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等級最高10級?問過這群水母嗎?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824 人贊了文章
澳大利亞棕櫚灣擁有著如畫般的海岸線,乍一眼看去絕對是旅遊的好去處。但當地的原住民部落對這片海卻充滿了敬畏。相傳,大海會懲罰那些誤闖入海中的人,罪人將承受雷劈般的痛苦。
這話並非空穴來風,不少旅人都體驗過:
初時,腹部、背部、前胸壁疼痛難耐,肌肉群緊張性收縮。間歇性的痙攣的同時,感到呼吸困難,肌肉、關節如同被尖刀划過般疼痛。死亡率雖然不高,但體驗過的人絕不敢再涉足這片大海。
這種詭異又尋不到原因的情況,引起了一位博物學家的關注。他不認為這是所謂鬼神之力,便依著博物學家的老方法研究了起來。他詳細記載了綜合征的特徵,隨後又以原住民部落的名字命名——伊魯康吉症候群。但隨後5年,他都沒能找到更多的線索,遺憾離世。
恰巧,一位叫做傑克·巴恩斯的醫生對新興的海洋研究領域感興趣。得知博物學家的研究後,便繼承了他的遺志,繼續調查。
作為醫生,他先從發病癥狀出發考慮,聯想到水母蜇傷。早在1922年,就有澳洲游泳運動員被水母蜇傷的記錄,其癥狀便與此有些相像。
水母是通過觸鬚上的刺絲囊蜇人。當觸鬚纏繞上你的身體,囊中即刻彈出刺絲,刺入皮下釋放肽類毒素。如果真的是水母行的凶,那受害者皮膚上一定殘留有扯落的刺絲囊。於是,他用膠帶從受害者身上取樣,果然有所收穫。
一談到有毒水母,他第一時間想到箱形水母。箱形水母有數十根觸角,長可達3米,刺絲胞*多達5億個。而且它在水中呈半透明狀,很難察覺,也許就是這樣才沒人意識到是它的劣行。
但巴恩斯在近海設下密集的細孔網,卻一無所獲。
*註:刺絲胞內有刺絲囊,刺絲囊吐刺絲,刺絲吐毒。
他又補充了一些猜想:
這將是一種未經報道的,很小的水母;而且85%的事故都集中在12月和1月,說明這兩個時間段,水母正隨海流來到近海。
循著這個思路,他在12月時,真的發現了一種小水母。他從未聽說水母能這麼小,形如立方體,半透明,大小不過拇指大小,尾隨四個觸角。要不是它正在襲擊一頭游魚,根本不可能注意到!
那麼這隻水母是他要尋找的嗎?他需要驗證一下。
他決定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實驗對象直接「就地取材」——他自己。他又從主動請纓的志願者中選出兩位,其中一名是隨他探查的年輕救生員,另一名是他年僅9歲的兒子。三人一同使用僅有的兩個樣本,將水母放置志願者上臂內側表面短暫接觸。
讓他年僅9歲的兒子參與實驗無疑是最大的失誤,癥狀爆發後根本無暇顧及他人:
頭十分鐘還相安無事,再2分鐘後,三人都感到了腋窩疼痛。疼痛就像會蔓延,從腋窩開始,直抵手臂、腹部、背部、腰部、骶骨、腿部……兩隻手根本顧不過來那麼多地方,肌肉僵直,卻找不到任何方法緩解疼痛。
數分鐘後,他們被其他志願者送往醫院。不過整整20分鐘的車程,他們無法呼吸,關節瀰漫性疼痛,兒子甚至感到寒冷,不斷發抖。抵達醫院的同時,他們腹部肌肉組織進入痙攣狀態,每次痙攣都會增加疼痛感,放鬆後稍有緩解,很快又因痙攣再度加劇,如此往複。
還好,有了鎮痛葯的緩解,加上毒素注入不多,24小時後都完全恢復了。
這次有驚無險之後,巴恩斯詳細記錄了小水母的發現及發病癥狀,並發表了文章。文中他將水母命名為伊魯康吉水母,並指出用阿片類鎮痛葯可以用於治療。其實幸好,3人謹慎又命大,這一次才有驚無險。
伊魯康吉水母的毒性實際遠不止如此。
伊魯康吉水母的生物毒素中,以神經毒素、肌肉毒素為主。主要使肌肉僵化,破壞神經傳遞,加劇疼痛。有報道稱,伊魯康吉水母蜇傷1次,抵得上眼鏡王蛇攻擊百次,狼蛛攻擊千次。2002年所記載的送醫人數雖然不過30人,但幾乎每一個都痛到想要自殺。
初期的刺痛雖然生不如死,但至少還活著。幾小時後,開始轉入頭疼、情緒激動、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此時癥狀已能威脅到生命。癥狀維持數天,受害者只能住院接受治療。如果受害者都在游泳時被蟄,活命概率則更低。
常有人將伊魯康吉水母,與箱形水母作對比。暫無準確比較兩種生物毒素的研究,從數據來看,兩者其實威脅都很大。自1883年以來,水母致死案例中,箱形水母佔去了95%以上。而伊魯康吉水母也不賴,近1/5的病例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近年因為人類活動、氣候問題,伊魯康吉水母正向南擴散,受襲人數也逐年上升。
伊魯康吉水母直到2002年才受到大眾關注。英國旅客查理德·喬丹在海上被一隻伊魯康吉水母蜇傷後,送治無效,成為有報道以來第一名「遇刺身亡」的病例。沒過多久,又有一名遊客在潛水時,遭襲溺亡。這種水母憑藉與體型不成正比的毒性,一戰成名。
相關報道越來越多,今年也有一起傳播較廣。14歲女孩漢娜,在海邊游泳時,被伊魯康吉水母蜇傷。她的母親花了近40分鐘才趕到醫院,這時候漢娜已經在咳血、打冷顫。她能感受到,身體如同將熄的燭火,已經是搖搖欲墜。
幸好,自從了解了伊魯康吉症候群的元兇後,已經有相應的急救治療方案。漢娜住院後,先給以鎮痛葯緩解疼痛。如果癥狀嚴重,則靜脈注射抗高血壓藥物進行治療。但因為對水母毒素不甚了解,只能對症下藥,不斷重複檢查、治療,這也是水母蜇傷的普遍治療方案。
漢娜最終得以痊癒,除了救治得當,也歸功於抗毒血清的研發。
同樣是在2002年,澳洲科學家就開始著力於研究伊魯康吉水母的抗毒血清。抗毒血清的研發,更是扼住了伊魯康吉水母的大頭,死亡率控制在極低的水平。但並不是這樣,伊魯康吉水母就不可怕了,它從來都是為了刺痛我們而存在的。
水母一家都有這麼個技能,就算它們被扯成了碎片,這些碎片依然能蜇傷我們。這是因為刺胞動物門專有的細胞——刺絲胞。
當外界刺激作用於刺絲胞,內部的刺絲囊就會從周圍細胞質中吸收水分,改變囊壁滲透壓,增加了刺絲囊內的壓力,刺絲也就能衝破蓋板外翻出來。這裡有個細節,這一系列行為,並不是通過神經信號,而是刺絲囊自發的反應。因此就算水母被扯成碎片,只要你無意碰到,它仍會盡責讓你痛上一宿。
事實上水母只有彌散的神經系統,智力水平感人,自然也沒想過傷害人類。何況如此強烈的毒素,需要耗費驚人的能量,用作嚇唬與它無關的生物更是浪費。水母所採取的生存策略,就是不思考,無差別對待所有生物。
反正對它而言,降得住獵物,唬得住天敵。
對我們人類而言就不那麼友好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萬物靈長」,這回是真的要認個慫。
*參考資料
Barbie Dutter in Sydney and Paul Stokes. Briton dies after sting from tiny jellyfish. The telegraph. 2002.
Paul Raffaele. Killers In Paradise. Smithsonianmag. 2005.
ABC. Tiny killer jellyfish born in a tank. Heather Catchpole. 2004.
Gussow, Leon MD. The Amazing and Bizarre Discovery of Irukandji Syndrome.Emergency Medicine News.
Chris Nickson. Jack Barnes and the Irukandji Enigma. 2014.
http://irukandjijellyfish.com/#irukandji_location.
推薦閱讀:
※怎樣正確操作指壓法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呢?
※冰鎮啤酒的利與弊
※【健康】睡前1小時是養生黃金期,堅持6個動作有神奇功效!
※「案例分析」腰經常痛,我真的能夠練習得操嗎?能學會嗎?
※喝啤酒會長胖?你可別冤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