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挫折教育

家庭教育指導:挫折教育

4 人贊了文章

從小我們就知道一個普遍流傳的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看中失敗和挫折對於成功的意義,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推崇挫折教育,認可挫折對於孩子成長階段和人生階段的意義。當然隨著鼓勵教育的興盛,挫折教育也在遭受越來越多的質疑。那麼到底挫折教育有沒有意義?什麼是正確的挫折教育?怎麼避免挫折教育的負面影響,我想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到底有沒有意義?

之前我們講了情商,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人類另外一個重要的商數,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同樣的打擊,AQ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事業成功必須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這三個因素。在智商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高AQ可以幫助人產生很高的成績、生產力、創造力,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有研究顯示,AQ高的人手術後康復快,銷售業績也遠遠超過AQ低的人,在公司中升遷的速度也快得多。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大量的大學生不能承受學習成績下降、失戀等帶來的身心壓力,呈現焦慮、失眠、抑鬱、恐懼;個別學生精神崩潰、跳樓自殺…等等悲劇的發生,其實都是因為內心面對挫折和挑戰是,是十分脆弱的。

蔡康永說:生活是暴擊的循環,沒有一種生活不存在暴擊。

我認為我們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去抵禦世事無常以及生活隨時的暴擊,高AQ是可以培養的,並且最好是從小培養。

什麼是正確的挫折教育?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看到了挫折教育對於我們的必要性和意義,但是凡事過猶不及,過分神聖化挫折教育或者過於妖魔化挫折教育其實都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長期打擊孩子, 讓他永遠遭受挫折而沒有成功的體驗,那麼,只會讓孩子變成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所以我在這裡要明確,挫折教育,不是一味的打擊,一味的失敗,千萬注意以下幾個雷區:

故意製造挫折

有些家長有心進行挫折教育,就對孩子過分嚴厲、苛刻,動輒訓斥或打罵,不能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應有的幫助、支持和鼓勵。這種做法恰恰剝奪了孩子抗挫折的資本,對提高抗挫折能力是有害的。

不注意孩子承受能力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程度都應不同,要根據孩子的承受能力去調整。

完全撒手不管

當孩子面對困境和挫折時,家長是應該盡量讓孩子學習獨立處理問題,但挫折教育的關鍵不在於遇到挫折,而在於這時家長的引導,教給孩子怎樣應付困難。所以家長要認真分辨事件的程度和性質,區別對待,不能真的完全放手。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在挫折商的測驗中,一般考察以下四個關鍵因素——控制(Control)、歸屬(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簡稱為CORE。

控制感

「C」(控制感):控制感是指人們對周圍環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對逆境或挫折時,控制感弱的人只會逆來順受,信天由命;而控制感強的人則會憑藉一己之力能動地改變所處環境,相信人定勝天。

·控制感弱的人經常說:我無能為力、我能力不及;

·控制感強的人則會說:雖然很難,但這算什麼、一定有辦法。

O&O

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它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內在本質,它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因而作用於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進程,不能改變事物的根本性質和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O&O」(起因和責任歸屬):造成我們陷入逆境的起因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屬內因:由於自己的疏忽、無能、未盡全力、亦或宿命論。

往往表現為過度自責,意志消沉、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第二類屬外因:合作夥伴配合不利、時機尚未成熟、或者外界不可抗力。

因內因陷入逆境的人會說:都是我的錯、我註定要失敗,因外因陷入逆境的人會說:「全是時機不成熟、事前怎麼就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高逆商者,往往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並甘願承擔一切責任,能夠及時地採取有效行動,痛定思痛,在跌倒處再次爬起。

影響範圍

「R」(影響範圍):高逆商者,往往能夠將在某一範圍內陷入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僅限於這一範圍,並能夠將其負面影響程度降至最小。

身陷學習中的逆境,就僅限於此,而不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與家人吵架,就僅限於此,而不會因此失去家庭;對事爭執,就僅限於此,而不致對人也有看法。高逆商者能夠將逆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限制在一定範圍,不至擴大到其他層面。越能夠把握逆境的影響範圍,就越可以把挫折視為特定事件,越覺得自己有能力處理,不致驚惶失措。

持續時間

「E」(持續時間):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既有影響範圍問題,又有影響時間問題。逆境將持續多久?造成逆境的起因因素將持續多久?而逆商低的人,則往往會認為逆境將長時間持續,事實便會如他們所想。

孩子的內心世界往往敏感脆弱,把勝負看得很重,常常會因為一點小挫折或大發脾氣,或逃避退縮,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挫傷。成績低就一蹶不振,做遊戲死不認輸,甚至亂髮脾氣;手工做得不好,就把作品往地上一扔,鼓著嘴生氣……

所以在進行孩子的逆商培養時一定要注意:

1.遵循吸引力法則

心理學家發現,你認定會發生的事情,總會再三發生,因為你相信,它才會發生。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自己吸引過來的,比如初學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長成天擔心他會摔倒,就會在言行舉止中無意識地給孩子灌輸「可能跌倒」的信息,那麼孩子就可能總會跌倒的。如果家長換一種思路,給孩子灌輸「媽媽相信你不會跌倒」的信息,孩子往往能順利學會走路。孩子跌倒了不要趕緊去抱起來,或許孩子原本沒那麼委屈,可家長一抱反而讓他變委屈。家長要鼓勵孩子站起來繼續走,讓孩子的潛意識知道,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來,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處理,而不是退縮。

2.注意延遲滿足感

孩子有「不願輸」、「不想輸」的想法是好事,但「不能輸」或者「輸不起」卻容易使其養成偏執型人格。具體做起來,家長要善用「延遲滿足」,別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等待」的意義。當然,「延遲滿足」不是壓制孩子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而是培養一種能夠與困難和平共處、同時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這樣做,還能讓孩子在成長中「去自我中心化」,學會多方面看待事物,才能成為獨立的、會合作的人。

3.正向疏導情緒

孩子在兩歲左右時,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希望獲得更多關注,將所有喜歡的東西「據為己有」。3歲後的孩子與同伴交往增多,又學會了爭強好勝。若家長沒能正確引導,往往就會在未能如願、要求不被滿足時大發雷霆。可以說,「輸不起」有時源於不能客觀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對此,家長要學會跟孩子「共情」,創設情境,讓孩子把壞情緒發泄出來。共情又稱同理心,是美國著名人本心理學派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具體做起來,首先是傾聽,引導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不要說「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否則孩子可能會為了「討好」家長而壓抑自己的情緒。其次,及時回應孩子的情緒狀態,給予理解和認同。當然,這不等於壞行為也可以被接受,在舒緩孩子情緒的同時,家長要引導孩子懂得社會規則,養成好習慣。

4.走出「心理舒適區」

現代家庭往往是大人圍繞孩子轉,過分寵愛導致孩子抗挫折能力變差。家中舒適的環境讓孩子深陷「心理舒適區」(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一旦走出家門,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和人,就會感到不舒適,應變能力差。因此,家長一方面要多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建立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孩子建立團隊意識,鼓勵參加集體活動,灌輸「我是團隊一份子」、「重在參與」等心態,而不是「那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之類的消極想法。

羅振宇說:成長是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去了叫成長。

真正好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提前體驗未來世界的「兇險」而面對挫折時更有經驗,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鍛煉孩子哪怕跌入谷底,都依然相信陽光,願意重新再來的勇氣。


推薦閱讀:

生孩子為什麼痛得死去活來?
孩子越來越難管,問問自己,是不是沒做這件事?
您的孩子脊椎健康嗎?
比起打罵,更傷孩子的就是這7句話!父母千萬不要說了!

TAG:家庭教育 | 挫折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