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幸福之路指南第一版》 第四章 之成長型思維
《簡明幸福之路指南第一版》 第四章 之「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坦率說,如果說有那種觀點對我影響最大,我應當說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儘管我2017年才讀到《MINDSET》(《終身成長》)這本書,但是我立刻明白了一些困擾我很久的問題,這是真正令我「恍然大悟」的時刻。
簡而言之,「成長型思維」相信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固定型思維」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或者難以改變的。
德韋克在這本書里,給我們詳細闡述了這個觀點: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我們不一定能意識到這些信念的存在,但它們對我們想要什麼以及能否成功達到目標至關重要,這就是人類信念的力量。我曾經就是一個有著深刻固定思維影響的人,也曾經深受其害,下面是一個列表,兩者之間的區別大致如下:
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
個人風格
樂觀主義
悲觀主義
自尊
高質量、穩定的自尊
自尊低下,或者自尊的不穩定性,或者自戀
婚姻
培養心態
固定心態
人際關係
聯接思維
排序思維
智商
智力是不斷發展的,希望不斷學習,於是持續進步
智力是恆定的,想讓自己變得看起來聰明,避免挑戰
挑戰
勇於接受挑戰
逃避挑戰
挫敗
不懈奮鬥
輕易放棄
努力
只有努力才能駕馭一切
努力是毫無用處的
批評
從批評中學習
忽視有用的負面意見
別人的成果
吸取經驗並得到激勵
威脅到了自己,嫉妒心態
他們不斷掌控人生的成功,並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志的偉大力量
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一切構成了他們對世界的確定性看法
在關於個人風格方面,「成長型思維」發展出樂觀主義風格,容易獲得人生的幸福;「固定型思維」發展出悲觀主義風格,阻礙了對幸福的提升。
在關於自尊方面,「成長型思維」相信自己的成長,以自己內心的標準為依據,有內心穩定的高質量自尊;「固定型思維」以外界的評判為依據,發展出低自尊,或者不穩定性自尊,或者自戀。
在關於婚姻方面,「成長型思維」發展出培養心態,坦然面對挑戰,積極解決問題,最終讓親密關係更甜蜜和穩固;「固定型思維」發展出尋找心態,相信所謂「真命天子」宿論,容易逃避問題,消極解決問題,更容易結束當下的親密關係,去尋找「真命天子」。
在關於人際關係方面,「成長型思維」發展出聯接思維,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平等交往,尋求合作共贏,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固定型思維」發展出排序思維,信奉權力、位序等,混淆工作和生活界限。
在關於智力方面,「成長型思維」相信智力是不斷發展的,希望不斷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固定型思維」相信智力是恆定的,只是想讓自己變得看起來聰明,避免挑戰。
在關於挑戰、挫敗方面,「成長型思維」勇於接受挑戰,遇到挫折不放棄;「固定型思維」逃避挑戰,害怕失敗,容易輕易放棄,經歷失敗之後,嘗試修復自尊,責備他人或者找借口。
在關於努力方面,「成長型思維」認為只有努力才能駕馭一切,讓努力成為人生的習慣;「固定型思維」認為努力是毫無用處的,相信天賦,遇到困難輕易放棄。
在關於批評方面,「成長型思維」勇於接受批評,從批評中學習,並因此而持續進步;「固定型思維」認為批評威脅到了自己,不停為自己辯解,故步自封。
最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斷掌控人生的成功,並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志的偉大力量;而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一切構成了他們對世界的確定性看法。
上面的簡述舉例,已經涉及到了各個方面,然而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因為這兩種思維深刻地影響了人的動機,而動機是被認為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關於動機方面,「成長型思維」目標是獲取成功,也就是「趨向動機」,雖然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困難甚至失敗,然而在樂觀主義的解析風格下,他們還是不斷進步,最終達到或者超越了目標。
「固定型思維」目標是避免失敗,也就是「避免動機」,他們希望成功是因為害怕失敗,成功反而是一種壓力,因為成功之後會面臨更大挑戰。但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們傾向於逃避問題,或者降低目標,很可能卻又導致了更多的失敗,在悲觀主義的解釋風格下,最壞的結果是滑向「習得性無助」深淵。固定型思維和悲觀主義的結合,是造成個體無法充分發揮潛能的主要因素。
從某種意義而言,「成長型思維」更好地解釋了「自我實現預言」理論。自我實現預言,是指一個人自己的預期最後變成了現實,這聽起來有點神秘主義的色彩,更有點像拿破崙希爾
、卡內基等鼓吹的成功學的雞湯味道。然而,無數的事件證明了「自我實現預言」理論,包括著名短跑選手Roger Bannister的故事:
Roger Bannister是個跑一英里的跑步選手。在1954年之前,在四分鐘以內跑完一英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醫生、生理學家們證明四分鐘跑一英里,是人類能力的極限。然而Roger Bannister卻說「四分鐘內跑完是可能的,我要證明給你們看」。他堅持練習,卻一直失敗。但1954年5月6日,Roger Bannister用3分59秒跑完一英里,轟動一時。六周後,澳大利亞跑手John Landy只用了57.9秒。第二年,37名跑手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1956年,超過三百名跑手突破四分鐘界限。
在成就「自我實現預言」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很顯然是動機。而這些動機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根植於成長型思維和樂觀主義風格思維的土壤中,推動他們實現了自我預言。
客觀來說,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但它並不能告訴你能改變多少,或者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獲得改變,而且這也不意味著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喜好和價值感,都可以被改變,更何況,「能改變」和「被改變」之間還需要行動的證明。
外在事物的成功,包括積累巨大財富或贏得重大全力職位等,這些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能決定,還牽涉到其他人和其它因素,比如運氣和機遇等,並不是單一的因素決定。而內在的幸福感,主要由個人自主決定,「自我實現預言」或者「成長型思維」就具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都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混合體,有些人在某些領域發展出「成長型思維」,而在另外的領域發展出「固定型思維」。這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反省自己的思維模式。
推薦閱讀:
※吳韋朋:不設限的思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寒門再難出貴子」是正常現象 由此悲天憫人是思維錯覺
※你屬於哪種思維模式?
※決定你上限的, 不是收入, 而是思維
※這六種思維模式,是愛情和婚姻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