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不疼就代表沒病么?這些牙齒保健誤區需注意
08-20
牙不疼就代表沒病么?這些牙齒保健誤區需注意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牙齒保健及護理方面的誤區,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錯誤想法和行為里,有沒有你的影子。日常篇1、刷牙時出血是因為上火了上面提到的場景就是日常最容易被大家忽略,被當作「上火」處理的特大誤區。造成牙齦出血的一大原因——牙周病,真兇在這裡,可別找錯了目標。下面進入科普小課堂牙周炎是人類最古老、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症。我國在新石器時代(距今8000~9000年前)就發現人顱骨有嚴重的牙槽骨破壞,發生率為42.3%。
我國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人群中35歲以上牙周炎患病率達80%-90%。牙周炎已經成為我國成年人牙齒缺失的首要原因!由於早期多無明顯自覺癥狀而易被忽視,待有癥狀時已較嚴重,甚至已不能保留牙齒。因而必須加強宣傳教育,使患者早期就診和及時治療。2、牙不疼就沒病,牙疼到忍無可忍才去看牙醫牙病(齲齒、牙周疾病)早期都沒有不適。疼痛=相當嚴重。病變後治療起來不僅麻煩且費用不菲。PS:牙齒護理還是要天天認真刷牙,使用牙線,定期洗牙、複查。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不然真等到牙疼起來,荷包縮水不提,痛苦才是最難捱的。 3、用漱口水替代刷牙
來自專欄牙齒最重要5 人贊了文章
正值世界盃,麻小配冰啤爽不爽?
但是這幾天熬夜看球,沒準會上火、進而導致牙齦紅腫,刷牙也會出現紅血絲。也許這些對你來說只是小事,喝點菊花茶,吃點敗火藥就妥了。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牙周炎可能已經離你越來越近了。很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方便又管用,一些漱口水還加入薄荷等成分,漱完後口腔感覺清涼而乾淨,兼具提神醒腦的功能,一舉多得。
漱口水不提倡每天使用,藥用漱口水的使用更要遵醫囑。 首先口腔里也有多個菌群群落,這些菌群平衡才能有效防治各類口腔疾病的發生。現在的一些漱口水,尤其是醫院裡給患者開的漱口水中多含有消炎成分,消炎成分往往會抑制某一類口腔菌群,而另外一種菌群相對增多,導致口腔菌群失調。 例如,口腔內厭氧菌過多會誘發牙周炎,更容易形成牙石,乳酸菌過多會引起齲齒。所以,漱口水不宜長期頻繁使用,使用藥用漱口水最好遵醫囑,在口腔炎症治好後最好不要再使用藥用漱口水作為日常護理用品,最好的口腔護理還是天天堅持認真刷牙。
護理篇1、飯後要立刻刷牙飯後馬上刷牙,可能反而會傷害牙齒。沒想到吧,飯後立即刷牙竟然是錯誤的! 首先剛吃了飯,由於碳水化合物被口腔內菌群分解產酸,短時間內ph下降,牙釉質在酸性條件下有部分脫礦,這時候刷牙會把脫礦的表面刷掉,對牙齒不好。隨著時間推移,唾液有緩衝作用,慢慢口腔內ph回復正常,牙齒會再礦化。尤其腸胃不好、有胃酸反流癥狀或者嗜吃酸性食物的人群,餐後千萬不要急著刷牙。所以飯後要先清水漱口,把大的食物殘渣漱掉(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牙線)一定要刷牙的話,半個小時左右,刷牙時記得用軟毛牙刷哦~
2、每天認真刷牙,就不需要洗牙 提到洗牙,很多人都有抵觸情緒,認為會導致牙縫變大,牙齒鬆動。 錯! 首先我們要知道,牙齦與牙根面之間不是緊密附著,而是存在一條0.5—2毫米深的淺溝,稱齦溝。正常牙齦與牙根面緊貼,呈不開放狀態。齦溝內易積存食物碎屑,附著菌斑,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良好區域。由於其呈封閉狀態,不易清潔,常導致牙齦炎症及牙周疾病的發生。
此外,牙齒鄰接點下方也是難以徹底清潔的區域,僅靠刷牙並不能完全清除異物,容易成為引發牙齦疾病的隱患。很多人認為每天認真刷牙,就不用洗牙了。我們發現,牙病的形成邏輯是進食後半小時形成牙菌斑——形成牙結石(此時洗牙會發現牙縫變大)——引起牙齦萎縮、牙周炎、牙齦炎——牙齒鬆動、脫落。 因此僅僅依靠認真刷牙,甚至你用牙線也不是完全能夠清理乾淨的。建議成年人如果沒有洗過牙,儘早到醫院做一次潔牙治療,而且最好半年到一年做一次。有些人洗牙之後覺得牙縫變大了,其實只是因為原先堵在牙縫之間的垃圾被清理了。畢竟如果垃圾不清理,才更是危害無窮。圖片來源:網路
著作權歸和睦家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和睦家醫療,看更權威的健康科普
官方微信公眾號:unitedfamily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