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遇見明天更好的自己----得到專欄成長記錄

遇見明天更好的自己----得到專欄成長記錄

受惠於李笑來老師已有兩次。第一次是2012年閱讀了那本《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書。那本書前前後後讀了好幾遍。讀過之後,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是:有了要珍惜時間,學點知識的想法。結合自己做為一名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2013年我報名參加了心理諮詢師的考試。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順帶使用了老師在書中介紹的學習方法:確定出每天要完成的學習內容,然後不急不躁地去執行。若有事耽擱了當天的學習,則利用2天的時間補上。經過精心、努力地準備,結果一次過關,順利地拿到證書。當時心裡的高興勁別提有多高,對於一個當時43歲的中年女性來說,敢於挑戰自我,學習主業之外的書籍,這個證書的取得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鼓勵。

在得到上訂閱了老師的專欄,是第二次獲益。不知什麼原因,強烈的學習慾望一下被老師點燃了,讓我有了一種重回學校的感覺,有那麼一個信任的人,每天都會準時出現在那間教室里,把一些重要的概念掰開了、揉碎了,不厭其煩地講給你聽。有了名師的陪伴,收穫自然頗豐。在這一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在認知的方面,還是在行動力的執行,都有長足的進步。今天向大家聊聊我的三大收穫。

一、一字不差地讀

在老師第一次提到這個概念時,我簡直驚呆了----就是那種直戳心窩的感覺。我一下子找到了我學習差、學習效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會閱讀。之前我的閱讀習慣(應該稱之為「惡習」)是速讀、瀏覽。說不好聽的就是連滾帶爬地讀,什麼讀漏字,讀錯字(不認識的字就蒙),讀顛倒字,全然不顧。更有甚者,遇到讀不懂地方直接就「跳讀」(跳過去往下讀)。我就這樣「囫圇吞棗」般地讀了好幾十年,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如同「豬八戒吃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我連最基本的讀文字這關都不達標,更何談思考文字背後所闡述的道理及思考作者的思考方式。一語驚醒夢中人,老師這一招真狠。找到了病根,那就治唄。如果你要問我好治嗎?廢話,一個養成三四十年的惡習,你說能好治嘛!不過改正缺點這事重要的不是難不難,關鍵是要「樂於去改」,樂於去改就會有變化,有了變化就說明有改好的可能,有改好的可能就有進一步改正的信心,有了信心所謂的困難也就不那麼難了。回頭再看那些個和自己較真的日子,真的沒有白過。現在我竟愛上了一字不差地讀了,那種與作者傾心交流的感覺真是美妙無比。

二、元認知能力的打磨

之前,我是一個反思能力極低的人。有一件事就足以證明,自結婚到兒子小學畢業這十幾年的時間裡我一直痴迷於打麻將,只要休息我總能擠出時間去打幾圈。直到兒子上了初中,猛然間醒悟,自己給兒子做了一個壞榜樣,才金盆洗手。你想一個稍有反思能力的人,在這麼長的時間裡(13年啊)哪怕有一次追問一下自己,也不至於醒悟得這麼晚,白白浪費了那麼多時間。這期間,老公也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可我這個混球你猜是怎麼想的 「別人家的老公都不管這些小事,他倒婆婆媽媽地瞎攪和」。老師說的真好「一個連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確認識的人,怎麼可能完整正確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所以在缺乏元認知能力基礎上的「感同身受」都是拾人牙慧,充充門面的幌子。我是如何鍛煉用大腦這把「鎚子」來錘打大腦的呢?

首先,堅持坐享。要想讓我們的大腦想有用的東西難,可是要想讓它什麼也不想只專註於呼吸更難。我們天生就對胡思亂想感興趣。一開始連三分鐘都做不到,思緒就天馬行空地無影無蹤了。那又怎樣,有了三分鐘就有五分鐘,有了五分鐘就有十分鐘,不著急慢慢來。

其次,套用老師提供的問題模板:

哦,我原來是這麼想(做)的……

嗯?我這麼想(做)難道不對嗎?

啊!我應該這麼想(做)才對……

經常對自己的做過的事,有過的情緒進行反思,從而達到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的覺察。現在我常與老公做這樣的遊戲,利用晚上走步的時間,把白天周圍人身上發生的事情拿來分析。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將如何應對。我們也形成一個問題模板:

這件事的起因是突發性的,還是可預防的?

他人的處理方式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或教訓?

如果我們來處理最優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畢竟,人生中的經驗,特別是教訓並不都需要我們親自去嘗試,從他人身上獲得啟發也是我們必備的成長技能。

三、耐心比什麼都重要

回想之前,那些半途而廢的事,都是拜沒有耐心所賜。打太極拳、體育鍛煉、寫字練習,無一不是這樣。我認真地觀察自己好長時間,每當我對一件事情失去耐心的時候,那句掛在嘴邊的話一定是:「不做了,太麻煩。」在老師的啟發下,發現造成自己耐心餘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1、渴望即時反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希望能立竿見影,希望快一點完事,快一點見到結果,快一點獲得他人的反饋。這種「終點式思維」常常使我為了快點得到那個所謂的結果而草草了事,從不追求精準細緻。並且時常自慰到: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豈不知沒有好的過程,哪會有好的結果。所謂重要的過程,也是扎紮實實一步步走出來,而絕非敷衍了事。2、錯誤認知,總想少付出多回報。生活中人們常說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可是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我也付出了,卻沒有得到想要的收穫呢?」其實,我們付出的那一分努力所得的收穫常常比我們期望的要小的多得多,特別是在事情的初級階段。所以當結果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出現時,內心就會生出自以為正確卻又愚蠢無比的念頭:看看吧,付出了也沒用。半途而廢就水到渠成地發生了。3、擁有一顆玻璃心。有好多的事情,還沒開始就退縮了。算了不做吧,也不知能不能做好,如果費了半天的工夫也沒做好,那多丟人。因為害怕丟人而害怕失敗,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開始,這種邏輯確實能說得通,可是不做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 ,整天怠惰,無所事事就不怕別人笑話,這邏輯也說得通啊。

老師贈送的「快刀」真好用,就是那把「反覆追問什麼更重要」的刀,一刀下去,立刻見分曉:

1、獲得一個結果重要還是獲得一個好結果重要?當然是獲得一個好結果重要了。那就先從小 事做起,把一件小事做好,從小的滿足感做起吧。

2、現在看不到結果放棄重要,還是堅持將來獲得一個好結果重要?當然是將來獲得一個好結果重要了。那就從細微處去發現,去感知自己的變化吧,同時別忘了畫個大大的胡蘿蔔放在眼前,不時地提醒自己別停下往前走。

3、害怕別人笑話重要還是努力成長重要?當然是努力成長重要了。那就趕緊打碎那顆玻璃心吧,你以為你是誰----王思聰啊?誰會有閑工夫管你那點破事,就算有人對你的所做發表評論,大多都出於善心。別忘了發表議論也是有成本的,要消耗注意力的,畢竟大家都不傻。無論什麼事情沒有人天生就會,一下子就能把事情做好,做不好就一遍遍做唄,做的次數多了自然就好了。愛因斯坦的第三個小板凳不也說明這個道理嗎!

擁有一些能力的好處是在只有當你獲得以後才能體會得到,耐心就是這樣的一種能力。能安安靜靜地、不急不躁地、不患得患失地去做事該是多大的福份哪。但行善事,莫問前程!靜等耐心產生的奇效!

時間過得真快,快的都有點叫人不敢相信。在這飛逝的時間裡,增長的不光是年齡,還有心智。哪怕是一點點,也能生出無窮的成長動力,朝向明天那個更好的自己奔去。

作者:於福芹美好生活更美好

鏈接:jianshu.com/p/5e14f7c5c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得到的新logo?
「得到」例會[2018.4.17]的得到
羅胖為啥給「得到」弄了只貓頭鷹...
新思維PLUS|緊急求助,前女友居然撤回了一條這樣的消息,怎麼回

TAG:得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