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強大也難力挽狂瀾的李鴻章
李鴻章,一位晚清舉足輕重的重臣,一位在十九世紀頗具爭議的人物。根據其他學者的記載,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評價之高,可知李鴻章其確實是一個擁有極大本事的能人。
那到底,李鴻章是個怎樣的人呢?他做了什麼大事讓歷史記住了他?又是為什麼他會頗具爭議?
(1896年 李鴻章,李翰章兄弟合影)
早年滿腹學識,仕途順利。
李鴻章出身於一個官員家庭,其父在京城做官,所以家境不差,從小就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由於年少聰慧,得老師賞識,並且自身也刻苦學習,於1840考中秀才。後來,由於在京的父親的催促與幫助,李鴻章上京趕考,並沿途作詩,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著名佳句,表達了自己想要報效國家的鴻鵠壯志。幸運地是,在京城李鴻章認識了許多官員以及有識之士,給他的思想理念造成了一定影響,最重要的是,他後來於曾國藩門下學習,學習經世學問,為自己的世界觀奠定了重大的基礎。
李鴻章為官伊始遇上太平天國運動,在曾國藩的湘軍中擔任幕僚,曾國藩大大賞識其才華,並且在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舉薦是一位人才。之後,李鴻章受命回合肥一帶幕軍抗擊天平天國農民軍。李鴻章人生第一次的輝煌即將拉開序幕。
李鴻章來到上海後,組織了一部分兵力,自編新軍,稱為淮軍。一開始的九千多淮軍並不是什麼正規軍隊,基本上由農民和土匪組成,因此並不被當時的上海各界重視。當時上海作為國家的最富饒之地,地位十分重要,守住上海並在上海大展宏圖對李鴻章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由於李鴻章早年學識豐富,並練兵有道治軍嚴謹,面對太平軍時親臨前線作戰。最終,淮軍以少勝多,以9000多的兵力戰勝天平天國著名將領李秀成的十萬大軍,成功包住了上海。經此一戰,淮軍聲名大振,李鴻章更是享譽國內外,為自己走向更高的權力巔峰鋪好了道路。之後,淮軍越加強大,不斷反攻太平天國,最終和湘軍等軍隊全殲太平天國,穩定了清朝的統治。
(李鴻章在德國期間與俾斯麥合影)
睜眼看世界,身居洋務重臣。
上海是一個四海通商的開放港口,各國列強在此都有租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而李鴻章便身居於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讓他更了解當時的世界,並深感大清帝國的技術落後,每每想到大清國與列強對戰時,戰無不敗,便提出學習西方技術。
一開始,李鴻章經營淮軍,可是軍備的經費大多用於購買槍械,這些錢都讓洋人賺去了,於是他下定決心自己創辦軍工廠。後來,江南製造局應運而生,是晚清政府最重要的兵工廠,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軍工廠。近代中國四個重要的兵工廠,李鴻章一人便辦了三個。之後,許多輪船、電報、近代化海軍等都是由李鴻章開辦,最著名的當為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中組建的最重要的一支近代化海軍,在連年的經營中,北洋水師曾為東亞第一,世界第九,讓許多列強都不敢欺負中國,給中國帶來了近三十年的稍微和平的時光,這個時代被稱為「同治中興」。只可惜後來北洋水師過於自負,甲午戰爭前幾年不曾添加一個新艦,也不加以維護,最終全軍覆沒,國運更加堪憂。
同時,李鴻章也慢慢發現中國的積弱不僅在於技術的落後,也在於經濟的落後。於是,李鴻章大舉開辦礦業,如開平礦務局、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等等,促進了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外交上,李鴻章由於長期與洋人接觸,許多國家外教均交由李鴻章一人承辦,許多外國人只識李鴻章而不識清朝廷。長而久之,李鴻章在國際上享有極大的聲譽。
(1895年李鴻章簽定<馬關條約>)
才能雖大,可爭議亦大。
剛剛上面的段落已經簡單述說了李鴻章的巨大功績,讓清朝一度中興。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上讓中國揚眉吐氣,一口氣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並創立了強大的海軍,讓許多國人佩服不已。然而,他最大的爭議在於三個字——賣國賊。為何這麼講呢?下面我們來說說人們對他的批評,便知為何他爭議那麼大了。
第一,割地賠款置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每次清政府戰敗需要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時候,代表總是李鴻章。列強每次與清政府談判,總是喜歡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因此,每一次屈辱條約公布後,李鴻章總會被罵。時局不能由他一個人左右,即使他不願意簽下賣國的條約,可是慈禧大權在手,一句命令,李鴻章不得不聽令簽字。當然可能也有例外。有史料證明稱,李鴻章與沙俄政府簽署《中俄密約》時,的確收受了俄國的賄賂,以使條約儘快簽訂。李鴻章死去之後,傳聞稱留下了四千萬的銀兩給他的後代,且當時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足見李鴻章在當時的確有貪污的嫌疑。
第二,雖建立強大軍隊,可是認識不深,且私慾太重。李鴻章親自督辦北洋水師,且清政府耗費了巨大的財政來購買軍艦,一度讓這支海軍傲立世界。然而,甲午一戰,一敗塗地,所有虛名隨即潰散。究其原因,其一為訓練不到位。雖然一開始北洋水師領先與日本海軍,可是開戰前幾年,北洋竟然不僅沒有新置一個軍艦,就連軍費也挪用,導致最終海戰時,船艦落後不敵日本。其二,李鴻章私慾太重。在可能面臨艦船損失時,命令海軍駐守威海港,避免更大損失,最終失去的黃海的制海權,在威海港靜待敵軍消滅。花費數千萬卻經不起一次海戰,被國人痛恨至極。
第三,富國圖強,只是為搖搖欲墜的清廷勉強支撐。李鴻章雖然認識到世界的巨大變化,做了許多近代化改革,可終究跳不出封建專制的圈子,一味的為慈禧服務,企圖讓清廷度過危機,可還是沒能抵住世界近代化潮流的傾軋。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制度的落後腐敗,在列強的入侵下仍然企圖苟且偷安,焉能不敗。
有功亦有過,不能因過掩功。
功過如何,都是由後代的人士來客觀看待。儘管李鴻章沒有跳出封建的圈子,意識到清朝的落後,只是意識到表面上技術和經濟的落後,對清政府積弱的修修補補,並沒有主動撼動封建專制的腐敗根基。但是,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是李鴻章帶頭進行近代化改革,是李鴻章主動培養了一批如詹天佑等的愛國人才,在短短几十年做的近代化改革,與歐美曾經多年的改革相比,甚至可以說加快了中國的近代化步伐,儘管這個過程也付出了很多沉重的代價。李鴻章雖有才華,可生在了腐敗的晚清,既成就了他,也湮沒了他。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