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開口說話那些事,你找對方法了么?
4 人贊了文章
家有小兒,日趨熱鬧,追根溯源,牙牙學語。
坊間傳聞,女孩子講話比較早,按我母親大人的說法,我7個月可以喊媽媽爸爸,11個月可以講句子,一歲半已經可以念古詩了,雖然可以看成是誇獎自己,但是對於母上的說法還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每個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娃是最棒的,即便是自己娃的娃也還是不如自己的娃。目前,哥倆15個半月,講得最溜的是:啊「ˉ」、啊「ˊ」、啊「ˇ」、啊「ˋ」,通常適用的語境是:無聊求關注,比如要陪玩:啊「ˉ」,定向有需求,比如指定要吃哪樣:啊「ˊ」,好奇感嘆,比如看到繪本:啊「ˇ」,要求沒滿足,比如想喝水而我誤給了勺子:啊「ˋ」。當然,這個統計並不那麼準確,因為這個「啊」除了聲調不同,還有長音短音的區別,嗯,細說起來可就比老太婆的裹腳布還要長,就不贅述了,總而言之,通過對小兒語言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嬰語真是世界上最晦澀的語言!它的語言體系辭彙量太少,涵蓋的面又太廣且細,使用主體跟受聽人群存在明顯的認知不對等,一方急需表達,一方急於接收,但是又苦於沒有橋樑,因而就經常上演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讓小嬰兒儘快融入我們的世界,用我們能聽懂的語言對話是多麼迫切的需要啊,所以啊,語言的學習不可謂不重要。
哥倆目前會說的詞語不多,我估計跟多語種環境多少有些關係,我家的語種是普通話跟方言自由切換,也夾雜些英語場景,(哈哈哈,這也好意思說多語種),最近發現有些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在床上疊衣服,床罩是帶有各種顏色小圓點的圖案,十一在床邊晃悠,我:「十一,黃色的小圓點」,十一:啊,指向黃色的小圓點,我很驚訝,肯定是碰對的,再問一次:「十一,藍色的小圓點」,他瞅一瞅,小手一指,又對了,我繼續問:「粉色的圓點」,小肉手豪邁的一揮,指向正確,不死心的我:「十一,紫色的小圓點」,小傢伙露出一副媽媽智商有問題的表情,扭著小屁股走了。五一特別喜歡動的東西,我家鐘錶是帶擺針的,他特別喜歡盯著看,「鐘錶」這個事物也是我們經常跟他講的,最近,不管是用中文問他:鐘錶呢?還是問英文的clock?小手一指鐘錶,繼而轉化為掌,手腕形象的學著擺針的運動軌跡轉動。
其實這都是些很小的事情,小到每個大人都會覺得理所應當,但是這些小現象對寶寶而言卻代表著大腦的飛躍,就十一的例子而言,他能迅速的在有各種圖案的床罩上找出圓點證明他有一定的形狀認知能力,而能夠將顏色本身與對應的代表色彩的詞語準確配對更是不容易,證明他的大腦已經具有對色彩的掌握程度(起碼是色盲幾率小很多);五一能夠將詞語與具體事物聯結,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事物的吸引點並且能夠用肢體語言表達,這證明他對語言及事物的形象思維的能力是在向前的。這些小現象,證明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理解能力是不錯的,所以,即便會說的詞語不多,對於他們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卻是一點也不擔心的。
一歲左右的孩子能有音調的嘟嘟囔囔,好像他們在說句子,能和大人輪流「對話」,即大人說話時候他會聽,大人停下他會說。這種表徵就意味著孩子的語言體系在發育,家長要做的就是提供足夠的「場景」,大量的語言輸出給孩子,然後就靜待花開吧。大人們說話很自然,就跟呼吸睡覺一樣平常,甚至都忘記了這也是一項需要「習得」的本領,有人說,說話有什麼需要特別教的么?反正身邊天天有人講,小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誠然,小孩子大了會講話,但是TA講出什麼水平的話,卻是需要在語言體系建立期埋下伏筆的。有研究表明,在和孩子說話多的家庭里,孩子三歲時的智力水平,是孩子說話少的家庭的1.5倍。最新的研究成果統計,低收入的貧困家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600個詞,中產階級家庭,孩子每小時可以聽到1200個詞,而在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孩子每小時能聽到2100個詞。這個數據著實令人感到驚訝,其實說話詞語有多寡並不稀奇,貧寒之家忙於生計,花在與孩子交流的時間上就少,富裕之家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孩子,因而與之對話也就更多,但是這個數據背後的差異意味著出生時機體幾乎完全一樣的寶寶,到周歲時在說話、理解、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方面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不同,就這點看來,孩子們的起跑線已然划出了分界。想要孩子們成為語言上的「富裕家庭」並非沒有竅門,解決辦法就是多說,大量的輸出,真的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說不說的無所謂,孩子的大腦又不是透明的,你咋能看見它發育到什麼程度了,說不定睡一覺起來,小嬰兒就打通了任督二脈啥都懂了呢?
說什麼
跟不會對話的小北鼻聊啥?尬聊么?NONONO,其實跟他們說的可以有很多:
看見什麼聊什麼,散步的時候可以聊路過的小店,公園玩可以聊風吹動的池塘,逛商場的時候可以聊店裡的貨物,花鳥魚蟲,天上地下,可以聊的事物太多了,比如:寶寶,我們剛剛經過了一個雜貨店,裡面有很多貨物,還有一位穿黃衣服的阿姨坐在門口;寶寶,風正吹著水面在動,水面上飄著的樹葉也在跟著動呢;寶寶,這是一個童裝店,裡面有很多漂亮的上衣、褲子、裙子哦。人們對小孩子的容忍度是最大的,所以,只要你帶著一個小孩子,就算再自言自語咕咕叨叨的,也沒人會當你神經病噠,放心的對著孩子聊吧,要注意,是要與孩子有平等的交流平台哦,盡量平視或者與孩子有眼神的互動,讓寶寶知道,你是在跟「TA」對話。說實話,經常這樣跟孩子聊天,我覺得自己的觀察能力都細緻了很多呢。
在做什麼聊什麼,等車的時候可以聊等車,做飯的時候可以聊做飯,玩遊戲的時候更是全程可以放開了描述,比如:寶寶,我們現在在等公交車回家,公交車是大大的高高的,可以坐很多人的大車;寶寶,媽媽現在在給你做午飯,有魚肉,豆腐和青菜,等一下要多吃一點哦;寶寶,這個玩具叫積木,我們可以把積木一塊一塊的壘起來,然後推倒它!除了睡覺,我們很容易在做事的時候把模式調成話癆,當然,刷手機的時候一般自動靜音了,另外溫馨提示,身邊隨時準備一杯水,相信我,你很需要。
在想什麼聊什麼,心裡話沒法跟別人說,面對尚不能傳話的小寶寶可以敞開了聊,當然,發泄牢騷的話最好少說,說話的語氣要溫和,比如:寶寶,媽媽今天要去參加一項很重要的比賽,心裡很緊張,幫媽媽加加油吧!寶寶,媽媽今天穿了條新裙子,我覺得很好看呢,你也喜歡是吧;寶寶,明天我們全家都要去外出遊玩哦,媽媽幫你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明天一定能玩得很開心。心裡的想法通常都帶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所說的事物不一定能具象化,但是,跟孩子聊帶有情感色彩的話題,對培養他們的情緒感受能力是很有益處的。
其實想想,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可以轉化為我們的對話,把跟寶寶聊天當成呼吸一樣自然,每時每刻都會有說不完的話題呢,畢竟,他們可是你最忠實的聽眾。
怎麼說
專註的說關鍵詞
好多家長看到上文提及的「說什麼」,心裡免不了想:我就是每天不停的在說話啊,看見誰都能聊幾句。但是,請注意,我們「習語」的對象是小寶寶,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語音環境,而不只是語言環境。這兩者的差別在哪裡?那就是,語音環境是有指定性的關鍵詞語,能夠清晰的幫助孩子將詞語與其含義鏈接,而語言環境只提供了語音背景,缺失了「義」的聯接。平常帶孩子們去小區綠地逛,見得最多的場景是小寶寶或抱或坐,帶寶寶們的家長們(大多是長輩或保姆)在不停的聊天,孩子處於這樣發散式的對白中,思維是很遊離的,很難抓住連接「音」與「義」的關鍵詞,聽得再多,語言感知能力提高也不大。「關鍵詞」並不是單獨的給孩子重複單詞,而是在當前的語境里,關鍵詞指代的物,孩子能夠被觸碰,大人能夠指認,或者眼睛能夠定焦,這樣才能將關鍵詞的「音」與「義」連接。所以,所說的句式需要短而明晰,例如:蘋果在哪裡?你想要吃香蕉還是梨子?(加粗部分就是關鍵詞)尤其是選擇性的句式,如例句2,孩子無法用手指出,就會努力的學著用嘴講出來。
指向性輸出
指向性輸出是指更加確定的給孩子表達,避免含糊不清,就是說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盡量減少代詞的使用,比如:這個,那個,這邊,那邊等等,這對兒童語言的表達是很有好處的,舉個小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說法一:寶寶你看,那邊地方有個小哥哥走進那個店子,買了一個東西出來了。
說法二:寶寶你看,左邊拐角的地方有個穿紅馬甲的小哥哥走進雜貨店,買了一瓶礦泉水出來了。哪種說法更清晰明了,一閱便知。
不說寶寶語
寶寶講話喜歡用疊詞,這只是由於孩子發音器官發育的局限造成的,並非故意為之,所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故意使用疊詞,孩子學話的目的還是與世界溝通,我們需要用正常的語言來跟他們交流,並不需要特意造出一種「寶寶語」,你去餐廳用餐聽見旁邊桌有個油膩的中年男子跟服務員說:「我要點一個蛋蛋,還有一瓶奶奶,再快點上飯飯哦」,聽到這些你是想走呢還是想走?我是早幾年在某親子綜藝里第一次聽見把「牛奶」叫成「奶奶」,然後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這麼說,說實話,我到現在都聽不慣,咋滴這個稱呼就跟牛奶扯上關係了呢,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跟我有同感。
在遊戲中學習
別忘了,我們也曾年幼過哦,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是什麼?當然是玩啦!每天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玩各種遊戲,所以,玩中學是孩子最樂於接受的形式。當我們在和孩子玩遊戲時,需要接觸很多物體,每個物體的形狀、顏色、數量、長短、溫度等等都可以得到認知。在跟孩子玩情景扮演類遊戲時候,他們還能體會日常生活用語的適用場景,比如:你好,稍等,謝謝,請,再見等。
幫助寶寶描述情緒
有好多朋友說自家寶寶脾氣也是跟年齡一樣日漸成長啊,動不動就大嚎,有時候還砸自己的頭自虐,真是寶寶不疼媽媽疼啊有木有。難道是寶寶脾氣不好么?還是不要這麼快給孩子貼標籤吧,小寶寶自我意識在不斷成長,心裡「慾望」的概念在形成,各種情緒都會隨之而來,但是,語言表達又跟不上,情緒沒有出口,焦慮得不到緩解,心裏面那個苦啊,除了哭鬧,除了撞頭,還能怎麼辦?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形容TA的感受,提出解決方案。比如說:「寶寶,媽媽知道你不喜歡媽媽外出(原因),你很難過(感受),但是媽媽一會就回來了,我們先抱一抱好么(解決方案)?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孩子們才能學會正面自己體內的感受,學會情緒的語言表達,從而學會控制情緒。
親子閱讀
讀繪本的好處不用我說相信大家都了解,需要強調的是讀繪本的形式最好是親子閱讀,尤其是小月齡的寶寶,在同父母的閱讀中,他們整個身心都是愉悅的,更能感受語言之美,當然,電子閱讀也並非不可取。閱讀繪本所體會出來的美感是語言、肢體和心靈的融合,更能讓寶寶愛上閱讀愛上語言。也有很多朋友會說,我知道親子閱讀很好,但是我就是讀不出那個感覺來,寶寶不愛聽。確實,繪本閱讀有很多技巧,可以用誇張的語調讀,可以配合互動遊戲,可以加上各種表情,這裡我著重講一下韻律閱讀法吧:
反覆的有節奏的朗朗上口的韻文可以用chant的形式來唱繪本,感受語言的韻律之美,甚至閱讀過程中可以用手或腳打出節奏一起配合,比如說特別經典的《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中文名《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這本書就很適合用chant的方法,這本書也是我家兩個小子最近經常指定要讀的,在用chant的時候有幾個小點可以注意:一是注意升降調的使用,升調活潑降調嚴肅,配合使用會很有層次感;二是語速的控制,明快節奏是chant的主調,語速分為快、稍快、稍慢,簡單重複部分用快的語速,長的重複部分用稍快語速,結尾強調部分用稍慢語速,整個chant才有張力;三是注意停頓,適當的停頓是為了給人時間上的緩衝和空間上的遐想。如果想聽我演繹的兩句音頻,請點擊鏈接進入公眾號一五一十碎碎念(本文有chant音頻版),至於英語發音準不準大家不用特別關注的,歪果仁也不見得發音都跟廣播里一樣標準,但是並不影響他們溝通不是,我們講普通話幾個能有播音員那麼好,但也還不是每天嘰里呱啦跟孩子說個不停,不妨找一找家裡有沒有這種適合跟寶寶chant的繪本吧,他們一定很喜歡這種閱讀方式。
留白
跟孩子對話並不需要時時刻刻的去說,應該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不被打擾。當孩子在專註的玩處理問題的遊戲的時候就需要獨立的思考,比如說做物體的「拿出來放進去」遊戲,插洞洞遊戲,拼圖,物體分類等。當孩子在玩身體遊戲時候,關注的是自身的身體平衡,力量的協調處理,這個時候需要凝神肢體如何配合,比如:上下沙發、爬樓梯、鑽洞等,除非他們主動尋求幫助,否則不要打擾專註的孩子。
語言環境
切忌功利,為學而學
幫助孩子學習語言,是為了讓他們更好的與人溝通,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情緒表達,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目的不是為了讓家長可以有跟人攀比的理由:我家孩子會說多少話啦,我家孩子會背多少詩啦,我家孩子會數多少數啦等等。所以,家長在孩子的語言培養過程中不用那麼刻意提醒自己今天達到多少說話的目標,更不用刻意定個時間專門去學,語言就是在一朝一夕說話的過程中習得的。
為學多語種不要焦慮,浸潤式學習才可取
現在各種信息都指向越小的孩子學習多語種就越好,動不動就是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雙語小學,一路雙語,搞得家長們不在家給孩子們開點多語啟蒙就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就會考不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走不上人生巔峰!學個語言而已,沒必要弄得自己太過於焦慮,誠然,多語言啟蒙有必要,但是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是長期的,浸潤式的,除非家裡和周圍的社會環境不停的有人在灌輸多語種,否則,小孩子小時候學習的東西很容易流逝在時間的長河裡。從現在的大環境來看,有這樣灌輸途徑的家庭畢竟還是少數,所以,大家的起跑線是一樣滴,孩子們的外語啟蒙重點是培養語感,對語言的領悟力以及語言的學習能力,至於學到多少不要強求。
創造良好語言氛圍,家長需要情緒管理
語言就是用來做日常表達的,孩子是最會模仿跟效法的小傢伙,再好的「言傳」都比不上「身教」,想讓孩子有良好的情緒,溫和的態度,那麼家人們就要努力的營造一個積極的語言環境。都說語言可以是刀子,殺人於無形,所以啊,家長們要學會做好情緒管理,帶給寶寶一個正面的生活環境。
情緒管理是個大課題,可以掰開來揉碎了說,有機會慢慢聊,只是需要提醒的是,累的人是沒有情商的,尤其是帶娃主力軍的媽媽,身體跟心理的鴨梨都是很大的啊,讓身體好好休息才能讓腦子好好說話。負面情緒誰都有,我們做不到完全避免,就要學會如何發現它的萌芽,及時制止惡化,當意識到大腦充血,神經緊張開始的時候,你就要對自己說:我的理智腦快關上了,動物腦快打開了!在能夠意識到即將崩潰的時候,趕緊停下來,如果面對的是大人可以暫時離開冷靜一下,如果面對的是孩子,跟TA要一個擁抱吧,往往能夠安撫孩子也能安撫自己。
有沒有發現,其實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的知識是融會貫通的,不能單一而論為學什麼而做什麼,就好比一起玩扮家家酒,他們不僅能學會認各種物品,還能學著社交,也融合著情緒管理,所以,家長們帶孩子,不僅要有愛,還要有腦啊!
做晚飯間隙,扭頭一看,小猴子們正趴在圍欄上眼巴巴的看著我,一個軟軟糯糯的喊了聲:媽~媽~!另一個在旁邊突然樂得「咯咯」停不下來,一會兩個人就滾到一堆去了,心裏面忽然就跟棉花糖化了一樣軟甜,手一抖,嗚,多滴了兩滴油~
寫在最後:家有雙胞胎男娃兩枚,目測現在正在變身永動機中,如果想同我一起聊聊科學育兒,聊聊生活婚姻中的雞毛與雞血,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一五一十碎碎念
推薦閱讀:
※閱讀-滋養心靈的養料
※淺思錄 | 為什麼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更需要學外語
※語趣 | 浙大校慶翻譯的「九宗罪」(迄今最詳盡的解析)
※你好 | 生吃宇宙的我們
※事情遠比你想的複雜:漫談兒童學習外語的年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