氏家族遲早要篡奪劉姓江山。」
一支由山東大漢組成的正義之師,浩浩蕩蕩的向長安進發。
2、朝廷派老幹部灌嬰東征,阻止劉襄。
朝廷派遣,其實就是相國呂產派遣,灌嬰老老實實的領了命令,率領軍隊出發。
俗話說:「破鼓眾人捶。」
呂太后好歹還是漢惠帝的母親、漢少帝的奶奶,垂簾聽政名正言順,您呂產是哪位?
老幹部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美好生活,憑什麼要聽您的指揮?
裙帶關係的領導,真的壓不住實力派的下屬。剛到滎陽,灌嬰寫信給劉襄:「咱倆聯合,消滅呂氏。」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呂氏家族能夠依仗的,只有長安城的禁衛軍了。
3、周勃策反禁衛軍,在長安誅殺呂氏家族。終於輪到主角周勃上場表演了。
長安的禁衛軍,分為南、北兩軍,分別掌握在呂產和呂祿的手裡。這就導致一個問題:身為太尉(國防部長)的周勃,指揮不了一兵一卒。
於是他就跟陳平派老幹部子弟酈寄去騙呂祿:
「現在皇帝年輕,您身為掌握兵權的趙王,留在朝廷會引起別人的疑心,不如把兵權交給太尉,回到封國去當土皇帝。」
呂太后去世前就反覆叮囑:「千萬不要放棄兵權,千萬不要沒事就去開會。」
可呂祿早就被忽悠瘸了,沒過多久就把象徵兵權的虎符交給了太尉周勃。
趁你的信任,要你的性命。
周勃拿著虎符進入北軍,一聲大喊:「兄弟們,擁護劉氏家族的,就把左膀子露出來。」結果,戰士們齊刷刷的亮出左膀子,表示擁護偉大、光榮的劉邦後裔。
什麼是民心?這就是民心。
於是,周勃順利率領北軍攻入皇宮,凡是姓呂的,一律斬殺,把呂氏家族連根拔起。
正義終於戰勝了黑暗,久經考驗的老幹部終於奪回了江山,沒有讓它落入野心家之手,並把輩份高、名聲好的代王劉恆接到長安,宣布由他來做皇帝。
為什麼是他?
因為劉恆沒實力,即便當了皇帝,還得依靠老幹部嘛!
至於劉襄,因為能力太強而被大家投了反對票......
從此以後,老幹部和好皇帝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漢文帝勵精圖治,大漢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
周勃先後兩次出任丞相,雖然晚年略有坎坷,但基本保持了財富和地位;
陳平、灌嬰等老幹部也把持著丞相的位置,直到漢武帝初年,丞相都是他們的子孫。
這一切,都來自於那場政變。
四、故事講完了嗎?並沒有。
當初呂太后掌權的時候,諮詢老幹部們:「可不可以封我家親戚為王?」
周勃、陳平拍著胸脯保證:「我們舉雙手贊成。」
當呂太后去世後,他們倆又表態:「封呂氏為王是違背高祖治國精神的,我們堅決反對。」
不知當他們兩次舉手的時候,是否想起過,當年在「白馬之盟」立下的誓言: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
當初劉邦被項羽追殺的時候,為了減輕車子的重量,曾把兒子和女兒踹下車子。
每當他踹下去,駕車的夏侯嬰就跳下車把他們救起來,這樣來回三次,才保住劉盈和姐姐的性命。
可在這次政變結束後,親手殺掉劉盈5個兒子的,也是夏侯嬰。
不知當他舉刀的時候,是否想起過那個眉清目秀的少年,他奮不顧身救起的劉盈?
以前讀書時,我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什麼老幹部們會做出如此相互矛盾的事情?」現在我想通了:
「世間從來沒有真正的黑色,也沒有真正的白色。
每個人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只不過是順應形勢的發展罷了。
人心,本就如此。」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眼兩千年時空,就會發現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
無論是那場清除「諸呂」的政變,還是周勃們在是非面前的抉擇,都不過是大勢所趨之下,個人命運的搖擺。
選對了,一世榮華;選錯了,萬世罵名。
劉邦曾說:「安劉氏者必勃也。」
他沒有說錯,周勃確實安定了劉氏的天下,只不過是以他萬萬沒想到的方式。
那又怎麼樣呢,原本為爭權奪利發生的一場政變,卻意外結出了碩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也許,這是那場血腥中最後的一抹溫情吧。
推薦閱讀:
※漢朝二十四帝的廟號、謚號
※漢朝最可悲的開國功臣是誰?他的下屬曾在朝鮮半島稱王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西漢篇】第五十篇·高祖所屬·以右司馬定天下·復陽侯·將軍陳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