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之信號強度
4 人贊了文章
當我們閱讀無線晶元手冊的時候,經常會關注它射頻方面的性能表現,其中,很多指標都是以『dB』或『dBm』為單位的數據,以某物聯網晶元為例,紅線划出了相關指標:
圖1 – 某無線晶元
對於這些數據你熟悉嗎?
今天我們就做一番解讀。
dB與dBm
首先,dB即分貝,用來衡量兩個相同單位的數值的『比值』,它是一個純數字,沒有任何單位標註。
應用在功率上,dB的數學定義是:
X dB = 10*log10(P1/P2)
對於功率來說,P1/P2的比值經常很大或者很小,試想一下,當有效數字後面有很多0(很大),或者前面有很多0(很小),是不是很難敘述?光數0的個數就要數很久好嘛。
於是,dB的意義就是把一個很大的數或者一個很小的數,用非常簡短的形式給表現出來。舉例來說:
- 如果P1/P2 = 100000,折算後:10* log10 (10^5) = 50 dB
- 如果P1/P2 = 0.000000000000001,折算後:10* log10 (10^-15) = -150 dB
對比前後兩個數字,經過dB變換之後,不管是看起來還是念起來,都容易很多了!
那麼,我們再看dBm,稱為『分貝毫瓦』,dBm的數學定義是:
X dBm = 10log10(P/1mW)
就是說,dBm是將一個功率與1mW相比較得出來的數值,舉例來說:
- 如果功率為1mW,折算後:10 log10 (1mW/1mW) = 0dBm;
- 如果功率為10mW,折算後:10 log10 (10mW/1mW) = 10dBm;
- 如果功率為1W,折算後:10 log10 (1W/1mW)=30dBm;
- 如果功率為10W,折算後:10 log10 (10W/1mW)=40dBm;
總結來說:
- dBm用於表示功率的絕對值。
- dB用於表示功率的相對值,在兩個功率進行比較時非常方便。
- 在比較時,當一個dBm減另外一個dBm,得到的結果是dB,如:30dBm - 0dBm = 30dB。
信號強度
信號強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是衡量接收的信號強弱的指標,用來判定無線信號的質量,以及是否需要增大發射端發射功率。
我們手機與基站之間也是用無線信號傳輸的,手機距離基站近,信號強度就好,反之就弱。這些在手機的「手機狀態」或「關於手機」的頁面中可以看到:
圖2 手機信號強度為「-102dBm」
你會發現,信號強度都是一個負數的數值,根據之前dBm的介紹,你有沒有想到原因呢?
(提示:手機的無線信號很小,mW級別就可以通信了)
通訊行業對手機的信號強度有所規定,當手機信號強度>=-90dBm時,則滿足信號覆蓋要求,也就是能夠保障一定質量的通話。
順便提一下平時所說的「信號格數」,手機廠商根據當前信號強度對信號格數進行劃分。通常來說,滿格表示擁有-90dBm以上的信號強度,而如果只有一格兩格信號,說明信號強度在-100dBm開外了,此時通話的質量就不一定能夠保障了。
圖3 信號格數
回想一下dB的概念,-90dBm比-100dBm信號相差10個dB,這個差距已經很大了,那麼它在打電話接通成功率和通話過程中的話音質量都會好的多(當然也包括移動上網的速度)。
鏈路預算與損耗
鏈路預算(Link Budget),是在一個通信系統中對發送端、通信鏈路、傳播環境和接收端中所有增益和衰減的核算,通常用來估算信號能成功從發射端傳送到接收端之間的最遠距離:
圖4 鏈路預算
如果用公式來表達就是:
Rx Power (dB) = Tx Power (dB) + Tx Gains (dB) + Rx Gains (dB) ? Losses (dB)
其中:
- Rx Power是接收功率;
- Tx Power是發射功率;
- Tx Gains是發射天線增益;
- Rx Gains是接收天線增益;
- Losses是路徑損耗;
可以設想,當Rx Power大於接收端的靈敏度(Rx sensitivity,圖1也有標註)時,可以正常予以接收,大於靈敏度的部分稱為Margin。
電磁波在穿透任何介質的時候都會有損耗。
自由空間損耗(Free Space Loss)描述了,在理想情況下,電磁波在空間中傳播時候的能量損耗(不考慮散射、反射、遮擋、干擾等實際問題)。
自由空間損耗公式:
Lfs = 20log10(F) + 20log10(D) + 32.45(常數)
其中,F為頻率,單位為MHz;D為距離,單位為KM;32.45為常數。
可以看出,在距離一定的情況下,頻率越高,損耗越大。
舉例說明一個工作頻率為433.92MHz,發射功率為10dBm(10mW),接收靈敏度為-105dBm的系統在自由空間的傳播距離:
- 由發射功率10dBm,接收靈敏度為-105dBm,最大自由空間損耗為Lfs = 115dB;
- 代入公式計算,115 = 20log10(433) + 20log10(D) + 32.45
- 計算得出D =31公里;
假定大氣、遮擋等造成的損耗為25dB,可以計算得出通信距離為:D =1.7公里。
實現信號覆蓋
實際部署的時候,需要考慮很多問題,特別在室內環境下,無線部署難度頗大。因為一個牆就可以讓無線信號產生很大衰減,據實驗數據表明,磚牆阻隔損耗大約在15dB,而鋼筋混凝土牆阻斷損耗大約在20dB。
我們在買家庭無線路由器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標稱「穿牆王」的產品,這些產品通過大幅提高發射功率來獲得鏈路預算。然而,一般對於家庭應用,將發射功率提高到能夠穿越兩面牆或許能解決問題,但是對於企業或樓宇,建築內部牆體本身數量眾多,發射功率也不可能無節制的提高,所以更明智解決方案是應該MESH技術。
圖5 通過MESH技術實現室內覆蓋
高質量的MESH技術,需要在以下幾方面有優秀的性能表現:
1. 基站的角色
基站與基站應該可以互相通信、路由信號、建立拓撲。我看到有些場景下,基站直接充當了網關的角色,即每個基站都是由「物聯網無線+2G/3G/4G移動通信」的功能單元組成,這種方式本質上不是MESH,只是增多基站數量來擴大覆蓋面積。缺點在於:一方面成本較高(每個基站都耗費流量),另一方面在傳統移動網路信號也不好的地方(如某些大樓的內部角落),由於基站本身無法對外建立通信,那麼就算建立了物聯網無線覆蓋也沒有意義了。
2. 基站的數量
基站數量越多,可覆蓋的區域越廣泛,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如何在即不多部署(浪費基站資源),又不少部署(遺留覆蓋區域),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這是挑戰物聯網團隊現場實施部署的難題。
3. 節點在基站之間的切換
如果節點在MESH網路中需要移動,那麼就對MESH網路提出了漫遊(Roaming)的要求。所謂漫遊,就是節點從一個基站網路中退出(軟鏈接或硬鏈接),並無縫連接到下一個基站網路。如何快速、準確、平滑地切換到下一個基站,也是考驗MESH技術的一個指標。
總之,MESH是一個參雜了技術研發與現場部署兩方面的複雜工程,我們下回再聊。
推薦閱讀:
※淺談物聯網
※物聯網的本質:信息收集與處理
※物聯網,一個被炒熱的概念?
※龍博,區塊鏈+物聯網,從40歲做到70歲
TAG:物聯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