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正在淪為赤貧?未來,只有2%的人能穿越這道財富「窄門」
6 人贊了文章
中產階級正在破產邊緣?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什麼。
中產階級的標準是是什麼?
標準一:瑞士信貸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個人財富在17.63萬-176.3萬元的中國人。按照此標準,中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1.09億人。
標準二: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報告定義,中國中產階級是那些年收入10.6萬到22.9萬元的人。
標準三:波士頓諮詢公司提出,扣除稅收和通脹因素,家庭年收入在6-10萬元人民幣。
日前,馬雲在倫敦對商界領導人表示: 「中國將在未來10到20年積累5億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為何會破產?
1、住房問題
我國當前房地產庫存過剩已經眾所周知。
同時人口結構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八零九零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為獨生子女,如果組成新的家庭,一般都可以從上一輩的手裡繼承兩三套房產。本來房產就已經過剩了,在未來的日子裡,現在已經住滿人的房子也將慢慢的空出來。剩上加剩,房子的價格不言而喻。
近日舉辦的「G20稅收高級別研討會」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將義無反顧地推動房地產稅和個人所得稅改革。
一旦開徵房地產稅,對於房地產市場來說,絕對不是什麼有利因素。
房價下跌,為何會影響中產階級?
有報告顯示,在中國居民消費信貸支出中,住房貸款佔比最高達76.3%。這意味著,房價持續下跌將會對中產階級家庭打擊很大。
2、醫療問題
有數據顯示,從1978年開始,個人負擔的醫療支出比例則從 20%逐漸攀升到現在的60%左右。所以在朋友圈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條段子:70年代,有病了,賣一隻雞就夠了;80年代,有病了,賣一頭豬就夠了;90年代,有病了,賣一頭牛就夠了;00年代,有病了,要麼賣房要麼賣車!現在有病了,不花個傾家蕩產你就別想出院!
一場重大疾病,就足以葬送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幸福。
然而,現在如果生病,尚可以賣掉房子,籌集看病的錢。可是新房子還有大把的庫存,當我們急需用房產變現的時候,手裡的房子是否能夠順利賣出去都是個問題。
3、上學問題
教育問題,仍產是中產階級最為頭痛的事!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不惜花高價,讓孩子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
中產階級的資產大多體現房子上,但是房子本身本身並不能流通,所以雖然列入中產階級,但是面對這些問題,還是有些隱憂!
4、養老問題
未來有多少風險?是一個未知數。養老屬於未來時,也是一個未知數。
現在有錢,不代表以後有錢。由於資產分配不合理,大多數中產階級正在走向破產。如何防止被破產?只能從調整資產的結構入手。
美國高凈值居民的資產配置,現金和不動產只佔7%和6%,而保險則高達10%-20%。所以,中產階級如何逃脫破產定律?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現有資產進行充足,而保險比重的佔比要在10%-20%左右!
事實上,未來!
你或被拋棄!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正在對社會財富進行著重新的分割。吳軍博士在新近推出的《智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一書中判斷:穩定社會狀態里的二八法則都不再適用,只有 2% 的人能夠完成跨越,其餘 98%的人都可能陷入或遲或早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擔憂。
大量的工作崗位消失,大量的人被迫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生活,大量的人從此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大量的人看著劇烈的貧富分化感到費解,大量的人在新的社會撕裂中陷入命運的顛簸。一道深不見底的鴻溝正橫亘在每個人面前,你能穿越這道財富「窄門」嗎?
歷史:技術革命如何分化了窮人與富人?
01 英國全民富裕:一半人進城,剩下的郊區住洋樓
首先讓我們看看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事件,但當時,它給社會帶來的動蕩是巨大的,詛咒它的人更多。
新技術在出現的初期,受益者是非常少的,他們通常只是那些掌握新技術或者使用新技術、從事新行業的人。具體到工業革命,最初的受益者只有博爾頓那樣的工廠主、瓦特那樣的發明家,或者使用蒸汽機開拓瓷器製造新行業的韋奇伍德等人。
其他人在短期內是很難受益的,甚至可能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變得更加貧窮,因為機器搶了他們的生計。
在工業革命後的半個世紀里,原有的經濟結構被摧毀,靠有一技之長的工匠運作的小作坊紛紛破產,工匠的特長敵不過年輕勞工結實的身體,他們從中產階級淪為赤貧。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重重,整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為了節省成本便於競爭,工廠主們大量僱用低工資的童工,或者隨意延長勞動時間。
英國人花了大約兩代人的時間消化工業革命帶來的負面影響。到了1851年,英國在倫敦郊外的水晶宮舉行了第一次世博會,展示工業革命的成功,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看完展覽後,嘴裡不住興奮地念叨著「榮光啊,榮光,無盡的榮光」。
後世稱那個時代是英國的黃金時代,英國人過上了全民富裕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有體面而收入不錯的工作,工作時間減少到了每周48小時,童工被禁止。
當時,一半的人口搬進城市,剩下的人很多在郊區買到洋樓,然後坐火車到城市和工礦區上班。周末大家可以穿著漂漂亮亮的禮服去教堂或者去逛商店。
那麼工業革命的副作用是怎樣被解決的呢?簡單講就是資本輸出,開拓全球殖民地,推行自由貿易。
英國的工業生產在工業革命之後讓世界各國都無法望其項背,這使得它有能力、財力、武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全球化市場。
英國工業革命產生的產業工人只有幾百萬,但其巨大的生產能力卻使得很多商品供大於求。由於在當時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在國力上可以和英國匹敵,因此它的全球戰略得以實施。
▲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教育已經非常普及
02 實業巨子們誕生:洛克菲勒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人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電的使用。這不僅讓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而且催生了很多新產業,當然這也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劇增。
著名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事實:在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75人中,有1/5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國,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
這一不符合統計規律的現象的背後有其必然性,卡內基等人都在自己年富力強(30-40歲)時,趕上了美國工業革命的浪潮,這是人類歷史上產生實業巨子的高峰年代。
其中洛克菲勒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人,而比他年長一些的范德比爾特則一度通過建立托拉斯(Trust,信託)控制了美國上市公司10%的財富。類似地,歐洲的很多工業巨子,比如克虜伯和西門子,也是那個時代的人物。
但是,和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一樣,美國工人們的生活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一段時間裡並不美好,當時美國的貧富分化程度達到了北美殖民以來的最高點,而且比今天嚴重得多。
運輸業大王范德比爾特通過建立信託控制了10%的上市公司財富,而洛克菲勒聚集的財富佔全美國的1%。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化,美國開展了堅決的反托拉斯行動。
經過老羅斯福、塔夫脫和威爾遜三任總統近20年的努力,美國政府強行肢解了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和JP摩根控制的北方鋼鐵公司,並且在制度上限制大家族過多地控制社會財富,比如徵收高額的遺產稅。
從1870年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美國才基本實現了全面繁榮。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美國的鍍金時代。由於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美國實現了9小時(後來是8小時)工作制。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它都是讚譽之詞,它的代表人物愛迪生、貝爾、福特、西門子和本茨等人,直到今天依然是創業者和企業家們的偶像。
但是它給人類帶來的福祉也是先從少數精英開始,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才開始造福技術革命的中心地區。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享受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情。
03 信息時代:美國僅有最富有的5%家庭,財富明顯增長
到了「二戰」後的信息時代,上述模式再次得到應驗。我們都有幸親歷信息時代的繁榮,我們有了個人電腦、手機、互聯網,我們的生活變得比父輩要方便得多,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在為信息革命歡呼。
中國在1979年改革開放後短短的30多年裡,人均GDP從1978年的200美元劇增到2014年的7000美元,幾乎每一個人的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在過去的30多年裡,中國只是全世界的一個特例而已。
中國的成功有多重原因,最根本的是它的起點比較低,生產力和創造力在被壓制了幾百年後被釋放了出來,在短時間裡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再加上同時完成了工業化和信息化,所有這些有利的條件疊加在一起,才導致中國無論從總體國力還是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但在世界範圍內,並非每個人在經濟上和社會生活方面都受益於此。即便在信息革命中心的美國,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並沒有什麼提高。
信息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第二個創造財富的高峰年代。在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間,出生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太陽公司創始人安迪·貝托謝姆和比爾·喬伊、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等人,他們在自己年富力強時幸運地趕上了信息革命的大潮。
但是,美國大眾的生活質量並沒有很大的改變。下圖展現了美國最富有的5%的家庭、財富值中值的家庭,以及貧困家庭從1967年到2012年(扣除通貨膨脹後)財富增長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除了最富有的5%的家庭財富有明顯增長之外,其他人的財富變化很小。
在過去的30年里,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貢獻了全球超過一半的GDP增長,除去這兩個國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情況可不大美妙。
我們從新聞里時常會看到,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很多國家似乎置身在時代之外。雖然這一點有很多政治上的解釋,但從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角度看,以蘇聯為核心的東歐集團、超過10億人的穆斯林地區、大部分歐洲國家、整個南美洲,對於信息革命的貢獻微乎其微。
它們自有的舊的經濟結構已經落伍,甚至被摧毀,而在新的經濟結構中,它們雖然能夠享受到信息革命的產品,卻沒有享受到信息革命帶來的經濟增長。
解局:時間,至少要一代人以上
為什麼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消除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呢?因為技術革命會使得很多產業消失,或者產業從業人口大量減少,釋放出來的勞動力需要尋找出路。
這個時間有多長呢?
事實證明至少要一代人以上,因為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並不願意承認的事實,那就是被淘汰的產業的從業人員能夠進入新行業中的其實非常少。
雖然各國政府都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幫助那些從業人員掌握新的技能,但是收效甚微,因為上一代人很難適應下一代的技術發展。
事實上,消化這些勞動力主要靠的是等待他們逐漸退出勞務市場,而並非他們真正有了新的出路,能夠和以前一樣稱心如意地工作。
這就是每次技術革命都需要花半個世紀來消除它帶來的動蕩的原因。唯一不同的是,在一百年前,各國政府認識不到關心這些被產業淘汰的從業人員的重要性,因此讓社會很動蕩。如今,各國意識到社會穩定很重要,因此即使很多人並不創造價值,也只好「養著」。
為此,有些國家將無所事事的人強制塞到公司里(比如日本和歐盟),有些國家不肯淘汰過剩產能(比如中國),但解決問題的途徑都是一個「耗」字。耗上兩代,社會問題就解決了。
要更好地了解產業轉型以後,消化原有產業的從業人員有多麼難,我們不妨再看看美國「二戰」後發展的歷程。
整個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規模和市值最大的公司是通用汽車公司,它和另外兩家美國汽車公司一道,生產了全球90%以上的汽車,僅在美國就有70萬名僱員。由於通用汽車公司的福利很好,它的每一位員工都過著幸福的生活,都能實現所謂的美國夢。
今天,通用汽車公司雖然生產同樣多的汽車,從業人數卻減少到10萬以下,這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當然,很多人以為勞動力可以轉移到其他行業,但事實上並沒有。
即便是一直不斷擴大人數規模的特斯拉這樣新的汽車公司,也不願意聘用汽車行業淘汰下來的人。因此,那些汽車行業的老人只能靠工會養著。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中,通用汽車公司宣布破產保護,其中主要的問題就是公司要養的人太多。下圖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汽車聯合工會中在職員工和退休員工的比例,我們可以看出,1個在職工人需要養活4個不幹活的人。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汽車聯合工會在職員工和非在職員工的人數
通用的這種做法導致其汽車的成本上升,從而失去了全球競爭力。
雖然汽車行業因為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等新產品不斷湧現,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美國三大汽車公司背負著歷史的包袱,舉步維艱,在未來難以有所作為。
未來:智能革命衝擊巨大
智能革命將要走的路和歷史上歷次技術革命的路會有很多相似之處。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的趨勢一旦形成,就不是人力可以阻擋的。雖然一些有識之士,包括霍金、蓋茨和馬斯克等人擔憂機器智能將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方方面面的衝擊,並且呼籲有節制地發展機器智能,但是智能革命的速度不會因此而放慢。
甚至就連他們自己在利益面前,可能也是口是心非:馬斯克的特斯拉本身就是大量使用機器人的公司,而蓋茨的微軟也是在機器智能領域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
與之前的三次重大技術革命一樣,智能革命對社會的衝擊將是巨大的,它會影響到上至國家、中到企業、下至個人的命運。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智能革命對社會的衝擊甚至有可能超過過去幾次技術革命。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信息革命本身帶來的影響還沒有消化完。全球信息化帶來的效率已經使得很多人無事可做,很少人製造出來的東西就足夠全球人口消費。
在美國,將近一半的人是不上稅甚至從政府拿補貼的,從單純經濟的角度看,他們每天所提供的勞動僅僅是讓自己生存下去而已,甚至還不夠,他們對社會繼續發展的貢獻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
在一個民主國家,這些人最大的用途就是手中的那一張選票,以至於政客們為了選票可以輕易許諾,然後把國家的債務和赤字越堆越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負面影響都花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來消除,而摩爾定律從1965年提出距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它帶來的影響至今還沒有消化掉。這時,智能革命又開始了,因此這次的衝擊力度將是雙重疊加的結果。
其次,今天的世界和200年前已經不同了,消化掉技術革命的影響要比工業革命時難得多。由於全球化,全世界已經沒有空白的市場可以開拓了。
英國人在19世紀中期能夠過上相對富裕而從容的生活,是因為他們只需要解決幾百萬產業工人的生活和工作問題就可以了。整個19世紀,是用全球的市場,解決當時只佔世界人口很小一部分的產業工人的生活問題,相對要比今天容易得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智能革命所要替代的是人類最值得自豪的部分—大腦。
過去機器只是替代人的手,因此在農機和化肥出現後,農村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可以變成需要動腦筋的工匠;在流水線出現之後,工匠們沒有了市場,但是藍領工人可以從事白領的差事。
由於機械畢竟不能完成智能的工作,因此人們最終還是找到了謀生的手段。
不過,智能革命的結果是讓計算機代替人去思考,或者說靠計算能夠得到比人類思考更好的結果,能夠更好地解決各種智能問題。這時,人類會突然發現自己還能做得比計算機更好的事情已經所剩不多了。
如何不被拋棄?爭當2%的人
那麼,如何讓自己在智能革命中受益,而不是被拋棄。這個答案很簡單,就是爭當2%的人,而不是自豪地宣稱自己是98%的人。
在歷次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進入前2%的行列,要麼被淘汰。抱怨是沒有用的。至於當下怎麼才能成為這2%,其實很簡單,就是踏上智能革命的浪潮。
每當我談到機器智能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時,聽眾們總是要問:未來的時代是人的時代,還是機器的時代?我們是否會被機器控制?我的回答是:未來依然是人的時代,我們不會被機器控制,機器在完成任務時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比如Google的AlphaGo,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但是,製造智能機器的人就不同了,他們可能只佔人口的不到2%甚至更少,卻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著世界。
這個說法不是危言聳聽,實際上今天已經發生了。大家不妨想想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掛在微信上,有多少商品是從淘寶或者京東購買的,有多少次出行是靠滴滴打車。這些公司沒改變一點產品的形態,億萬用戶的生活就被它們所左右了。
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司完全掌握了我們衣食住行的生活細節,它們可能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既然做到了對我們如此精確的把控,他們掙我們的錢便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在銷售商品的時代,我們認為越便宜越合算;到了提供服務的時代,我們發現忽然有了很多免費的服務,我們為此歡呼,但是不久我們會發現,看似免費的東西才是最貴的,因為我們在獲得這些服務的同時交出了自己的自由。而只有當我們在失去自由,利益受到損失時,才會體會到自由的可貴。
我並非要表達這些控制著我們、占不到人口2%的人要做壞事。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比帶來的危害要大得多。
我想說的是,他們的成功其實給予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如果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被那2%的人通過大數據和機器智能控制,與其抱怨,不如乾脆加入他們的行列。如果你現在已經在其中了,那麼恭喜你,如果還不在,那麼應該加入進去。
講到這裡,我想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我們怎樣才能加入他們的行列」。
我想說的不是每個人都要到上述公司去找工作,而是希望大家接受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利用好大數據和機器智能。
回顧從工業革命開始的前三次重大技術革命,首先受益的是和那些產業相關的人、善於利用新技術的人。雖然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夠去開發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產品,但是應用這些技術遠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難。
我有一位在生意上還算成功的學員,在全國各地開了幾百家茶葉店。這個行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利潤高,但是每天的交易量小,平均每家店每天只有幾單生意。
這位老闆多少有點苦惱,因為如果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大,就需要多建店面,但是店面太多他也管不過來。在我們討論他如何轉型時,我問了他幾個問題:
1. 每家店每天都有多少人進門來轉一轉?又有多少人完成了茶葉購買?
2. 這些客人是誰?他們什麼時候來到店裡?什麼時候更可能達成交易?
3. 如果有些客人是回頭客,他們是誰?如果客人們買了一次不再回來,又是為什麼?
4. 常客們每年消費掉多少茶葉?每個人經常消費的是哪種茶葉?價位在哪個檔次?
5. 店面外每天的人流情況如何?
這些問題,除了每天有多少人達成交易他已經知道外,剩下的一無所知。如果這位老闆能夠在茶葉店門口裝一個感測器,請人做一個手機APP,並且通過給予一些優惠券的形式鼓勵到訪的顧客安裝,就能準確地了解上述信息,包括其中每一個細節。接下來,他就可以找人分析一下如何改進他的生意,如何做推廣,等等。
當然,更徹底的改變是利用所獲得的大數據信息找到那些經常買茶葉的人,和他們建立起長期的供貨關係,這樣不僅能有比較穩定的收入,而且還能因為流通渠道成本的降低而提高利潤率。其實美國的一些葡萄酒廠已經嘗試這種做法好幾年了,一些品質較好的葡萄酒庄已經不再依賴批發商和零售店這樣的銷售渠道,而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向訂戶直銷。
如果大家覺得茶葉店的生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我們不妨再看看現在冰箱公司在考慮什麼事情。一些冰箱公司開始考慮將冰箱看成商場里貨架的擴展,通過攝像頭和感測器,可以收集到顧客購買食物的習慣,以及顧客對食品消耗的程度,通過移動互聯網提示用戶補充食物。
這種冰箱裝有可以上網的觸摸屏,顧客可以通過冰箱上的觸摸屏直接從電子商務公司購買食品。這樣,耐用電子產品又具有了商場貨櫃和電商入口的功能。雖然上述功能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是三星等公司已經在銷售可以直接購物的智能冰箱的雛形了。
上述那些從事所謂傳統行業的人,距離大數據和機器智能其實遠比他們想像的要近得多。如果說有距離,可能心理上和觀念上的距離比技術上和商業上的要遠得多。
在每一個重大的技術革命開始的時候,真正勇敢地投身到技術革命大潮中的人畢竟是少數,受益者更少,大部分人則會猶豫和觀望。
在智能革命到來之際,每一個人也有兩個選擇,要麼加入到這一次浪潮中,要麼觀望徘徊,最後被淘汰。當然,大多數人的觀望、猶豫和徘徊,給了2%的人以機會,使得願意吃螃蟹的人在奮鬥的道路上少了很多競爭對手。
來源:正和島
推薦閱讀:
※如何縮小貧富差距?
※如此的貧富差距 看了令人羞愧
※震撼對比 圖說中國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曹長青:中美貧富差距的比較
※貧富差距愈演愈烈:1%的富翁擁有全球一半財富|財富|貧富差距|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