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傾聽

18:傾聽

來自專欄終身成長詞典28 人贊了文章

前置思考

請閱讀以下關於三個小金人的故事,並思考:這給你什麼啟發?

曾經有個小國,派使臣到中國來,進貢了3個一模一樣的金人,皇帝很高興。

可是這個小國不太厚道,獻金人的同時,也出了一道難題:讓受禮者猜猜,這3個金人中哪一個最有價值。猜不出來,金人就再拿回去。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皇帝想了不少辦法,請珠寶匠來檢查,稱重量,看做工。結果,3個金人都是一模一樣的,分辨不出高低好壞。

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不會連這樣的小事,也不知道怎麼辦吧?

最後,有一位老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小國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3根稻草,分別將3根稻草,插入3個金人耳朵里。

第一個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冒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掉出來了;而第三個金人的稻草,掉進肚子里了,什麼響動也沒有。

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

小國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Q1:什麼是傾聽?

A:

1、傾聽, 在漢語詞典中,定義如下:

憑助聽覺器官接收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

由這個定義,我們知道,傾聽不只是聽見,而是聽其音,得其義,是一個思維過程。

人們往往更重視說的能力,追求能言善道,卻忽視了傾聽能力的培養。

卡耐基卻不這麼看,他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十倍也許誇張,但在精讀君看來,至少是同等重要。

前置思考中,三個小金人的價值比較,想表達的也是類似的道理:善於傾聽的人,最有價值。

2、我們每天都在聽,但傾聽能力未必高

如上所述,傾聽和表達一樣重要,但在訓練上,兩者的地位卻有顯著差異。

比如說,學校里會開閱讀、寫作課程,甚至也會提供演講的選修課程,但卻從來沒有開過一個「傾聽」課程。

因此,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其實「傾聽」也應該有課程。

事實上,聽和說一樣,比讀和寫更難學。

原因在於,讀可以反覆讀、寫可以反覆改,而口頭交流具有流動性,說出去的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

讀和寫有記錄,具有永久性;而聽和說,卻稍縱即逝。

當然,現在有錄音的條件,可以用來診斷說話的質量,但傾聽仍然不容易診斷。

因此,雖然我們每天都在聽,但如果不重視,不刻意練習,傾聽的能力,往往都只在低水平徘徊。

Q2:怎樣提升傾聽能力?

A:

1、了解傾聽障礙。

通常來說,傾聽至少要達到以下兩項要求。

①察覺流露在口頭和身體語言中的信號。

②準確地釋義他人的觀念、情緒和問題。

但這兩項要求,卻不容易做到。如果想要提升傾聽能力,我們首先要認知,哪些因素會阻礙我們傾聽。

首要的障礙,或者說傾聽最困難的是,不帶偏見、不帶判斷地,專註聽對方表達。

研究顯示,儘管我們總是說,自己在聽,但實際上我們只是在頭腦中複述,同伴說完之後我們想要說的內容而已。

通常來說,阻礙我們有效傾聽,至少有4點障礙:

自以為知道答案

這種自以為是,會讓聽者對別人講的東西,做出先入為主的判斷,從而急於提出自己的觀點,打斷對方。

急於想幫助別人

即使聽者的想法有益,但由於聽者在思考解決方案,就容易遺漏捕捉說者想表達的所有內容,從而干擾了傾聽。

同時,在傾聽時想要幫助別人,也意味著聽者,已經對說者做出了某種判斷。這種判斷,由於形成過於快速,可能會出錯。

內心有隱藏動機

良好的傾聽,是只為傾聽而傾聽。而任何隱藏的動機,都會減少傾聽的有效性。

比如說,聽者內心隱藏的動機,可能是想給說者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影響他們,這都會干擾傾聽。

不同的表達習慣

每個人有不同的表達習慣,如果聽者和說者互相之間不了解,就會降低傾聽質量。

比如說,在解釋複雜情境時,不同的說者,有不同的表達習慣和風格,來組織他們的想法。

有些說者更多地會注意事物之間的不同點,估且稱為分散者。有些說者傾向於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估且稱為集中者

如果對話雙方,一個是分散者,另一個是集中者,就很容易造成理解錯位,從而容易出現一方打斷對方提出自己觀點的現象。

以上是常見的影響傾聽的4點障礙,並沒有窮舉,精讀君拋磚引玉,讀友們可以舉一反三,自行總結拓展。

我們來看一段對話。

太太說:「鄰居剛換了一輛Q5,唉。」

先生忍不住想說:「唉什麼唉,等以後有錢了,爭取換一輛Q7。」但是先生忍住了,他在努力學習傾聽。

太太說:「你什麼時候也換個車啊?」

先生不說話,臉色沉了下來。

太太接著說:「算了,看你現在的收入……估計也沒希望。」

先生終於按捺不住:「什麼叫沒希望啊?你是千里眼啊,以後的事你都能知道?……」

上述對話中,太太在表達不滿和失望,先生並沒有真正在傾聽,雖然並沒有說出來,但內心裡一直根據自身的立場,一直在反駁。

高質量的傾聽,如前所述,是不帶判斷地集中注意力去聽。這不是說不要判斷,而是策略性延遲,將傾聽和判斷的距離拉開。

說者表達的內容,幾句或者幾段話,通常並不完整。聽者在不完全信息下做判斷,往往容易出錯。

因此,高水平的傾聽者,通常不急於判斷,而是會表示肯定,並引導、啟發對方把來龍去脈等各方面都講清楚,直到自己認為,信息已收集完整,足夠下判斷。

但這不容易做到,尤其像上述對話中,對方有負性情緒時,聽者覺得自己被攻擊,就容易代入自己的立場,進而刺激自己開口說話,或反擊,或辯白,或講理,或顯擺。

通常來說,當聽者忍不住打斷對方時,就意味著聽者並沒有專註傾聽,而是根本忘不掉自己。

2、掌握傾聽目標。

傾聽並不是一句話都不說,而是要有適當的反應。

採用什麼樣的反應,選擇什麼樣的表達,要根據傾聽的目標而定。通常來說,有效的傾聽目標,至少包括以下3種:

讓對方覺得安全

為了讓說者放下防備心理,暢所欲言,投入到積極的交談中,你可以使用類似以下言語:

「我明白了為什麼那件事情對你來說是個問題」

「我能夠想像那是怎樣的感受」

「我很感激你對我這麼坦誠」

讓對方釋放出來

為了讓說者釋放自我,你可以使用類似以下言語:

「關於那個,你還有其他的要告訴我嗎?」

「你覺得那個怎麼樣?」

「你再詳細談一談」

弄清對方的意思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出現不明白對方言語含義的情況。這時,你可以選擇適當的表達,消除你與說者間的隔閡:

「關於……我有點不太清楚」

「你剛才說的,我聽的還不是很明白」

「當你說……的時候,你指的是什麼?」

在要求別人澄清某個問題時,我們要注意,要保證自己的主觀認識,沒有摻和到自己的提問當中。

諸如此類,一個高水平的傾聽者,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對方身上,暫時忘掉自己,以對方為中心來制定傾聽目標。

比如說,觀察對方的微表情和肢體動作,判斷對方是否心下有戒備,而不敢說出全部的內容,那麼,就要想辦法找到並消除對方的顧慮。

在傾聽的過程中,根據交流的進展,信息收集量的增加,通常還要適時地調整傾聽目標,並做出適當的反應。

3、注意反饋要點。

如上所述,傾聽並不是被動地聽、一句話不說,而是有目標、有策略的主動行為,根據交流過程進行動態調整。

在這個過程中,聽者還要注意,在言語和肢體動作上及時反饋,至少要注意以下3個要點:

保持積極傾聽的姿勢

看到傾聽中的「傾」,我們腦海中就會產生一個姿勢的圖像,例如:面朝對方,微微前傾,與對方進行眼光交流、頷首示意等。

如果沒有保持這種積極傾聽的姿勢,即便言語上鼓勵對方說,對方也會覺得,你並沒有真正在聽。

因此,聽者要特別注意,不要一心二用,同時做其它事情,例如,時不時刷手機。

言語表達要足夠簡短

傾聽時,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對方的言論。

因此,當你需要用言語來鼓勵對方開口談論時,你所表達的言語要簡短,以便對方有充分的時間表達。

比如說,你可以使用以下表述進行鼓勵:「再詳細談一談」、「還有嗎」。

言語表達要足夠具體

你需要讓對方確信,你確實在聽他們講話。只有當你的回答,具體反映出他們告訴你的東西時,他們才會確信你在傾聽。

比如說,你可以這樣表達:「我聽到你在說……」。

以上反饋的要點,也僅是例舉,並沒有窮盡,讀友們可以自行拓展。

類似卡耐基這樣的演講專家,都非常重視傾聽能力。

事實上,真正出色的演說家,都善於通過高水平的傾聽,來捕捉對方的需求,從而在措辭上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就只是自說自話而已。

在詞條的最後,精讀君摘引一個問答,讀友們可以琢磨。

問題:為什麼人只有一張嘴,卻有兩隻耳朵?

答案:上帝告訴我們,要多聽少說。

這個答案類似於腦筋急轉彎,有點牽強附會。精讀君的用意是,希望讀友們充分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

正所謂:無傾聽,非溝通。

後置思考:

①傾聽還原說者意思,讀書筆記還原作者觀點,兩者類似嗎?能否互相促進?

②為什麼說朋友婚姻能否長久,關鍵是能否聊到一起?這與傾聽有什麼關係?

作者:精讀君,《終身成長詞典》開發者。

每天精讀一個新概念,持續精進更好的自己。閱讀更多詞條,優化知識體系,請搜索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不敢說話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心理障礙,那如何去克服呢?
學會8條人際交往技巧,為人處世不犯傻
【品讀】關於人際交往,必須拎得清的7件事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我的朋友又跟我借錢了……

TAG:溝通技巧 | 傾聽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