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無止境的造大佛,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5 人贊了文章
此釋迦牟尼坐像建於一千多米的山上,高59米,萬佛壁底座高14米,內展覽佛像幾千餘尊,連同基座總高88米,相當於22層大樓,堪稱世界最大坐佛。銅像採用鍛鑄結合,銅質噴金,共用鋼材1568噸,銅板698噸。整座佛像佔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80平方米,總投資3.8億元。自2009年開工至今已歷時8年,即將全部完工。
坐佛所在的山西襄垣縣仙堂山最早開發是在1990年。2009年,一家當地民營企業依託多年經營煤焦積累的雄厚資本投入仙堂山的開發中,目前已投入資金達14億元。
看完上述事件,使筆者想到國內目前的造大佛之風。這些披著金衣亮閃閃的巨型佛像聳立在寺院、山巔、湖邊、海岸等風水寶地,大多面朝南方寶相莊嚴,耗資動輒數億。
連有些貧困縣也加入了造佛之列。如目前的世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就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國家級貧困縣」魯山縣。總高208米(佛身108米+蓮花座20米+金剛座25米+須彌座55米),總投資12億元,用銅3300噸、黃金108公斤、特殊鋼15000餘噸,重量相當於兩座自由女神像立在伏牛山上。不知現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是否有了佛祖保佑而脫貧了呢?
以下為景鑒智庫不完全統計的近年來的大佛工程一覽。這還未包括造關公、老子、孔子、黃帝、炎帝、媽祖等等大型塑像。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任全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朴初先生就曾提出「五方五佛」之說,他說道:「就中國而言,東西南北中,唯有東方缺少一尊大佛。北方有雲崗大佛,中原有龍門大佛,西方有樂山大佛,南方有香港天壇大佛,如今無錫的靈山就是東方大佛,這一下五方五佛都齊整了,夠了,以後露天大佛就不用再造了」。朴老親自為最後一尊大佛「靈山大佛」進行「五定」,即定點、定形、定名、定位、定向。但顯然之後的造佛熱並未如其所願。
在造大佛這件事情上,各道法規和各種禁令也從未停歇。早在1994年9月,國務院發布禁令《關於制止濫建露天佛像的通知》。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也有規定,單體造像高度(含基座)或長度超過10米、群體造像數量超過10尊的大型露天宗教造像,要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同意方可開建,宗教團體、寺觀教堂以外的組織以及個人不得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近年來,國家宗教事務局等部門也多次聯合發文,強調各地黨政領導不得以任何理由支持、參與亂建廟宇和露天佛像的活動。
可從上圖統計來看,造大佛似乎從未停止,哪個衙門的禁令都能出特例。國人為何如此酷愛造大佛?
在國外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宗教建築、塑像,但大多由信眾捐建,只為心中純潔的信仰,不求回報,這一點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大造佛像或搞旅遊,或為地皮,或為保佑官員平步青雲,一切皆為利來。其中可有真正的佛門清修教化之處?
可以用佛搞錢,用錢買佛的保佑,甚至可以保佑惡行,那佛與貪官何異?這是末法之象!
宗教應該是純粹的。
筆者認為在商業社會、市場經濟,任何東西都可以參雜利益,唯有信仰和教育應該保持相對的純凈,一個是心靈中最後一份凈土,一個是未來社會的希望。如果這兩個都可以沾染銅臭任意交易,那這社會是病態的。
作為一個旅遊人,即使以經濟和旅遊的角度去看宗教景區,現在繼續以重金打造大佛也是不合時宜的。
最早帶火大佛的是無錫靈山景區,當時88米高的大佛是世界第一,國內也屬特批和首創。靈山景區之所以能保持成功,產品的迭代更新是關鍵。靈山大佛、九龍灌浴、梵宮、拈花灣,幾乎個個是業內頂級精品。靈山大佛、九龍灌浴都由制像業第一的南京航天晨光建造,靈山大佛在94年建造時難度極高,2003年完工的靈山二期九龍灌浴至今是航天晨光科技含量最高的項目。號稱東方盧浮宮的梵宮集全國數十位頂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心血於大成,當年即得「魯班獎」,並為世界佛教大會永久會址。拈花灣更是成為佛教禪意小鎮的標杆之作,建築形態亦是國內首創的唐風建築結合江南水鄉風情的精品。
試想,如果靈山至今扔死抱著大佛,沒有以上這些精品的不斷更新和充實景區,靈山還能保持每年三四百萬以上的客流么?模仿幾十年前的作品,毫無創新的低水平複製,真的能帶動當地旅遊么?說到低水平複製,從大的看現在的滿地「古鎮」(不完全統計220座),從小的看各山競造玻璃棧道(不完全統計有47個景區共57道玻璃棧道),又何嘗不是低水平的複製。
筆者始終堅信一點,一個優秀的可以作為行業研究標杆的文旅作品,不一定是投入重金不惜工本建造的,但一定是獨特的、充滿創意的、深刻挖掘文化內涵的、內容豐富能讓遊客長時間逗留的。複製別家的成功,做出落後行業十幾年的旅遊產品,面對越來越多的同質化競爭,很難帶來自身的成功。究竟要打造什麼樣的作品,是我們作為行業研究者、文旅項目設計者在經手每一個項目時都要去仔細認真思考的。
*本文作者:周鳴岐(WeChat: ZMQ_V_),執惠特約評論員、專家作者,景鑒諮詢創始人、首席分析師,政府顧問、文旅項目策劃及投資顧問、財務顧問,長期致力於行業分析及企業戰略研究。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