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光影兀自流淌,真相卻像鮑勃·迪倫歌中那樣,「答案在風中飄蕩」

光影兀自流淌,真相卻像鮑勃·迪倫歌中那樣,「答案在風中飄蕩」

1 人贊了文章

南非著名攝影記者凱文·卡特因為《飢餓的蘇丹》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憑這張照片他獲得普利策獎,隨之而來人們開始譴責他見死不救。

不久,他用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鏡頭前的卡特去世了,但是他身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就讓它來告訴你——

《槍聲俱樂部》

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

槍聲俱樂部有4位成員,分別是格雷格、凱文、肯、喬,他們都是戰地攝影記者。

《飢餓的蘇丹》作者就是俱樂部成員之一。

別看只有4位,其中有2人是普利策獎得主。

哦,順便說下,普利策獎相當於新聞界的「奧斯卡」

你說牛不牛。

原來《飢餓的蘇丹》背後站著4位攝影界大拿。

俱樂部4位成員結識於內戰時期的南非。

殘暴、生猛是這裡的常態。

在影片開頭幾分鐘,幾位主角還沒登場,它就呈現了一幅殘暴的畫面。

一群黑人拿著刀、棍,追著另一人跑。

上來就是一刀,一頓狂打。

沒完,在身體上再插幾刀。

幾秒鐘,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樣沒了。

什麼情況?

這還是非洲發達國家南非嗎?

就這麼狂暴的對待生命?

嗯,電影這一點都沒誇張。

1990年南非著名領袖曼德拉被釋放,可是在隨後的10個月的時間裡,令人不安的暴力事件卻開始滲透進南非城區的大街小巷。

沒有人知道如此殘酷的暴虐來自於何處,更不明白是誰在背後主使了這一切的發生。

政治是條臭水溝,但槍聲俱樂部偏要趟這混水。

影片開頭,導演用晃動的鏡頭來表現政局的動蕩和不安。

隨著晃動鏡頭出現的還有格雷格,他是自由攝影師,堅信人生的意義在於將真相曝光於天下。

他放棄靜態攝影的安穩,轉戰拍攝刺激驚險的畫面。

他用真誠打動了當地土著人,給報社輸送了一大批獨家照片。

在一場暴動中,他遇到了卡特、肯和喬。

卡特告訴他:好東西只有靠近才能拍的更好。

他把這句話放在了心裡。

在南非殺人如同踩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他再次目睹了人類相殘的場景。

一幫黑人活活燒死了一個黑人。

而格雷格離他只有一步的距離,可是救不了他,只能用鏡頭記錄下這殘暴的行為。

最終,憑藉這張照片他獲得了普利策獎。

這個獎讓他名利雙收。

隨之而來的是,爭議、困頓、迷惑。

黑人記者嗆他:拿著黑人的性命賺著黑心錢。

同時,這張照片差點讓他背上「間諜」的帽子。

面對爭議,格雷格挺過來了。

而卡特的生活則充滿了悲劇色彩。

作為戰地攝影師,他見多了死人,甚至漠視生命成為他工作的一部分。

見到死人抽搐,他害怕。

在矛盾的生活中,他靠煙酒、毒品麻痹自己。

《槍聲俱樂部》里的世界,沒有灰色緩衝帶,只有赤裸裸的寫實。

生命隨意踐踏。

槍聲伴隨生活。

人更不用說——殺人、放火都很隨意。

戰地記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隨時都可能掉腦袋。

在種族衝突中,南非白人始終是安全的。

戰地記者在工作之餘可以出來爬爬山、玩玩水。

休閑娛樂也沒閑著,隨手一拍就是妥妥地藝術照。

與卡特和格雷格相比,肯顯然是團隊中的老大哥。

有人嘲諷兄弟,他第一個站出來擺事實。

兄弟有難,第一個掏腰包。

有這樣的老大罩著,比得普利策獎更幸福。

電影中,黑人演員操著一口純正的南非口音,挺入戲。

但他們耍起狠來,最常用的是長刀、棍棒。

砍人時,標準的「暴徒范兒」。

此時,如果討論戰地攝影師是救人還是拍攝照片,顯得多此一舉。

戰火紛飛的南非,留下了《槍聲俱樂部》的身影。

戰地攝影師用相機記錄事實重要還是救人重要?電影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這也是導演聰明的地方:不下定語,不斷案,讓公眾有公眾的道德優越,讓攝影師有攝影師的真實和迷惘。

光影兀自流淌,而真相卻像鮑勃·迪倫歌中唱的那樣,「答案在風中飄蕩」。

?


推薦閱讀:

暗夜是否還有「良人」
適合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看的電影
無廣告mp4在線播放電影天堂
薦影∣5月觀影指南,看這裡就夠了

TAG:電影 |