罽賓國的誕生

罽賓國的誕生

58 人贊了文章

現代阿富汗的主要地段——巴克特里亞,極其類似我國的新疆。處於多種強勢文化交錯的地帶,受多元文化影響,自古至今,這裡曾經受到過希臘文化、印度文化、突厥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的多重影響,也曾經出現過難以界定到底是「中亞國家」還是「印度國家」的罽賓國、大月氏帝國、貴霜帝國、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等地區霸權,其歷史變遷非常複雜有趣,吸引了俺的注意力。

在希臘人統治巴克特里亞的時代,希臘文獻記載,巴克特里亞曾經大舉入侵印度,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誇張性地敘述說巴克特里亞征服了比亞歷山大大帝時代還要遼闊的國土。

佛教典籍和印度的一些文法著作中,零碎地記載著孔雀王朝瓦解後,印度世界遭到了從北方來的外族「耶槃那」人入侵的事迹。這些零散記載都沒有年代,甚至連簡單過程都沒有敘述,但也提到了一些線索。

巴登闍利的文法著作中,偶然提到了印度巽伽王朝(即中國史料中記載的「身毒」國,領土核心在摩揭陀,篡奪孔雀王朝後不能恢復孔雀王朝的疆域)的開國皇帝普士亞密多羅遭遇了北方來的新外族「耶槃那」的進攻。

而正好,在巽加王朝很快衰落後的時代(公元前二世紀之後),印度西北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南的大片區域上,出土的通行錢幣顯示,這裡曾經有一個強大的外族統治者,統治了這龐大的領土,而這個外族統治者,就是希臘文獻記載的希臘人、巴克特里亞的將軍米南德:

米南德(彌蘭陀王)錢幣

而正好,佛教經文中也記載了,曾經有一個在不明時間統治了印度的「耶槃那」人彌蘭陀王。而這個彌蘭陀王,正好和「米南德」的名字吻合,「耶槃那」人,自然也就是巴克特里亞的希臘殖民者了。

米南德在征服印度後,巴克特里亞的國王德米特里歡喜地遷都印度,準備做印度皇帝。然而後院起火,留守巴克特里亞的軍閥攸克拉提德斯擁兵反叛,以臣服塞琉古帝國的代價在巴克特里亞稱王。

擁兵造反的新巴克特里亞國王——攸克拉提德斯的錢幣

茲後德米特里國王不知所蹤,根據錢幣、銘文及佛教經文的零碎記載,巴克特里亞所征服的印度領土已經被米南德(彌蘭陀王)統治了。

但是,造反的新王攸克拉提德斯也遇到了麻煩,那就是一老一新兩個游牧蠻族。

一個,便是老敵人,西北方的安息國(即波斯帝國帕提亞王朝),安息人並非波斯人,而是波斯邊緣的大益游牧人,此時依然保留游牧習氣。安息人的進攻,使巴克特里亞在西部喪失了許多國土。

希臘人的老敵人——波斯人的親緣蠻族安息人

一個,則來自東北方向,是翻越帕米爾高原來的新敵人——伊塞頓人。

從我國新疆出走中亞的伊塞頓人

安息人一直就是希臘人的敵人,安息人和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戰爭也打了好長時間了,這個強敵自不待言。伊塞頓人希臘人也早就有了解,一般都歸入廣義的塞人之中,據希羅多德記載,馬薩格泰人(曾經殺死過波斯的居魯士大帝的那個游牧民族)就是被伊塞頓人擊敗後遷徙中亞的。伊塞頓人則是被阿里馬普斯人擊敗後遷徙到大略伊犁和伊塞克湖一帶的。

而正好……中文文獻里雖然找不到什麼阿里馬普斯人,但記載了在月氏、烏孫之前,生活在伊犁的主要人群,是塞人,也就是一般說的伊犁塞人。

也就是說,希臘人記載的伊塞頓人,很可能就是我們記載的伊犁的「塞種」。

在譚其驤的秦朝歷史地圖上,我們還能在新疆邊緣找到他們的標註:

伊塞頓人為什麼要遷徙呢,因為他們遭遇了更東方的游牧民族月氏人的進攻,《漢書》記載「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懸度,古代帕米爾高原通往巴克特里亞的一處隘口)。大月氏居其地。後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

因為匈奴崛起,擊敗了曾經中國邊緣游牧民族中最強盛的月氏。月氏被迫西遷,西遷到伊犁後,大月氏擊破伊塞頓人,殺死塞人國王。鵲巢鳩占,在別人的領土上延續了自己的國家。

被月氏人擊敗的伊塞頓人,不甘心受月氏的統治,於是有部分南遷帕米爾高原,並在帕米爾高原集結了四個部落的力量。根據希臘人記載,這四個部落分別名叫:asii、tochari、pasiani、sacarauli。

這四個部落,余太山老先生猜測,分別是中文記載的「允姓之戎」、「吐火羅」、「月氏」、以及莎車國。

吐火羅和莎車國的推測可能還靠點譜,允姓之戎和月氏……這個有點離譜了,諧音都不諧音。而且余太山老先生在解釋pasiani時為了能拼寫成月氏的古音,認為p是g……

不過從此後的西域小國林立的角度看,伊犁塞人或者說伊塞頓人可能並沒有統一的政權,大月氏是橫掃了這裡,殺了最強大的一個國王而已。大月氏人要從甘肅遷徙到伊犁,肯定會路過吐火羅人生活的新疆中部和東部區域,或許便趕跑了一股吐火羅人。

到了大月氏霸佔伊犁後,這伙逃難的吐火羅人和其他被大月氏趕出家園的塞人選擇了結盟,結盟的塞人中可能有還沒有被月氏滅亡但危若累卵的莎車國,以及其他兩個暫時不知道來源的塞人部落或者小國。四家合力後,他們選擇不跟月氏人為敵,而是翻越帕米爾,西遷中亞。

所以說,入侵巴克特里亞的所謂伊塞頓人四個部落,其實大概是三個伊塞頓部落、一個吐火羅的部落。

四個部落在大約公元前二世紀中後期,忽然出現在帕米爾山口,然後先西進攻入費爾干納,再南下直搗巴克特里亞,最終滅亡了希臘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大約,是三個部落的伊塞頓人習慣游牧,喜歡費爾干納和帕米爾,而吐火羅那個部落則已經適應定居,所以入主巴克特里亞。於是我國史料就從此把巴克特里亞叫大夏(吐火羅的一種音譯)了。

然而這四個部落也並非一條繩,他們在滅亡巴克特里亞王國後開始互相攻伐。巴克特里亞王國雖然滅亡,但是巴克特里亞的舊勢力依然存在,於是此時的巴克特里亞和費爾干納,就處於一種在漢人看來「無君長」的混亂中了。

大概過了十來年,正在勾心鬥角的伊塞頓三部和吐火羅一部以及巴克特里亞的舊貴族勢力們,忽然發現……從費爾干納方向,大月氏人來了……

……

……

原來,烏孫和匈奴聯軍殺入伊犁,月氏人再次大敗。抱著薅羊毛的心態,月氏王下令集結力量再次西遷,至於往哪兒遷呢?反正跟著被他們攆走的塞人走的方向就行了嘛……

接著,大月氏就此攻入了費爾干納,然而選擇費爾干納作為新的家園。大月氏的兵峰又直抵巴克特里亞,巴克特里亞境內的各種土著勢力紛紛投降,於是大月氏在巴克特里亞分封了五個土著軍閥為翕侯,羈縻了巴克特里亞。

而此時,還盤踞在帕米爾高原邊緣的懸度的一股塞人,又收攏了一些逃難塞人繼續南遷,最終在克什米爾周圍,一個叫毛烏斯maues的塞人首領,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罽賓國。

罽賓錢幣上騎馬的毛烏斯國王

《漢書》記載: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毛烏斯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其信息,但他的錢幣流通於印度西北,可見即便不是他本人,他的子孫也完成了征服北印度的偉業。而他的子孫呢,則出現在了羅馬和漢朝雙方的史料中。

毛烏斯的兒子烏頭勞(Vonones)自恃自己是印度皇帝王中之王,多次劫殺漢朝使者。烏頭勞死後,漢朝派文忠出使罽賓,文忠聯合希臘裔的軍閥陰末附(此人對應錢幣學上的誰還有爭議),推翻了烏頭勞的兒子,扶立陰末附。陰末附接受漢朝冊封后,正式成了罽賓國的新國王。也就是國際史學家稱呼的「印度-塞人王國萬王之王」。


推薦閱讀:

一枚藏印,一段歷史
春秋歷史上通過行賄坐穩江山的一國之君
「歷史上的民族」鑌鐵之族——契丹(一)
看歷史
二百四十四、撕破臉了

TAG:歷史 | 中亞古代史 | 貴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