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157:讀《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隨筆

讀思筆記157:讀《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隨筆

來自專欄孫某的書桌4 人贊了文章

讀《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隨筆

(一)絮語

本書作者鄭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鄭岩先生是我知道的即為著名的藝術史家之一,巫鴻。鄭岩、李清泉,這幾位都是大名鼎鼎,去年經朋友推薦閱讀這本書,但是讀了第一章就停下來了,一直到現在,終於在重新翻開這本書,其間讀了巫鴻先生的幾本書,對於藝術和墓葬有了更多的認識。

在前言中作者簡述了中國古代的墓葬藝術的形式和近現代以來的研究,在墓葬雕塑的研究上多借用西方的解釋系統,有些時候與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符,還是要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

(二)豬肚

第一編為「新藝術類型」的興起,第一篇對西漢霍去病墓石刻進行了探索,主要追問為什麼這些石刻雕刻地這麼簡單?原因不是技術問題,不是工具問題、也不是材料和雕塑形體的問題,其原因不在於能與不能,而既然已經能了,那麼導致其未出現的原因就在於不為,為什麼不為呢?這是觀念的問題,博山爐樣式的封土展現了漢武帝時期的宗教思想,而處於景觀之中的石刻也不能單以石刻的角度來看,而要尋找其功用,即大型的景觀可能有著與器物精緻華美的風格不同的設計理念,亦即動物是與環境相連的自然地一部分,也是景觀的一部分,共同構成景觀中的一部分,應當保持其本真性,這或許與我們現在提倡的原真性密切相關,與之對應的「古法**」也隨之風生水起。第二篇為「關於墓葬壁畫起源問題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園漢墓為中心」,在這裡作者提出墓葬壁畫是對當時其他載體上的藝術的模仿,而並非專門為墓室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其表現則是其圖案與棺槨、漆器上的圖案如出一轍而晚於後者,其表現在墓室中也偶爾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而畫像石上的繪畫則很可能是效仿自壁畫,這點滕固、費慰梅、賀西林、巫鴻和鄭岩似乎都認可。這種壁畫的傳統一直被沿襲,到了唐代得到大的發展,其反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觀者又是誰,還有待商榷。

第二編為:畫像主題與社會。第一篇為《山東臨沂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通過王阿命刻石的分析認為其為一座祠堂,聯繫山東地區的其他祠堂分析其形制和粗糙面,認為皆為掩埋在封土之下,因而判斷為墓葬祠堂。祠堂為模仿當時的木構建築建造無疑,其代表怎樣的意義呢?石制的祠堂自然是仿照木質建築的,但卻並未按照自身的材質進行雕琢,而是忠實於木構建築的形態,說明其借用了現實的木構建築的意義並以一種永恆的方式凝固這種意義。而囿於技術和材料之特性,不能建立大型的祠堂,即使如此,這些微縮的祠堂仍然保持著其部分使用功能而不僅僅是一種華而不實的器物。對於王阿命的刻石,與其他的祠堂類似,通過一張石刻的畫像來表現墓主人的肖像,將其安置在祠堂之中,而畫像的具體內容則是那個時代流行的主人與客人交談的場景,以表現出主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份的尊貴,他的去世也成為他父親的門生故吏藉此機會展現他們的社交能力的機會。下一篇為《漢代藝術中的胡人形象》,通過實物分析了漢代胡人形象作為裝飾、神祇、求子神、奴僕、雜技藝人的諸多形象。下一篇為《關於漢代喪葬畫像觀者問題的思考》,認為墓葬壁畫的觀者為墓主人,邙山柿園漢墓的頂部有朽木的痕迹,作者認為這些木頭原來構建起來的木構遮蔽住了熱門的視野,不能看到頂部的壁畫,因而頂部的世界只有墓主人能夠看到。

第三編為「墓主形象及其意義」,這裡對墓主畫像的形象和意義進行了討論,作者認為畫像中的墓主形象並非墓主人的陣容寫照,而是經過藝術加工的產物,其原因在於美化、忌諱和不需要原貌。從漢代的北齊,墓葬內的畫像完成了個人家園到政治場所的轉變,墓主人之外的配角則存在一定的粉本。在《逝者的「面具」——論北周康業墓石棺床畫像》一文中作者提出圖像不應當成為文獻的附庸,只有通過與文獻相互印證才能證明自身價值,而應當建立自己的解釋系統,自己本身就是「文獻」。6世紀之後麈尾和憑几已經不再流行於墓葬畫像當中,但是其姿勢卻保留了下來,「借客形主」即藉助地位較低的客人來凸顯主人身份的高貴。繪畫中的人格化的人物形象、樹林無不體現著人們的某種思想,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墓主人畫像多非真實地反映墓主人而只是體現時代審美和道德追求的人化表現,甚至康業墓中墓主人的形象也是漢人的樣貌,儼然是一個中原士大夫了,這應當和其從事的職業相關,他們在硬體自己的墓葬的時候選擇了一種融合式的表達方式:應用了華夏民族的長斜坡墓道單室墓的形制,但又利用石刻紋飾來展現自身的與眾不同,這應當是族群認同的體現,而外在的這些正是康業作為一個中原士大夫的「面具」。《青州北齊畫像石與入華粟特人美術——虞弘墓等考古新發現的啟示》一文以虞弘墓為引子對青州北齊畫像石進行了探討,分析了這一時期的粟特文化因素在畫像石上的體現,文明之間的互相借鑒。

第四編為:制度、空間與形式。有幾篇文章:《論「鄴城規制」——漢唐之間墓葬壁畫的一個接點》、《崔芬墓壁畫初探》、《壓在「畫框」上的筆尖——試論墓葬壁畫與傳統繪畫史的關聯》、《論「半啟門」》。我以為壁畫和一般繪畫的最大區別在於其位置塑造出來的空間感,因而能夠帶來天然地三維效果,塑造一個龐大的系統。

(三)隨筆感想

1.思想的分野與傳統的區別

余英時先生1962年在其博士論文《東漢生死觀》中將思想分為「正式的思想」和「民間的思想」,而今在研究一些問題的時候人們也會時常提及「大傳統」和「小傳統」,一方面是人們認識到了古代社會的階級性在不同墓葬思想中的體現,不同的階層和背景的人的生死觀、宇宙觀都有所差異,因而有必要將其分開討論,在史前的一些墓葬中也是如此,如甘青地區史前墓葬,儘管在同一區域卻因為不同族群而有所差異,在歷史時期階層之間的差異與族群差異雖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都基具有明顯的分野,上層的大傳統和下層的小傳統很多時候不能統一。另一方面在於人們意識到使用「大傳統」和「小傳統」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是一把解釋多樣分化問題的利器,擴寬了解釋解釋不通傳統和源流、發展脈絡的解釋途徑。

2.神童與楊門女將

中國古代有很多神童,如孔子的一字師項橐、秦國的宰相甘羅、楊雄的次子文學神童楊烏、曹操的幼子曹沖以及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等都赫赫有名,近現代地梁啟超、寧鉑也有神童之名。所謂神童,就是擁有超出一般兒童的智慧和道德,重在智慧,王子今先生曾經分析漢代的「神童」及其故事,認為「神童」的概念產生於漢代前後,而所謂的「神童」並非是獲得了某種神力,而是具備了一些成年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行,是一種早熟、早慧,他們其實就是「小大人」,這種聰明才智自然是人們提倡和希望的,而道德品行更是為成年人提高了道德準則,是他們將來在成年世界裡必備的品德。個人以為,神童的誕生原因當有兩點要素,第一是天賦異稟的資質,如此才能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和創作能力;第二是良好的教育,這樣才能夠長久地保持這種天賦,令其充分發揮,否則只能「傷仲永」了。

同樣,楊門女將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女性英雄,他們的故事廣泛流傳,可能與新奇的股市有關,不過反思其背景則可見她們是男人世界裡的奇葩,正因為是奇葩才能被廣泛傳唱。其故事的離奇曲折性為人們枯燥乏味的生活提供了調劑,同時也是男權背景下的女性情感和權力訴求的一個突破口,這是男性權力的轉移,正是因為他們的丈夫是軍事英雄,他們才具備了進入這一行列的結伴條件,也才能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在三綱五常的背景下,成年男性決定者社會發展的方向,對神童和楊門女將的讚美實際上是這種社會心理下的產物,他們被想像成「小大人」和「丈夫的影子」,因而具備了男性的品行,成為人們誇讚的對象。影視劇中的許多女豪傑,被稱為也樂於被稱為「某哥」、「某爺」,也是這一思想下的產物。今日雖然也有此種現象,但更多的是表現任務的性格而非身份與性別的某種趨向,如范爺、春哥。

(四)書評

本書是一本藝術史的讀物,也是一本考古學的專註,作者以考古和藝術的角度對墓葬藝術進行了解讀,分析精闢,使人眼界大開,告訴我們還可以從空間、總體的角度來看的角度來思考一些問題,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值得稱讚的是本書的注釋很全面,不僅注出了所出的文獻出版社和時間,還註明了引用的主要觀點,方便讀者理解文章。

(五)思考:什麼是一座墓葬?

什麼是一座墓葬?即一座墓葬是什麼?它包含著什麼要素呢?今天看鄭岩先生的《逝者的面具》想到這個問題,遂寫幾句自己的想法,內容簡單,還需要大量的論證,在此草擬幾句綱要。此處提及的墓葬更是一種從具體墓葬中抽象出來的廣泛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一座墓葬。

首先,墓葬是人類屍體的安放場所,是一個「容器」;從豎穴土坑墓、瓮棺葬,到洞室墓、崖室墓、磚室墓、黃腸題湊墓、壁畫墓、仿木雕磚墓,其本質不過為存放屍體之處,也是最純粹的功能;

其次,墓葬是人們寄託哀思和展現道德倫理的場所,是一個「禮器」,或曰「禮制性建築」;人們在這裡舉辦一些儀式,給生者和死者一系交代。出殯、埋葬和祭祀,不僅是人們寄託哀思的重要途徑,更是在傳播一種道德價值觀,給生者一個模仿的榜樣。

第三,墓葬是現實的影印,是一個「重複世界」,在「視死如生」的觀念下,人們追求墓葬模仿現實的效果,墓葬的形制需要模仿住所、宮殿甚至都城,墓室的效果追求現實中的建築形式,隨葬品也與真實的生活密不可分,以真實的實用器或者模擬的明器作為隨葬品,或意在展現真實的生前生活,或意在表達追求的冥界生活,而這種生活也來源於現實生活。

第四,墓葬是當時工藝和技術的體現,是一件「藝術品」,其中石刻、隨葬品、壁畫、畫像磚石、磚雕等都是當時藝術的集中體現,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較為上層的藝術品,即當時先進的生產力。

第五,墓葬是當時人思想的匯聚之處,是「微縮的宇宙」人們的宇宙觀、生死觀、世界觀都能夠不同程度地展現出來,生者為自己建造墓葬必然要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建造,這就能夠體現出社會整體的風貌,而自身和後人為其建造也必然會融入自身的想法,展現在墓葬當中,如四神圖案、二十八宿、升仙圖、孝子圖無疑是人們宇宙觀、生死觀、價值觀的體現,儘管我們對其理解有所分歧,但其包含的豐富思想卻毋庸置疑。

末了,還是想說墓葬的本質是一件容器,不僅是遺體的容器,也是時代物質、工藝技術、思想的容器。其最基本的職能是容納屍體,在不同程度上也能容納隨葬品、容納當時的生產技術和當時人的思想,儘管囿於材料探索人們的思想非常艱難,但毋庸置疑的是墓葬是人們思想的容器。正如一件盤子,他的本質是菜的容器,旁邊畫上流行的卷草紋就成了藝術品,底部寫上銘文就成了時代的標誌,紋飾的藝術風格是當時藝術的展現,而不同時期流行的紋飾也是人們思想和社會潮流改變的見證。

孫晨


推薦閱讀:

盤點2013年中國五大墓葬考古發現
早期考古技工的產生與發展
王后 母親 女將:婦好墓考古發掘40周年三大看點
考古探險隊進入古墓後,連續22人離奇死亡,真相令人不寒而慄
【考古】翼城霸國墓地發掘墓葬1660座,出土器物10800餘件組

TAG:墓葬 | 美術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