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斯理》系列的四大基調(讀書筆記)
42 人贊了文章
文/小關平
目錄:
第一章:科幻與探險第二章:時代背景第三章:生活化第四章:恐怖驚悚
第五章:偵探小說第六章:謎團陷阱第七章:風格變化第八章:知識、智慧、想像力第九章:細節描寫第十章:宗教色彩第十一章:主流文學附:世界科幻小說家喜愛度排名
————
倪匡是個極愛寫作之人,其筆下的衛斯理不僅是個對任何稀奇古怪事物都抱有興趣的傳奇人物,也是個文筆很好的作家,這是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致敬。
其小說類型也變化萬千,幾乎涉及所有的通俗小說類型,而其最有名的就是科幻小說。但他寫的又不是純粹的科幻,還雜糅了許多其它內容,比如科學探索、神秘事件、奇聞怪談、宗教巫術、時事政治、案件推理、哲學思考等等。
《衛斯理》系列以中篇為主,每一篇抓住一個主題來寫,從一件不可思議的神秘事件進入故事,引發一連串探險與推理,最終解開謎題,並得到主題的升華。
我認為《衛斯理》系列主要有四大風格基調:科幻、探險、懸疑、推理。
————
△科幻與探險
說到探險與科幻的結合,首先想到法國科幻大師凡爾納。《衛斯理》系列或多或少借鑒了凡爾納講故事的手法。
舉《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為例,緣起海上漂來的一個神秘漂流瓶,格里那凡爵士和他的「鄧肯」號開始了搜救格蘭特船長的探險旅程。書中,通過《泰晤士報》尋找格蘭特的家人,機緣巧合誤上航船的地理學家,結識當地的土著神槍手等情節,看過《衛斯理》小說的讀者都會覺得似曾相識(比如《虛像》《沉船》),這種解謎加探險的創作要素被倪匡運用得爐火純青。
他習慣借用西方小說中的模式,甚至很多作品就直接發生在國外,由外國人(歐美、西亞和東南亞居多)擔當某一故事的線索人物,給人濃郁的異國小資情調。當然也有窮酸潦倒的人物,或隱藏於崇山裡,或出現於大漠中,或是土著族人,或是教會密宗,嬉皮士、毒梟、妓女、殺人犯應有盡有,繼承了凡爾納一貫的人物創造模式。
倪匡對待科學研究並不苛求嚴謹,這是與凡爾納小說不同之處。凡爾納是帶著西方科學精神去寫作,倪匡則加入了東方神秘學說。國人在對待科學的態度上不太會出現布魯諾那樣的殉道者,而是易於接受倪匡這種思路。
中西合璧、洋材國魂的風格,在手塚治虫、宮崎駿、金庸等大師的作品中也得以展現,我在「金庸研究」和「動漫札記」專欄中都會詳述。
————
△時代背景
《衛斯理》系列加入了很多真實的時代背景,比如大國爭霸、中東戰爭等等,涉及敏感話題雖加以隱喻,但聰明的讀者都能心領神會。
像《指環王》這樣的魔幻小說,以完全架空的時代為故事背景,看似天馬行空,十分自由,任憑作者虛構和想像,但由於完全不受限制,反而不如富有真實時代背景的小說讀起來那麼親切可靠。
倪匡善於建立影像,他所描繪的事物,詳細入微,恰如其分,加上常用第一人稱,讀來如同親自去書中經歷了一番。有些硬科幻動輒就將時代定為幾千年後的未來,讓人感覺飄渺虛幻,不易代入。
————
△生活化
將科幻小說生活化,是倪幻的巨大特色。
倪匡很少直接寫異國他鄉,往往先從身邊常見的小事著手,從一點點不對勁和怪異中慢慢摸索和調查,再引出那些巨大而遙遠的人物和事情。最後,又擴展到終極話題上來,比如對歷史、宇宙、人生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相比西方冒險家(如凡爾納、達爾文、洪堡)追求的探險經歷,中國人其實很難體驗那種遠程旅行帶來的刺激與快感,對自然和地理的見識也必定少於他們,但倪匡在小說中儘力避開了這種劣勢。
他不是為寫探險而寫探險,他的每個故事總有一個主題,大凡都在書名或自序中得以展現,然後圍繞這個主題逐步豐滿故事,暢想靈感,所以探險經歷是否詳盡具體,地理位置和物理學原理是否準確無誤,都不是最重要的。
倪匡的書迷大多都是被這種大膽而獨特的創意所吸引。
————
△恐怖驚悚
說到倪匡小說的懸疑色彩,也可以用「恐怖」二字代替。
比如《影子》,涉及推理較少,總的來說就是一部驚險小說,並沒有引發太多對人類的思考,卻依靠古宅中「鬧鬼」事件把讀者代入了詭異的氣氛之中。
看衛斯理與許信大鬧古宅的經歷,就感覺看一部探險類的電影。如果純粹是鬧鬼,也沒什麼可怕,鬧鬼一說基本屬於無稽之談,道聽途說大可不必為信,但倪匡將「影子」作為一種生物形態,拉伸擴展到人類世界之中,這就不僅是荒野村言,而是一種嶄新的思路,奇妙的構設,大膽的想像,讀來若有還無,活靈活現,真的擔心起自己的影子是否會不按規律移動,甚至出現「正在看著自己」的恐怖景象。
這些書最好不要在深夜獨處時讀,我北漂時獨住旅店,臨睡前讀了衛斯理的《芒點》,結果嚇得連燈都不敢關。因為去關燈要經過一片鏡子,看過《芒點》的朋友都知道鏡子在那本書中有多可怕——最後只好一夜開著燈睡,可想而知衛斯理的故事恐怖到什麼程度!
不得不佩服得說,他和金庸都是以假亂真的高手。讀者中有人相信郭靖、楊過真有其人,也有人相信影子能夠思考,狐狸會不斷縮小,電梯會無止境上升!
————
△偵探小說
舉《合成》為例,這本小說用殘酷的破壞性事件反襯部分科學家的無道與荒謬,有種《弗蘭肯斯坦》的意味,看得讀者不寒而慄。
那個從出生就是白痴的亞昆,被譽滿全球的教授改造,用猿腦取代本來的人腦,更驚悚的是用螺絲釘釘上腦殼,方便他和助手隨時取下來觀察實驗。這種反人道主義的行為成了倪匡反諷的對象,藉助一連串神秘的住宅破壞案件和惡性兇殺案件,來闡述這個「變態兇手」其實是最可憐的「受害者」,給人以深邃的思考。
衛斯理小說常給人帶來思考,它一方面以神秘離奇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一方面又使主題升華到人性高度,提醒人類不要任意妄為,正是這種雙管齊下的創作手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讀者為之著迷。
閱讀《合成》的前半段章節中,倪匡大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偵探連續劇的情節。
從教授遲到的失常舉措,到變成受害者被殺,警察介入調查,疑兇被捕,委託人發現疑點找到衛斯理,抽絲剝繭的調查取證,嫌疑人離奇自殺,重要線索的發現,兇手與受害人的本末倒置,謎題的最終解開等等,一連串的推理隨著情節的發展真相大白,很像《刑事偵緝檔案》那樣的偵探劇。
雖然乍一看,很多故事都捲入了層層迷霧的推理之中,有著奇妙循環的案件,但解謎過程又逐漸把視線引至不可思議的超自然解釋之中。它不同於一般規律下的偵探小說,有著符合科學邏輯的案件推理及分析,雖然一再使用邏輯推理,但推理的內容卻並不理性。
比如多次出現的「密室失蹤」現象(《消失》、《盡頭》、《貝殼》等),最終的解釋並不是現實中的正常推理,與「密室之王」迪克森·卡爾設計出的五十餘種密室類型相比,倪匡有著自特有的倪式解謎法。
————
△謎團陷阱
衛斯理每部作品都是從懸疑的線索引入,世間百態,無奇不有,離奇地深深超出了人的想像空間,卻又都能自圓其說,用「科學」去解釋其道。這與西方文學中的魔幻以及中國古代的神話不同,那種虛構可以讓作家任意揮灑,天馬行空,而倪匡的書目的是想辦法讓讀者信服。所以當讀者看到最後發現理由和解釋太過牽強、不符合邏輯、也難以推理出結論的時候,就會認為這個故事虎頭蛇尾。
看衛斯理小說,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只要閱讀幾行字,就可能被大師的高明騙術騙進去,在一大堆謎團裡面繞圈圈,跟著他所闡述的種種巧合,體驗廢寢忘食和欲罷不能。
之所以讀者被他吸引,大抵因為倪匡寫得都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奧秘,比如生命的形式與奧秘,人生的終極意義等等。這是每個人都希望知道的,讀者會將他筆下的世界和現實做一比較,尋找其中的關聯,看看是否真如其所說。這種與生存息息相關的聯繫,將作家和讀者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
△風格變化
雙子座總是追求新奇、變化,聰明好學,古怪機靈,愛好廣泛,博而不精,倪匡正是這樣的男人,讓人佩服,也讓人頭疼。
《衛斯理》系列的創作幾乎跨度了倪老一生,所以也就出現了風格多樣的現象,在《衛斯理》系列之上有科幻系列(還包括原振俠、羅開、年輕人、非人協會),科幻系列之上是各種類型的小說,小說之外還有散文、詩歌、劇本、隨筆等,可見其涉及門類之廣。
別的暫且不談,僅《衛斯理》系列就有各種不同的風格變化,從最初的江湖傳奇轉至了將科幻、探險、懸疑、推理、解謎、武俠、政治、間諜等各種元素包容一體,可以說是「比科幻故事有趣,比探險故事有理。」
再看其《黃金故事》《筆友》《命運》等故事的寫作手法,各有不同,不斷追求形式上的突破,挑戰已有的倪式風格,另闢蹊徑,也給讀者帶來了不少新鮮驚奇,有幾部成為了讀者津津樂道的典型。
————
△知識、智慧、想像力
我最佩服倪匡的無疑是他的想像力。除此之外,我也驚嘆他能如此準確合理地運用知識。倪匡笑談自己僅是依靠桌旁的一本百科全書,加上一丁點想像,便造就了這麼多本被我稱之為神作的書。但這只是他的自謙和幽默,倪匡其實有著豐富的閱讀量和閱歷。
無論是自然知識還是社會知識,在衛斯理的小說中,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出現在最適合的段落里。現在每人擁有一部手機或電腦,想打開百科全書查閱各種知識輕而易舉,但在沒有才華的作家筆下,這些知識只是不同字元的排列,就算勉強套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也只能算堆砌知識,而不是學問,不是智慧。
倪匡對各種知識是真正深入了解和理解的,正如他那許多業餘愛好一般(養魚、種花、集貝殼、木工、烹飪、古典音樂等),渾然樂在其中。有了生活,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智慧。
雖然倪匡到了老年有些江郎才盡,但他一生貢獻給讀者的卻是數不清的財富。不談這麼多焦點話題、科學設想、人性解讀,就是這種寫作風格模式的創建,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也是一代巨人。
希望想當作家的人都能像凡爾納、傑克倫敦、法布爾、埃爾熱、倪匡等人一樣,真正走進這個世界,探求虛幻與現實合而為一的超然體驗。
————
△細節描寫
倪匡把主人公「衛斯理」吹得神乎其神,他所謂的那些「真實經歷」,十有八九都是憑空想像:
他有一個美貌與智慧並重又擅長武術的妻子?
岳父大人是名震江湖的傳奇老大?
女兒是個野性未馴的奇女子?
通曉不知道多少國家的語言及冷門方言?
可以與很多國家的政府官員、軍事長官稱兄道弟?
身邊有研究各種學問的朋友?
他的一生經歷是很多人幾輩子都遇不到的。
但是,不得不佩服先生對細節的把握能力,他能將每一件事情說得像新聞報道一樣真實準確。
他的好友金庸在寫《倚天》的冰火島時,也彷彿讓讀者跟隨鏡頭走進了北極的神秘境地之中,兼具火山與冰川的奇異寶地,在張翠山與殷素素的攜手共探之下,終於成為一家三口的隱居之所。
金庸果真去了那裡?他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對於沒有去過的地方能描寫得如此真切,這只是看書多的緣故嗎?或許他們本身就是天才。
倪匡在每本小說中都很具體地描述環境,加之長期使用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進入他的時空之中,流連忘返。
————
△宗教色彩
西方文學常帶有宗教色彩,這和他們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歷史有關。在不具宗教信仰的中國人筆下,這也是難以涉及的門檻,作家們沒有那種文化底蘊,也懶得去寫。即便有些人對歐美和西南亞的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感興趣,也都淺嘗即止,只懂膚淺皮毛。
倪匡有一個獨特的宗教觀,融匯貫通許多宗教思想,再結合自己對宇宙人生的獨特理解,逐步在他的小說中完善而成。其中佛教(無論大乘、小乘、藏傳)對他的影響似乎最大,再加上略帶迷信的巫術(中國原生道教和少數民族蠱術)和西方神學,成就了一種沒有系統可言的混合思想。在科學和宗教之間建立起辯證思維,是有別於大多數中國唯物論作家的。
————
△主流文學
至於倪匡的小說是否能登上大雅之堂,成為主流文學,這問題可以討論,也可以說並無討論必要。
首先,要理清雅與俗的關係就很困難,在中國古代,只有詩歌、散文堪稱「高雅」,戲劇、小說都被稱為通俗文學。《三國》、《水滸》這些如今被列入世界名著的文學作品,當年不過是說書人的民間藝術,打發百姓茶餘飯後的閑暇時光。
可見是否登堂入室,不在於非要字字斟酌,句句名言。倪匡常為人詬病說其小說過於蕪雜泛濫,不夠精益求精,我覺得在那麼多龍蛇混雜的類型小說中,能夠把科幻寫得如此好看,已經很難得了。拿世界級小說來比較,《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也不見得有多麼精鍊,可是依舊是名著。
————
本來想從衛斯理小說的四大基調入手來寫這篇文章,但寫著寫著,就發現研究倪匡的小說頭緒太多了,稍一不慎就形成枝葉繁多的森林。
倪匡的世界和金庸的江湖一樣,博大精深,還需要慢慢閱讀和研究。
————
附:世界科幻小說家喜愛度排名:
1倪匡(中國)《衛斯理系列》
2黃易(中國)《凌度宇系列》
3伊塔洛·卡爾維諾(義大利)《宇宙連環圖》
4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阿根廷)《圓形廢墟》
5星新一(日本)《喂——出來》
6田中芳樹(日本)《銀河英雄傳說》
7愛倫·坡(美國)《瓶中手稿》
8斯蒂芬·金(美國)《小丑回魂》
9儒勒·凡爾納(法國)《海底兩萬里》
10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英國)《時間機器》
11劉慈欣(中國)《三體》
12王晉康(中國)《生命之歌》
13菲利普·K·迪克《全面回憶》
14喬治·奧威爾(英國)《一九八四》
15艾薩克·阿西莫夫(美國)《我,機器人》
16筒井康隆(日)《盜夢偵探》
17丹·布朗(美國)《達芬奇密碼》
18何夕(中國)《六道眾生》
19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美國)《2001太空漫遊》
20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美國)《星際迷航》
21瑪麗·雪萊(英國)《弗蘭克斯坦》
22韓松(中國)《紅色海洋》
2011-12-30初稿 2018/2/6修改
推薦閱讀:
※【隨便寫】人蛹
※如何評價美劇《無垠的太空》(The Expanse)與 Syfy 終止合作?
※科幻電影中地球被入侵的歷史!
※星雲獎二三事
※《巨型蟲子毀滅地球》05:這樣可怕的蟲災,是噩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