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沒有餓肚子的大俠
來自專欄樂食1 人贊了文章
北京,從來稱不上好吃。
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看法。權力中心北京在美食上打小就是個營養不良的弱勢群體。無論來自哪兒的異鄉客,在北京相逢時,吐槽北京的早飯、正餐和宵夜,一準兒沒錯!這幾乎成了某種政治正確。
前段時間去看了姜文導演的新片《邪不壓正》,剛看了開頭一小段,就讓人有想聊聊老北京吃食的興趣。
電影里姜文騎著自行車準備出門打醋。就在大院門口遇上了剛回國的彭于晏,一陣寒暄,扭頭解釋一句:「就是為了這點兒醋,才吃的餃子!」說罷,蹬車而去。遙遙呼應了全片「就是要講究」的梗。
這讓我想起幾位北京朋友為了反駁我們對北京飲食的偏見,舉了個醋溜白菜的例子。做這道菜的精髓在於醋必須要沿著鍋邊兒一圈淋下,這就是「講究」!
《邪不壓正》其實是根據張北海先生的小說《俠隱》改編來的。姜文電影里,主角整日飛檐走壁,腳不著地,其實原著是極接地氣的。對張北海來說,這是他對北平的記憶,對我來說,這是一首北平風物詩。
主角有點像城市遊俠,成天走街串巷,走餓了,就找個小館,吃點東西。書里講吃很日常,但正因為就在觸手可及的日子裡,反倒讓人讀到便能嘗到那滋味。
小說里的早餐經常是一套標配:燒餅果子甜豆漿。
燒餅的種類很多,是當時的小吃店主力軍,幾乎滿街都是燒餅鋪。厲害的老北京,光靠耳朵聽,就能知道一個燒餅的出處。記錄民俗的《北京小吃》里有一節專門講了燒餅的各種「講究」。
做燒餅時要「打花杖」,就是用擀麵杖在案板上按固定節奏敲打。剛出道的師傅是「怯打」,用擀麵杖一頭敲打;老練的高手則只需掐著擀麵杖的中間,任其落下,反彈而起,可以發出長短音。相熟老街坊一聽花杖的節奏、強弱,就能說出這家燒餅鋪師承哪門哪派。摔成片狀的麵糰要先抹麻醬,均分為幾個劑子,再揉成球狀,這也叫「揉桃子」。這一步關鍵的是最外層的厚度,燒餅能否酥脆,成敗在此一舉。烙餅先從沒沾芝麻的底面開始,期間壓三壓,轉三轉,然後才能放進煤爐里烤。
吃燒餅也敷衍不得。一定得趁熱吃,最好是夾個焦圈兒,牙齒一口氣經歷酥香脆,過癮!
燒餅的黃金搭檔是「果子」。要注意,此「果子」非彼「餜子」。
果子也叫「油炸鬼」,老北京習慣叫它「油炸鬼兒」或是「油炸(zhi)鬼」。也有人把它惡狠狠叫成「油炸檜兒」,看來是對奸臣秦檜耿耿於懷。相比起威風的名號,這種食物看起來還是有些可愛的,有點像矮胖版油條。《北京土語辭典》里的描述是:「類似油條白面製成長圈形,兩股重疊,滾油炸到酥脆……」
當你走進一家老北京小店鋪,如果點了一套燒餅果子,會做生意的店家十有八九會附送一碗甜豆漿。其實甜豆漿大多是解放後的上位的,在這之前,給燒餅果子做配的是甜漿粥。
粳米磨成漿,加水、鹼面煮熟,入口細滑,自帶清香。比豆漿更實在,卻又不見一粒米。
在電影里,我們跟著主角從房頂打量北平。但即便是俠之大者,仍逃不脫一碗豆汁、灌腸、炸醬麵的念想。美食這種東西,我想本就不應有所謂鄙視鏈、三六九等,市井的滋味到哪裡都不過是尋常。
紐約客張北海筆下的北平其實還是洋氣的,如果你想知道時髦人在北平怎麼吃,不如點贊這篇文章,也許下回咱們可以一起穿回北平當個美食icon。
推薦閱讀:
※山鄉武俠的文件夾【育兒】
※【電影社】一馬奔騰一劍笑,紅塵如夢記今朝——金庸武俠二十七首經典主題曲
※溫瑞安:古詩給了我很多靈感,詩和武俠可以合一
※武林往事-三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