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把「命不好」掛嘴邊
來自專欄我喜歡浪跡天涯4 人贊了文章
《三國》裡面有幾場重大戰役,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故事的分水嶺
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夷陵大戰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
赤壁之戰,孫劉大敗曹操
漢中之戰,劉備大敗曹操
夷陵大戰,孫權大敗劉備
確實是三足鼎立,環環想殺,誰也不讓著誰,是騾子是馬,全拉出來練練
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的發起者袁紹,是一個標準的官二代,充足的兵馬糧草和底盤
擁軍七十萬,鎮守四個大州,雄踞一方,力量強大到可以蔑視所有諸侯
天子陷入危機,甚至都懶得去救,嫌麻煩,這把曹操樂的:做人昏庸到這個程度,真是叫人開心啊
反觀曹操,當時只有不到三十萬兵馬,卻用這三十萬人打了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大戰之前,曹操說:論兵強馬壯,我一輩子也趕不上袁紹,但是論謀略,他三個袁紹綁一塊也頂不上我一個曹操
當時看書看到這,被曹操圈粉了,真他娘霸氣
為了打敗袁紹,曹操都做了什麼呢?
首先他在大戰八年前,秘密訓練了七萬精兵,經過千錘百鍊,相當於今天的特種部隊
曹孟德深知兵不在多,在精
其次,大戰開始當天,假意約袁紹嘮嗑,表面上裝慫講和、讓宮女排隊給袁軍敬酒,暗地裡等著軍隊偷襲袁紹後方,等待著日落西山,等著陽光直射袁軍到睜不開眼
日落西山後,陽光刺眼,曹軍亂箭齊發,射的袁軍一片哀嚎
特種部隊全部出擊,一個打十個,幾下子把袁紹軍隊陣腳打亂,無奈只好撤軍逃跑
即使曹操一戰大勝,卻依然在實力上不及袁紹,七十萬大軍就算伸直了脖子,砍也得砍幾天
如果袁紹重整旗鼓,仔細研究對戰策略,勝機還是很大
可是呢,軍師許攸發現曹操糧草兵器短缺,建議袁紹趁機兵分兩路攻打曹操,只要其中一支軍勝了,就贏了
結果這個關鍵時候,袁紹懷疑許攸的忠心,更疑神疑鬼覺得這是曹操的計謀,加上自己手下的人不和,田豐、郭圖和許攸三人互懟,袁紹並沒有按照許攸的建議出兵,還嚇唬許攸要砍了他
許攸大失所望,認為自己良才侍庸主,於是夜裡偷摸地投奔了曹操
不僅獻計讓曹操去烏巢劫袁紹的糧草,更在袁紹兵敗退軍的路上,埋伏偷襲,來了一個落井下石
最後,十五天不到,七十萬大軍被殺的乾乾淨淨,光桿司令袁紹在江邊仰天長嘆:天助曹賊,不助我
一口血噴出去五米,掛了
當時看到這,對於袁紹敗了,一點沒覺得可惜,反而覺得搞笑,尤其聽了他死前那句長嘆
「天助曹賊,不助我」,這意思是他袁紹敗了,全是老天眷顧曹操啊
你看,他始終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
袁紹失敗有幾個重要原因,全是他自己的問題
第一,仗著自己兵強馬壯,目中無人
第二,聽不進忠言,不相信專業人士的意見
第三,用親不用賢,誰讓他舒服就重用誰,管他人傑還是二溜子,結果弄出個大叛徒許攸
可以說,袁紹大敗是必然
其實,在袁紹出兵之前,軍師田豐多次覲見,結果不但沒被採納建議,反而被關進大牢
而曹操呢,也遇到過類似情況,赤壁之戰輸了之後,司馬懿說了一些聽上去不怎麼舒服的話,但是依然被曹操重用
這就是合格與不合格CEO之間的差距
都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理性打敗了感性,不再意氣用事
而另一個標誌,我想大概就是遇事會不會先反思自己
很多人,別看年紀一把,喜歡倚老賣老,依舊還是小孩
遇事先找外界的原因,或者說只找外界原因,什麼命不好,什麼別人不幫自己,什麼工具不好用啊什麼什麼的
很少聽到他們說自己哪做的有問題或準備不充分
比如你借給朋友一個工具,他總抱怨東西不好用,可是明明是他自己不會用
比如有人讓你幫忙做點事,結果你做完了,他卻埋怨你不懂他的意思,可是明明是他沒說清楚
這類人有個共同特點,永遠自我感覺特別良好,卻永遠在自己的圈子裡原地踏步
這幾年因為出差,走南闖北的也去過了不少城市
不得不說有些地方是真窮啊,窮的讓你心生憐憫,當地老百姓也總是抱怨國家政策不扶持
可是後來,在我被坑了幾次之後才明白,這些地方經濟發展不起來的一大重要原因是人民誠信建設工作沒跟上啊
誰也不信誰,誰都想著怎麼佔便宜,經濟能發達才是奇聞
如果你也是袁紹這樣的人,不會向內找原因,我建議,下次遇到曹操這樣的對手,直接命七十萬大軍伸直了脖子等砍就行了
簡單省事,一了百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