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推導虛擬條件句中的時態

換個角度推導虛擬條件句中的時態

5 人贊了文章

目前我在英語的學習中,遇到的最高端的語法就是「虛擬條件句」。據說是雅思6分大佬也不一定會用的「虛擬語氣」。我花了幾天的時間從發現些微的規律到推導,再到寫這篇文章。希望能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以及使用虛擬條件句,幫助大家開闢一條學習英語的捷徑。

很多老師在講虛擬條件句的時候,都會給你個表格:

然後讓你去背,多用,多理解就好了。

當然也有老師會花不超過五分鐘的時間給你講解一下,這是個虛擬語氣,說的事情和現實不符,時態注意下。

我聽過最詳細的解釋是鍾平的《邏輯英語》中講的:因為是和現實不符,所以是假的,為了強調假,把時態往前推一下。因為是假的,所以was也要變成were。

(If there were any fee for ad,it would be fine to take it.ヾ(o?ω?)?)

然後大家就去多練多看就行了。

但幾乎很少有人去給你解釋這其中內在的聯繫。

而對於我這種理科的學習風格,這樣的解釋怎麼可能讓我服!於是乎這篇文章誕生了。

先上結論,給那些懶得看的人。

虛擬條件句=條件句×虛擬語氣

虛擬語氣用過去時,複數

情景:用於表述在現實中很大概率不存在的事物。

零、概念障礙的解決

一、時間概念的引入

二、時間與事件的關係

1. 時間順序

2. 包含關係

3. 邏輯關係

三、虛擬語氣的引入

四、四大情態動詞的辨析

五、If條件句的引入

六、虛擬條件句的推導

對時態、虛擬語氣、if條件句自信的同學請直接跳到第六章。!!!∑(?Д?ノ)ノ

零、概念障礙的解決

首先有一個問題:一種語言是先有語言?還是先有語法?

我認為是先有語言,後有語法的。剛開始應該是一個詞一個詞的蹦,這個時候語言已經出現了。接著說的話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聯繫性,人說話說習慣了,於是就有了語法。而後來的語法研究其實是在探求人類最初的語言規律,也就是說「語法」和科學一樣,其理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我們在學習英語語法中會涉及許多概念:

1. 說話者:就是說這句話的人

主語:動作的發出者

賓語:動作的承受者

謂語:主語和賓語的關係,即動作本身

If引導的條件句:if+條件,結果

主句:主要的句子,一個句子的靈魂,主幹,如if條件句中的結果

從句:附屬於主幹的句子,為了更詳細流暢地表達信息,如if條件句中的條件

2. 時態:即動詞的時間狀態。包括時間順序、邏輯關係、包含關係

時態=時間順序×邏輯關係×包含關係

(1)時間順序:說話者和事件的相對時間位置。以說話者現處的狀態為中心,事件將處於過去發生的、現在正在發生的、未發生的三種狀態。即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即did,do,will do。

(2)邏輯關係: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繫。以挑選的時間點為中心,事件分為發生過,正在發生,未發生三種狀態。即完成時、現在時、未來時(將來時)。即have done,do,will do。

(3)包含關係:事件和所選時間的關係。事件以所選時間的長度為參考的持續狀態。時間大於事件的持續時間,則用一般時,或者說常態。時間小於事件的持續時間則用正在進行時。


一、時間概念的引入

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發現,英語的動詞有時態之分。而在我們的中文中,不管是過去發生的,現在發生的,還是將來要發生的事,動詞的形式都是不變的。

比如我們說:

殺了一隻老鼠。 (過去發生的事)

在殺一隻老鼠。 (現在正在發生的事)

要殺一隻老鼠。 (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在這三句中,「殺」這個動作不管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其形式,或者說外形都沒有改變。其在什麼時候發生的會通過「了」「在」「要」等詞輔助表達。

而在英語中,「He kills the mouse.」這個事件會被寫成這樣:

He killed a mouse.

He is killing a mouse.

He will kill a mouse.

我們發現「kill」這個動作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發生時,其形式是不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英國人閑著沒事要搞這些有的沒的呢?為什麼英語要如此注重時間呢?主要是兩個方面——契約意識和效率意識。

這兩個意識在三角貿易中最能體現。像我們這些種地的,一年再怎麼急,也是一年收割一次,當然有些地方是一年收割三次。不管收割多少次,農民都需要「順應天時」。因此「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用來警醒後世不要急,要遵循自然天道。而在三角貿易中,你船跑的越快,每次拉的貨越多,你的收益就越高,所以這個收益是和你的工作效率掛鉤的。而在貿易中,會簽許多的契約,比如在非洲酋長把勞力賣給白人的時候,比如在美洲賣人收貨的時候。動作有沒有發生過在契約上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在借錢的時候,要寫欠條。有下列三種情況:

A借了B十塊錢

A借B十塊錢

A將要借B十塊錢

那麼問題來了,在契約簽訂的時候,是借到錢了呢?還是沒借到錢呢?可別小看這一個「過去的事件」,這決定著到時候要賬的時候,這份契約能否生效。


二、時間與事件的關係

輔助參考第零章中的時態

1.時間順序

想來想去還是將情態動詞的介紹在這裡插入一下。

我們知道事件有發生過,正在發生和未發生三種狀態。

即did,do,will do三種狀態。

這裡的will do中的will,是泛指情態動詞。

而為了表述方便,我們用了will這個形式。

2.包含關係

時間段與時刻

is doing 和do的區別

is doing 翻譯為正在做某事,表示某個時刻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一種持續的感覺。

do翻譯為做某事,表示某個時間段發生的事情

我們現在看一下這兩者的一個實例:

上午十點,父親打電話問兒子:「幹嘛呢?」

兒子回答:「上課呢。」

那麼請問,兒子現在在幹嘛?

A. 在上課 B.在打電話

即:Question:What is the son doing now?

A. The son is having a lesson.

B.The son is phoning with his father.

答案肯定是B啊!你見過哪個學生在課上打電話的嗎?你說「我就是啊。」抱歉,可能是因為我見識不夠っ?Д?)っ,也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尊重老師ヾ(?ε?`*) 。

那麼在上句中,兒子所說的「上課呢」是什麼意思呢?

可能是今天上午他有課,但是父親給他打電話的時候正好下課了,

He has lessons this morning,but now he is talking with his father by telephone.

也有可能是教室里正在上課,兒子出來接電話了。

He is phoning with his father,while the lesson is running in the class.

時間這種概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時刻與時間段是相對的,關鍵是找時間和事件的相對關係。我們可以說一秒是時間段,因為炸彈爆炸不超過0.01秒,一秒里可以完成多次爆炸。也可以說一年是時刻,因為地球的輪轉從來不在乎人類的感受。

像炸彈爆炸這種一段時間可以做很多次的,就屬於事件的持續時間小於我們所選的時間,動詞用一般時。

炸彈爆炸。The bomb explodes in one second.

而事件的持續時間大於我們所選的時間的,就用進行時。

地球今年在繞著太陽轉。

The earth is running around the sun this year.

那麼大家看到這裡一定最少有三個疑問:

1.如果事件的持續時間等於我們所選的時間呢?

2.為什麼你的一秒用的是in,我們平時學的是時間短用at,時間長用in啊。

3.地球怎麼是running呢?我們平時學的都是run啊,地球繞太陽轉是規律啊。

回答:

1. 兩種情況都可以,看你想強調什麼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的感情是不一樣的。

2. 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我們的炸彈爆炸時間不到0.01秒,肯定是要在1秒「裡面」啊。

3. running指的是地球繞太陽轉這個事件,而run指的是規律。那麼問題來了,是地球先不繞太陽轉呢?還是時間先走到盡頭呢?物理上的答案是前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無限的時間中,任何規律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它和「時間大於事件持續時間」這個條件並沒有矛盾。只是我們選取的時間不一樣,前者是一年裡,後者沒有明確規定時間,那我們就把時間默認為無窮大。

接下來我們說個特殊的例子:

用正在進行時表示短暫的動作

I』m coming.我馬上到了。come是個短暫的時間動作,will已經不足以表示說話者的急切心理,只好用正在進行時,表示我處於「到達」這個動作的狀態之中,馬上就到了。而I will come.雖然也對,但是無法表達說話者急切的心理。

比如我們說:

The bomb will explode.

聽到這句話,我估計你還會優哉游哉地吃早飯。

The bomb is exploding.

然而聽到這句話,你就會慌得趕緊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

這兩者主要是感情表達的差異。

3.邏輯關係

世界是由許多事件構成的。一個事件包括三種狀態:將要發生,正在發生,已經發生。事件的發展相當於矛盾的解決。一個舊矛盾的解決往往伴隨新矛盾的產生。我們的世界就由無限個這樣的事件構成。以辯證唯物論的角度來解釋,世界的發展就是不斷否定過去,否定自我的過程與結果。

從上面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和我們英語中講的時態順序是相反的

因為它們的排序方式不一樣,前者以動態的時間為參考,後者以靜態的時間為參考。


三、虛擬語氣的引入

1. 什麼是虛擬語氣?

虛,與實相對。

擬,似是而非。

比如《刀劍神域》中存在的虛擬現實技術。這個現實是現實嗎?不是。但是它和現實世界有相同的特徵。也就是兩者除了是否真實存在以外沒有任何區別。

虛擬語氣就是如此,不存在於現實,但是描述的內容和現實可能存在的事物無差異。可能大家看到這裡就有些迷糊了。那麼給大家舉個例子。

祝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那麼請問,受祝福的對象有可能「壽比南山」嗎?答案肯定是否的。

像這種說話人說著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就叫「虛擬語氣」

人說話的語氣在語法學上分三類:陳述,命令,虛擬

但是我在看了它們的區別後,決定將人的語氣分為兩類:絕對和委婉。

絕對,就是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

關於「絕對」的語氣,基本上所有人在學英語時都會大量接觸。

包括什麼陳述事實、描寫等等。上面的陳述、命令都可以被分在「絕對」的語氣里。

而在初期中外文化交流時,我們會有種「老外很耿直」的印象。那是因為雙方對於委婉表達的學習和使用都不到位。試想,如果兩個文化在剛開始交流的時候,就大量使用「委婉表達」,那隻會讓雙方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而絕對的語氣在英文中的特徵表現為使用動詞的原形(看到這,你肯定會以為我的水平不怎麼樣,過去式將來時.....其他十五種時態被你吃啦?這裡的原形是相對於委婉語氣的過去時而言的)。

委婉,就是說一不是一,說二不是二。(我這裡的「委婉」這個定義並不是特別準確,但是目前我想不到其他的詞了)

舉個最近的例子,我爸爸做饅頭,結果做出來是右邊這樣的:

和左邊我媽做的饅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後大家說:「你做的饅頭真好(揚聲調)呀。」

請問這裡的「好」是好還是不好呢?

這饅頭看著就恐怖,肯定是在說「反話」啊。

英語中同樣有這種「反話」,而這種反話就是「虛擬語氣」,也就是「委婉」。

這裡重新定義一下「委婉」。它指的是和現實很大概率不符的情況。和語法上的虛擬的定義相似又不相同。

而它的表現形式就是動詞使用過去時和複數形式

在這裡,語氣的「絕對」和「委婉」,對應的就是動詞時態的原形和過去。

2.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委婉」表達

「委婉」語氣可是佔據整個語氣的二分之一啊。如果我們不會虛擬語氣,就會像《紫羅蘭永恆花園》中的Violet一樣,百分百的理性和零的感性,有時會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也難以提煉出對方所要表達的感情。

「優秀的人偶可以從別人表述的話語中提煉出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

3.兩種語氣的適用範圍。

從「絕對語氣」和「委婉語氣」這兩個定義中我們看到,前者指的就是現實存在的,說話者認為肯定會發生的。後者指的是現實不存在的,說話者認為不會發生的。而這兩種「語氣」又衍生出許多種情況

(1)絕對語氣

絕對語氣,即陳述語氣。

包括普通的陳述,命令,祝願,要求等等,只要表現出說話者「相信此事能成」的態度就可以。

這裡有一個「命令」和一個「祝願」

你的命令不一定起效啊,為什麼用動詞原形呢?

像我們說的「壽比南山」,這肯定不存在啊,為什麼也用動詞原形呢?

這兩者描繪的事件本來是可能不存在的,或者說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語氣」就是要表達出說話者對於此事的態度——信則有

總不能在命令時說:「你去把這個稿子改一下,改不改隨你。」

然後員工跑了

也不能在祝福的時候說:「祝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雖然這不可能。」

然後紅包沒了。

(2)委婉語氣

包括假設、禮貌、謙讓等等,總之和「委婉」兩個字掛鉤的都可以

就是說話者自身知道這件事不太可能發生的,或不存在的

而這裡就亂入了一個「謙讓」和「禮貌」了。

為什麼「禮貌」和「謙讓」中所說的事件是「說話者認為不可能的」呢?

在禮貌用語和謙讓中,並不是「說話者認為不可能」,而是說話者想表達出自己認為不可能的態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姿態放低。

這裡我們先舉兩個中文的例子來對比一下直白的語言和委婉語氣的適用情況和產生的結果。

3.1 比如家裡聚會的時候,你和弟弟在一起,媽媽端來了一盤蘋果。爸爸對你說:「把最大的蘋果給弟弟。」

Give the biggest apple to your little brother.」

你就只能老老實實地服從命令。如果你不從,那就是在挑戰父親的威嚴。

如果爸爸說的是:「把最大的蘋果給弟弟。」

Could you give the biggest apple to your little brother?」

此時爸爸其實給了你一種選擇:給或者不給。決定權在你,但是爸爸建議你給。

從上面兩種情景我們發現,在中文中,是有「委婉表達」的。

在第一種場景中,父親(主語)給了你(賓語)一個命令,其中帶有父親強烈的控制欲。這不僅只給了你一條路走,其實也只給了父親一條路走。而如果你拒絕了這個命令,那麼可能會引起你們雙方的矛盾(因為這讓父親感覺丟了面子)。

而在第二種情形中,父親也要求你做一件事,不過這件事只是一種倡導。就像我們寫應試作文的結尾那樣——「讓我們一起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奮鬥吧!」如果你拒絕,那對倡導的人沒什麼直接影響。如果你同意,也只不過是順了倡導者的意願。而雙方的矛盾不會由於這個要求沒有被執行而過於激化。

3.2

比如有人在電梯里抽煙,你說:「不要在電梯里抽煙。」之後對方同意則是對方素質高,對方不同意則是你沒有權力管他。

而如果你是對方的頂頭上司,你完全可以說:「別在電梯里抽煙。」(當然了,一般情況下職位越高的人說話越「委婉」)對方同意,雙方矛盾解決。對方不同意,你完全可以把他炒了。

從上面兩種情況中我們發現,直白的語言所產生的結果是非黑即白,而委婉地表達產生的結果更加的「中庸」,這不僅給了動作發出者台階下,也給了動作承受者基於自己意願的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英文中,同樣有委婉語氣。英國人又不是傻子,他們也有「社會」。

而在英文中,這種委婉語氣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中文的「請」「好嗎」「嗎」「吧」等語氣詞,而是選擇在動作的形式上做文章。

而他們表達委婉感情的方式就是:將動詞原形變為過去式和複數

4.為什麼委婉語氣要用過去式和複數

4.1為什麼過去式可以表示委婉呢?我們來看一個來自德國骨科患者的經典例子:

(1)直白的語氣

Can I hug your daughter?」

「我可以抱抱令愛嗎?」

「How dare you!」

「你這熊孩子。」

「I』m loving her.」

「我是真心的。」

德國骨科患者+1

(2)委婉表達

Could I hug your daughter?」

「請問我可以抱抱您女兒嗎?」

「No.(You couldn』t.)」

「不行。」(同時默默攥緊了手中的菜刀。)

「Well,I just had it.」

「好吧,我只是過去有這個想法。」(爸爸,別,您把刀放下,我現在沒這個想法了。)

從上面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使用「過去時」其實是在給自己選擇和台階下。即使要求不被答應,那也是「無所謂」的,都過去了。字裡行間彰顯大度。

再來看一個哲學小故事:

A借了B的錢,B找A還錢。A說:「向你借錢的是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已經不是過去的我了,你去找過去的我要錢吧。」然後B一怒之下把A打了一頓。A說:「你憑什麼打我?」B說:「打你的是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已經不是過去的我了,你要算賬找過去的我算賬去吧。」

他們在面對不利情景時,都選擇讓「過去的自己」背鍋。

既然過去是那樣子的,那麼現在是什麼情況呢?

比如最經典的句子:

「I loved you.」

我愛過你。

那現在還愛不愛呢?

答案是可能愛也可能不愛。

但是我們知道說這種話的時候一般都要跟個轉折,所以很大幾率是現在不愛了。

像這樣將動作從常態變為在「過去」的時間存在的動作,給了現在的狀態多樣的可能性。語氣是不是相對委婉了呢?

4.2為什麼委婉語氣的動詞用複數?

詳情參見六、3.(1)be的過去式為什麼變were不變was

四、四大情態動詞的辨析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情態動詞。

從最經典的「I can do it.」中can就是情態動詞,意思為「能夠」,位置在「I」和「do」之間。而「I do it.」這個動作做了嗎?暫時還沒有。can表述的是對未發生事件的態度。

我們可以看出,情態動詞就是在功能上用於表達主語對於動作的感情,位置上它連接主語和動詞的一個詞

其實能表達感情還處在主語和動作之間的詞還可以是副詞。比如:

I really love her.

那麼情態動詞和副詞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答案就是——情態動詞,它是動詞,它有「過去式」。而副詞則沒有,一般是從形容詞里變過來的。

可以說情態動詞在結構上的作用是連接主語和動詞,而副詞的作用是修飾動詞。

情態動詞有許多,本章我們主要討論在虛擬條件句涉及到的四個情態動詞——may,can,shall,will。

我們知道事物的發展需要客觀條件主觀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四大情態動詞中,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上的不同。

首先我們來舉個例子:

I will go to the school. 我將要去學校

I can go to the school. 我能夠去學校

I may go to the school. 我可以去學校

I shall go to the school. 我應該去學校

只看中文翻譯是不是很迷?

沒關係,我們先來看一下它們的應用場景

(1)will

早上醒來,一看時間,星期五。唉,又要去上學了。吃早飯時,父親問你接下來有什麼計劃嗎?準備幹啥?

你說:「I will go to school.」

還能幹啥,去學校啊。

will在這裡表示計劃之中的事情,很大概率發生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未來式」一般用will表示的原因。

(2)can

早上七點,你發燒37度,咳嗽。媽媽說:「哎呀孩兒啊,你感冒了,今天我給你請個假啊,別去學校了。」

你一想,不行,昨天和小麗約好今天早上一起去上學。這時候你對媽媽說:「Mom,there』s nothing.I can go to school.」

can表示自身的能力和條件可以做到這件事情。而這裡的「can」就有一種逞強的意味了。

而對於小麗和你來說,為了自己的承諾,為了自己的說到做到,為了自己男人的尊嚴,你也該說:「I shall go to school though I』m ill.」

但是為了不傳染給班裡其他同學,你又該:「I shall not go to school today for preventing my disease from infecting my classmates.」

shall就是原則上,規矩上,邏輯上,社會公德上,在他人眼裡,在大多數人眼裡,你應該怎麼怎麼樣。

(3)may

早上醒來,打開手機一看,班主任在微信群里說今天有事,晚點到。你這時就可以慶幸:「I may go to school a little late today.」我今天應該可以晚到一點吧。

班主任這時還沒明確允許你可以晚到,所以你只是may可能吧,很委婉很委婉地猜測一下下。

而如果班主任說,今天大家可以晚點來。那這時你就可以說「I can go to school a little late today.」

因為你擁有了晚去的權利。

(4)shall

想到《埃羅芒阿老師》里,妹妹正值花季卻整天宅在家裡不上學。在中國,她可是要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啊!所以你就可以對她說:「You shall go to school.」

(根據法律義務)你應該去學校!

那麼這四種情況下,哪一種「未來」發生的可能性大呢?

事件發生可能性:

客觀因素的推動力:包括因果邏輯,社會的期望等等

自身意識的期望值:

看了是不是很迷?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

1、I will marry him.

我要和他結婚了,他已經向我求婚了,雙方父母也答應了,婚禮場地也訂好了,一切的條件都具備了。

will就是主觀和客觀因素都具備,並且兩者對於這件事情的發生起到極其積極的作用。

2、I shall marry him.

我應該和他結婚,因為這是父母的期望,因為我們很早就被定了娃娃親。為了給生病的父親提供醫藥費,我選擇和他結婚。

在shall里,客觀因素和外界因素成為這件事情發生的主要推動力,而自身的意願可能願意也可能不願意。

3、I can marry him.

我可以和他結婚。一般這個時候會分兩種情況。

(1)我們兩個未婚,性別不同,性格還差不多,因此能夠結婚。

(2)我可以和他(地主家的傻兒子)結婚,不過,是有前提條件的。比如送個房子啊,車子啊什麼的。

can的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都不如will,但是其主觀意願通常比shall要更強烈和明確。我們可以說can由主觀和客觀因素推動。

4、I may marry him.

我可能會和他結婚吧。

may,可能吧,還算有點概率。它是這四個情態動詞里語氣最弱的。有種隨便說說的感覺,其客觀因素和主觀意識都很弱。

關於這四種情態動詞,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最好是用大量的語料和語境去揣摩它們的感情。

最後附上一個小圖表,希望能幫到大家


五、If條件句的引入

「If」對應中文「如果」

一般用於假設一種條件,導致一種結果。

就是簡單的對應中文:

如果....(條件),那麼.....(結果)。

If+條件,結果。

比如:如果你追到我,我就讓你嘿嘿嘿。

If you catch me,I will be with you by yourself.


六、虛擬條件句的推導及使用

1.什麼是虛擬條件句?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句:

比如你的朋友在火車站遇上一個人說:「給點錢吧,我沒錢回家了。」然後他就「熱心的」給了那個人幾塊錢。你聽了以後說:

「If I were you,I wouldn』t do it.」

「要是我是你,我才不會那麼做呢。」

意思就是,如果我遇到那麼個人的話,我才不會傻乎乎的信他呢。

這句話中有兩個關鍵的地方:if 和 動詞的過去時

1.1.條件句

根據if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事件很明顯的邏輯關係:前因後果。

如果怎麼怎麼樣,那麼就會怎麼怎麼樣。例句如果只是嚴謹地表述條件和結果的話,那麼它應該是這樣:

If I am you,I will not do it.

如果我是你,我才不會那樣做。

這就是所謂的「if引導的條件句」——「if+條件,結果」。

即「如果+條件,那麼+結果。」

1.2.委婉語氣

對比兩句話,我們發現:動詞在第一句中使用了過去時

am變成了were,will變成了would

這就是虛擬條件句的第二個因素:委婉表達。由於假設的條件很大概率(現階段的科技和認識)不存在,在假設的條件不存在的情況下,即使結果和條件存在絕對的因果關係,結果也不會發生。

轉述一下就是:

大前提:條件A沒有成立

小前提:如果條件A成立則結果B成立

結論:結果B不成立

(如果這是數學推導,那麼它是不嚴謹的。但如果把它作為哲學推導,它是行得通的。)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

虛擬條件句=委婉的假設=條件句×委婉表達

2.理論構建完畢,接下來我們將其應用到實踐中。

在上面的公式中我們知道:委婉的假設是以條件句為骨架,用委婉的語氣去表述這個條件。而對於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其中要解決的最麻煩的一個問題就是:動詞的時態。

2.1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動詞的時態

為了簡化操作,我們先不考慮時間與事件的包含關係

(1)事件之間的因果邏輯關係:做完的,正在做的,還沒開始做的

have done,do,will do

即背景、狀態、未來發展趨勢

(2)事件和觀察者的相對位置——時間順序:過去,現在,未來

did,do,will do

事件的狀態=邏輯×時間=

先將邏輯關係中的三個動詞分別與do組合,之後根據時間的相對位置推出過去和未來。也就是說先推導出第二行(現在),後推導出一三行(過去和未來)。

我們發現在上表中「將來×未來發展趨勢」得出的結果是「will will do」,基本上沒人見過這種情況,第一個原因是:將來的將來,它還是將來。就像A大於B,B大於C,則A大於C。第二個原因是:語言的目的是傳遞信息,只要意思表達清楚,說話越簡潔越好。比如「他非常非常非常厲害」,我們就可以簡化為:「他非常厲害」。所以「將來×未來發展趨勢」=will will do=will do

但其實是有「will will do」的,只不過它長這樣:will be to do=will do×be to do

be to do 就有「處於將要做某事的狀態中」,即將要做某事的意思

be後面可以加許多形容詞比如 going, about

2.2造句

2.2.1 首先我們構建一個條件句的骨架——If條件,結果。

由於條件和結果的關係是前因後果,主要體現邏輯關係,所以對應的時態應為:

If+do,will do

If+have done,do

If+have done,will do(原因的原因也是原因)

由於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結果都會因條件的成立而成立。所以假設的條件是一個狀態,而結果是這個狀態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if條件句中的條件是do,結果是will do。

那麼條件句就是

If+do,will do的形式。

2.2.2 那麼什麼可以作條件呢?

我們知道,事件之間的關係都是相對的,原因和結果是相對的,過去和未來也是相對的。因此沒有絕對的獨立存在的條件。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作條件。

我們根據

條件句=if+do,will do

的結論

從形式上來將規律應用到實踐中

從表中我們看到第二三行都是do的形式,因此二三行都可以作條件。

則上表化簡為:

其對應的結果就是在動詞前加個will就好了。

那麼上面的條件對應的結果的形式就是

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條件句中結果的形式——will have done和will do兩種形式

則上表化簡為:

接下來我們要做一個神奇的事情,就是把時間順序和事件的邏輯關係換個位置。即

過去=背景 現在=狀態 將來=未來發展趨勢。

為什麼可以把時間和因果換位呢?因為過去的一切都是現在的原因,現在的一切都是未來的原因。比如我們的父母在過去相遇,那是過去的事情,但是它是你存在的原因。所以過去即是現在的原因。

那麼上面推導出的if條件句中的條件和結果就分別會變成下面這種情況:

條件:

結果:

最後我們根據條件和結果所適用的情況,各自取交集

條件表述的是狀態,因此條件為:

結果表述的是條件成立下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結果為:

那麼我們就能得出:

在if引導的條件句中

對比一下原先動詞存在的時態:

我們發現我們推導出來的結論和原先時態中的後兩行一模一樣

如果認真推導過一遍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兩點:

(1)條件和結果的相對性,結果是條件理論上的未來。

(2)條件本身的「無時間」性,即無論假設條件成立在恐龍時代還是太陽爆炸之後,其都是一種「狀態」。條件本身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分。而其中涉及的時態,只不過是條件中的「事件」所具有的性質

2.2.3情態動詞的適用

情態動詞即表示感情的動詞。在虛擬條件句中主要有may,will,shall,can

其對應的過去式分別為might,would,should,could

由於這四個詞都屬於情態動詞,因此上表中的will適用的條件,其他三個情態動詞同樣適用

則規律變為

之後根據語境和要表達的意思,選擇合適的情態動詞。

關於4個情態動詞的具體情況,請看:四、四大情態動詞的辨析

我們這裡先不考慮特殊情況,先考慮大多數情況。則

由於假設的條件是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符合現實的客觀邏輯和因果關係,因此在條件中對於未發生事件的假設,我們選用客觀因素對事件影響最強的「shall」。

而結果是條件成立下將要發生的事情,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四種情態動詞都可以使用。主要用於表達結果和條件之間的聯繫。

之後上表變為:

2.2.4委婉表達的加入

將上面的結論轉換為委婉表達——do變did。之後就會出現下面的情況

到了這裡,我們已經解決了如何造一個虛擬條件句的問題。

虛擬條件句=條件句×委婉語氣=(If+條件,結果)×情態動詞×委婉語氣

3.虛擬條件句理論的填補

3.1 be動詞的過去式為什麼用were不用was

首先我們知道委婉語氣中,要把do變成did

be包括am is are

其對應的過去式分別為:was was were

was適用於單數的第一第三人稱

were適用於複數和第二人稱

was和were的主要區別就是單複數

因此我們判斷,在虛擬條件句中,主語為複數

那麼為什麼主語是複數呢?有時候主語明明只是一隻狗,一塊橡皮啊?

我們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薛定諤的貓。

在一個黑盒子里放一隻貓,我們在打開盒子之前不知道它是死的還是活的。因此這隻貓有兩種狀態——死或生。我們可以說在這個盒子里有「兩隻貓」——一隻死貓,一隻活貓。只有當我們打開盒子時,其中一隻貓才會存在,而另一隻貓就會湮滅。

我們在作假設時,其實是包括這「兩隻貓」的。就好比你面前有兩條路,而你只能走一條路,走過之後你感慨說:「如果當初走另外一條路,會怎麼樣呢?」假設在你選擇路時分裂出兩個時空,一個你選擇了走路A,一個你選擇了走路B。那麼這時「走路」的主語已經不單單是現在存在著的你了,而是你那個時候的兩個狀態甚至多個狀態,或者說兩個(多個)狀態的你。但是由於我們無法感知到另一個自己的存在,因此我們只能假設假設,用個委婉語氣表達一下感慨。

3.2 為什麼在假設未發生的條件時,可以用did

在學習英文時,我們會接觸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專業名詞——助動詞

那麼什麼是助動詞呢?助動詞就是幫助表述動作的詞,比如do,did,will,can等等。我們先不管它是什麼

我們來看一下語言最基礎的功能:傳遞信息。

其作用的方式是:將事物連接起來

比如在主謂賓中,我們用一個動態的動作將兩個靜態的事物的關係建立了起來。

比如I hit the stone。我敲了那個石頭。「敲」就是「我」和「石頭」之間建立的關係。

而將主語和動作連接起來的詞就是「助動詞」,主要用於準確表述主語對於動作的態度。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我們前面所講的情態動詞其實就是所謂的助動詞。

而其中有一個最被人忽略的「助動詞」就是do,用於表達主語對於動作發生的十分確信的態度

I do finish the homework.我「確信」寫完作業了。(其實這裡最好用did,表示過去的事,但是為了突出do,我就沒變時態)

下面我們來看虛擬條件句。先寫一個普通的條件句

If I 情態動詞come here tomorrow,I 情態動詞 go to school.

我們這裡假設翻譯為:如果我明天能回來的話,我就會去一趟學校。

這時可以翻譯為:

If I can come here tomorrow,I will go to school.

但是我們發現在重新翻譯成中文時,會發生一點歧義:

你究竟是今天確定「明天能回來」呢?

還是明天確定「明天能回來」呢?

在虛擬條件句中,條件是「假設的客觀」

而表達這種客觀的兩個助動詞分別為do和shall

將上句改為「如果我明天回來了,那麼我會去趟學校」

If I do come here tomorrow,I will go to school.

加入委婉語氣後就變為

If I did come here tomorrow, I would go to school.

又因為語言的簡潔性

我們把「did+動詞」的形式直接換成動詞的過去式的形式

所以上句變為

If I came here tomorrow, I would go to school.

表面上未來發生的條件用動詞的過去式,其實只是省略了助動詞do而已

3.3關於混合時態。

在講這個之前我們還是先複習一下什麼是虛擬條件句

虛擬條件句=條件句×虛擬語氣

它的骨幹是條件句,條件句=if+條件,結果。

條件和結果是兩個事件!雖然在條件句中它們在邏輯因果上有關聯,但是它們不一定在時間上緊挨著發生。

在虛擬條件句的推導中,我們以哲學的角度思考世界:過去即是現在的原因,現在即是未來的原因。

那麼我們再推一下,是不是「過去也是未來的原因」呢?

這時我們就發現了,原因和結果中間是有「時間間隔」的。

我們舉兩個極端的例子。

(1)如果他準備四級時很努力,那麼他成績肯定會很好。

(今天是2018年2月11日,我們這裡所說的「四級考試」指的是2017年12月份的考試,成績2018年2月底出。)

也就是說「準備」相對於「我現在說話的時間」是過去發生的事,「出成績」是還未發生的事。

If he had prepared enough,he could get a great score.

(2)如果他明天去美國,那他肯定早早就有了護照

If he came America tomorrow,he should have gotten his passport.

「去美國」是未發生的事情,「有護照」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按照常識來講,如果你要去美國,你肯定必須要有護照。

即先「有護照」,才能「去美國」。

因此 我們設A=條件,B=結果

在這句話中,條件=去美國,結果=有護照

因此A=去美國,B=有護照

由於A的必要條件為B

所以若A則B成立

即If A,則B

在這句話中,雖然「條件」中所描繪的事件還未發生,我們通常說「未來將要發生」,但是它和「結果」(即使已經發生)的關係仍然是前因後果,或者說可以從前者判斷出後者。

這裡我們稍微介紹一個概念,主要是條件和結論方面的。推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兩種:歸納和演繹。即一個正推一個逆推。從個體到一般,或從一般到個體。

這裡的例子就屬於「歸納法」——將「他去美國的情況」類比成「大多數人去美國的情況」

再比如「如果你能活著,那你當初肯定安全出生了。」然後我們用虛擬語氣對著牆感嘆一下。

以前我們搞不懂「混合時態」,是因為我們沒把「條件」和「結果」中所呈現的事件的時態分開考慮,也是因為大多情況下,條件和結果會緊密相連,我們在說話或者考慮它時已經錯過了他們間的「時間間隔」。但我們仍要知道「條件」和「結果」是兩句話(即一個從句一個主句),表述的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事件,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僅僅是if給它們套上的因果關係。關於時態的考慮,還請參照上文。

最後再舉個很貼地氣的例子,來說明「條件和結果並不一定直接在時間上連接著」

假設現在是5月份。「如果我當初好好播種,那麼我秋天就能收穫果實了。」

If I had sowed in spring,I would harvest in autumn.

4.虛擬條件句的使用方法總結

適用範圍:委婉地假設,所說的事件與事實不符或不可能發生。

方法:

(1)將動作的時態判斷出來,動作時態=邏輯因果×時間順序×包含關係

(2)寫一個普通的條件句

If+do,will do的形式

(3)選擇合適的情態動詞,並加入委婉語氣

(4)將助動詞 did去掉,確保條件中主語的謂語是複數形式。

5.理論的不足之處

按著這種方法推導出來的虛擬條件句雖然可以使用,但仍有我不滿意的地方

(1)在虛擬條件句中,我們先引入了一個普通的條件句,但是這個普通的條件句的形式為

if+do,will do.

(i)條件上的疑點

條件,即if後逗號前的句子。

當時我們在推導時,認為if後面是假設的情景,而這個假設的情景可以超越時間而存在,在任何時間點假設它都可以,因此這裡的do其實是did,doing,will do在時間上的集合。

那麼在普通的條件句中,這個式子符不符合呢?

其實我也無法確定。

(ii)結果上的疑點

主句只能用will+do的形式嗎?

will do,指的是在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將要發生的事情,注意我們是將要發生,也就是還沒發生。所以這裡不僅可以用will這個詞,所有的情態動詞,包括must,do,will,也包括be to do等表示主語和未發生事件的關係的詞都可以用。所以只要挑選適合的情態動詞,這個應該就是沒問題的。

(2)缺失的時態——過去將來時

如果大家看網上的語法,會有16種時態。但是我們在用

時態=邏輯因果×時間順序×包含關係的公式計算時,最多只能出來14種時態。即:

7種時態×2種包含關係=14種時態

後來我看了網上的「過去將來時」,即would have done

(因為本篇文章的重點是虛擬條件句的推導,所以對於接下來的觀點我沒有去查太多的資料)

我認為would have done=did×will have done。

這裡的will have done是我們表格中的時態

而did則是由於轉述、引用等為了話語準確,亦或是「委婉表達」,加的過去式

比如:老六聽老五對老四說老三的老二應該已經老大了。

The 5th said to the 4th that the 3rd』s didi should have been very big now.

=The 5th said to the 4th that A.

由於「say」是過去說的,所以為了語言的準確性,在轉述時要將事件A加一個過去時。

A=the 3rd』s didi shall have been very big now.

所謂的「過去將來時」並不是主語和動作的關係,而是三者之間的關係,即說話者和事件,主語和動作兩種關係的複合關係。

參考資料:

(按參考價值排序)(個人認為)

1.虛擬語氣Subjunctive mood;1.2.1 English

en.wikipedia.org/wiki/S

2.《虛擬語氣》

zhuanlan.zhihu.com/Abes

3.《考研語法:虛擬語氣》GMAT grammar:The Subjunctive Mood

magoosh.com/gmat/2012/g

4.英語語法第九章——虛擬語氣English Grammar-The Subjunctive-Word Power

wordpower.ws/grammar/gr

5.《虛擬語氣的基本用法歸納》

ecp.com.cn/cc/gaozhong/

6.《虛擬語氣用法總結(超好,原創)》

wenku.baidu.com/view/df

7.過去時Past tense

en.wikipedia.org/wiki/P

8.助動詞do(這個翻譯可能不準);Do-support

en.wikipedia.org/wiki/D

9.虛擬語氣的用法Use of the Subjunctive

wenku.baidu.com/view/12

10.一張圖看懂英語的16個時態

hjenglish.com/new/p7909

11.過去將來完成時——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item/%E


推薦閱讀:

從情感表達的角度閑聊虛擬語氣條件句

TAG:英語學習 | 虛擬語氣 | 英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