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07台灣大學入學考歷史科

107台灣大學入學考歷史科

來自專欄島上的日子21 人贊了文章

最近修改課綱的議題沸沸揚揚,我相信很多人關注的就是台灣的大學入學考歷史科是不是就此不再考中國史?事實上因為課綱的修改需要很長的時間,要真正上路或許還要2,3年的時間,所以目前的大考還是以舊課綱為主。這裡稍微提一下新課綱,就是歷史整體必修學分會從8學分降為6學分,有關中國史的部分會從現行的1.5冊酌減為1冊,並會刪除和國中重複的內容。

今年的大學入學從7/1-7/3。其中7/1是自然組科目,7/2日是共同科目,7/3是社會組科目。成績會在7/19日寄發。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8 0 分)

一、單選題(佔6 8 分)

說明:第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

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

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一位現代學者指出:北宋有四多,士大夫興起而官多,印刷發達而書多,提倡學問而書院多,因為此三者而出現的另一多是:

(A)貪污

(B)議論

(C)信仰

(D)世族

2. 西方的拼音文字最早出現在亞述、迦南、腓尼基等西亞古文明中。他們將蘇美、阿卡德的象形、音節等文字元號,簡化成拼音字母,多用以記錄對象與人名。這些古代民族簡化字母,最初的動機最可能是:

(A)軍事目的

(B)經濟需要

(C)藝術創作

(D)文學表達

3. 自強運動期間,李鴻章推動某項洋務遭到強烈反對,十分氣憤,致函醇親王說:「辦天下事,貴實心,尤貴虛心,非真知灼見,不能辦事。……所願諸大君子,務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實情,……勿狃常見而忽遠圖。」李氏果有遠見,八國聯軍後,各地官紳一改先前反對態度,集資辦理這項洋務。這應是哪方面的工作?

(A)外交方面:商談條約

(B)軍備方面:造炮購艦

(C)交通方面:興建鐵路

(D)文教方面:興辦學堂

4. 某一時期,中外發生衝突,台灣官員奏報:廣東本有洋船往來,通市已久,許多無賴之徒,樂意為洋人所用。台灣向無洋商,洋船不到,故無此患。但仍宜稽察奸民,以除內患。這應是台灣何時的情況?

(A)鴉片戰爭之際

(B)牡丹社事件時

(C)中法戰爭之際

(D)甲午戰爭前後

5. 工業革命在近代歐洲各國發生的時程不一,英國在十八世紀後期率先走上工業革命,歐陸國家則多至十九世紀中葉後才步入工業增長之路,且其工業化發展也與英國有不同的樣貌。以下四個敘述中,哪兩項是德國工業革命的特色?(甲)政府是重要的推手力量;(乙)紡織業對機械化起帶動作用;(丙)農業革命是資本和人力主要來源;(丁)鐵路在工業發展上具促進作用。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6. 一位熟悉中國事務的美國記者寫道:關於這一事件,「從更長遠的視野看,這是中國長久以來對其傳統理想破滅的高點。在大約半個世紀中,中國人把他們的文化一塊塊敲下,試圖把『倒退』的因素拿掉。這期間,甚至到完全自我毀滅的地步:人們憎恨中國人的一切,但同時也憎恨外國人的一切。」他指的最可能是:

(A)新文化運動

(B)人民公社

(C)文 革

(D)000事件

7. 文獻記錄台南三郊的由來:配運於上海、寧波、天津等處之貨物曰北郊,有二十餘號營商,群推蘇萬利為北郊大商;配運於金、廈兩港,漳、泉二州等處之貨物曰南郊,有三十餘號營商,群推金永順為南郊大商;熟悉於台灣各港之采糴(買)者曰港郊,有五十餘號營商,群推李勝興為港郊大商。由是商業日興,積久成例,遂成三郊巨號。從這記錄看,三郊的名號是源自:

(A)進行貿易地區

(B)郊商所在地點

(C)沿襲舊有慣例

(D)營商商號數量

8. 十七、十八世紀時盛行三角貿易,有位商人從甲地購買衣服、火槍和金屬用品,裝船運至乙地交易後,再從乙地載人到丙地販賣,最後從丙地採購糖與煙草等物品,運回甲地出售。甲、乙、丙三地依序最可能是:

(A)廣州、舊金山、馬尼拉

(B)倫敦、象牙海岸、牙買加

(C)加爾各答、馬六甲、好望角

(D)阿姆斯特丹、巴達維亞、長崎

9. 右圖為某次遊行活動中的宣傳廣告牌,廣告牌中描繪美、英等國領袖遭到巨蛇纏繞,無法動彈。廣告牌下方懸著日本、納粹德國與義大利等國的旗幟。這個遊行活動最可能發生於:

(A)1932年的柏林

(B)1938年的巴黎

(C)1941年的台北

(D)1966年的河內

10. 學者論述某次革命時說:「當時,大多數國家的政治人物,都咒罵這一革命及其建立的制度,認為它是某種可怕的、邪惡的東西。相反地,這些國家中的許多偉大作家、激情的革命者和自由主義者,則像迎接曙光般地歡迎這個革命,甚至根據類似理念組成政黨。」這個革命最可能是:

(A)1917年俄國革命 (B)1959年古巴革命

(C)1979年何梅尼革命 (D)2010年茉莉花革命

11. 春秋時代晚期以後,列國開始登錄人民,建立戶籍制度。戶籍制度出現以後,凡著錄的人,又謂之「齊民」。漢代人民都要登錄於戶籍,也稱作「錄民」。請問:「齊民」主要表示何種身分上的平等?「齊民」與「錄民」的出現,在歷史上應作怎樣的解釋?

(A)政治身分;封建制延續的舊面貌

(B)經濟身分;郡縣制形成的新現象

(C)社會身分;封建制延續的舊面貌

(D)法律身分;郡縣制形成的新現象

12. 歐洲人的傳統衣著使用毛料和麻布。十七世紀以後,英國商人從海外「某地」引進棉布,因價廉物美,穿著舒適,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卻使本土毛紡織業深受打擊。英國國會遂於1700年立法禁止進口棉布,以保障本土毛紡織業的利益。「某地」是指:

(A)印度

(B)埃及

(C)中國

(D)北美

13. 下列是三段關於書籍刊刻的數據:

(甲)書之所以貴舊刻者,非謂其概無一誤。近世經校讎(勘)者,自頗勝於舊本,然專輒妄改,亦復不少。

(乙)衡陽王鈞,手自細寫五經,置於巾箱之中,巾箱五經,蓋自此始。

(丙)毋昭裔出私財百萬,以營學館,且請刻版,以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字復盛。從數據內容判斷,三段數據出現的前後順序應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14. 近代歷史學家孟森說:「以國家全體而論,當開創之後,而無檢制元勛宿將之力,人人挾其馬上之烈以自豪,權貴縱橫,民生凋弊,其國亦不可久。功臣遭戮,千古嘆漢、明兩祖之少恩,其實亦漢、明開國之功,所以能速就耳。」孟森針對誅戮開國功臣的這段文字,最主要是:

(A)歷史事實敘述

(B)史料真偽考證

(C)人物性格分析

(D)政治策略評論

15. 1545年,羅馬教廷在特倫特(Trent)召開大公會議討論教會改革問題,以響應宗教改革對教會的衝擊。會議歷時十八年,在教義與教會實務上均作出決議。教義方面宣告:「得救須靠信仰與事功」、「聖經與歷史傳統並重」、「聖經解釋權屬於教會」等;教會實務方面明令:「嚴禁聖職買賣」、「主教應常駐教區」、「禁止濫發贖罪券」等。我們如何理解特倫特大公會議的性質?

(A)教義上固守傳統,教務上堅拒改革

(B)教義上固守傳統,教務上接受改革

(C)教義上革新傳統,教務上堅拒改革

(D)教義上革新傳統,教務上接受改革

16. 右表是1952至2000年間台灣一項統計數字。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個表格?

(A)大學入學考試錄取比例;乙為錄取者

(B)農、工業產品出口值比例;乙為工業產品

(C)公、私立高級中學校數比例;乙為公立學校

(D)鐵道、公路之運輸量比例;乙為公路

17. 在一場和台灣有關的戰役中,甲、乙雙方各擬定作戰計劃,甲方:「台灣缺乏可對抗外國艦隊之水師戰船,不如採取誘之為陸戰之策。因之,以新募之勇營,普遍配置於全島南北之各要害。」

乙方:「先派軍艦偵察基隆港之情形,並分艦隊為二:一衝淡水港,一衝基隆港,以陸戰隊從基隆突出於淡水,欲於水、陸有聯。」甲、乙方各應是:

(A)中、法

(B)中、日

(C)日、美

(D)美、中

18. 古埃及人追求永生,發展出陪葬咒文,幫助死者通過死亡之地,前往來世。舊王國時,咒文僅刻置在金字塔內法老墳室的牆上,稱為「金字塔文」;中王國時,咒文刻在棺木內側,稱為「棺文」,在許多達官貴人墓室均有發現;到新王國時,咒文多寫在莎草紙捲軸上,置於死者身旁,稱為「死者之書」,出現在一般筆吏、祭司、甚至女性的墓葬中。我們應如何理解這樣的演變?

(A)死者之書內容愈趨複雜

(B)追求永生願望的普及化

(C)永生的觀念越來越淡薄

(D)追求永生常受政治干擾

19. 某書寫道:清同治初年,慈禧太后同意曾國藩派遣留學生、建造輪船、製造西式武器,但同時警告不可仿效日本的維新路線,而冒犯祖宗家法。多年後,她閱讀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對其中所提出的變法思想有良好印象,但是,她反對戊戌變法。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慈禧太后反對戊戌變法的原因之一?

(A)不同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觀念

(B)為保持傳統,反對向西方學習

(C)光緒帝聯海軍與慈禧分庭抗禮

(D)光緒皇帝及其大臣們操之過急

20. 1945年9月2日,一位國家領導人說:「我國人民等待日本被打敗的這一天,已經等了40年。當年那場戰爭的失敗,留給我國人民痛苦的記憶,我們終於等到雪恥的這一天。」這位領導人與那場戰爭是指:

(A)斯大林;日俄戰爭

(B)蔣中正;甲午戰爭

(C)杜魯門;珍珠港事變

(D)李承晚;甲申事變

21. 博物館規劃台灣某個時代特展,內容之一是以數字來呈現此一時代之特色,依序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三個政黨」、「四六事件」、「論壇五虎將」、「魂斷六張犁」、「第七艦隊協防」、「八二三炮戰」、「九年義務教育」。此一時代應為:

(A)日本時代

(B)戒嚴時代

(C)解嚴時代

(D)民主時代

22. 右圖呈現公元1000至1800年間,德意志地區西部人口變化狀況。造成圖中「甲」時段人口急遽下降的主因為何?

(A)黑死病爆發,人口大量死亡

(B)三十年戰爭,導致人口傷亡

(C)萊茵河泛濫成災,造成饑荒

(D)發現新航路,人口紛紛外移

23. 1950年代後期,海運界曾考慮「貨櫃運輸」的作法,亦即將雜散貨品組合包裝,放入標準貨櫃內,以改善運輸效率。但因必須改建港口,導致費用太高而無法推廣。後來,美國參與一場戰爭,利用貨櫃從美國將大量軍需品運到「甲」地,貨輪返航時再到「乙」地,將該地工業產品運回美國銷售。此後,世人才認識到貨櫃運輸的效能。上文所說「甲」、「乙」地最可能是:

(A)仁川、高雄

(B)峴港、橫濱

(C)漢堡、倫敦

(D)海法、馬賽

24. 中國歷史上一個時期,司馬氏得到大士族琅邪王氏的支持,登基為帝,建立了朝廷,於是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琅邪王氏之後,依次出現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等權臣的時候,依然是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是哪一時期?出現怎樣的政治型態?

(A)西晉;皇權政治

(B)西晉;門閥政治

(C)東晉;皇權政治

(D)東晉;門閥政治

25. 隋文帝命大臣修定刑律,採用魏、晉舊律,以及齊、梁之律,廢除前代梟(斬後懸首)、轘(車裂)、鞭等慘刑,並修改審案規範,取消審囚酷法,使枷和杖都有定式。民眾若有枉屈,可依序上告到朝廷。隋文帝改定新律,表現出哪種精神?

(A)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B)以輕代重,化生為死

(C)以重代輕,化死為生

(D)以重代輕,化生為死

26.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積極追求西化,甚至出現「脫亞入歐論」。但某一時期,日本思想界風向出現變化,主張要「批判近代性與西方文化」,強調在文化戰爭中反抗西方,不要屈膝於西方之文化理想中。當時,報紙刊登一首詩:「我立於義與生命/彼立於利;我可說捍衛正義/彼可說利之侵略;當彼藐視四方/我則打造大東亞家庭」,反映知識界的反西方思潮。這個時期是:

(A)明治維新時期,文化界抗拒西方思潮

(B)大正民主時期,文化界擔憂文化失序

(C)二次大戰期間,思想界配合戰爭目標

(D)盟軍佔領時期,知識界抗拒美國文化

27. 1920年代初期,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發布25條綱領,並宣稱這些主張都「不會改變」。不過,1920年代末期,國社黨卻修改了其中的一條,以爭取中產階級的支持。它最可能是針對下列哪條黨綱進行修改?

(A)禁止非德裔移民移居德國

(B)大企業須與工人共享利潤

(C)只有德裔人民享有公民權,但猶太人除外

(D)為了國家利益,政府可無償徵收人民財產

28. 有一幅畫卷描繪某個城市的景象:街市縱橫,店鋪林立,車馬行人摩肩接踵。河道兩岸有佛寺、戲台、茶莊、金銀店、中藥店,乃至豬行、羊行、糧油榖行,應有盡有。特別是店鋪高懸「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川廣雜貨」、「萬源號銀鋪」等招牌。這個城市最可能是:

(A)齊國臨淄

(B)漢代長安

(C)唐代洛陽

(D)明代南京

29. 史家指出某一古代民族的特質:「這個時期,他們表現為樂觀的現世主義者,相信現世值得生活,不必期望渺茫的彼世;他們是個人主義者,祈求完成自己,而非謙卑順從以獲得神的憐憫;他們是人文主義者,愛慕感官所及的自然世界,而非神往於超世間的天國。」這個民族是:

(A)古典時代的希臘人

(B)殷商時期的中國人

(C)摩西時代的希伯來人

(D)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

30. 學者指出:1936年西安事變前,蔣中正聲望已高,是公認的領袖,無人能與之競爭。西安事變發生後,舉國惶惶,待脫險消息傳出,歡聲雷動,可知蔣氏受到全國擁戴。當時,他大可繼續對中共用兵,但他並未如此,最主要原因,在深知對日戰爭不能避免,必須團結內部,以獲得外援。於是他與中共和解,以聯好某國。某國是指:

(A)英國 (B)美國 (C)蘇聯 (D)德國

31. 巴黎市中心有一個著名廣場,受到政治變動影響,名稱從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曾數度更易。以下這些代表性地標於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之間出現於此一廣場,其順序最可能是:

(A)自由女神像、路易十五雕像、埃及方尖碑

(B)自由女神像、埃及方尖碑、路易十五雕像

(C)路易十五雕像、自由女神像、埃及方尖碑

(D)埃及方尖碑、路易十五雕像、自由女神像

32. 資料甲:蒙古語「(斡)脫古孛斡勒」是「老奴婢」、「世仆」的意思,意指由祖先的奴婢身分承襲而來。元初,忽必烈的名相安童即出身「(斡)脫古孛斡勒」,他是木華黎的四世孫,其部族被海都(成吉思汗遠祖)征服後,世代相襲俘虜和奴婢之身分。

資料乙:大蒙古國政府的性質,與韋伯所說「家產制」頗為吻合,即是政府不過是皇室家務機構之延伸,大臣系由家臣充任,仍與皇帝維持嚴格的私屬主從關係,大汗對大臣擁有絕對的權威,而大臣則須對大汗絕對效忠。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如何理解「(斡)脫古孛斡勒」在蒙元朝廷的地位?

(A)他們出身奴婢,缺乏自信,雖居高位,不能任事

(B)他們出身低微,卻受重用,朝臣既卑視,亦不服

(C)他們與皇族關係特殊,與皇室之間,時時起衝突

(D)他們與皇室維持緊密關係,皇帝亦予特權與恩惠

33. 藝術史書討論某時期歐洲建築、裝飾風格的變化,指出:「在建築方面,私人贊助者取代宮廷的原有地位。小的廳堂、房舍代替了城堡與宮殿;冷冰冰的大理石或厚重的青銅,比不上優雅可親的閨閣內室;紫、金、深藍色,不若灰、銀、灰綠、粉紅色受人歡迎。」此一風格的轉變應發生於何時?代表何種風格的變化?

(A)十三世紀上半葉,從羅馬式到哥德式

(B)十七世紀上半葉,從文藝復興式到巴洛克式

(C)十八世紀上半葉,從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

(D)十九世紀上半葉,從新古典式到新哥德式

34. 一位社會改革者主張:「社會主義植根於民主政治,民主必然促使我們承認每一個達到目標的步驟,必須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即使想立即革除舊事務,仍必須在多數人民同意時才能完成。我們面臨原則的實踐時,必須先形成法案,逐條在委員會中辯論,再由適當的機關來執行。」這位改革者主張的是:

(A)烏托邦社會主義

(B)歐文派社會主義

(C)費邊社社會主義

(D)馬克思社會主義

二、多選題(佔1 2 分)

說明:第35題至第38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

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3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6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35. 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的時間不長,其歷史評價如何,至今仍值得討論,但凡走過必留足跡,特別是對原住民的統治影響更見深遠。下列哪些「東印度公司遺產」(政策或作為),對原住民的影響至清代還可以見到?

(A)贌社制度

(B)新港文書

(C)王田制度

(D)領主封臣

(E)勞役徵調

36. 學者指出:十七世紀後期起,歐洲人對鄂圖曼帝國的敘述論調開始轉變,從先前讚歎帝國富饒、疆土遼闊與人力充沛,轉而批評鄂圖曼統治的專制、暴政,強調它缺乏合法性、貪污嚴重、司法不公。這種觀點的轉變與十七、十八世紀哪些發展有關?

(A)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勢力開始式微

(B)鄂圖曼帝國大舉迫害境內基督教徒

(C)歐洲建立近代國家,發展遠洋貿易,愈趨富強

(D)歐洲發生啟蒙運動,帶來自由、人道主義思想

(E)鄂圖曼揚棄歐洲文化影響,回歸伊斯蘭本土化

37. 中共與北韓金氏家族關係密切,有其淵源,主要是派兵參加「韓戰」。1950年6月北韓軍隊南下,攻陷漢城(首爾),並向南推進;9月,以美軍為主力的聯合國軍隊登陸仁川,乘勢反攻,跨越北緯38度線,直抵鴨綠江邊。此時,毛澤東雖十分猶豫,仍決定派「人民志願軍」援助金日成政府,10月底成功伏擊美軍。麥克阿瑟也未料到中共會派軍參戰,甚至還希望在11月感恩節前統一全韓,結束戰事。此後雙方展開幾次重大戰役,互有勝負,在北緯38度在線拉鋸,形成長期對峙之勢,直到1953年7月才簽訂和平協議。下列哪些是有關中共參加韓戰的合理敘述?

(A)中共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即不願與美國全面為敵

(B)冷戰局勢下,美國支持的統一韓國,毛澤東深感威脅

(C)中共志願軍能夠攻下漢城,美軍過於輕敵是重要因素

(D)志願軍能對抗美軍,蘇聯派正規軍介入應是主要因素

(E)志願軍雖然多,不能致勝,在於武器上與美軍有落差

38. 1979年英國大選,在工黨執政失敗、經濟陷入困境中,保守黨獲勝。面對英國經濟困境,保守黨宣示:要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讓私人企業發展,使其有利潤,投資、創造高薪工作機會,「然後,我們才有錢幫助老者、弱者、病者。」根據這個理念,保守黨採取哪些政策以振興經濟?

(A)鼓勵工會運動

(B)實施減稅政策

(C)國營事業民營化

(D)縮減社福支出

(E)立法管制匯率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佔2 0 分)

說明:共有四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大題號(一、二、……)與子題號(1、2、……),若因字跡潦草、未標示題號、標錯題號等原因,致評閱人員無法清楚辨識,其後果由考生自行承擔。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

以下三則為和台人「三千煩惱絲」有關的資料,閱讀後回答問題。

資料甲:悔染陋風三四春,奮然割去一時新。而今偷得文明樣,洗濯圓顱見性真。

資料乙:是何世界任戕殘,警吏施威六月寒。削足妄思求適履,髡(剃)頭謬說慶彈冠(做

官)。時無美鬒(濃密)人人鬜(脫落),家有金蓮步步難。癸女丁男(指成年)顛

倒甚,此間奚事不心酸。

資料丙:予素喜西制,嘗慕改妝效顰,以為利便,奈格於清俗,不肯權變為憾。今者,國既

喪師獻款,身為棄地遺民,此次東遊(日本),沿途頻遭無賴輩擲石毀罵之苦,因是

決意斷辮改妝,以為出門方便之計。

1. 三則資料出現的背景和哪一時期的何種政策有關?(2分)

2. 三則數據中有兩則數據對處理頭髮的態度較主動,是哪兩則?這兩則數據主動處理頭髮各持的理由為何?(4分)

二、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漢書.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

資料乙:《史記.周本紀》:「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史記.陳杞世家》:「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

《史記.儒林列傳》:「孔子因史記作春秋」;

《漢書.楊惲傳》:「惲始讀外祖(司馬遷)太史公記」。

資料丙:清代著名考據學家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第一句寫道:「漢(書藝文)志史記百三十篇」。

1. 根據資料甲、乙,《漢書》所稱的「太史公(記)」與《史記》所稱的「史記」,所指分別為何?(4分)

2. 有史家認為從考據學角度來看,資料丙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開篇第一句所言並不妥當。請根據上述甲、乙兩則資料推論其原因。(2分)

三、

公元四世紀,一位羅馬軍人史家對羅馬周邊外族有這樣的描述:

資料甲:「匈人(Huns)都是身體結實,四肢強壯,丑如怪物,看來像是站立的野獸。」

「他們沒有建物可以遮蔽,都在山林中遊盪;他們沒有皇室管轄,而由族中首領混亂地治理;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也沒有法律,只是以馬車為居,從一處到另一處。」

資料乙:「放牧的薩拉遜人(Saracens)四處漫遊,所到之處都成廢墟。他們如同貪婪的鷹,一看到獵物,就以最快的速度抓捕。」

「從亞述到埃及沙漠,那裡的各部族人都沒拿過農具或種過樹,都未以耕地為生。他們沒有家,不斷地在森林中流浪,沒有固定居所,也無法律。」

回答下列問題:

1. 資料甲、乙反映出這位史家是以何種心態看待外族?(2分)

2. 從這位史家對兩個外族社會特色的論述,可以推論他對身處之「羅馬文明」有特別看重之處。

請舉出兩項他看重的文明要素。(2分)

四、

撒哈拉沙漠雖橫亘非洲北部,穿越撒哈拉的貿易仍自古不斷,帶來南北地區商品、文化的交

流。早期,因交通工具的限制,穿越撒哈拉貿易只能間接、間斷進行,貿易商利用南到北之

間斷續分布的綠洲鏈,將貨物從一個綠洲運售到下一個綠洲,再由該地貿易商運售到下一個

綠洲,層層傳遞。這種型態下,商品傳遞時間長,貿易量不大。但公元三、四世紀時,撒哈

拉地區發生一次「沙漠運輸革命」,使長距離旅行、貿易成為可能,遂發展出大規模、有規

則、長距離的商隊貿易,擴大貿易幅度與規模,漠南商品更容易銷往地中海世界。

回答下列問題:

1. 上文所說公元三、四世紀發生的「沙漠運輸革命」,所指為何?(2分)

2. 公元1500年以前,穿越撒哈拉貿易的主要商品為何?請指出兩項。(2分)


推薦閱讀:

庄吟茜 |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剖析與澄清
洪秀柱效應廓清台灣選戰形勢
台灣使用經方的中醫診所
這一次,台灣可能跑不掉了!

TAG:歷史 |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