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時總是被拒絕?先搞清楚別人憑什麼要幫你

求助時總是被拒絕?先搞清楚別人憑什麼要幫你

來自專欄解題者5 人贊了文章

「 1 」

前段時間有個讀者在後台問我:「我領導給我分配了一個我不那麼擅長的任務,說我可以找同事幫忙。於是我找了擅長做這事的同事,可是他一直都不肯儘力幫忙,怎麼才能讓別人願意幫我呢?

從投資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其實就很好理解了——

一個人願意幫你的前提,是 TA 通過幫你能獲得的收入,大於 TA 幫你需付出的支出。

這裡的收入和支出不單單指的是冷冰冰的財務數字,而是指幸福感的增加或損耗。

幸福感的根源是需求。

如果你的需求被滿足,你會獲得幸福感,即「收入」;反之,你的幸福感會被消耗,即「支出」。

換句話說,一個人之所以不願意幫你,是因為幫助你要消耗的資源會導致 TA 的部分需求無法被滿足(比如對方花了1小時幫你,自己就少了1小時吃雞的時間),而消耗幸福感的同時,幫助你這件事情並不能帶給 TA 足夠多的回報作為補償。

所以如果你在請求別人幫忙時被拒絕,往往有兩種可能——

  • 可能性1:對方覺得能得到的收入太少;
  • 可能性2:對方覺得要付出的支出太高。

「 2 」

針對可能性1,我們能做的,是提高對方幫忙能得到的收入。

做法有二:一是綁定利益,二是交換利益。

方法1:綁定利益

綁定利益的意思是,如果完成了你拜託對方的這件事,對方也可以得到好處。

你可以嘗試去挖掘利益,你可以跟對方詳細分析下,完成這個工作任務 TA 可以獲得的直接收益(有時候對方只是沒意識到),比如說老闆知道了會嘉獎 TA,比如項目完成後公司利潤變多大家年底的獎金都會漲。

你也可以嘗試去為對方創造收益,比如你可以讓老闆直接給 TA 布置任務,這樣項目完成後 TA 也會得到相應的認可,你甚至可以向老闆建議,在分配項目獎金池時把對方也考慮進來。

方法2:交換利益

交換利益的意思是,撇開你要拜託對方的這件事,你是否在其他方面也滿足對方需求,實現利益的交換。

比如這次可能是你技術比較差,對方這次幫了你,不過你的營銷能力很強,下次對方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諮詢你。

這種利益交換也可以是工作外的,比如恰好你下個月去歐洲出差,可以問問對方要不要幫他太太代購個什麼東西。

這種利益的交換也可以前置。

基於心理學裡頭的互惠原理(reciprocity),如果你主動幫了對方一個大忙,對方會有強烈回饋你的傾向。

在綁定利益和交換利益時,有兩個小貼士可以作為參考——

貼士1:明確利益

跟對方溝通時,最好明確回報具體會是怎樣的。

給對方具體的預期,其實就是給好胡蘿蔔,這樣對方才會知道自己應該使上多少力。

明確利益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更準確地探知對方的預期,要確保對方做這事的性價比是 TA 滿意的,因為只有等價交換才能激發對方的主觀能動性。

貼士2:量入為出

有一個點要謹記於心:對方的收益往往是你的付出,所以不要為了達成目的而無底線地付出。

這樣就算達成了你的目標,卻有可能本末倒置。

舉個我們常聽說的例子:不少圈子裡常見的「潛規則」,要求別人幫自己,需要付出的代價未免也太高了,得不償失。

「 3 」

針對可能性2,我們能做的,是降低對方幫忙需付出的支出。

最小化對方需付出支出,其實就是讓你先把對方難做的工作給做了。

前不久,有個學妹在籌備一個電視節目,需要邀請教育領域的嘉賓。

於是她拜託我幫忙轉發給我認識的教育領域的小夥伴們。

我讓她把相關介紹材料給我,結果她丟給我一個紅頭文件…

我打開看了下,是個很正式的邀請函。不過這個文件的前兩頁都是官話套話(可能因為是國企的緣故),第三頁才有節目的正式介紹和對嘉賓的要求。

我幫忙轉發這個文件的動機自然不會太高——我如果把直接這個文件轉給教育領域的朋友,完成閱讀的比例並不會很高(因為重點放在了文件的很後面),而且如果我不多加解釋,朋友可能還會覺得很莫名其妙——「你發這麼個紅頭文件給我是要幹嘛?」

其實更好的做法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以這個學妹的請求為例,她可以用我的語氣編輯好一段文字,裡頭簡明扼要說明節目的背景,受邀嘉賓的要求,錄製時間、地點等信息,這樣我就可以直接複製粘貼轉發,比如——

「我有個學妹最近在籌備一個教育主題的節目,想要邀請相關的教育領域的嘉賓,我想了下覺得你蠻適合的。節目會在XX電視台的XX時段播出,錄製時間在2018年X月X日,大概需時1小時,錄製地址在XXXXX。你看看有沒有興趣?」

甚至還可以幫我想好後續的操作——「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聯繫微信號xxxx。」

這樣的轉發請求對我而言其實只是舉手之勞,被我婉拒的概率自然小了很多。

再舉一個實用的例子——

去年有個同事在申請在職MBA,拜託我給她寫推薦信。

為了降低我的支出,她做了一件很聰明的事情——她羅列了她跟我一同工作時,發生的值得一寫的所有事例,把每個細節都寫得特別清楚,這樣我在寫推薦信時可以隨時挑適合的案例,再稍微刪改就可以了。這大大地減少了我的工作量。

同樣的道理,當你要麻煩同事幫你幹活時,你不要沒頭沒尾地把一個任務丟給對方——畢竟這不是 TA 的分內事。不做伸手黨,在你的能力範圍內把可以做的事情先做了,在關鍵的難點處再去勞煩同事,帶上具體的難題,這樣對方拒絕你的概率也會變低。

「 4 」

當角色對調時,你會體會到被人麻煩的困擾——

總有些人覺得你幫 TA 只是舉手之勞,他們對你的勞動也不會有任何感激,覺得你的幫忙是理所當然。像極了咪蒙文中提到的那些「賤人」。

舉個例子:有些公眾號會希望轉載我的文章,一方面他們的公眾號會有內容作為補充,另一方面我會有流量的曝光,是雙贏。

不過很多公號小編會覺得你只需簡單操作,開一個白名單。其實真的為自己的內容負責的作者,是需要花時間去預覽對方公眾號編輯好的文章的。如果花上15分鐘的精力(開白名單、溝通、預覽文章的時間加總),結果只能給我帶來幾十個曝光數,這個性價比是極低的。

面對這種情況,更簡單的方法是——設置門檻。

大家可以嘗試在我的公號後台回復下「轉載」二字,會有我的公眾號文章的轉載需知。

我給轉載這件事情加了兩個門檻——一個是給我寫郵件,另一個是公號的閱讀數。

前者減少了我的支出,後者則確保了我的收入。

也因為加了這兩道門檻,我收到的轉載請求都是那些真正想轉載且重視作者需求的公號。

最後來個表格做總結——

P.S. 用收益和支出看問題,這是基於「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我在之前寫過一篇更為系統的文章,可以在公眾號(id: imjietizhe)後台回復「疏離父母」回顧。

Cover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參考文獻/推薦

[1] George Homans.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 Serge-Christophe Kolm. (2008). Reciprocity : an economics of soci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肖璟(@狐狸君raphael),理財自媒體「很帥的投資客」(id: shuai_investor)主創。

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新書《無現金時代》火熱銷售中。

這裡可以幫你擺脫迷茫,提升效率,處理好親密關係,當然還可以順帶升級一下你的財商。

覺得好就點個讚唄!

推薦閱讀:

安博人眾人:這麼熱的天 你熱不熱啊 熱不熱
職場人際關係九原則
」我一生沒做過壞事,為何會這樣。「
不合群的人如何建立良好的職場人際關係
思想貧瘠的一些共性

TAG:職場人際 | 職場心理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