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理論簡介,依戀與心理諮詢--依戀系列之一

依戀理論簡介,依戀與心理諮詢--依戀系列之一

4 人贊了文章

由於生活上的一些原因, 最近對於依戀理論比較關注。昨天下單了《心理治療中的依戀》(David J Wallin 萬千心理,稍後此系列不再註明參考文獻)一書, 最近打算寫一系列讀書筆記, 來探討依戀這個問題。

什麼是依戀理論

所謂依戀理論, 是指嬰兒與母親(或者其撫養者)之間親密關係互動的方式, 嬰兒幼時有兩種需求, 探索世界的需求, 和安全的需求,而在滿足這兩種需求的過程中, 母親的角色至關重要, 母親對嬰兒的不同的對待方式, 會造成嬰兒在探索世界, 以及與母親分離並重聚時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以此行為來進行區分, 可將嬰兒對母親的依戀, 分為安全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三種(另外有一種混亂型的亞型),後續會進行詳細的介紹。

而嬰兒的這種依戀風格會持續一生, 在其成年後, 對其親密關係等造成深遠的影響。並與其自尊, 自我效能感, 社交能力, 主動性等都有較強的相關性。

這就是所謂的依戀理論。

為什麼要研究依戀理論

之所以依戀理論很重要,還有幾個原因, 一來, 『好的諮詢師對患者所做的事情和成功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做的一切相似。』, 所以研究依戀理論, 可以對心理諮詢起到極為重要的參考作用, 二來,依戀理論本身就是理解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維度, 而親密關係, 作為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種, 是心理諮詢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三來,從進化心理學上來講, 依戀之所以產生, 是因為人類嬰兒的脆弱, 人類嬰兒如果不能與撫養者形成互動, 在人類進化形成的時期, 則面臨著極端的危險——一個人類嬰兒如果無人照料, 嚴重的話會在幾個小時內死亡。因此, 依戀作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力(據Bowlby觀點),依戀也對我們的人格塑成, 有著重要的意義。

心理諮詢與依戀的三點共通之處

那麼, 心理諮詢是如何從依戀中吸取營養的。我們可以到看三個共通之處, 我們將其稱之為: 一、關係。 二、非語言溝通。三、反思與覺察。

下面我們從分別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 依戀與心理諮詢的共通之處。

  • 關係

依戀的先驅研究者, 也即依戀理論的創始人John Bowlby在研究依戀行為的過程中, 將母親的角色視為一個『安全基地』, 嬰兒可以外出探索世界, 一旦有危險, 或者疲累, 則會回來這個安全基地, 與母親的這種安全可靠可預期的關係, 給嬰兒提供了一強有力的後盾, 使其有能力和信心外出探索。在這種與母親良好的關係中,嬰兒在成長中形成自己的價格, 發揮自己的潛能, 能夠自由地去愛, 去體驗去反思。

而心理諮詢中心理諮詢師的作用, 也是類似, 心理諮詢也試圖給當事人提供一個類似的安全基地, 讓當事人嘗試以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方式去體驗那些被自己壓抑和解離的體驗, 讓當事人去思考他之前認為不能思考的, 去體驗他之前認為不應該去體驗的, 從而更全面地整合自己的人格, 更好理解自我, 在這個過程中, 心理諮詢師的存在對於當事人, 就是一個安全基地, 當事人在對自我進行探索時, 正是出於對諮詢師能力的信任, 權威的尊重, 以及雙方安全的關係, 才敢於試圖去對自我進行體驗和探索。並將探索的結果內化下來, 創造出一種新的情感, 思考, 以及依戀的模式。

  • 非語言溝通

嬰兒依戀風格的形成處於前語言期, Mary Ainsworth的研究證明, 在依戀關係中, 是母親與嬰兒非語言溝通的品質決定了嬰兒的安全感和不安全感。母親能夠在嬰兒需要安全時, 溫柔地撫慰和擁抱, 能否在嬰兒煩躁需要玩耍時放它去玩耍, 母親的行為舉止, 決定了嬰兒是否能夠與母親形成安全而緊密的紐帶。

同樣在心理諮詢中, 諮詢師也更多是通過非語言行為來理解當事人被壓抑的體驗和情緒。從當事人非語言行為中理解當事人潛在被壓抑的需求。 當事人對事情隱秘的理解和解釋,都可能通過緊繃的身體, 模式化的笑容, 習慣性的皺眉等等行為表達出來,而諮詢師是否敏感地對其進行覺察, 並通過非侵入型的方式巧妙地表達出來, 從而在當事人身上喚起這些體驗, 並以一種新的理解和覺悟給到當事人,把這種體驗活出來。這都需要諮詢師保持對自己, 對當事人雙方的覺察和理解, 在不同層面上對雙方的體驗和感受進行追蹤和反思。

  • 反思與覺察

世界的真相總是通過我們對它的理解而影響我們。

在Main(1991)的解釋中, 安全的依戀與對於體驗的反思性姿態有關。這種姿態是指元認知(關於認知的認知, 比如一個人在反思, 為什麼我總會把向馬路對面的老闆打招呼而其沒有回應這種事情解釋為老闆討厭我而不是它沒有看見我。這種反思就是元認知)對於我們信念和感受的認知能力, 擁有元認知能力的, 更容易在更多維度上對自己在固有認知加工方式進行修正, 從而更有能力擺脫在歷史中的負面體驗對自己的負面認知影響。這種元認知的程度和姿態, 在依戀的幾種類型的人身上, 其比例是完全不同。而同樣, 這種反思也對於情緒復原能力, 撫養出安全型的兒童, 有重要的意義。

而在心理諮詢中, 當事人對於自己認知風格的反思, 會大大地推動心理諮詢的進程。同時, 一個完全沒有元認知能力的人, 其做出行為的改變, 也是不可能的。

反思的四個層次, 覺察與冥想

在覺察中, 存在著四個層次, 而奇妙的是, 通過對這個四個層次的梳理, 我們發現佛教修行和心理學的一些共通之處, 也提出了正念與冥想同安全依戀的一些關係。

  1. 對於我們的覺察, 我們可能說存在四個層次。

    最外層, 是真實的外部世界。『對馬路對面的老闆打招呼而其沒有回應』

  2. 次外層, 是我們已有的認知加工模型, 已有的認知解釋風格, 以前一個例子來講,『把 對馬路對面的老闆打招呼而其沒有回應 這種事情解釋為老闆討厭我』就是一個固有的解釋模型。

    以上這兩個層次, 並不涉及覺察, 只是外部的真實世界, 和早年以及歷史中我們已經固化的心理認知。
  3. 第三層, 通過前兩層的證據來對已有的認知模型進行修改。這就是一種覺察, 比如, 覺察到自己擁有把『對馬路對面的老闆打招呼而其沒有回應』這件事解釋成『老闆討厭我』的這樣一個認知模型, 但是第二天, 老闆給我漲了工資, 這個證據就對這個模型不兼容, 於是便將模型修正為, 『對馬路對面的老闆打招呼而其沒有回應』可能是『老闆確實沒有看見我』。

    以上是一種最淺層次的覺察, 即因為外部事實的矛盾而對自己的認知模型進行修正, 更好一些的是, 覺察到自己擁有這樣一個固有的認知模型, 那麼便會主動地尋找證據去證明或者證否這個模型, 然後對模型進行修正。
  4. 第四層, 這是稍難以理解的一個層次, 也是稍玄妙的一個層次。

    我們來問, 是誰在進行前三層的思維活動。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 我們驚訝地發現,這個主體也可以說自我, 但是卻體驗自我的時候, 卻又感覺不到任何東西。

    此時, 這個追問的我們所進行的思維過程, 其實也正是所謂的正念。

我們把這第四個層次, 稱之為元覺察, 或者元覺知。

元覺察的一個非常獨特的性質是, 在進行元覺察時,一個人由於心思單純, 其實是處於一種不設防的非常安全的自我狀態。但是同時又感覺不到我的存在。

有大量的文獻證明, 處於這種狀態, 有利於培養人的積極傾向, 共情能力,更好有溝通和領悟,而這些能力, 正和一個優秀的母親培養出安全型依戀嬰兒成長後所擁有的能力類似。

我曾經在之前一篇關於冥想的文章中探討過冥想能夠起作用的原因, 當時我認為, 冥想給了一個情緒情緒的練功房, 並通過對自己身體的信任鍛煉了對自己體驗的接納。

在冥想中, 通過對自己的深度覺察, 同樣像在依戀中一樣, 提供了一個安全基地, 在這個安全基地, 一個人可以自由地體驗自己之前被壓抑的感受。並完成對自己的接納。而這種安全的感覺, 新鮮的體驗會通過長期的冥想形成強健的神經迴路, 從而有能力打破早年的負面認知。

結語

本次, 主要淺要介紹了依戀理論, 以及心理諮詢和依戀理論的關係, 同時從關係、非語言溝通、覺察三個重要角度來說明依戀和心理諮詢的共通之處。

稍後的內容, 都會圍繞著這三點來詳細的展開。


推薦閱讀:

諮詢師,你是不是也很假?
心理治療方法之空椅子技術
夫妻性問題心理治療
淺談森田療法的誤區
心理治療日記01——犯錯是可以被原諒的

TAG:心理諮詢 | 心理治療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